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76-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从拓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2]。但是,通过调查及有关资料显示,中国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财务工作不够规范,有的小型企业甚至没有建账,或类似于收入、支出的流水账记录,给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也对企业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极为不利。
一、非公有制经济财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工作薄弱,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不全,会计人员流动频繁,会计责任意识普遍淡薄。据调查,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限于家族式管理方式,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财务人员政策水平及业务素质不高,有些企业虽然为了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聘请具有会计师职称的人员担任兼职会计进行月末记账,至于业务的真实规范性,会计人员一般不予追究;同时,许多会计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缺乏适当的决策核准程序和科学的财务预算体系;会计职责划分不明,部门间、岗位间缺乏相互监督机制;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不少民营企业只有纯粹的记账式会计,没有建立起计划、预算、统计、信息、审计的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管理工作极为不利。二是会计账簿设置不健全,会计科目设置及原始凭证使用不规范,不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一些小型企业费用支出白条入账现象较多,而且现金使用量较大,影响了成本及利润核算的真实性,不利于企业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潜力。三是存在账实、账表不符现象。四是违反财经制度规定,擅自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会计制度执行难。近年来,由于新的会计制度频繁出台,非公有制企业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跟不上,少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不执行新制度“游戏规则”,导致非公有制企业会计制度执行难。违反财经法纪,编制不实财务信息进行偷税、漏税。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增长,不仅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每年的企业工商年检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上报的会计报表很大一部分都显示亏损。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上报年检的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中,很多企业财务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改变成本结转方法,调节当期成本,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通过编制虚假合同,少计交易金额,减少营业收入,少交流转税;通过虚列成本和负债,少计利润,少交所得税进而转移资金;通过承包等方式,少交或不交增值税等有关税收,损害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的利益。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组织难。财政部明文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接受培训每年累计学时高级和中级不得少于20个学时,初级不得少于24个学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非公有制企业的会计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一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非公有制弹性较大,操作起来缺乏强制性。
4.内部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审计监督部门监管不力。中国审计分三部分,即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少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部门没有对其行使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而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审计监督的部门则是社会审计机构。中国有关法律规定了企业设立、工商年检等环节以及年度会计报表均需社会审计机构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鉴定。但是,由于社会审计的体制机制问题,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是同一主体,社会审计机构为了争取客户,以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甚至有些审计人员政策及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思想意识不够健康等,在审计执业过程中常常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审计行为,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因而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5.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约束力不强。中国《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的范围限于各级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以及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等。同时,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从企业管理淡出后,对企业的财务监管随之弱化;此外,政府等有关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务监管主体不够明确,监管力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也给企业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财务行为提供了条件。
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有关财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从企业角度看,不利于加强财务管理,考核成本费用支出及利润率等重要经济指标,进而不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支出,降低成本,达到资本利润率的最大化;对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资本利润率,进行扩大再生产极为不利。从财政投资管理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不利于财政考核其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财政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影响财政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银行贷款角度看,不利于考核企业的偿债能力,衡量贷款风险,并作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不利于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加强税收征管,影响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加强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法规建设。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财务监管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相关审计责任,进一步修改《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扩大政府审计范围,强化社会审计责任,对于社会审计机构,实行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相分离,并由各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相应的适合当地非公有制经济财务监管的有关法规、规章以及制度办法,加大监管力度,细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手段,明确监管内容,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财务监管,帮助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对会计咨询及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管,对违反财经制度及审计法规的机构及从业人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会计咨询及社会审计机构作用的发挥,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2.加强会计执业资格监管。由于会计专业人员的相对缺乏以及非公经济对财会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近年来,会计咨询等记账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为非公经济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很大方便。为此,应加强会计执业资格检查,严格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财会人员以及会计咨询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具备一定规模的经济组织还要有会计师人员担任会计,督促非公有制经济财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便于做好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为管理者进行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3.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及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或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派驻财务监管人员,帮助他们制定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加强会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以利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进行科学决策。
4.加强企业注册、年检指标的考核管理。建议工商、税务和社会审计机构等单位在办理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会计咨询等记账机构注册登记、发放营业执照、进行年检时,把审查企业以及会计咨询机构的财会人员资格作为一项注册、年检考核指标,以督促企业选好财务人员,规范财务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以利于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目前中国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和现实需要,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为规范,推动企业观念的转变。通过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社会监督、企业自身规范等手段,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制约那些只追求经济利益、不讲社会责任的企业,严格对非公有制企业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制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引导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主导作用,并在商业伦理和社会价值取向上增强对讲诚信、关注社会事业的企业的激励。
6.加强政府扶持等项目的考核监督。在政府扶持及银行信贷支持等方面,凡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不规范甚至是有偷漏税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企业,在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一票否决,以促使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严格执行财经法纪。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管理 问题 措施
近年来,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中,由高等院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长,其筹措的科研经费也越来越多,俨然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作为高等院校资金重要来源的科研经费,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高校的科研经费概况
高校的科研经费,按照经费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纵向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和横向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纵向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是指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直接拨付和通过其他单位转拨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包括以学校名义接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委托开展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境外合作研究项目经费[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认识不足
高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高校应确立由学校、科技处、财务处、资产设备处、审计处、监察处等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行使管理和监督的职责权限的管理制度。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相关的科研人员都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管理只是科技处一个部门的责任,与其他部门没有任何的关系,只要科技处履行了本部门的职责,制定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就可以了,科研经费管理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其他管理部门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参与的积极性,缺乏全面管理的思想。
2.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科研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国家科研经费立项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着科研经费执行的准确性,也制约着科研经费的管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部分课题负责人对国家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经制度、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了解不充分、不透彻。预算编制过程没有财务人员参与,对财务成本管理知识欠缺,这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盲目承诺配套资金,支出明细不科学,甚至是在不同渠道重复申报同一项目等。科研项目负责人片面地认为,只要争取到科研项目就可以了,至于预算的编制是否全面、真实反应了科研项目达到预期效果所需要的成本,这些都是次要的[2]。
3.科技处与其他的科研经费管理职能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
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但是,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紧密的联系,沟通也不及时,造成科研经费的执行监管效率低下。科研项目经费到达高校的财务账户后,财务处通知科技处办理经费入账手续,科研部门不能及时将课题的经费预算明细单传递到财务部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财务部门无法及时办理经费入账手续。
4.科研经费购置的国有资产浪费、流失严重
科研资产的流失,既包括有形资产的流失,也包括无形资产的流失。首先,高校的各个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经费是用于实验设备资源的购置,由于科研经费实行的是专项经费制度,每个项目负责人的课题研究方向不一致,课题内容不同,所购置的科研设备资源也不同,很难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设备利用率低。当然,也有不同系部、不同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方向相近的,但是由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部门,项目负责人也需要重新购置设备。所以,设备资源往往独享,共享性差。其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从名义上说,是由科技处、资产设备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管理,现实的情况却是缺位管理。购置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都办理了入库手续,财务也已经登记入账。但是,大部分都是由课题组负责保管和使用,当课题组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岗位调整,这些资料也物随人走,没有办理交接手续。第三,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没有针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虽然科技处登记了专利权,但是由于缺少资产入账价值的管理,致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无形资产浪费严重,造成高校资产的流失[3]。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培养科研经费管理意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
高校的各部门、院、系、部及项目负责人等必须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充分重视,认识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到按要求及时、如实地提供报销资料,保障科研经费工作开展的顺利。
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主要是明确经费管理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的职责,健全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订相关规章。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会计法》、《税法》、《发票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和规定,建立适合高校的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使科研人员能够深入理解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规定的全面贯彻和落实,提升学校科研管理水平。
2.科学、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编制合理的经费预算。首先,科研人员要全面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会计法》等相关规定,适应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新要求,正确认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4]。其次,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坚持预算编制的“三性”原则。即预算编制的支出内容要紧密围绕科研项目最终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进行,与项目不相关或者关系不紧密的内容都不能用科研经费安排支出;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政策等规定的要求;预算的编制要符合经济合理性的要求。最后,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必须认真填写科研经费预算表,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减少不合理支出,避免编制虚假预算、擅自调整、变更预算的问题发生。
3.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各职能部门协调沟通
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等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部门要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为目的,有序联动,共同行使监督和管理的职能。科研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离不开财务管理,离不开财务监督;资产设备处对利用项目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处和监察处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和结题审计与监督,并作出审计结论,对违规使用经费或经费使用不当者及时予以指导整改。通过明确各科研经费管理职能部门的自身职能,提升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效率。总之,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中,各个部门都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资产管理,减少浪费
科研经费是专项资金,是由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而高校是代表国家在行使权力,所以,使用科研经费所购置的资产应当归学校所有。
一方面,对于科研设备的使用采取有偿使用的手段,实现各院系、部、各课题组之间的实验设备共享。设备的购置要严格实行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制度,并进行定期的清查。课题组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岗位调整时,要及时办理资产的变更登记手续,避免科研资产的流失。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加强对科研资产设备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此外,在科研设备经费支出时,财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对设备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仔细审查、考核,从财务管理这一根本层面上减少科研经费中的不合理支出,节约经费,一定程度上保证科研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高校虽然没有形成对无形资产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但是,高校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也是要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统一管理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数量也会大幅增加,对学校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5]。因此,对高校出台无形资产核算管理办法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以便高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评估和及时、规范的管理。
结论
总之,高校是我国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高级人才的聚集地,它承担着培养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重任。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加大审计力度,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的效益,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顺利、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史晓凤:《科研事业单位课题经费管理浅论》,《学习月刊》2013年第2期,第35页。
[2]张立伟:《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管理视野》2013年第6期,第133页。
[3]陈庆华、吕海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财会研究》2008年第16期,第55-57页。
[4]郑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23页。
(1)医院科研经费收入、支出核算的现状。由于科技项目不同,资金的来源渠道也不同,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和管理也不同。对于上级下拨的科研经费,有些单位放在专用基金科目核算,也有些单位放在往来款中的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核算。对于一些企业赞助的科研经费,在其他收入、专用基金、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均有反映。除了以上收到款项时的核算外,各个医院对经费的使用的核算方法也不相同,有的医院严格按专款专用的原则将科研经费分配到相应的科研项目上,有的医院则项目与日常经费支出之间、项目之间等相互挪用,造成项目进度与经费使用严重脱节。(2)医院财务部门参与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力度不够。医院的科研部门通常是由一些在医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科室牵头,科主任或者职称高、业务能力强的医生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两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无论是科研项目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都没有统一的认识,他们事不关已,各自为政, 两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及时的信息沟通,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3)医院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支出随意性大,管理过于松懈,缺乏监管长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支出,没有明确的文件统一规定支出科目、支出标准。(4)医院对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缺乏规范核算和统筹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直接在科研经费中支出,没有按照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到财务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当科研项目验收结束后,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人管理,造成资产闲置、浪费,最后变成国有资产流失。(5)医院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正确的科研导向,医院一些临床科室争取临床科研活动只是满足于、职称评审,还有的通过成果鉴定,不注重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使科研本身缺乏活力,造成科研项目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二、规范医院科研经费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建议
(1)规范医院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各种科研项目的经费应集中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科研经费拨入医院后,财务部门应及时建账。结合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科研项目收入,即医院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补助收入,应在“科教项目收入”科目中核算,医院取得的属于财政补助收入,应在“其他应付款科”科目下设立一级明细“XX科研基金”科目进行核算;对于医院自筹的科研项目经费,应在“专用基金-其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核算。新《医院会计制度》还专门设立了“科教项目支出”,专门用于医院利用科教项目收入开展科研、教学活动发生的支出。(2)医院应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科研经费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医院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本职能工作,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直到项目验收完成。科研部门要遵循统一核算、专款专用和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能。财务部门要做好科研经费专账核算,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深入科研部门了解情况,灵活掌握、合理运用科研经费,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3)医院应加强科研项目用固定资产的管理。财务部门要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科研用固定资产,应与其他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一样,专门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凡用科研经费购置仪器设备,购置前必须报相关部门批准,购置后必须经相关部门办理验收、入库手续,财务部门记账后并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和卡片。仪器设备等资产归医院所有,科研项目组使用,待项目验收结束后,科研设备移交医院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从而充分利用资产,杜绝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4)医院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经费投入产出效益。相比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资金的使用会更加考虑投入与产出比率。医院也一样,投资一个科研项目,既要注重科研经费投入,也要注重产出,更要注重科研项目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搞科研,要与临床紧密结合,多搞些技术、应用性研究,少一些学术性研究,真正让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让其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医院科技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随着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占学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保证科研经费依法合理、规范、有序的使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高校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一、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衔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基地,承担的科研任务种类繁多,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类和社科基金等项目、973、863等科技专项类项目、军工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地方科技基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等。由于来源渠道不同,科研主管部门对不同类科研项目管理要求各不相同,经费开支范围和使用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加大了财务部门经费管理的难度。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没有很好地衔接与融合。
高校在制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时,一般只关注科研项目管理费的使用及分配,而对科研项目业务管理关注不够,科研经费的具体业务管理流程,职责分工,内部审计与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科研部门往往对科研经费的申报非常重视,对支出预算申报重视不够,科研经费到账后,也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控制,而所谓经费使用控制,往往只是科研管理部门定期与财务部门的有关账务进行核对。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只是进行简单的报销,控制每个项目的总体经费不超支,而不能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与监督,使科研项目按照经费取得时的计划或合同使用资金,从而就给科研项目(特别是纵向科研项目)结题造成困难。
(二)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不到位
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科目设置、使用和成本核算等几个方面。
(1)有些高校科研经费科目设置只简单按照教育事业费支出分类科目设置,没有按照不同项目设置不同的支出分类模板。这样在日常的支出中没法明确地确定各个不同科目支出情况,支出无法和预算进行对比,结题时再由项目负责人从事业费的支出分类中手工分类汇总成项目支出成本,准确性大大降低,也不利于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
(2)高校科研项目具体支出都是由课题组负责,一个课题负责人有时负责很多项目,存在各个项目支出混用现象,有些不符合具体项目要求的支出,随意在项目中支出。到了结题时,不合理项目支出又调来调去。
(3)为完成科研任务而耗用学校资源,如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维修费,水与电的使用费等,应当作为科研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摊。目前项目经费只是按管理规定提取一部分管理费用,项目没有真正做到成本核算。
(三)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管理不完善
虽然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高校一般都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入账,而其管理与使用归课题负责人,没有形成一个设备共享机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
高校用科研经费购买的材料,报账时直接进入科研成本支出,没有办理材料入库手续,使用时也就没用领用手续和使用纪录,这就会造成虚假报销材料费的情况发生和材料在管理和使用过程造成损失和浪费现象。
(四)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有些高校科研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给科研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服务,项目负责人要想了解课题的支出情况,还得亲自到财务处打印支出情况表,自己再分类汇总统计。而许多项目负责人平时只是关注一下项目余额,到结题时支出与预算支出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已经实际发生,科研项目的支出预算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二、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协力配合,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学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相关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要对管理过程中如何协调配合做好相关规定,加强对国家和学校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宣传,增强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组织科研部门人员学习有关科研项目管理财务知识和核算方法,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经费,明确不同财务管理模式和核算方法,保证预算支出管理落到实处。
第三,详细规定项目在预算申报,经费支出,项目结题各个环节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明确财务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工作程序,加强预算申报管理,在预算申报,经费支出,项目结题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批权限,办理程序,支出依据,加强项目支出监督制约能力。
(二)加强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
1、完善财务核算科目设置
高校应根据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收入支出项目的规定,设置不同的预算模版,设置相应的支出节分类,如973,863,科技支撑等项目,首先支出要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下设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间接费用下设管理费、绩效支出;如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支出预算包括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劳务费和管理费。研究经费又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这样支出模版与项目预算直接对应。同时对不同支出科目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设置预算控制级别,如不能支出、控制支出、警告通过、不控制等。项目到账后把相应的申报预算支出数输入到预算模板中,每支出一笔业务,就对应减少某个项目的预算控制数,就起到了控制预算支出的目的。
2、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对项目组科研用房屋成本使用面积、设备使用和维修费按价值等标准进行核算分摊,水费、电费等要能准确地计量,科学合理地计入科研项目的成本。
3、加强项目管理的财务制度培训
为提高对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应加强对科研人员财务支出方面培训、指导、咨询服务工作。课题比较多的课题组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项目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审核人员科研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在报账环节能根据不同项目的支出要求,规范地进行支出管理,提高财务报账管理水平。
(三)完善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1、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管理对节省科研经费开支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应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并可以和其他高校、地方信息平网,形成一个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有偿服务和合作研究等模式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目前高校人才流动频繁,特别是高层次科研人员流动频繁,人员调离了,所管理的科研设备却不能随之流动,因为都是专用设备,在原单位往往会被闲置,到新单位还要重新购置,有些设备单位价值很高,造成极大浪费。应该建立一个设备流动机制,通过中介机构评估设备价值,调入与调出单位通过国家管理部门审批等程序完成设备的流转。
2、严格实施材料入库登记
高校应建立材料入库登记,出库领用手续,明确购买人、保管人,使用人相关责任义务。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购买材料种类繁多等特点,建议在各个学院设立材料保管部门,管理和监督材料的购买、保管、领用、使用。
(四)加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一个面向内部教职工的网络信息平台,与财务核算系统建立对接,每发生一笔支出,项目负责人随时能在信息平台上查询到。项目负责人能查到项目的经费到账情况、每笔经费的支出情况、预算执行完成情况等信息,并根据预算和决算的要求,输出一些报表信息,如经费支出明细、决算总支出,预算项目与决算项目对比分析等等。这样会大大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思惟,林琴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J].工作研究.2012(03)
[2]王新徐,中瑛.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教育[J].财会研究.2010(04)
[3]张艳,崔贞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守夜人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一)经费管理不科学,设备利用效率低下 实验经费主要包括实验室的管理维护费和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经费。目前大多高校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一般将实验室的管理维护费分配到各实验室或主管院系,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经费通常是学校统一掌控。首先,实验室管理模式通常采用的是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或者是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是为了配合理论课教学而设置的,一门课一个实验室,彼此间相互独立、相互封闭。各实验室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申报购置计划时,盲目地争购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常常会出现申购金额远远超出预算采购额度。其次,由于受教学任务所限,有的实验室一学年仅能开出几个实验项目,实验室功能单一,造成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下,投资效益不高。第三,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和新专业的迅速发展。出现很多交叉学科、交叉专业和交叉课程的现象,每个实验室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场地和仪器设备,部分设备使用频率低,尤其是一些贵重设备重复配置,造成极大浪费。
(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设备维护人员缺乏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验教学体系、学科发展及门类增多,学生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教学中原有仪器设备的损坏、不足以及需要被淘汰等问题,给高校实验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大挑战。其次,部分实验教学人员学历不高,职称偏低,对实验试剂采购和管理、仪器维护管理、实验准备等基本的工作经验不足,容易造成实验器材浪费。第三,部分实验人员知识陈旧,不能掌握新的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导致很多涉及新知识、新技术的实验设备闲置,实验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第四,在设备维修方面,只有少数院校设置有设备维修科,但由于专业维修人员不够,常常出现需要维修的设备大量堆积的现象。而更多的学校则没有设立专门的设备维修部门,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通常由各个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行负责。由于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知识,又没有经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因此,经常造成一些大型的、贵重的仪器设备因为一些小问题不能正常使用,甚至出现维护和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现象,严重影响正常教学。
(三)会计监督不力,财务预算管理弱化 第一,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购进批次多、品种多、数量不稳定,由相关二级学院管理,财务部门直接将其列作支出,不人材料账,不办理相关领用手续,使这部分实物缺乏相应的会计监督。第二,绝大多数院校实验室,由于主管实验教学管理领导的不同,教学部门和仪器设备采购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学校又缺乏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手段,导致经常出现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和仪器设备采购脱节的现象,急需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及时购置,而采购的仪器设备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实验经费由于实验教学人时数、学科及专业特点及市场信息等存在不确定因素,对其的测算难度加大,财务部门也无法取得真实数据,材料经费预算只能由使用部门说了算,或者由相关部门在上年耗用的基础上,根据经验,通过主观判断确定,造成信息不对称,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力不强,财务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管理功能被弱化的情况。
二、高校实验经费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预算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经费预算体系和标准,把各实验室所用的预算科目编制标准规范化,成本测算有章可循,在确保教学及科研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加强仪器设备及其他财产的计划管理,通过科学测算,合理调整、调配资源,将各实验室预算从“预算内”向综合预算转变,合理调整预算的科目、定额、标准,改进实验室预算管理基础措施,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本预算,一个账户”。然后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实验室,由其负责审核、汇总。分析基层单位的收支预算,编制实验室收支预算并提出建议和计划,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节约经费支出。
(二)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 高校实验室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来讲,实验实习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充足的实验实习经费,能保证学生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必然造成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数量短缺,损坏的设备和仪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从而不能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
(三)改进内部资金使用制度 经费使用制度是否健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校财务资源流出。经费的使用主要涉及到实验室、财务部、实验人员等几方的责、权、利,实验室要协同财务部门搞清经费来源及特点,对不同来源的实验经费采取不同标准的管理策略。健全的经费使用制度可以起到规范财务行为、加强支出控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财务部门一方面要注重国家的政策性和规范性要求,制定相关的专项经费实施细则:另一方面,要协同实验部门做好实验经费管理工作,完善实验经费管理制度,按经费管理进行会计核算,不断学习各类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运用实验经费,保证实验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四)制定详实的实验经费量化管理模式 实验课的计划学时数、学生人数和消耗的权重系数是确定实验经费合理分配的主要依据。管理部门应根据教务部门的教学计划制定出本学期实验经费指标,依据学科承担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学生人数和实验消耗权重系数三个主要因素计算学校实验经费的分配方式及数额,经主管校长审批后直接分配到实验室,由实验室自行掌握,按需要直接领取器材及消耗材料,减少审批手续,使实验室和供应部门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整个量化管理过程中,借助计算机管理,使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和透明化,同时也便于各个实验室对经费的统一使用和计划安排,大大调动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减少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