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第1篇

 

为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提升我市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荆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即绿色磷化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通用航空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提升产业链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将绿色磷化、石油化工、绿色食品、通用航空、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促进绿色建材和家居、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我市形成千亿产业为引领、五百亿产业为骨干、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绿色磷化产业链。全面推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涵盖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等磷系化学品和磷矿伴生物回收制品绿色循环产业链,将我市磷化产业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磷肥产品生产与复合肥研发及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氟化工新材料及氟、磷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将新建磷化项目布局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经济开发区、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依托新洋丰、鄂中生态等骨干企业,推动磷化企业兼并重组,2025年底前完成49家磷化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将全市磷化工企业控制在30家以内。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力争10年内达到产用平衡。到2025年,全市绿色磷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二)石油化工产业链。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石化产业从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园区配套一次炼油1000万吨原油管道建设;大力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开展炼油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碳四、碳五及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建成百万吨级特种油生产基地和百万吨级化工产品基地。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

(三)汽车产业链。紧密对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以荆门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钟祥市、京山市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辅助,突破性发展乘用车、皮卡车等整车制造产业和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积极布局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等五大产业链均衡协同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传统车辆、特种车辆、新能源车辆年产量达30万辆,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四)通用航空产业链。紧密对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集群发展部署,按照“一核(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核心区)、两区(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本部和漳河新区研发基地、荆门高新区航空装备工业园)、多点(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等通用机场)”产业布局,以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企业为骨干,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航空产业园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打造包括整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地面设备制造以及通用飞机服务业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大力开展通航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引进通航制造规上企业5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通用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以集成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将高端装备制造与传统制造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轻工机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纸制品等轻工包装机械等)、关键零部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等)、激光设备等产业。支持京山轻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包装设备生产基地。依托京山农业装备产业园,健全农业装备产业链。支持沙洋发展港口重型机械、智能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六)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精细加工全产业链,打响以“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七)纺织服装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差异化发展,以运动休闲服饰为重点,发展名、优、特产品。到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八)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改力度,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提升行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抢抓国家鼓励规范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机遇,重点建设七大机制砂石产业基地,延伸下游绿色建材、商混、纳米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医用级碳酸钙等产品,提升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机制砂石产业基地。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环保家具(居)产业。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九)新材料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用新材料、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产业,打造“中部锂都”,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鼓励化工企业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提高产品利润率;做强碳一化工产业,拓展醇类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十)节能环保产业链。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大力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争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大力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可降解材料及制品、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材料再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以磷石膏为重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化学药品制剂和仿制药制造产业,着力推进现代中药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以康复为主的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生物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及饮片产业集聚区,建设华中地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绿色生产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十二)电子信息产业链。紧密对接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省“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依托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光应用、光通讯、LED/OLED、触控显示、5G、新基建、电子元器件、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等细分产业,打造华中地区印制线路板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集成电路、智能终端、5G通讯等新基建产业,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构建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建链”行动。实施“雄鹰计划”,打造百亿企业,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引进和培育1家产业链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实施“云雀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支持骨干企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培育引导50家以上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二)实施创新赋能“强链”行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1家产业创新促进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100个,带动全市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互联网+”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普及率达到95%。

(三)实施精准招商“补链”行动。突出产业链招商,按照“集群化招商、基地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落地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企业、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围绕现有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全市力争年均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四)实施重大项目“壮链”行动。根据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重大项目,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加强重点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建设服务,加快推动玲珑轮胎、亿纬动力扩能、雄韬锂电池、海太欧林智能家居、润都制药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达产。

(五)实施产业发展平台“聚链”行动。依托荆门高新区和京山、钟祥、沙洋、东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镇,围绕重点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档,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平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实施营商环境“稳链”行动。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和“争抢转”作风,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省新30条”和“市新39条”,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抓好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总揽全市产业链发展大局。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一家龙头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份五年计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八个一”工作体系,市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对涉及产业链发展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减税降费、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工作予以支持配合。各有关县(市、区)要履行产业链发展主体责任,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市、区)联动,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强化工作机制。重点产业链实行一名市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双链长负责制。各重点产业链要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综合协调组、项目招商组和专家服务组,制定重点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实施“五图作业”。研究制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行产业链链长双月碰头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产业链链长制日常工作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各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联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专业支撑。依托相关业务部门和市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力量,每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定期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政策支持。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一链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条产业链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链长制服务协调工作和产业创新。

(五)强化督办检查。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依据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组织对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广泛收集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动态,每月编印信息简报,加强信息交流互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强化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进度明显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分工安排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第2篇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供给无法良好对接,一方面各类组织急需的人才供给不足,高薪难求;另一方面每年上百万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20所本科院校近几年的招生规模、专业布点情况及甘肃省当前产业发展定位,提出了完善我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化并能与本土的产业发展良好对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育;供给;产业结构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1]。所以,甘肃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应与本省的产业结构紧密衔接,能优先服务于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分析

甘肃省目前主要承担本科教育的院校共有20所,其中大学7所,分别是: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学院8所,分别是: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陇东学院、河西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文理学院;5个独立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1.本科院校毕业生规模

由表1.1.1可见除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规模在2008年至2015年略有波动外,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规模都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

2.本科院校专业布点现状

表1.2.1是对2015年相同本科专业布点数超过院校1/3专业进行的统计,由表可见:首先,个别专业在全省20所本科院校(包含5所民办二级学院)中,布点数较高,如英语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布点数高达18个,汉语言文学的布点数超过15个,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布点数超过13个;其次,工程管理、学前教育、视觉传达技术、旅游管理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布点数与2012年相比有所增加。在这些专业中,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达到20种,而与第一、第二产业相关的理工农专业仅为10种。

二、甘肃省产业结构分布现状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

《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贯彻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甘肃省产业布局呈现出陇中、陇东南、河西地区三大区域在各自结合其资源禀赋及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集中发展的态势,各自发展的重点分别为:

(1) 陇中地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主导产业,打造石化、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会展及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2) 陇东南地区:发展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即以天水为次核心城市,支持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产业群及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平庆能源化工为基础,加快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发展;以陇东能源化工基建为重点,突出陇南有色金属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3) 河西地区:发展新材料、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即以酒泉-嘉峪关市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钢铁和新能源就地转化高载能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甘州-临泽为重点,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及旅游与现代物流业;以金川-凉州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能源、炭基新材料和氟化工产业,加快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省“十三五”规划》的精神,当前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传统产业现代化升级改造。首先,需引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思路与技术,如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品牌管理等理念、方法,提升传统产业管理的效率;其次,要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型煤化工、有色冶金、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再次,坚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

(2) 战略新兴产业崛起。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作为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来打造,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新材料,培育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品和应急装备、核产业等新兴领域,加快产业化步伐,推进民用核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智能化产品,实现智能制造新突破。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中藏药、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做大做强陇药产业。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壮大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加快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

(3) 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挖掘谋划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优势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建设大景区、名城名镇和少数民族特色城镇,优化旅游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旅游强省。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发展新兴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大力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推进医养融合,建设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

三、甘肃省本科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1.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关的本科专业设置

对照我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大致领域,统计了甘肃省本科教育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布点,由表3.1.1可见:在能效环保领域,本科专业设置重建设规划而轻设计规划,故无法从源头上规避开发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石油化工领域,专业设置侧重于油气的开发、储运,而对石油资源的精细化加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的专业支持不足;在煤化工领域,与其发展相关的专业呈现基础性及广义相关性,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基本空白;在有色冶金领域,能支撑其发展的专业仅有冶金工程,且布点仅有两个,无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强的专业支持力;在工业信息化领域,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专业布点数较为充足,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设置仅有1个,不利于机械产品信息化升级。

2.与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相关的本科专业设置

教育论坛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参照甘肃省《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工作方案》,紧紧围绕方案中提出的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统计了甘肃省本科教育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布点,由表3.2.1可见:在新材料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材料化学专业布点数较少,从某种程度上制约新材料的实验及产品研发;在公共安全领域,网络安全与执法、安全防范工程及治安学的专业布点数仅为1,不足以支持和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及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与公共安全危机;生物医药领域,药物制剂的专业布点数极少,将会阻滞药剂关联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信息技术领域,信息安全专业的布点数较少,但该专业却是保证信息产业开发及平稳运行的根本,不可缺位。

3.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本科教育专业设置

从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发展领域出发,统计了甘肃省本科教育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布点,由表3.3.1可见:在商贸物流领域,商务英语、商务经济学、贸易经济、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少,这将掣肘我省国际贸易的拓展;在文化旅游领域,艺术设计学、戏剧影视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少,这将无法助力我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开发与推广;在现代金融领域,信用管理、信息安全、税收学、金融数学、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少,这将影响我省金融产品的开发及金融产业的评估与管理;保健养生领域相关专业开设不足,尤其是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的院校寥寥无几,无法保证我省保健养生产业的顺利发展。

四、 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8年至2015年甘肃省本科院校毕业生规模,2015年甘肃省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布点数情况,2015年三阶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相关专业布点数”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未实现充分对接,在旧专业改造、新专业开设及专业特色的打造上仍无法良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更新需要。具体表现为:

1. 专业设置不能与时俱进,紧跟产业升级需要

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调查研究,几乎不做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市场调查,仅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开设专业,所以已经市场饱和的专业人才仍在大批培养,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而社会上急需的研发型、技术性、事务型人才却培养不出来。对照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及2012年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近几年我省与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新设专业屈指可数,只有功能材料、物联网工程、生物制药3个新兴产业专业和运动康复、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3个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新能源科学、纳米技术科学、资源循环科学等专业则尚属空白。

2. 专业口径过大,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脱钩

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呈现出基础学科布点多,老专业布点多的特征,而这些专业貌似与三阶产业的发展都有关系,但与产业的对接性及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从“2015年甘肃省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布点数”可知,布点数超过院校数三分之二的专业,如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信息与管理系统,都缺乏专业细分与明确的专业定位,到底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向哪些行业、服务哪些领域分析不足。同时,大专业口径导致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应用,培养出的人才实操能力较差,无法与工作岗位良好衔接,用人单位仍需投入资源培训,以实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花费的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刘永芳.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之实证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第3篇

一、强化疫情防控,筑牢抗疫防线

1.落实疫苗属地监管责任。各分局和药械股要按照省药监局和市、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防疫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依法依职责做好疫苗质量监管、异常反应监测处理、舆情监测处置等工作,要健全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工作到位、责任落实。

2.继续做好“四类药品”销售的监测。各分局和药械股要督促零售药店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落实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部署和省药监局、市局文件精神,积极发挥药店疫情防控“哨点”作用,做好“四类药品”(退热药、止咳药、抗病毒药、抗菌素)质量监管和销售监测,及时报送监测信息。

二、强化风险治理,守牢安全底线

3.做好药品日常监督检查。各分局和药械股要认真开展药品日常监督检查,突出城乡结合部、农村偏远地区等重点区域,老慢病用药、冷链药品、高风险药品等重点品种,私立医院、个体诊所和托幼、养老、流浪救助机构卫生室等重点单位,重点打击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中药饮片)、执业药师挂证、违规销售处方药、中药材、使用过期药品、异常超量采购麻精药品和含麻制剂等行为。

4.开展医疗机构放射性药品使用监督检查。药械股要按照省局《关于加强放射性药品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对本辖区医疗机构放射性药品使用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持证使用放射性药品、是否依核准事项使用放射性药品。

5.加强医疗机构特殊药品监督检查。各分局和药械股重点检查医疗机构特殊药品的购进、储存、使用和出入库管理是否规范;监督检查零售药店是否违法经营二类等行为。

6.加强化妆品监管工作。各分局和药械股、网监股要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加大对化妆品经营者,尤其是婴童化妆品、特殊化妆品等重点产品经营者,美容美发机构、集中交易市场、大型商超、宾馆、化妆品电子商务经营者等重点领域,抽检不合格、屡次违法记录等隐患高的企业监督检查;要摸清监管对象底数,对高风险等级的经营者每年要全覆盖检查。

三、开展药品化妆品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7.开展疫苗、特别是疫苗的专项检查。各分局和药械股要全面落实《疫苗管理法》和《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继续加强对各类疫苗质量的监管,组织开展对辖区内疾控机构、疫苗接种单位的全覆盖检查,重点查处非法渠道采购、不依法依规储存运输、使用过期疫苗、私存私带致使疫苗外流等行为;督促疫苗配送企业、疾控机构、接种单位依职责落实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储运过程温度控制和全过程信息追溯管理,全力保障疫苗质量和流向安全,严厉打击涉疫苗的违法行为;要加强与卫生部门协作,主动通报工作信息,切实保障疫苗质量安全。

8.开展含兴奋剂药品专项检查。药械股要按照省局《关于印发省含兴奋剂药品生产经营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总体部署和市局工作要求,全面组织开展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专项检查,重点核查零售药店是否销售除胰岛素以外的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是否严格凭处方销售其他含兴奋剂药品等情况。要畅通信息沟通,密切工作协作,发现可疑线索时,应及时联系报告。

9.开展集采中选品种专项检查。药械股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集采中选药品零售药店进行全覆盖检查,重点检查集采药品采购渠道、数量和销售使用情况,严防集采中选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10.开展药品网络销售专项整治。药械股和网监股借助《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契机,按照省药监局和市局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药品网络销售的监测力度,依法对无证经营药品、违规销售处方药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处,切实保障网售药品的质量安全。

11.开展化妆品、特别是婴童化妆品的专项检查。一是大力加强婴童化妆品监管。2-9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专项治理行动,排查我县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质量风险,严厉打击化妆品非法添加等危害婴童健康的严重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二是深入开展“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认真总结“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第一阶段工作经验,继续开展第二阶段工作,督促化妆品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履行责任,规范化妆品网络经营秩序,依法严肃查处利用网络违法生产销售化妆品的行为。

四、强化改革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12.积极做好NRA评估有关工作。各分局和药械股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省、市局NRA评估工作进度安排,主动跟进,积极行动,对照评估工具指标,全面梳理,查漏补缺,及时更新评估材料,完善评估资料,确保任务协调推进,如期顺利完成评估工作。

13.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要策应全县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帮扶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我县特色药品批准文号申报基本药物和进入医保目录,支持县内大型医药企业、医药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加强执业药师监管,优化营商环境,规范零售药店经营,支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壮大和健康成长。

五、强化基础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14.扎实推进药品追溯建设任务。各分局和药械股要按照有关工作部署,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督促辖区内疾控机构、疫苗接种单位及时向省免疫规划信息平台上传疫苗追溯数据,督促指导辖区内经营“重点品种药品”的零售药店在6月底前,全部与重点品种药品生产企业明确的第三方追溯平台对接,并完整及时上传相应药品的追溯数据,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药品追溯建设任务。对逾期未完成的药店,应暂停其相应药品销售。

15.如期完成零售药店许可证换发工作。药械股要按照省局《关于零售药店〈药品经营许可证〉统一编号的通知》和市局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有序推进我县零售药店许可证换发工作,力争在7月底之前全面完成零售药店许可证的换发,确保全县零售药店编号统一规范,符合国家局标准要求。

16.大力提升监管队伍能力。要以《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大力加强药品化妆品监管队伍能力建设,要拓宽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基层监管人员参加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懂监管、有水平的专业化监管队伍。

17.切实加强药品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药械股要按照市局印发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点要求,认真做好药品化妆品、特别是疫苗的不良反应监测和研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监测哨所的指导,提高风险信号监测和预警能力,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汇总分析,及时发现药品化妆品安全方面的系统性、区域性、敏感性风险,充分发挥不良反应监测对监管工作指向作用,不断提升监测报告质量,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全面展示北京科技实力

记者了解到,“北京馆”是由北京市科委主办的。胡青华介绍,今年是北京市科委代表北京市政府,第五次承担“北京馆”的组织工作。历来,“北京馆”都是软博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今年,“北京馆”的主题定位在了“科技北京 引领发展”。

当问到今年为何以“科技北京”为主题时,胡青华解释到,今年,在大的背景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软件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通过创新,通过科技引领,才能使软件产业有很好的发展。为此,此届“北京馆”的展览以软件行业应用和软件技术普及为主线,不仅有软件产业在科技奥运、联盟标准、行业应用、新型服务业态等方面的重要成果,而且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成果,从而全面展示了“北京――中国软件之都”的科技实力。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在现场显示了移动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并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与北京市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北京市政府支持将TD-SCDMA纳入无线城市建设基础标准,推动TD-SCDMA在公众、政府和企业的应用”。这充分表明了北京市政府以TD-SCDMA发展带动无线城市在首都发展的决心。基于此,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将在TD相关领域进行大规模投入。随着3G时代TD-SCDMA标准的应用,北京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线城市、移动城市。

“北京馆”另一大亮点就是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以下简称长风联盟)的展台。长风联盟是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指导下,在北京市科委的直接推动下,由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用户和第三方机构联合成立的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长风联盟成立于2005年4月,首批成员22家。截至目前,成员已达72家。

科技在北京奥运中的应用是有目共睹的。在“北京馆”,奥运会RFID电子门票查验服务系统、奥运红外幕墙、奥运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科技成果也吸引了众多眼球。

还有,就是空间技术应用成果的展示。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自主运行的北京一号小卫星“天地一体化”系统资源,整合其他遥感资源和业务信息,融合计算机、网络、3S、数字图像处理等先进技术,以区域政府和行业部门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调查统计、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精细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服务。

“2812工程”是重要抓手

其实,“科技北京”不仅在第十三届软博会上有突出体现,早在今年3月份,北京市委常委会就召开会议并讨论通过,制定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从总体来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具体内容为“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这个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2”是指北京市如何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8”是大力实施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推动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包括: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3.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4.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5.加快发展汽车产业;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7.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8.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12”是集中力量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面提升科技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1.信息基础设施工程;2.食品安全工程;3.农业科技工程;4.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5.科技交通工程;6.节能与新能源工程;7.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8.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9.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10.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1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12.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

胡青华认为,“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关键点在以下三方面:1.如何把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如何充分利用北京市的人力、物力资源,把北京的行业龙头地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来;2.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水、环境、空气、垃圾、交通、医疗、城市管理等;3.如何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更多地凝聚行业的产业链资源及横向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把行业做大做强。

帮助企业过冬

为了保障“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落地,北京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科技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统筹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各区县、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科技北京”建设,设立相应领导机构,将“科技北京”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据了解,北京软件与服务业促进中心也承担着“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一部分重要工作。“目前,我们正在做科技条件平台、科技人员下企业、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三项主要工作。”胡青华介绍。

其中,科技条件平台是科委“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是为科技创新搭建的资源保障系统,是为科技活动、科技项目运行提供所需的共性技术与基础条件的资源服务平台。

3月26日,科技部等7部委召开视频会议,联合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北京市也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展开了科技人员下企业活动。胡青华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方面,对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同时,走出象牙塔的科研人员也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找到了创新灵感。”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第5篇

徜徉于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小桥流水、优美如画的景致里,清风拂面,视野开阔,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要不是有眼前的宣传板上原貌照片为证,我们难以想象三年前j塞里曾是一片片苍凉的盐田和荒滩。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青岛高新区的创业者们以空前的魄力和勇气,用行动谱写了开天辟地的壮丽篇章,真正兑现着“创业成就未来”的铮铮誓言。

为保证高起点规划,青岛国家高新区先后对上海东滩、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深圳高新科技园区、南山深圳大学城等新城的建设经验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对美国最大最成功的新城里斯顿、英国21世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新城密尔顿、日本科研的核心地带筑波科学城的案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充分吸收成功经验,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为高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规划方案国际征集,同步开展了防洪排涝、生态保护、产业定位、区域协调等涉及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I生专题研究,多视角、多层面的解决好功能布局、生态保护以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在园区建设上,青岛高新区坚持复合多元的新城建设理念,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除了高起点的园区规划建设,高新区更在招商引资上坚持高层次方向,以实现打造青岛第三代科技生态新城的宏伟目标。

实施“3+1”产业发展规划

立足于大青岛地区和胶州湾区域资源禀赋,高新区紧跟全球产业转移新动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高、轻、特”产业方向(高:技术含量高,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轻,结构轻,资源能耗低;特:差异定位,突出特色),重点实施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3+1”产业发展计划,并对入园项目严格审查,对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一票否决,坚持做到“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项目不要,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不要,能源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不要”,先后婉拒了20多个项目,70多亿元的投资。

同时,高新区盯紧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引进知名大企业和大院大所,引领形成青岛乃至山东半岛高端产业新亮点。目前,新引进了冠捷LCM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重汽专用车、LED蓝宝石晶片、世茂城市综合体、雨润北方总部和金融大厦、五星酒店集团等175个高端项目,投资达377亿元,其中20多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_ED蓝宝石晶片项目已实现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期,青岛高新区将加大特色产业招商力度,纵深推进定向招商工作,争取在大项目、高端项目和外资项目上实现更大突破。其中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在继续完善LED产业链的同时,将半导体和IC设计作为招商重点。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依托专业园区建设,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物与医药产业向高新区聚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将智能化装备作为招商重点。现代服务业方面,将软件服务外包作为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高新区服务业投资首次超过制造业,呈现出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其中,城市综合体、科技金融中心、五星级酒店和北方区域总部等4个项目总投资达132亿元,园区的产业聚集环境得以明显提高。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园区建设及招商工作,为高端项目落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载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青岛高新区突破原有单纯产业园区和克隆一个城区的发展理念,坚持复合推进、系统集成的发展路径,探索城区、园区建设双线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模式。

优化发展软环境

着力建设高效优质的审批服务机制。积极打造“扁平化”审批服务机制,建设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税务服务大厅,高新区内设各部门及8家派驻机构全部进驻,真正做到“全程服务、一站办结”;打破常规,实行贴身管家式投资项目入驻服务,率先建立了审批部门首席专办员制度,全权负责本部门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实行了项目全程代办服务,推出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评价监督制等;同时,制定实施了《重点项目挂牌督力皙行办法》,修订完善《入园项目评估管理办法》,将审批时限由108天压缩至45天。

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深入研究实施适合高新区科学发展的运行模式,研究制定了《创新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方案》,完成选人用人、投融资等六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应用成果;制定实施了鼓励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八个方面的政策体系配套办法,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制定鼓励引进研发机构和孵化器暂行办法,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科技引领作用,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进入产业链高端;制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高新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为园区落地企业创造整洁舒适的投资环境;研究投资项目落地后评估管理办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优质的商务金融环境。依托产业项目快速落地,高新区出台了鼓励股权投资发展优惠政策,并积极筹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努力打造以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集聚区,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憧憬未来

三年的努力,青岛高新区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成功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跻身前10位,已经成为青岛地区乃至山东半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创新创业区域。

到2015年,高新区将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展引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新城区63.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部达到“九通一平”,枢纽型、网络让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商贸、学校、医院、宾馆、健身场所等生活设施配套到位,第三代新城规模显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0亿元以上,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完成建筑面积300万平米以上,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树立全国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示范区。高新区将通过集中政策和资源优势,着力汇集海

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基本建成激发活力的创新环境、充满机遇的投资环境、便捷高效的商务环境和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打造人才集聚和创业高地。预计到2020年,高新区主园区实现GDP将超过16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百亿,一个具有明显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区将在胶州湾北岸凸起。

[深圳高新区]

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圳高新区坚持自主创新,和谐发展。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环境,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睛、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初步形成了“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圳高新区已成为“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深圳高新区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已初具规模,成为名校汇聚高新区和国际化的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和美国、加拿大、韩国、奥地利、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园区设立代表处、开展技术交流、人员培训、共同开发等多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了深圳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也是中国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大产业功能区和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天津港。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202万。天津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拥有水面、湿地700多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盐碱荒地可供开发: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

经过多年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了开放优势明显、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资源丰富等多重优势。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唐山曹妃甸工业区]

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原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曹妃甸地处唐山南部的渤海湾西岸,位于天津港和京唐港之间,“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是曹妃甸最明显的特征和优势,为大型深水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将立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腹地既有产业、技术和资源配置等优势,以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等“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相关工业组成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建设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统揽,逐步把曹妃甸建成中国北方国际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曹妃甸工业区作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为重点,加快集聚钢铁、石化、电力和装备制造等循环经济示范产业群,形成完整的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项资源、环境指标达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标准,成为引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美国里斯顿新城]

里斯顿的开发始于1962年,是美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新城之一。边缘新城,指伴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加速,中心城功能逐步外迁,而在大都市边缘形成比较完善,且相对独立于大都市的新城镇,这类新城是大都市郊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里斯顿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聚集形成互动,形成了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里斯顿所在的费尔法克斯郡是全美经济最富活力、收入最高、失业率最低、人口素质最高的地区之一,邻近机场所带来的便捷交通、靠近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购买商美国政府的有利位置和高素质的人口是高科技企业聚集的三大原因。里斯顿市镇中心包括12个街区,这个多功能的地区由不同的建筑师设计,是区域性的就业、居住和娱乐中心区,为市中心的开发作了示范。里斯顿新城有五大特征:位于大都市边缘:整体容积率1.0左右,密度适中;产品形式多样化;社区功能复合;社区归属感,合理的规划确保高品质。

[日本筑波科学城]

日本科学研究中心,坐落在离日本东京60公里的筑波山麓。1968年开始动工,耗资50亿美元,到1982年已有10个省、厅的43个国家研究所(约占日本40%的主要科研机构)、两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两所大学,约有1.1万多名研究人员、专家和后勤人员,再加上附属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总人数已达2.2万人。筑波科学城分为生物研究实验区、土木建筑研究区、文教研究区、理工科研究区和公共设施等5个小区。科学城内设有宇宙研究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工业试验研究中心,包括工业技术院的9个研究所,农业科研实验中心,研究人类的灵长类试验站:高空气象台等。筑波城现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是日本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向美国等国挑战的重要国家谋略地。

[英国密尔顿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