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背景

课程设计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背景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思路

成本会计学课程实践性、技术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基础,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

利用项目导向将成本核算一般过程进行任务分解,核算内容化整为零,就形成了若干个知识点,而后各具体环节有机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基本方法。

教材应选择知名高校的教材及教学辅导书,使学生能从理论框架上有清晰的理解;课程定位方面,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掌握专业知识;课程重视程度上,积极地为本门课程配备相应的资源,不仅进行理论授课,还要安排上机或手工操作的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师资配备层面,要保证教学梯队的层次性与合理性,适当安排企业中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真实经验。

2.成本会计学课程反馈信息分析

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2008级和2009级平均每届学生300人左右。为了检验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学生反映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人份,收回284人份,回收率88.75%,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成本会计学课程问卷调查统计(n=284)

从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重视,学习效果较好,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部分学生还能根据课程内容的延伸,积极去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课外竞赛,有一定的成绩;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令人堪忧。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教授本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搭配好才能相得益彰。

3.由教学效果折射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分析

3.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性差。教师对整体成本会计学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准,重局部轻整体,重点不明确,内容组织不合理。许多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印象是大量的计算,易形成条块分割,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与品种法,很多同学会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而不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受客观条件所限,很多高校成本会计学学课程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传授或制作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不甚理想。

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虽然也有对应的实验,但校内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成本核算相去甚远。一直在学校的环境中按老师的思路去处理业务,对于将来工作中的实务操作缺少实质性的帮助。

3.2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动力不足。成本会计学本身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有些枯燥,许多学生潜意识里不太愿意去长期记忆与之相关的专业内容,这与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对于很多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期末考试,所以考试过后关于成本会计学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所谓“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整体课程建设的思路,而且,授课教师需要集百家之长为己用,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高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高校首先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些主干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成本会计学学虽也是专业必修课,但重要性次之,这样导致成本会计学学课程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受限。

4.完善课程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建议

4.1重视实践环节

校外企业何时便于让学生去实习时间视自身情况而定,生产旺季往往是专注于经营,无暇顾及其他,而淡季又不能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貌;在校生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如何与校外实习时间搭配合理是需要在每一开课学期初始就与合作企业协调好的问题。

4.2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基本方法侧重于将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得准确,辅助方法中核算与管理并重,而成本控制则重在控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清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倒推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本门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本还原,对各种核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联系。

4.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网络课程建设也是不能被忽略的环节。在现有的成本会计学学课程网站上,有相关的教案、课件、实验资料等,但往往一年之中只登陆几次去调整课程内容,应做到随时更新。

4.4考核方式的创新

现有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参考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共同确定最终成绩。应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课程考核成绩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课堂案例讨论提问占10%,课后作业占10%,课堂考勤占10%,校外实习成绩占10%,期末笔试占60%,电子实验和手工实验各占50%且单独以百分制考核。改变过去一卷定分的模式,课程考核应既注重基础知识测评,又应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测评。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11

课标的实施已将近十年,在这些年里,各学科在新课改上面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还是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来说,正确把握教材和历史教学的脉络,科学地设计历史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采用恰当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跟进和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下面,笔者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 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 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 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 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 总结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近十年来,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可取之处还是大于其弊端的。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当前时代和教学的背景下,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转变教学中师生以往的角色,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自身对知识的挖掘创新,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克服历史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探索和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自身教学的情况寻找到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通行.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0,(6).

[2]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6).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业设计;螺旋式教学;分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在相应阶段的学习背景下,同样需要相适应的课后作业加以有益的补充和辅助教学,这也就是笔者所述的“螺旋式”作业。

一、作业情况现状分析

1.作业分级设计不够,降低了学生自我效能

有的作业太难,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难以完成,这使这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失去了对自己在学习上的信心,那么要再保持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就难了,并且,作业也会失去它作为检测手段的意义,失去了参考的价值。

2.作业量超过学生承受范围,“减负高效”成为一句空话

不少学生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小学生整体都表现出很高的学业水平,但学生睡眠不足,学业负担偏重。若学生整天埋首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堆中,失去自主学习的时间,那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何而来?而在作业中有两年后才需要达到的水平,或者两年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的练习,何必再反复出现占据学生宝贵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将习题精简化、实用化才是作业维度“减负高效”的出路之一。

3.作业检查方式及评判标准单一,作业即重复操练的习题

正是因为习题的滥而不精,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采用的又都是“高负低效”的题海战术。不少学生甚至是优等生常因为完成了学校作业而没有时间去阅读,去拓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运用能力,学生由于失去了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往往出F平时题目会做,高考题却一知半解。而一味只会做题,也使学生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也会出现高考优异,报考志愿却无从下手,考上了大学,却无法对所选择的专业产生兴趣,其结果在大学毕业后依旧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作业真的只是重复操练习题吗?

二、提高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学生方面:紧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建立可持续发展学业

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自觉学习、丰富学习经历,而且也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宽度。对于高中各阶段学习的同一学生而言,学习的能力和特征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进步,学习的任务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在专题一中要求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在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实例中,要求判别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运用电子得失守恒掌握配平,每一次的课后作业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可一蹴而就。第一次的要求可作为第二次教学准备的内容,为后段的教学奠定基础,但若把第一层次和第二、三层次的作业混淆起来,无异于拔苗助长,习题占据时间而得不到相应的检测效果。

2.教师方面:预设作业,精选新创,形成作业递进系统

从该维度上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深刻体会到在出题与选题方面的艰难,若找不到适合学生训练的针对性习题时,则需要编题进行补充,但那样反而更加困难。

关于教师在如何择优题、合适题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择题观。择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已有的习题看成是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里找寻合适的“木材”,找到那些最适合学生本人基础的针对性题目。其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更多创造性资源。作业的价值本质不止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检与练习的知识平台,还兼有扩充学生知识容量的功能,故而教师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更新颖、更全面的教学资源。再次,增强学校间在教学材料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后,更多地利用教材之外的文本类或多媒体资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也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如,开展课后网上授课、交流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布置作业检测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却往往因作业与检测目标不符而得不到应有的检测效果。因此,如何站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角度上设计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检测效率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方程;教学反思

化学比较抽象,各种类型的例题一题又一题,老师们的归纳又非常详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记忆的强度。再加上那一个个还不太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这时候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有点为时过早,所以往往老师归纳得兴意盎然,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达不到我们预想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新课讲授之前要求学生书写每一节课时的预习提纲,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提纲展开教和学。通过预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课堂中要学习的内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有的同学归纳得非常到位和详细,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势,让其对身边的同学进行学习帮助,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终让他们都能进行完整的讲述,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并呈现到黑板上,这样也便于后进生课后及时消化和巩固,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坚持树立解题的思想

在过去的听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总是列举出不少的例题,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为若干类型,例如:(1)由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质量;(2)无数据类、列表类、符号类的计算;(3)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的计算等等。例题经典,评析透彻,但这样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各种化学反应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的第一道障碍,各类计算归纳的要点方法无形中对学生记忆的要求提高了,以至于课后许多的内容凭印象下结论,凭直觉去解题,出错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解题的思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固定的,而且就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在不断的训练中让学生对这一思路中的“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等关键词进行理解,形成一个解题的思路,明确解题的格式规范。

三、坚持把课堂的学习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中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交给学生,先让学生研究教材中的例题,明确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格式;然后分小组模仿完成上述的例题,并让两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来展示演算过程;最后集中全班同学的智慧进行纠错和修正,归纳一般的格式要求,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指导思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固定的,而且就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最后结合训练题对这一解题思路进行渗透和理解。同时请学生展示完成情况,并对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进行规范总结。最后结合学生展示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有关气体体积计算、纯度计算,他们都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先求出质量,然后才进行相关的计算。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设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34-01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方法,努力使每节课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新颖,生动有趣,措施有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目标设计——学习的导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育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首席”,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去进行设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思考和预设学习目标,应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方式,避免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养成品质”等这些设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从属关系的表达模式。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堂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用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达成的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主体是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以高一年级篮球模块教学中运球结合跳投的动作学习内容为例。在设计本次的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设计篮球运动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也要考虑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其他方面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设计学习目标时,没必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接受能力去衡量。一般以三个具体的目标为宜,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该课堂的学习目标应设计为:较好地掌握运球和跳投的组合动作技术;增强速度、灵敏性等体能;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二 内容设计——价值的挖掘

依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地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和用教材。例如,在对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除了考虑障碍跑本身所具有的需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情感因素和知道“跨越垂直和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跑的基本方法”的功能特点之外,还要挖掘用“踏上式”跨越沟渠,或者用“跨步式”攀爬高墙等障碍物的逃生技术,以及障碍跑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否则就会造成障碍跑教学内容的“隐性流失”。

三 教学策略设计——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实现体育课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节奏、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实现的对策等。例如,在课程的开始准备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快乐游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又如,在学习简单、枯燥的田径模块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项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笔者采用“快乐体育乐园”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准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或自制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时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内容自主,同伴自由组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唤起学生“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学生们也就会乐在其中,不会觉得疲劳。而且,留连往返,喜欢上体育课。

四 评价设计——效果的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也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设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体能、运动机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

五 课后反思设计——促进专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