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第1篇

误区一:

追求名贵药材

何为名贵?黄学武解释,名贵通常指野生资源,如冬虫夏草为高寒、高海拔地区特有物种,分布局限。加之过度采集,环境破坏,野生道地药材逐年锐p,市场流通的道地野生药材确实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加之商业炒作、夸大药效,使它们身价倍增。

误区二:

野生一定比人工好

黄学武介绍,野生是否比人工好,要视具体的药材而论。以灵芝为例,灵芝(特别是紫、赤芝)人工栽培技术是比较成熟的,研究表明栽培的和野生灵芝一样都含有诸如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等药效成分,且含量相当。栽培的灵芝同样有良好的抗疲劳、镇静等作用,甚至可以通过改进栽培方式增加有效成分含量,而野生灵芝因为环境因素不可控、病虫害等因素有时有效成分还低于栽培的灵芝。

冬虫夏草这种药材则不同,野生冬虫夏草由于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特殊,易遭受病害侵袭等因素,不易人工培育。目前人工培育产量低且生产成本高,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误区三:

是补药就能抗肿瘤

灵芝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冬虫夏草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的功效,两药确实可用于“虚证”,虫草擅长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也可用于病后体虚的恢复,肿瘤患者如有久咳虚喘,肾虚腰痛,或治疗后体虚自汗畏寒可以适当使用。灵芝在历代本草中,均作为强壮补气之品,益气补虚,对于肿瘤患者如有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年老体弱者均有一定帮助。

那么它们是否都有抗肿瘤的功效?黄学武解释,现代药效初步结论它们有一定抗肿瘤的作用,但疗效并不确切,也不特定针对某种肿瘤。

误区四:

药效独一无二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不同基原; 虫草; 人胚胎成纤维细胞; 抗纤维化活性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我国传统名贵滋补中药材之一,其营养成分高于人参,可入药,也可食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源紧缺,价格昂贵。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积极的找寻天然冬虫夏草的替代产品,如蛹虫草(又名北虫草、北冬虫夏草)子实体为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蛹草菌Cmilitaris (L) Link 的干燥子座,是虫草属的模式种,也是与冬虫夏草极为相似的种[1]。研究结果表明,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类似,含有虫草素、腺苷、腺嘌呤、虫草酸、虫草多糖等[23]。其中虫草素和腺苷更被认为是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4],虫草素具有抗病毒和肿瘤等作用[5],腺苷具有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6]。目前人工培育的蛹虫草以柞蚕蛹虫草为主,此外还有桑蚕蛹虫草,以及人工培养基培育的虫草花和虫草菌丝体。桑蚕蛹虫草是采用蛹虫草菌通过人工接种在活的桑蚕蛹体上人工培养的子座;虫草花是采用蛹虫草菌接种在以大米、玉米等固体培养基上人工培养的子座;虫草菌丝体是从天然冬虫夏草提取菌株,然后在大容积的液体培养基里进行接种、培养、发酵得到的发酵产物。此外还有产于大别山区的蝉虫草(金蝉花),也在民间广泛使用。

现代研究表明[79],各种虫草替代品均含有较为接近的活性成分,因此被认为有着相似的保健功效。但不同基原虫草的全面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天然虫草与蛹虫草的子实体和菌丝中成分的比较研究还比较欠缺。

本课题组全面收集不同基原的虫草样品,包括:天然冬虫夏草、柞蚕蛹虫草、桑蚕蛹虫草、蝉虫草以及不同培养基培育的虫草花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并比对了虫体和草体的成分分布情况;取其中代表性样品进行提取,利用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物成分进行了鉴定分析,选择虫草的主要药效活性之一――抗纤维化作用作为药效筛选指标,利用TGFβ1诱导人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CCCESF1建立细胞外基质聚集模型,对各个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纤维化活性筛选。比较不同基原不同提取方法样品的成分与功效之间的关联性。为找寻天然虫草的最佳替代品,阐明成分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

本实验采集不同基原及产地的虫草样品,所有样本均经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进行基因条形码鉴定认证,见表 1。

人胚胎成纤维细胞CCCESF1购自国家细胞资源平台,于 DMEM 培养基(含10% 胎牛血清) 中培养传代。

腺苷(国家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98%,编号1.10879200202);酪氨酸(国家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编号1.4062.4.200805);尿苷(北京赛百草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8%,SN201.3080407);虫草素(纯度≥98%,由杨立新老师提供,用于定性鉴别)。

甲醇,色谱级(Fisher公司);DMEM高糖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 (FCS) (SigmaAldrich 公司);ITS (insulintransferinselenium) (SigmaAldrich 公司);PBS(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Gibco 公司);005%胰蛋白酶消化液 (Gibco 公司);人重组TGFβ1 (R&D Systems Europe公司);天狼星红染料 (PSR) (SigmaAldrich 公司);COLI 包被96 孔细胞培养板(BD bioscience公司)。

KQ2.5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TAISITE DFD700 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SL20ADAD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双压线性离子阱串联高分辨质谱Orbitrap Velos Pro (Thermo Fisher 公司);戴安 Ultimate3000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Varioskan Flash 多功能酶标仪。梅特勒ML104 1/1万分析天平;色谱柱安谱 CNW C1.8WP (4.6 mm×2.50 mm,5 μm)。

2方法

2.1 虫草成分分布的HPLC测定

2.1.1 色谱条件[10]色谱柱为安谱 CNW C1.8WP (4.6 mm×2.50 mm,5 μm);甲醇(A)水(B),梯度洗脱,见表2;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为3.5 ℃;流速1 mL・min-1。理论板数按腺苷峰计算应不低于6 000,见图1。

A酪氨酸; B尿苷; C腺苷; D虫草素。

2.1.2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及测定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腺苷、尿苷对照品适量,分别精密称定,腺苷和尿苷均为 40 mg・L-1的溶液,即得。虫草素样品同样配制成40 mg・L-1的溶液,用于定性。②供试品溶液制备:将天然虫草、蛹虫草和蝉虫草样品的虫体和草体剥离,分别粉碎过60目筛。取上述样品08 g,精密称定,置50 mL量瓶中加水4.5 mL,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Hz)4.5 min使溶解,放冷,加水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③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参照物溶液5 μL与供试品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2虫草样品成分及抗纤维化活性关联性评价

2.2.1供试样品取上述1,3,6~8号虫草样品,分别粉碎过60目筛。分2种方法进行提取:① 超声提取,精密称定样品粉末08 g,置100 mL锥型瓶中,加水50 mL,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Hz)4.5 min,放冷,滤过,取续滤液,冻干,即得。②加热提取,精密称定样品粉末08 g,置100 mL锥型瓶中,加水50 mL,100 ℃水浴提取1 h,放冷,滤过,取续滤液,冻干,即得。结果见表3。

将上述虫草提取物冻干样品分别取5 mg加水配制成1 g・L-1的样品溶液, HPLC和LCMS进行分析。

2.22HPLC条件同3.1.1。

2.2.3LCMS条件①色谱条件: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BDS C1.8柱(2.1 mm×1.50 mm,2.4 μm);柱温30 ℃;样品盘温度4 ℃;流动相为A(01%甲酸)和B(乙腈),梯度洗脱0~30 min,98%~2% A;流速03 mL・min-1;进样体积2 μL。② 质谱条件:ESI源参数设定为正离子扫描模式,加热器温度为3.50 ℃,毛细管温度为3.50 ℃,毛细管电压为3.5 V,喷雾电压为3.5 kV,鞘气(N2)流速为3.5 arb,辅助气(N2)流速为10 arb;样品一级质谱在FT模式下进行全扫描(分辨率R为3万,m/z扫描范围1.50~1 000),二级及三级质谱采用数据依赖性扫描(data dependent scan)。数据采集和分析采用Xcalibur,Metworks和Mass Frontier 70软件。

2.2.4抗纤维化活性评价――天狼星红染色取对数生长的CCCESF1 细胞接种于96 孔培养板上,完全DMEM培养基培养4.8 h 至细胞铺满后,更换培养基为无血清DMEM(含1% ITS)。无血清培养4.8 h 后,向培养基中加入TGFβ1 (5 μg・L-1)和药物后,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 TGFβ1 对照组、药物作用组。继续处理4.8 h 后,吸去细胞上清,每孔加入200 μL 冰甲醇,-20 ℃固定过夜,PBS 清洗3 遍,每次10 min,加入01% PSR 溶液,孵育4 h。01% 冰醋酸清洗3 遍,每次10 min,自然风干。向每孔中加入005 mol・L-1 NaOH 溶液200 μL,振荡30 min 使充分溶解,酶标仪上选取波长5.40 nm 读取各孔光密度A。

2.3统计分析

数据结果均表示为±s。所有结果应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的参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 检验。P

3结果

3.1虫草成分分布的HPLC测定

根据HPLC测定结果,可以发现:①在所有样品中,谱图峰数最少的是天然冬虫夏草和亚香棒虫草。几乎不含有虫草素,而且腺苷、尿苷成分的含量也较其他虫草样品低,见图 2;②虫体中几乎检测不到虫草素和N(2)羟基腺苷成分,见图 3;③腺苷、尿苷成分在桑蚕蛹虫草草体中含量最高,见图 4。

3.2虫草样品成分及抗纤维化活性关联性评价

3.2.1HPLC测定以及LCMS成分指认根据HPLC以及LCMS的测定结果,找出样品中7个特征峰,鉴定出峰1为酪氨酸,峰2为尿苷,峰5(S)为腺苷,峰6为虫草素;峰7为N(2)羟基腺苷。

1 酪氨酸; 2 尿苷;3,4 未鉴定出; 5(S) 腺苷; 6 虫草素; 7N(2)羟基腺苷(图5,表4同)。

以腺苷色谱峰作为参照峰(S)计算相对峰面积,结果见图3,5,6,表4。

3.2.2抗纤维化活性评价5 μg・L -1TGFβ1 显著诱导ECM 的生成,见图7,8,表5。虫草提取物CCTQ1,CCTQ5,CCTQ7,CCTQ10在2.5~100 mg・L -1时对ECM 的聚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与TGFβ1诱导组相比,*P

4讨论

冬虫夏草是我国名贵中药材。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因此资源十分紧缺,寻找天然虫草的代用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HPLC对不同基原虫草的虫体和草体成分的比较可以看到,在天然冬虫夏草中检出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低于人工培育的蛹虫草或虫草花,包括天然的蝉虫草;除天然冬虫夏草外,其他几种虫草含有的成分种类比较相似,但是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差别很大,且没有规律可循。而在对虫草的虫体和草体成分的比较中发现,在2.60 nm下,虫体中能够检测到的成分种类多于草体。因此,从成分含量上面观察,现有的人工虫草均可以替代天然冬虫夏草。其中尤以桑蚕蛹虫草最佳。

已有的大量试验研究及临床病例研究证实,冬虫夏草对二甲基二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糖尿病导致的肾纤维化有较好治疗效果。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的聚集,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降解过多Ⅳ型胶原,从而阻止器官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11]。因此,本研究选择抗纤维化作用作为药效指标,以此比对不同基原虫草的药效差异。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能诱导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间质细胞增殖、运动、聚集和激活,是介导包括皮肤、肺、肾、肝、消化道、心脏和血管等多种组织器官纤维化的重要因子,可作为包括系统性硬皮病在内的多种纤维化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1.2.1.3]。本实验采用TGFβ1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CCCESF1分泌胶原蛋白,引起ECM大量聚集,使用天狼星红对ECM进行染色和定量分析;对虫草提取物的抗纤维化作用进行筛选。结果显示,人工虫草(包括蝉虫草)的抗纤维化作用均优于天然冬虫夏草。同时,通过对样品成分的分析及鉴定,可以发现天然冬虫夏草中几乎不含有虫草素和N(2)羟基腺苷。由此推测,虫草此2种成分,尤其是N(2)羟基腺苷可能具有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

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加热提取样品的抗纤维化活性低于超声提取样品,同时通过高效液相分析,加热后各个样品的成分检出个数及含量均有所降低。说明对于虫草中抗纤维化的活性成分,超声提取优于热回流提取。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几种具有抗纤维化活性虫草的作用表现不尽相同,其作用机制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邵力平 真菌分类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109

[2]汤晓S 蛹草的研究进展[J] 基层中药杂志, 2002, 1.6(4): 50

[3]李楠, 龚长虹, 张宏 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保健品研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0(1): 3.6

[4]尚红霞,梁晨,易娟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虫草素和腺苷[J] 分析科学学报, 201.1,2.7(6):776

[5]张永康,胡江宇,欧阳辉,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酒中的虫草素[J]食品科学, 2006,2.7(7):1.99

[6]毛新亮,郑国栋,张晨, 等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冬虫夏草中腺苷、虫草素、肌苷含量方法的研究[J] 中南药学, 2009,7(1.2):895

[7]施新琴,顾寅钰,李化秀,等不同蛹虫草菌株栽培蚕蛹虫草的形态性状及活性成分含量比较[J]蚕业科学, 201.5, 4.1(1):1.3.4

[8]梅雪艳,李媛媛,沈于兰冬虫夏草、虫草菌丝体及蛹虫草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 (1):2.7

[9]尹艳艳,吴萍萍,朱宝君,等蛹虫草对高尿酸患者降尿酸作用的病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10):2.4.3.7

[10]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附录3.6

[11]詹小涛,赖桂萍,霞冬虫夏草及其发酵菌丝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1.8(10):1.5.66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第3篇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认为,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稳定、良好的中药资源。因此,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水平。所谓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是指能够持续生产出产销对路、供需平衡、品质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资源生产过程,其生产既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也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药农(企)利益,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国中药资源正面临着野生资源渐趋枯竭、部分中药材濒临灭绝,人工栽培中药资源品质下降、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加之中药资源普遍存在着产销不对路、供需不平衡现象,我国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严峻。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急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一些问题,很多原材料一时无法供应上。中药资源的生产过程是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复合的生产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潜在的诸多风险造成了上述生态系统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影响了中药资源的产量、质量与效率。由于受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性、偶然性及生产难度等制约,导致中药资源生产不持续、不稳定与不平衡的可能性。笔者现结合中药资源生产的实际,从风险产生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划分,将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为政策、生态、社会、技术、灾害、质量、市场及内部等8类;并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明确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与生产难度,同时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为溯本求源地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资源健康良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  政策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属于农业范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作物种植风险规避的政策支持,惠农的农业保险形式多样、直接易见,农民种粮利益得到保证。2008年,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从主要的粮食品种扩大到花生和油菜,但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多数农产品仍没有实施农业补贴。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仍对不少中药材品种征收农林特产税,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资源的生产成本。现今我国药材生产者多为零散农户,难以承受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不同的政策倾向更易引导资源生产者选择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种类,许多传统药材产地纷纷刨药种粮油或种花果[1]。同时,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影响下,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开始上扬,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具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药材种植面积将因之受到影响,中药资源生产濒临巨大的考验。

1.2 生态风险

该风险是指资源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生产利用方式具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风险。中药资源人为干扰强度可分为野生中药资源、半野生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资源。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也因野生与家种的品质差异正遭受着大规模的非理性采挖,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尤其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掠夺性的采挖极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报道,挖1株甘草可破坏方圆4~5 m2的植被[2],1984-1985年两年间,宁夏银南地区中宁等四县共挖鲜甘草约1.7万t,直接破坏草原达1.64万hm2,间接破坏草原达4.93万hm2,土壤沙化扩大[3];而滥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内都难以自然恢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的人为干扰致使大部分中药材品种丧失了遗传进化潜力,由此造成的中药种质资源的退化将无法逆转。

1.3  社会风险

    该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与社会种植风气所致的产需失衡、量不持续的风险。中药资源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药的需要,但不确定的社会流行疾病谱使得中药资源需求波动复杂。以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为例,抗病毒类药材需求旺盛,金银花、牛蒡子等全国市场货源销售一空,相关中药产品生产难以维系。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药资源后续的产出,如板蓝根受“非典”需求刺激生产,库存丰富,2003年以来的市场以消耗库存为主,价格也跌入谷底,药农(企)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此外,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者对药材种植盲目性依然很强。某些药材因高价刺激,导致种植面积无序扩大,由此陷入长时间的低价烂市;而某些药材因价格偏低,药农就弃种或少种。这种非理性的一哄而上(下)的社会跟风种植风气,极易造成中药资源数量的不稳定与不持续,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4  技术风险

在我国500余种常见中药材中,可以人工栽培的只有200多种。目前,我们仍对多数中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缺乏了解,其人工引种与栽培过程中的瓶颈因子尚未明晰,无技术支持已成为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例如,受制于滇重楼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滇重楼的生产一直难以持续,导致以其为原料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开工不足。再如,业界尚未完全掌握冬虫夏草抽生子座技术,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难以维续,冬虫夏草资源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危险境地。

1.5 灾害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比率高[4]。有资料显示,2006年5月甘肃河西地区的霜冻和干旱灾害至少造成板蓝根减产30%,而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1万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被毁。自然灾害不仅使中药资源大面积减产、药材质量大为降低,也对中药资源的后市供求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总之,自然灾害使所涉中药资源减产甚至绝收,致使药材货紧价扬,种植面积、库存、出口等状况随之改变;同时,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一些救急药材需求尤为紧俏,由此改变的药材市场供求失衡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

1.6 质量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质量极易受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药材质量波动多变,所产药材无法稳定安全地入药。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来源于不合理的栽种、采收和储藏方式。所谓不合理的栽种,是指栽培品种、栽培地、栽培技术的选择并没有遵循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药材质量与药效发生漂移;不合理的采收(包括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改变了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影响了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而不合理的储藏方式(包括时间、位置、方式等)使药材发生霉变、虫蛀、返油等现象。此外,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药农(企)为了防治病虫害,对药材施用大剂量农药,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成为中药资源能否准入市场、走向国际的绿色质量风险。

1.7 市场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生产者对市场接受与竞争能力缺乏预测,对市场需求的变动难以确定,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中药资源的市场风险首先来源于药材生产周期,因中药材生产周期有长有短,一些木本类药材如山茱萸、银杏、栀子等一般需要5~7年才能达到用药标准,此类资源的市场接受能力、竞争能力等无法做出准确的长期判断,栽培风险巨大;而一些短期药材,如板蓝根、薄荷等,虽当年种植就有收益,但此类药材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迅速,更容易造成资源烂市或缺市。其次,中药资源属于特殊的商品,“卖得掉是宝,卖不掉是草”,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医药企业、药材收购商漫天压价,生产者市场处境被动。在风险巨大的医药行业,医药企业通过市场把风险转嫁给资源生产者,生产者利益受到伤害,生产积极性大挫。此外,中药资源的生产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任何市场投机行为,如庄家操纵、媒体炒作、药商跟风等都能引起中药资源供求关系与产出状况的变化,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1.8 内部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风险除了来源于上述的外部环境外,不健康的资源生产也与药材自身有关,这是中药资源生产的内部风险。此类中药资源一般具有种子萌发率低、种子结实率低、生长缓慢、对生境要求严格、腐生及寄生的一些特性。例如,明党参、高山红景天的资源生产就受制于其内部机制:明党参种子后熟阶段与梅雨气候的不协调是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及更新种群少的主要原因之一[6];而高山红景天花朵败育率高、种子成熟度低、有性生殖弱是其生产质量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7]。

总之,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潜在风险是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极其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各个风险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技术要素,而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求更大的收益,过分及不合理地使用上述技术,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生态与质量问题,如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可预计的灾害风险一般还会次生出生态、质量、市场及社会等风险;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内部风险必然会提高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级别等。

2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2.1  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为稳定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国家负责、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引入国家保险、商业保险、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机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确保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资源的正常供应。

2.2  禁止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非理性的攫取与采挖是中药资源生产风险的主要原因。乱采滥挖除造成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外,其直接破坏的生态环境将使中药资源生产成为“无源之水”。政府部门应对中药生产与经营者首先在制度与法规上加强监管,杜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权责不清、管理不力等现象,对因采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中药资源品种,如冬虫夏草、甘草等,应引入资源生态税收制度,让资源受益者负担生态恢复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获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角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2.3  引导专业种植协会的建设,确保中药资源产质

缺少专业的中药材种植协会是我国多数中药资源量不持续、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种植协会的建立首先可以协调中药资源的生产,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种植风气,确保有序生产与供应;其次,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同类中药资源恶性竞争,控制假冒劣质药材流入市场,恢复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资源生产者的权益;第三,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生产,增加产研转化能力,提高产质水平;第四,能够快速地组织生产,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保障突发环境下的用药安全。

2.4  加强中药资源研究,提高产研转化水平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仍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已有的技术多半是经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可重复性低,此弊端直接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规避风险能力的低下。中药资源研究应注意:①不仅要加强中药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加强其基础研究,从源头入手提高产研转化水平;②加强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累积及其变化等规律研究,促进中药资源生产技术的科学制定;③加强种质种源的收集,保护中药资源的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④及时保护所得科研成果,切实维护研发者和生产者的权益,确保中药资源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2.5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我国的中药资源生产频受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对于防范生产风险、确保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药资源防灾减灾工作应包括:①明确影响该地区中药资源生产的灾害类型、影响强度、发生频率等,评定该地区发展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生产;②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原则,对可以预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等,应及时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灾害损失;③加强抗逆研究,通过良种选育筛选抗性品种,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药材生产要素,倡导良性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是以栽培生产与野生生产并行。因此,发展中药资源生产,一方面应鼓励规范化生产,控制药材生产要素,从生态环境、种质、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栽培中药资源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形式多样良性生产方式,如野生抚育、生态栽培等,增加优良野生中药资源的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用药需要。此外,在药材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改变防治观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取代化学防治,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资源环境。

2.7  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

针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政府部门应充分理顺供求关系,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各地专业种植协会应对主要重点大宗中药资源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历年供需关系及规律预测当年生产与需求,使得中药资源生产具有计划性;相关部门还应提倡多种方式的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信用机制,确保产销顺畅;同时,应规范中药资源市场管理,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加快流通过程,增强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8]。

2.8  动态监测,加强珍稀濒危资源的特性研究与替代研究

为了保障中药资源的持续稳定,降低生产风险,应尽快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并据此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动态监测资源生产状况,合理安排市场供给。另外,对资源量日益减少的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科研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对其特性研究,摸索该品种的致危因子,并据此建立合适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替代研究,寻找疗效确切、资源量丰富的替代资源,确保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有量,稳定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小结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中药资源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贯穿着中药资源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好中药资源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解决当前中药资源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方法的变动,更需要制度法规的规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城乡经济开局良好,整体价格上涨较快[eb/ol]./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刘泉龙,马 莲.滥挖甘草毁了草原[n].科技日报,2002-07-04(4).

[3] 解振华.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30.

[4] 李学举.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减灾,2004,14(6):6-8.

[5] 郑智文.今年洪涝中药材将受到哪些影响[j].全国药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芸,黄淑峰,等.明党参濒危机制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85-588.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中药农业直接相关,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涉及中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保护等多个环节,因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科技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制定的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理解和掌握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对于探讨其技术应用性对策至关重要。

一、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作为术语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空间上,以保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前提;二是在时间上,以满足现代和未来需要为目的,已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三是政策制定的前瞻性,许多可再生的中药资源自我修复能力差,再生周期长,政策的制定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不损害环境为前提,以保持中药资源永久性的可持续利用为关键,以满足中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和其他社会需求为目的,只有在兼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方可实现中药资源高效的、可再生的、兼有保护性的永久性利用。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涉及政策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本文对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中药资源管理中涉及到的技术性对策进行探讨,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可再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普查现有资源,保护濒危物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3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以来,我国已有二十多年未进行过新的资源普查,目前所引用的中药资源方面各种数据大多为1983~1985年的数据。近三十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生产经营从原来的计划生产转变为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安排;基层药材公司大多已经改制,中药生产收购统计工作长期处于中断状态。近三十年也是野生中药资源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中药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例如,自1985年后,新研发的中成药达八千多种。与其形成剧烈反差的是野生中药资源急骤减少,有些品种资源面临枯竭,例如野生甘草上世纪50年代蕴藏量达二百多万吨,而目前还不到三十五万吨;麝香资源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70%;千金藤、松贝、霍山石斛、冬虫夏草、蛤蚧、人参、铁皮石斛、厚朴、杜仲、黄柏、黄芪、麻黄等野生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有些种类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因此,急需开展新的全国范围内的中药资源普查,拯救野生濒危药用动植物。

中药资源普查的任务:考察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分布种类、数量、质量;考察中药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及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普查的重点品种:即临床常用药材,道地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的紧缺药材,具有显著功效的民族药和民间药,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原料药,需要重点保护的品种如名贵药材、濒危药材,与维护生态平衡密切相关的药材,种质外流的药材等;采集中草药标本,进行鉴别分类和存档;通过普查鉴定,纠正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从源头上澄清混乱;对普查发现的珍稀濒危物种,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提出保护对策。

2.2保存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种质资源(GennplasnResource)也称遗传资源(GeneticResource),具体对某一物种而言,种质资源包括栽培品种(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遗传材料,它与当今国际上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概念中的种内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是相对应的。广义的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可利用的生物遗传资源,或全部物种资源的总和。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品种、类型进行考察、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当同一种药材来源于不同的物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个体时,可能含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尽量寻找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材种质并加以利用,例如研究发现8种羊藿药材来源,羊藿苷类成分含量和比例均不相同,以天平山羊藿(宽序羊藿)和朝鲜羊藿含量最高,属优良种质,应当把这两个品种作为野生羊藿引种和种植推广的首选。

建立大型的药用植物种子库,有利于培育和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临床最常用中药约四百种,主要依赖栽培的种类有二百多种,约占常用中药的50%~60%。由于栽培品种的栽培历史长短不一,普遍存在种质混杂和种质退化问题。大量收集和保存现有的多样性的种质资源,结合种质特性进行科学评价,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优良种质,选择和培育新品种是种子库建设中长远的战略性任务。

2.3控制采收总量,促进自然更新中药野生资源的自然更新过程是缓慢的、渐进性的,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若采收过量,直接影响其自然更新过程和再生数量。应通过生长恢复能力、繁殖特性等资源恢复的实验来测算“年最大允收量”。

“年最大允收量”应根据药用部位不同而加以控制。一般根和根茎类药材为10%,茎叶类药材为30%~40%,花和果实类药材为50%。确定“年最大允收量”应建立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注意植物种类不同,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繁殖效率和药用部位的形成过程等各种因素。资源恢复的能力和周期存在较大的差异,确定“年最大允收量”和采收控制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加强野生抚育是指在生物原生态环境中,特别是生态环境明显退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的地区,实行围栏保护封育和控制采收,保护生物生长繁殖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促进动植物的自然更新或加强人工辅助更新,是促进野生资源自然更新,增加生物个体数量和生物总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由于甘草需求量逐年猛增,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001年,魏胜利等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野生甘草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密度盖度大且连续分布面积较大的甘草群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杭锦旗、鄂前旗以及宁夏盐池和灵武,原因是这些地区采取了围栏保护等封禁措施(封禁3~5年),使野生抚育得到加强的结果。相反,宁夏同心(曾是甘草密集的商品主产区)、甘肃黄土高原等地甘草密度却异常小,原因是常年连续采挖所致。另外,人们对森林资源采取“封山育林”,对江河湖泊实行“禁鱼期”管理,就是加强野生抚育的重要措施。

2.4扩大家种家养,加强人工培养野生资源总是有限的,保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除了保护好现有的野生中药资源外,还应加强中药材的野生变家种、家养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药材,培养高产、优质、生长年限短、抗病能力强、易于栽培或便于人工饲养的新品种。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产业化发展,首先应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GAP)指导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使中药材生产实现工程化和可控制化。

任何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当被人们利用时,野生资源就会受到威胁,直至枯竭。例如市场应用良好的中成药原料如果完全依赖野生资源时,往往3~5年就很难维持。因此,国家鼓励对资源紧缺的大宗动物类药材进行引种驯养和对植物药进行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及技术推广。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例如银杏叶制剂的开发,随着需求量增加,野生资源远不能满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采用取叶栽培。五年之后,我国的生产能力就达到一万吨以上,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还有杜仲、黄柏、黄连、厚朴、栀子、桔梗、川贝母、山茱萸、金银花等种类,都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野生资源严重减少的情况下,开始人工栽培的,现已成为市场供应的主要货源。全国已经进行人工种植(养殖)的药材约二百种,大部分为野生资源匮乏品种。栽培生产的天麻、西洋参和人参,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黄芩、细辛、五味子、半夏、桅子、绞股蓝、金银花、丹参、防风、知母、柴胡、甘草、款冬花、麻黄、中国林蛙、海马等通过家种家养,许多已经成为主流商品。

红豆杉是珍贵的抗癌植物。据测算,每生产l公斤紫杉醇,需16.67吨树皮,需采剥1500~2000棵大树,即使将全世界的现有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供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可谓杯水车薪。发展种植是实现红豆杉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对策,而扦插育苗、发展人工原料林基地是最直接、最简单、周期最短、成本最低的方法。

人工培育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应将优选种质资源,防止变异,减少有害物质,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应按照《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

我国在中药材变野生为家种、家养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如牡丹、麦冬、地黄、桃、梅、姜、桑等栽培历史都超过了数百年,栽培技术成熟。近几十年来,野生转家种家养的药材约两百种,能够提供大量商品的有百余种。例如人工种植天麻,已从无性繁殖达到成功地有性繁殖;野麝经人工驯化后,已达到人工家养繁殖并活体取香的水平;人工牛黄的研制成功,较好的解决了天然牛黄资源稀缺的问题;在引进国外药用物种方面成功引种了颠茄、西洋参、洋地黄、金鸡纳、番红花等品种,解决了一些进口药材资源紧缺的问题。

2.5保护濒危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每一种生物都是构成生态资源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而独立存在。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是构成生物圈趋于稳定的重要基础;某一物种的灭绝或者种群个体数量的下降,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保护一个物种免于灭绝,必须保护该物种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说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保护濒危物种最紧急、最关键的措施是努力恢复其种群数量,使之达到维持种群生存安全线以上。增加物种数量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动、植物栖息环境,建立野生动物饲养场和人工抚育。

2.6加快替代研究,缓解资源稀缺替代品研究是缓解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紧缺的有效方法。开展替代品研究必须遵循功效相似、材料(资源)丰富、方便再生和经济环保的原则。按照近缘动植物往往具有相似化学成分和相似生理活性的思路,探索生物类群与化学成分、生理活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濒危动物保护容易得到全球性的关注,应重点加强来源于濒危药用动物的中药材代用品、功效类似品的研究开发,例如犀牛、虎等动物在国际贸易中已被完全禁止,寻找替代品几乎成为一项带有政治性的任务。目前,用水牛角代替犀角、用狗骨代替虎骨,获得突破性进展,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也研制成功。

在植物药替代品研究方面同样取得可喜成果,例如成功地进行了虫草菌丝发酵物的研究和生产,从冬虫夏草的深层发酵培养液中分离出三十多种化合物,其中虫草素的含量为2.17%,远远高于天然冬虫夏草的虫草素含量,且培养周期仅为72h,远低于人工栽培冬虫夏草的周期。虫草菌丝发酵物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另有报道发现某种紫杉醇共生菌可以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如果该研究获得成功,有可能替代红豆杉资源。

2.7扩大药用部位,注重综合利用扩大药用部位,倡导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例如人参、西洋参,过去只用其根,现代研究表明其茎叶、种皮都含有大量的人参皂苷,可作为提取人参皂苷的原料。红豆杉最初采用树皮提取紫杉醇,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叶不但含有与皮相同的紫杉醇,而且含有含量远高于皮的紫杉醇前体化合物,可作为提取或合成紫杉醇的原料;叶还具有再生能力明显大于树皮的优势。枸杞传统用法主要取其果实,其叶虽然也作为药用,但用量很少。目前我国栽培了大量的枸杞,每年在整枝时都要修剪下很多茎叶,枸杞茎叶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有望开发出安全、有效的降血糖药物。另外,在药渣的综合利用方面,尚属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加强。

2.8应用生物技术,扩大药用资源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中的开发应用,促进中医药工业飞速发展。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草药资源进行改造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或农副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三是对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生产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草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草药品质。例如在植物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有效成分方面,将莨菪胺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莨菪胺6β羟化酶基因导入颠茄中,使转基因植物中的底物天仙子胺被大部分转化为莨菪胺。又如采用东北红豆杉进行细胞培养直接产生的紫杉醇含量达0.09%,是天然品的45倍。

三、矿物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矿物药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3.1矿物药应用历史祖国传统医学将矿物作为药物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二世纪已能从丹砂中炼制银。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载有玉石类药物41种。梁代陶弘景编著的《名医别录》增加矿物药32种,并将“玉石”类药单独立卷,放在卷首。唐代《新修本草》增加矿物药14种,《本草拾遗》新增矿物药17种,共记载矿物药161种。至宋代末,矿物药已近200种。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矿物药38种。目前全国常用的矿物药约80种。

矿物类中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来自自然界的天然矿石,称原矿物类药物,如朱砂、炉甘石、自然铜、寒水石等;二是以矿物为原料的加工品,如秋石、轻粉、芒硝等;三是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如石燕、浮石、龙骨等。矿物药除少数是单质状况外,绝大多数是自然化合物,且多为固体,少数是液体和气体,如水银,硫化氢。

3.2矿物药资源日益减少矿物药的数量少,但疗效肯定。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矿物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例如我国每年仅医疗行业就需用石膏4580吨、滑石3500吨、雄黄930吨、赭石560吨等。而在其它行业的用量可能远远大于此数量。特别是矿物药属于非再生性药物资源,用去多少,自然界就会失去多少,最终将会消耗殆尽。矿物药往往存在于地下,位置相对比较固定,容易实行人工监管,同时亦容易被人为破坏。加强矿物药资源的保护,寻找替代品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3.3矿物药可持续利用的途径矿物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途径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加强开采的计划性,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应根据市场需求下达开采任务,不能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采取掠夺式的开采;二是扩大进口数量,对储量小的矿物药种类适当加大进口数量,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国内资源的消耗;三是淘汰劣势种类,通过实验研究,对矿物药种类进行筛选,淘汰那些毒性大、疗效不确切的种类;四是加大废物利用研究,通过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例如有些大型工矿企业在冶炼过程中,只保留主要的所需元素,一些含量低的元素通常作为废渣弃除。今后应充分利用工业废料中的有用元素,注重废物的综合利用开发,节约矿物类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决定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应统筹安排。可再生中药资源的自然更新过程是缓慢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资源,其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中药农业;不可再生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栽培品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16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25.

[2]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8):4.

[3]陈士林,郭宝林.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4,6(1):1.

[4]秦路平,郑汉臣.中药材生产的工程化和可控化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0,18(5):268.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J].中国药事,2002,16(6):323.

[6]张恩迪,李冰.中药资源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0.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第5篇

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创办于1995年7月,地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仙境仙水扬名的淄博高新区花山景区内。其经营范围涵盖工厂化食用菌制种成套设备、TU化食用菌液体菌种系列设备、新型智能食用菌联栋温室及食用菌冷房系列、微机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及食用菌专家软件、提供食用菌工程项目论证规划及实施方案、承揽交钥匙工程等。

大力发展食药用菌

食用菌含有氛基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开发及利用价值。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食药用菌的开发,竭力为菌业发展贡献力量。

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延林向《中国科技财富》介绍,我国是食用菌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土壤类型各异,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植被类型兼有,为各种生态类型的菌物资源的生栖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已知菌物约1万种,大型真菌估计3800种以上,药食用菌至少可达1500种或接近2000种。王所长说:“食用菌富含人体有益的各种矿物质、维生素、食物纤维以及游离氨基酸、海藻糖、甘露醇糖等养分,味道鲜美,食用方便。”食用菌粗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13%-46%,远高于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可与肉、蛋类食物媲美,营养价值较高;食用菌含有多种矿质元素,除含有人体必需的Ca,Mg,K,P,S等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Zn,Cu,Fe,Mn,Ni,Cr,Se;食用菌中还含有VB、VB、VC、VD、VE等多种的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

据王所长介绍,食用菌生产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产业,但又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所谓实用性,就是现实性与普及性,便于一般的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所掌握。就栽培技术而言,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只能按照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去做,不马虎,就能熟能生巧,培育好食用菌,也能成为技术能手。

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创新的菌业开拓者,在王延林所长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反复实践,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主要从事食药用菌应用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以及食用菌菌种生产、珍稀菇TU化栽培、菌渣有机肥及菌糠饲料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实体。

以先进技术引领菌业发展

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多年来以振兴淄博食用菌产业、服务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推广实用新型农业技术为己任,用现代创新经营思路,创新经营理念和创新经营模式,全力推进地区食用菌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菌现代化、工厂化、智能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示范样板,以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目标,在王延林的带领下,研究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研究,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气升环网式食用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罐。王所长向《中国科技财富》介绍,气升环网式食用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罐包括罐体,位于罐体两端的上、下封头,位于上封头上的排气口和位于下封头上的空气喷嘴,在罐体内安装有导流桶,在导流桶内水平安装有至少一层环网。其特点在于结构简单,氧传递效率高,装料系数达到80%以上。维修、操作方便。动力消耗比通用发酵罐降低75%左右,同时大大简化了空气冷却、过滤工序,减少了污染,提高了菌种质量。

食用菌产业既是农业的传统产业,又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在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菌种作为食用菌生产必备的基本生产资料,直接关系到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品质和效益。王所长认为,要想实现食用菌高质量、工厂化、标准化、全年候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栽培效益,就必须解决目前菌种生产的落后方式。研究所积极探索,大力推行食用菌菌种液体培养技术。王所长表示,该技术是采用液体发酵方法培养菌种,液体菌种具有固体菌种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标准化、工厂化、周年化生产食用菌的一个必要条件,与传统的固体菌种相比,具有工艺简化,生产周期短、菌种纯度高、无杂菌污染、菌种活力高。成本低,大田生产中发菇快、出菇整齐、成本低等优点。食(药)用菌液体菌种TU化栽培,是国内食药用菌栽培的最先进食药用菌生产方式,将代替传统食药用菌固体生产方式。液体食药用菌栽培比传统的固体食药用菌栽培省时间、省人力而且绿色环保。

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不断创新,以先进技术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苦心研究硕果丰

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一直遵循节能、高效、经济实用的原则,信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细节、尽善尽美的企业文化,不断研发具有行业一流水准的新型食用菌工程设备。近年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经过近年的发展,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已有管理、研发及生产员工三十名,其中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五名,工程师、农艺师、技师七名,专科学历以上的员工所占比例达50%。下设中心实验室、菌种工程部、中试基地、食用菌园艺场、专家组。拥有具省内领先水平的食用菌流水生产线和生产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60万元,年产各类珍稀菇300吨,菌种350万袋,可带动100个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年销售收入830万元,是一个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成长型团队,具有较强的食用菌技术研发和生产加工实力。

研究所于2010年末,投资兴建淄博高新区食用菌工厂标准化示范园区一座,日产鲜菇(以杏鲍菇、猴头菇为主)5吨,形成以大粮食产业、食用菌工厂标准化周年生产、食用菌循环利用三大理论为基础,集项目研究、模式示范、良种培育、技术培训、成果展示、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食用菌综合服务基地。

相关期刊更多

华中昆虫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昆虫学会

农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农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