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糖健康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 高校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2008,8.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4:95-96.
[3]李静.心理学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19-24.
降糖过度。有些医生和患者过度强调降糖治疗的达标,甚至追求在正常范围内越低越好。实际上,血糖调整与血脂调整是有差别的。血脂水平过低,诚然会有损健康,但不至于出现急性的甚至威胁生命的“低血脂反应”。血糖过低,则可发生低血糖反应,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致残甚至致死。目前认为,对老年、合并多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不宜将血糖降得过低,也不宜追求降糖速度过快,否则会引发低血糖、心血管病变等危险。
节食过度。有些患者认为既然血糖升高与饮食有关,那就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基本不吃主食,这是非常错误的。人体需要基本的热量,正如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行驶一样。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最天然的物质。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少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并发症足部溃疡难以愈合,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这与患者的营养不良密切相关。
运动过度。有些患者会发问,运动可以降糖,为什么多运动反而不好呢?运动过度也会引起疾病,如骨骼肌肉性疾病,超出个人耐受量的运动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运动过度还可以引起高血糖。有个病人,他每天清晨的血糖很高,其他时间的血糖都很正常。这位患者虽然年近50岁,但每天早上还要同年轻人一起打1~2小时的篮球。医生分析他的血糖与运动过度有关,劝他降低运动量。果不其然,在降低运动量后,他早晨的高血糖症状消失了。因为运动过度会引起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引发高血糖。
焦虑过度。有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整天忧心忡忡,甚至影响进食睡眠。过分焦虑的后果是血糖难以控制。严重的焦虑就如应激一样,可以引起体内升血糖激素的释放。有位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每天的胰岛素剂量用到了上千单位,高血糖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来,医生了解到该患者焦虑情绪严重,长期睡眠不好,便给他用了抗焦虑药,并同时做思想工作。数天后,患者的高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因为高血糖带来的严重焦虑情绪,有时其伤害甚至会超过高血糖本身。而且,高血糖是相对容易控制的,焦虑情绪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包括采用药物治疗。
对药物依赖过度。糖尿病治疗是综合性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饮食和运动都是基础治疗。包括胰岛素在内所有降糖药的使用者,都要根据饮食和运动的情况来调节药量。不节制饮食和不注意运动,一味依赖增加降糖药控制高血糖,其结果是高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还伤害了患者自己。因为这样做,会加快胰岛素分泌细胞走向衰竭,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当前人类生命与健康面临着最威胁的三大疾病或称“三大健康杀手”“三大健康元凶”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三种疾病发病率之高,危害之大,为万病之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目前,统计结果显示每10人近似有1人为糖尿病患者,每4人近似有1人为高血糖者。遗传因素的结果已经查到出生的婴儿即为高糖婴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岁以上者为高危人群。高血糖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生活水平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生活水平低的地区。国家将再增加几十个亿的人民币继续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预测未来十几年糖尿病的死亡率,如果防控措施不到位,将增加5%以上。目前,我国将糖尿病病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领域纳入慢性病管理,加强了对患者治疗的行政干预,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提高了报销比例。相信,在总结消灭“天花”,战胜“非典”防控经验的基础上,政府行动,全民动员,将糖尿病降低到最低危害是大有可能的。
笔者近日对71名社区居民进行了血糖测定,在测定之前告之所有患者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在他们绝大部分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后,自愿择日进行了空腹血糖测定。最终测定结果是53人血糖超标,最高血糖值达29.7mmol/L,超过10mmol/L以上者14人。本次活动虽然为非随机抽样,笔者不做其他统计分析,但就53例高血糖者(基本为糖尿病)的防控及治疗做一分析。其目的是告知所有糖尿病患者在防治中随其本人采纳。53例均诊断为糖尿病患者,他们的预防及治疗大致归纳如下:饮食与运动;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未采取任何治疗,精神调节;民间偏方;直接注射胰岛素;理疗方法。笔者通过走访了解53例患者,参照大量的理论资料,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糖尿病治疗及预防措施。
1基本原则
①测量血糖,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控制并发症的的发生。②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制订平衡膳食的食谱,按食谱进食并持之以恒。应该改善无节制的饮食,但是不主张饥饿疗法。③维持标准体重,增加必胜心理。有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④坚持综合疗法,配合医师治疗,不听歪门邪气。⑤正规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62-01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血糖监测的意义同样重要。近年来,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诊断和指导胰岛素治疗的主要依据,多次末梢血糖能很好的反映患者血糖的变化曲线,但是这样的方法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患者的痛苦,所以检测血糖方法的准确性和频次一直都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十分关注的问题[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能够连续监测血糖波动的系统工具,此系统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2]。为了确保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糖尿病病人的效果,科学、规范地观察病人的使用情况,我科于2012年8月起,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对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糖尿病病人进行观察,经过临床使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表格设计
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评估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病人的基本信息、使用的动态血糖监测仪类型及型号,第2部分为病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观察内容,见表1。
表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床边交班表
床号 姓名住院号动态血糖类型动态血糖型号交班内容交班时间1血糖
情况1电池
电量1运行
状态1穿刺点皮
肤情况1传感器或针
头是否脱落1备注1护士签名2应用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此种新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国内已广泛临床应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连续监测患者血糖工具(每24小时能获得288个血糖值),能详细记录患者72h的血糖波动及曲线,较确切的了解糖尿病病人治疗中血糖波动状态,可以发现传统血糖监测方法不能监测到的高血糖事件及无感知的低血糖波动,更好的指导药物的调整。我们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一组临床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旨在了解其血糖波动情况及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优势。
2.1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前的应用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基本知识,消除其紧张心理,使病人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操作前要检查动态血糖监测仪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校对时间,并填写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中的病人基本信息、使用的动态血糖监测仪类型及型号。
2.2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后的应用血糖监测仪安装好后,将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挂在病人床尾,每班护士对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患者认真执行床边交接班制度,班班交接,床边交班。交接内容包括: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病人数,病人病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型号,观察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后的血糖情况,电池电量、运行是否正常,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是否有出血,红肿、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妥善固定动态血糖监测仪探头及管道,避免打折、牵拉、脱落,护士站备用探头、电池、敷贴,发生报警及时处理。若使用正常,护士只需在相应内容栏内划“√”;若有局部皮肤改变则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并在备注中记录动态血糖监测仪发生报警的原因及血糖情况,直至病人停用动态血糖监测仪。3优点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起的体内代谢失调和高血糖状态。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继肿瘤之后的第三类非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也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不良作用主要通过慢性持续高血糖和血糖水平波动2种方式体现,目前认为,波动性高血糖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更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我们观察的23例糖尿病患者,虽然按传统的清晨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和HbA1C判断均属控制良好,但CGMS结果却显示有高血糖事件发生,表明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未完全达标,这也提示这些患者仍有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更好地控制血糖的余地。应用CGMS动态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近年新使用的一种血糖监测手段,其监测、显示的血糖结果和静脉血糖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是一种可靠、实用的方法。在此方法中对床边交接表的使用,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护士能主动观察病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情况,及时给予护理干预,防止动态血糖监测仪机械故障。通过专科护士对动态血糖监测仪操作的掌握及临床密切观察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及护理干预,能保证糖尿病病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安全。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7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低血糖反应也日渐彰显出来。低血糖危害有时甚于高血糖所带来的危害,且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认识,误诊率也高。加强对低血糖的认识和预防教育也愈发重要。
1 低血糖的病因及表现
1.1低血糖症是指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血浆血糖浓度
餐后低血糖多属于反应性低血糖症,发生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或发生在诊断为糖尿病之前,尤其是肥胖型患者。其特点是多在餐后3~5小时后出现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头昏、烦躁焦虑、饥饿感,但空腹血糖正常或仅稍低于正常,糖耐量试验近似糖尿病曲线。低血糖发生的原因是患者胰岛素的分泌量实际上并未减少,只是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进餐后,由于患者的胰岛B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血糖逐步达到高峰时,出现高血糖症,而胰岛素的水平却未达到高峰;高血糖又刺激B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其峰值可高于正常人水平,此时体内的葡萄糖已大部分消耗,出现了胰岛素的相对过多,故而在进食后4~5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患者多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多有超重或肥胖。
糖尿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很好控制,血糖会升高。相反,由于患者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往往处于紊乱状态,加上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不当,于是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
1.2低血糖的表现:发生低血糖时其危害有时甚于高血糖。这是因为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慢慢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危及生命的。严重的低血糖会产生脑损伤,减少心脏的供能与供氧,易发生心律失常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低血糖的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头痛、视物不清等;还有精神症状,如:发呆、多话、答非所问、精神不安、意识不清、昏迷等。轻度低血糖反应主要表现为出汗、心慌、脸色苍白、手抖、饥饿、乏力、情绪和行为改变等。中度低血糖表现为进食饮水困难、表情淡漠、头晕头痛、腹痛、恶心等,此时若不及时处理,可发展成重度低血糖,出现无法站立,肢体、面部痉挛,甚至昏迷。这些低血糖的表现不一定每个病人全都具备,通常可能只会出现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有些人即使血糖值降得很低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还有可能血糖水平没有低于2.8毫摩尔/升,但已经发生低血糖反应。另外,糖尿病人应警惕夜间发生低血糖。夜间发生的低血糖,通常发生在凌晨2~4时之间。此时患者经常还在睡眠中,无法感觉出低血糖,并作出恰当的处理。有时因出汗至潮湿的床单是夜间发生低血糖的惟一线索。如患者清晨醒来时遗留有头痛、头晕等症状,也说明夜间有过低血糖。怀疑此种情况,可在清晨2-4时进行血糖测定予以证实。无论怎样,由于低血糖发生迅速、无预兆性和对身体的极大危害性,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行处理。
2 低血糖的处理
处理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当出现轻、中度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可以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200毫升果汁或汽水,2~4块水果糖,2~3勺蜂蜜或白糖冲水口服等。若15分钟后无明显好转,可重复上述处理。二是低血糖纠正之后,如果离下次进餐还有较长时间(2个小时以上),还需进食少量吸收较慢的食物,如面包、饼干、馒头或水果等,以使血糖保持稳定。三是严重低血糖并伴有意识丧失者,应使其侧卧,随时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是否平稳,不要给其喂食、喂水,以免引起窒息,有条件者立即静注高渗糖或送往医院抢救[1]。
3 低血糖的预防
①饮食宜规律,按时进食,并随身携带糖果以备用;②运动应适量,宜少饮酒;③常测血糖;④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用药的依从性,不可随便增加药量,同时应减少睡前胰岛素剂量;⑤肥胖者应限制食量,增加活动量,减轻体重,预防发展为糖尿病,必要时可口服促胰岛素释放的降糖药,使胰岛素释放时间提前,消除早期高血糖症及继发性低血糖;⑥中医中药干预:偏重气虚者,服补中益气丸治疗;气血两虚者,服八珍丸或十全大补丸治疗;阴虚者,服六味地黄丸或天王补心丹治疗;气阴两虚者,服生脉散治疗;虚风内动出现抽搐震颤者,服大定风珠治疗;痰迷心窍痰涎壅盛者,服涤痰丸治疗;虚脱者,服四逆汤或参附汤治疗。
4 低血糖教育
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控制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低血糖知识教育,指采取各种形式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低血糖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监测、自我治疗和自我管理的技能。通过教育,使低血糖患者对低血糖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肥胖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要对导致低血糖的发病原因、全身疾病、合理用药诸环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主动调整生活方式,主动监测血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有效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