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配音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兴趣教学 基础知识 课堂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83-01
中职学生英语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很多工厂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中职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决定他们职业发展道路的顺利与否。但是,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中职放开招生使我们的生源并不乐观。就英语教学来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的拼读音标,学过的单词读不准,新的单词不会读,这种连续的挫败导致他们心理上害怕、厌恶,甚至抵触英语;水平相对稍好些的也只会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词汇量少。
为了避免学生厌学,有些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大下工夫。可是,这种一味只求兴趣、只求课堂氛围的兴趣式教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忽视基础只重视兴趣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因为新鲜而产生一时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会持久。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不能忽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将夯实基础和创新形式结合起来,并加以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有所收获,他们才能保持这种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自学英语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更好地将创新教学形式和夯实基础知识有机结合。
一、有效的英语课堂考核评价制度
中职学校的英语科目考核多以期中期末考试、课堂表现、作业、考勤等板块为参考依据。笔者在这里浅谈课堂表现评价制度。大部分中职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律意识比较淡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如果任之纵之,不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职校重在育人的首要目的也成了空话。所以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首先和学生就课堂纪律约法“三”章:无手机、无零食早饭、无不文明语言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这个约定。将约定变成规则,谁违反规则就会留下记录,会被倒扣课堂表现评价分。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遵循全面性与激励性原则,分数是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参与回答问题、朗读对话和课文、听力和参与配音、角色表演、猜单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评价分多层次多板块进行,各个活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不同环节找到获分点。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评价需具有人文性,除英语水平的高低,学生的情感、意识、态度和发展情况都应体现在评价结果中。有效评价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每一节课表现的量化结果,帮助其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如此以评促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夯实基础方能入英语之门
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多属于还在英语门外徘徊,很多同学在小学就已经放弃英语。他们不知道怎么读单词,怎么拼音标,就更别说找出记单词的规律了。单词记不住,学习英语无从说起。因此,在学期伊始,先带学生复习音标、发音、单词分音节等内容,这些内容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穿插或整堂课教学。可利用视频教会学生读音标,在学习音标的过程中加入单词和句子练习。在练习单词的时候,即可顺势讲解划分音节的方法,学生若发现这些单词的拼写和发音的关系,记单词便是易事。这一点点的尝试成功会给予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将他们引入英语学习之门。
三、创新教学形式,寓学于乐
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影、视频、动画、图片、幻灯片等多种方式都可有效吸引学生无意注意。选取的材料片段需契合教学内容,贴切形象,最好能与同学们都关注的时事结合起来,增强英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导入famous people这个单元新课时,展示一段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并破世界纪录的视频,4分钟的视频让同学们看得热血沸腾。这时,顺势给出关于刘翔的关键词,110 hurdles,Athens Olympic Games,break the record, make contributions to等,同学自然会记住这些词组,接着进入讨论体育明星乃至各个领域的名人的环节也就顺理成章了。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但是想保持这种吸引力,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精力甄选契合主题的题材。
本册教材针对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本模块主要是学习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周末安排。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知道询问他人周末的活动,并介绍自己周末的活动,以及扩展核心句子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表述自己的周末活动。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能力目标:能用英语在生活中询问他人的周末安排。
情感目标:劳逸结合,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教学重难点:在恰当的情景中,询问他人的日常安排。
教学准备:单词卡、课件、调查表、点读笔。
教学流程:
Ⅰ、复习激活:
1. Say a chant:“Let’s play football...”
2. Greetings.
3. Revision and leading in
TPR activity: Play robot games. Listen and do. Look and say.
Ⅱ、感悟及导入:
Daily talk.
“Do you play basketball at th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让学生感悟新知, 并呈现句型,师生齐板书,学习句型。
III.任务呈现:
Today, we are going to use these two sentences to learn how to ask others’ weekend actives.
Our friends, Daming and Sam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t the weekend. Let’s listen.
Then tell me: “what do they do?” “Where do they play?”
Present the picture of Daming and Sam.
1. Listen and answer, “what do they do?”
2.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Where do they play?”
Present the phrase: “at the park”.
3. Learn and practice.
Ⅳ. 课文学习:
1. Listen,point and repeat.
2. Listen,repeat again and translate.
3. Read by them selves.
4. Read and act.
5. Work in pairs and act it out
Call two or three pairs to feedback. Then boys and girls read.
Ⅴ. 巩固操练:
Teacher makes up a chant: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play the flute. I read book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with the rhythm.
Students make it by themselves.
鼓励学习根据老师的chant,带着节奏自己编chant。
VI.运用核心句子,任务完成
1.Ask partners’weekend activities. Teacher sets the example.
T: Hello!
S: Hello!
T: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S: I play the flute!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T: I read books. Goodbye!
S: Bye!
2.Teacher wants to set up a weekend clubs. What kind of club
do you like? Help teacher to do a survey and find what you like to do at th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VII.总结:
T:What have we learnt today?
S:How to ask others’weekend activity.
VIII.作业布置:
1.听音,仿读第26、27页课文。
2.调查好朋友周末的活动。
板书设计:
Module 7 Unit1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play football.
…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选自《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三册第七模块第一单元。本模块主要是学习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周末安排。基于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认真研究,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做到:
一、对学生关注方面,我尽量面向全体。活动及问题的设计分层次,让基础弱的孩子抓实基础知识,而有能力的孩子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二、孩子能力培养方面,我多为孩子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结合本课话题,我通过开展同桌会话、师生对话、生生表演、即兴创作歌谣、生生调查等活动,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几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调查等方式,发展孩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如,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伴着节奏自己编歌谣,体验了学习英语和成功的乐趣。再如,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英语,与他人交流。既运用了语言又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71-0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也愈加频繁,同时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空间。因此,为了使学生具备当代市场所需要的综合性商务能力,在高职高专开设商务英语交际口语这样实用性和适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果,首先应对目前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商务英语口语课教学的现状
(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
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进行授课。老师一味地讲授,不但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也不能适时地给予针对性地指导,这样一来,教师就不能及时地反馈学生的真实情况,以至于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过于宽泛,方向性不强,对教学的重、难点的把握也不够准确。
(二)教材的某些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现在商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话题或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脱节。这就会导致学生学的很多,但能够真正掌握的却很少,能够应用自如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对商务活动的各项内容及流程非常熟悉,对教材进行选择性地删减,有目的地扩充,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都能运用到工作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有限这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解决起来也稍有困难的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践,要应用,否则所学的知识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在实训课程的安排,场地、设备的提供以及商务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可能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的话,学生们在学校实践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速度也会很缓慢,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提升以及岗位的适应程度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商务英语课程所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改革能有所帮助。
(一)夯实基础
案例教学法——展示真实案例,生动传授基础知识的储备是应用的前提。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掌握尽可能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即使用真实的案例来讲授基础知识。讲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原来的排列顺序,按照商务活动的分类以模块的方式进行讲授。这样,学生在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同时就能迅速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串联起来,不仅记得扎实,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比如说,我们在讲“进出口业务”这一模块的时候,就可以按其工作流程来讲授。具体的实例我们可以以沈阳金杯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例:首先,用一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金杯牌汽车作为例子来讲解如何进行产品介绍,如产品的外观、型号、性能、优点等;第二步介绍整个谈判的过程,主要讲一些相关表达和谈判技巧;第三步进入合同签署环节,教师可以拿出真实的订单样本和合同样本,让学生知道究竟应该怎样来填写货单以及制定合同;第四步是付货与付款,这里要重点给学生介绍付款的种类,以及各种付款及汇款的单据,最好也能有相关的样本给学生加以展示;最后就是后期处理问题,比如货物的短缺、货物的质量问题、发错货物等,以及一些突况,这些都是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够让学生有所了解并学会处理,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就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清晰的知识构架,使知识更加有条理性,方便学生记忆,又可将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掌握技能
情景设置法——与视、听、说模式相结合,培养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情景设置法是指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创设出一种情景,让学生们在此情景中通过实际操作不断反复地强化知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如果我们将情景设置法与视、听、说的授课模式相结合的话,学生们不仅能在视觉与听觉上同时得到充分的刺激,还可将输入的语言再一次进行强化,从而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技能。比如在讲“商务谈判”这一模块时,可让学生先看一段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住视频的基本内容,然后找学生来分角色给视频进行配音,刚开始时只要学生们能够复述出视频所说的内容即可。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所获得的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锻炼。在授课时,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全面提高
任务驱动法——实战实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想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既理想又有效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此方法既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团体的合作,可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首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思路框架,比如说,当老师给出一个“产品销售”的任务时,可以先告诉学生这个任务里都包括哪几个环节,但是要注意不宜给得太多,只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即可,要尽量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们自己来发挥。
其次,每小组准备好后,可利用2~4节课的时间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小组演示,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可以从情景剧的完整度、连贯性、产生的效果以及具体的细节,例如:材料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准确、口语表达是否流利得体等方面来评价,指出被评组哪些地方较突出,有特色,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
最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个综合性的点评,并针对重点内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强调,以便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也给出相应的分数,每小组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分,老师可根据每组的分数给予相应的鼓励。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要实现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全面改革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努力,我们就一定会达到让学生们在各种商务场合都能够用英语来自如交流的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君华.关于提高商务英语口语课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6).
[2]于建华.商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探讨[J].科学教育论坛,2005,(09).
[3]蒋志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语境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
[关键词] 大学英语拓展课;英语电影赏析;教学策略
ヒ弧⒁ 言
ァ洞笱в⒂锟纬探萄б求》指出,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置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根据这一要求,越来越多高校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后,开设各类拓展课程。英语电影赏析课为其中之一。
ザ、英语电影赏析研究概述
ビ笆幼髌繁黄捣钡赜糜谕庥锝萄е,诸多学者对此进行多角度探讨。张津梅(2002)从语词学习、语用知识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三个方面概述了影视课教学的综合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就怎样确定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学生、教学设备间的交互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提出建议。杨先明(2007)指出,很有必要建立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以充分发挥影视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司薇(2009)对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及策略进行了探讨。李月林(2003)在分析英语电影欣赏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英语电影欣赏课的教学原则与具体设想。傅琳(2006)就影视教学在可行性、操作性和优越性上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差异等问题。然而,上述研究或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或者只是把影视作品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应用于课堂。少有学者将英语电影赏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来研究。本文根据电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对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ト、电影教学存在的问题
サ缬耙云涠捞氐挠攀莆引着许多英语学生。然而,电影赏析存在诸多问题。
ナ紫,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明确。由于缺乏教学理论体系指导,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内容、课堂模式上存在很大的放任性。加之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某些课堂甚至成为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
テ浯,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目前我国市场上没有一本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电影赏析教材。我校使用的是任课老师自编的讲义,以语言能力练习为主,内容以台词填空、多项选择、回答问题为主。我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普遍对教材不满。“教材简陋,感觉不正式”;“教材形式单一,古板”;“几张纸容易弄丢”;“讲义太简单,应该多加些背景知识介绍”;“排版密密麻麻,影响学习心情”。根据程晓堂(2005),教材的版面安排、开本大小、图文形式和色彩等直接影响教材的可使用性和吸引力。因此,教材问题亟待解决。
プ詈,缺乏胜任的教师。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忙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对于拓展课教学,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以电影赏析为例,许多教师自身缺乏电影相关知识,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ニ摹⒔萄Р呗
サ缬吧臀鍪且幻偶语词学习、语用知识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为一体的综合课型。(张津海:2002,15)教学策略应该结合这一课程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设置。
(一)明确教学目的
プ魑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之一,英语电影赏析教学目标应该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2007)。因此电影赏析课应该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着手,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跨文化意识。
(二)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影片
ナ紫扔镅苑矫,并不是所有影片中的语言都适合用于教学。一些影片语速快,术语、俚语多。若将这类影片作为语言输入用于教学,则大大超出学生能力的范围。选择影片时,教师应该注意其中的语速、语音、语调以及词汇领域。其次,所选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因素应尽可能反映外国主流文化。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拓展课之一,电影赏析课的选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在大部分高校,《英美国家概况》等此类课程只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因此,所选影片应能从多方面展示英语国家文化。例如《阿甘正传》除了反映美国人的价值观外,同时也是学习美国近代历史的好素材。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英语作为世界语言,使用人群远远不止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国的英语教学,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跨文化交际对象不仅限于英美国家人士。学生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之外的外国文化。例如,通过欣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学生可以对印度社会有所了解。印度的软件开发技术属世界前列,与世界各国合作颇多。因此,选择影片过程中应考虑到英语的世界语地位,注意文化的多样性。
(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教学活动
ト缟衔乃述,英语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该目标,根据非英语专业选课学生的特点设置。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大都在425以上,英语词汇量较大,书面表达能力较强,但口头表达能力薄弱,跨文化意识淡薄。根据对该课程两个班教学过程观察和学期末对选课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电影赏析过程论: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伸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笔者认为,电影赏析课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放映前准备工作
プ急腹ぷ靼括:阐述选择该片的原因、故事背景知识、演员介绍等。可以以阅读形式布置给学生相关文章;或者设计导入性讨论话题。例如,在放映《当幸福来敲门》前,印发一部分《独立宣言》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并讲解它对美国人的影响。当片头出现《独立宣言》中的语句,或主人公自白中出现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相关内容时,学生能轻而易举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及它们对故事的渲染和点睛作用。
2.放映
ソ淌可以根据影片选择连续播放或者节选片段播放。根据调查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连续播放太费时,连续观看过程主要是了解故事情节。而这一点他们可以在课后自己完成。课堂上他们更希望的是与大家交流、讨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两种方式结合,以片段性播放为主,偶尔连续播放;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片段性播放中教师要掌握好停顿的位置,尽量做到不影响欣赏的美感。
3.赏析阶段
ジ媒锥问强翁媒萄е饕内容。课堂安排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后感。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理解程度和角度。(2)自由提问。学生对片中难以理解或者有疑问的部分进行提问,并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例如在《阿甘正传》赏析过程中,有学生提出:What does the feath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mean? Why is the uncertainty of life similar to a box of chocolates? 这一部分机动性很大,教师无法预测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备课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3)教师根据影片中涉及的文化因素,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文化进行思考。调查表明,学生在对该课程有何意见一栏提出:希望老师多讲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束定芳,庄智象(2008)指出了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本国文化进行思考。以《公主日记》第一部为例,教师可以从校园情景画面生活入手,介绍美国高中教学和大学录取制度,并将之与中国教育制度对比。该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精通外国文化,还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式。
4.语言练习阶段
ジ媒锥沃饕进行精听和精练活动。在对电影内容、主题等有较深探讨后,教师选择一段难度适当的片段进行台词填空、配音或者看中文字幕翻译等练习。例如《公主日记》中Mia与女王第一次会面在花园喝茶时进行的对话适合设置成配音练习。影片最后Mia在舞会上的讲话,可以设计成单词或句子听写,以无画面听力理解的形式进行练习。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配音练习不仅锻炼了听力和口语,也培养了自我展示能力,因此颇受欢迎。
5.测试形式
ビ捎诳翁媒萄围绕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进行,测试形式应该尽量体现这两方面内容。除了沿用传统的测试形式检测语言技能之外,可采用论文或个案分析等形式。
ノ濉⒔ 语
ビ⒂锏缬耙云涠捞氐挠攀莆引着许多英语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的语言文化类展修课,英语电影赏析课程安排应该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设计。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切实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通过文化对比分析培养跨文化意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而且要有较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袁智忠.电影欣赏过程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03).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张津梅.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04).
[6] 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
[7] 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08).
目前,大多数英语老师都能针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作为新课程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作业的设计问题却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着。课外作业作为整个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检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联系纽带,也是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的初步实践,更是检查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英语课外作业不外乎机械地抄写字词句、抄写短文,再就是无休无止的题海练习之类。节假日就更为方便,一些单元测试、英语试卷等等粉墨登场,顺理成章地走进节假日的舞台,扮演起了课外作业的“角色”。这些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学习自然而然成了学生的包袱、负担,导致学生形成了“假日作业综合症”——迫于学习的压力,不少学生不得不认真完成,而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敷衍了事的学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假日不做,周一提前到学校来复制别人的版本,蒙混过关。更狂的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是一个字不写,看你老师能怎样……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通过精心设计课外作业来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假日自主学习的效率。
一.
一、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学英语的乐趣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材所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活动,从而熟练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目前,国家统一实行每周五天的工作学习制度,给了学生更多的节假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拥有了更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来代替机械训练的传统节假日作业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让他们剪剪贴贴动起来,写写画画乐起来……假日生活因而更精彩,假日学习因此更有效。
例如,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单词卡、词汇树的制作,学生的课外作业中相应出现了“爱心”、“树叶”、“蝴蝶”等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英文版书签,再后来又出现了板式统一、分门别类的成套书签,这些纯自然的东西尽管看起来还有点毛糙,但他们的内涵耐人寻味,非常有意义。
此外,初中英语教材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公益活动和活动海报,因而单一主题的海报设计顺理成章地成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如结合Halloween举行了My favourite festival海报设计大赛。有一同学的主题是Middle Autumn Festival,在旧挂历纸的背面是一片淡蓝的夜空,几缕白云,一轮金黄的圆月高挂,一小桌子精美的月饼和水果的拼盘,旁边是一段作者自己写的关于Middle Autumn Festival的英语小短文;有一同学的主题是Spring Festival,背景是通透的中国特色的屏风,一个鲜红的中国结,透过窗户依稀可见的几串烟花爆竹,还有几个小小的红包,一段关于Spring Festival的英文说明。这些作品图文并茂,非常精致。后来制作内容丰富、大容量信息的英文手抄报就成了节假日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外作业……
节假日后学校的橱窗、教室的展示墙,以及英语角等成了学生最喜爱的场所。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自制的艺术作品前面,一起观赏,一起讨论,共同评奖,流连忘返……
实践证明,这种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学习活动,于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课内知识,为他们所学课内知识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拥有了综合运用课内知识的空间。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一种正面的有效的影响。
二、收集整合资源,拓宽学英语的空间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刻;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马上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时,那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就显得越发的有意义。
英语是一种语言,光靠每周四节英语课,每节课的45分钟,就能熟练掌握这种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英语课外作业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漫长的节假日里,高质量的课外作业尤为重要:既让学校的课堂延伸到生活的课堂,又使教材里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鲜活的生活用语;还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当今的世界,广播、电视、书刊杂志到处都是,学生的周围充满了信息,可结合教材中的公益活动、自然灾害、影视节目等话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来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等等。如学习关于自然灾害一文时,学生收集了关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印尼海啸、美国飓风等图片,帮助大家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可以让学生收集教材的背景知识、相关内容,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学了Audrey Hepburn后,有人收集了运动明星姚明、影视明星章子怡、流行歌手周杰伦等的照片和信息并制成了个人信息卡,用于课上讨论,课后交流。
Internet的支持,给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又一片全新的领地,为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开辟了又一片神奇的天地。假日里,教师可以通过QQ与学生网上英语聊天,学生之间同样也可以网上英语聊天,还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边查资料边展开网上讨论,有理有据,各抒己见,网络世界此时又成了学生唇枪舌战、展示英语知识的又一平台……
这种充分运用身边的资源,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节假日作业,不仅教会了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而且拓宽了学习英语的范围,将英语的学习拉到了学生的身边,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它不神秘,也不可怕,它不遥远,就在身边。更为奇妙的是:这种节假日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三、自主编创活动,领略学英语的真谛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
人脱离了生活,就学不会语言。教师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中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完成生活中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
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把学生带进生活,让英语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如打电话、购物、问路、指路、谈论某一话题等等。我们完全可以从生活细节出发,让学生在节假日里学习使用英语打电话,邀请同学一起购物,参加生日聚会,或者通知同学干某件事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就某路段来操练问路指路……
这种活动型课外作业当然少不了各种文娱节目,而英文歌曲、英文朗诵、英文笑话、英文故事、英文演讲、英文短剧等都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文艺形式。要表演好这些节目,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节假日的自由支配时间正好了派上了大用场,把这些节目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学生训练起来就更有劲、更投入了,假日的生活也因这些活动而丰富多彩。如表演Seeing the doctor,课堂上,老师带来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体温表和一些药品,把讲台当成医务室,真实地创设了一个病人看医生的生活场景。老师穿上白大褂,带上听诊器,扮演医生,耐心地询问病情;扮演病人的同学愁眉苦脸,语气微弱。课后让他们模仿表演时可以替换老师和同学的对白,由于看医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表演起来兴致也特别高,效果当然特别好。同时于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了看病的日常用语。节假日里,学生模仿课上的情景,编排了到水果店买水果、游客问路等情景。
学生们最爱短剧,口语对话可是演好短剧的关键。现在条件好了,电话、网络随时可以提供联系和练习的场所。有人甚至上网下载一些动画片像《狮子王》、《汤姆和杰瑞》等通过片段配音的练习来模仿片中人物的语言,进而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逐渐进入角色。学校就此还进行了动画片的片段配音比赛,掀起人人学英语的热潮。短剧表演最大的问题是教材中现成的短剧很少,但是不少课文可以改编成短剧,于是大家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将教材的故事改编成用人物的口语、行动等可听可视的方式来表述的形式。编创剧目的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合作的手段重新处理教材内容的过程,正是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