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课程;情景案例教学
一、高等职业数学教育的现状和目标
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强调从数学本身的规律性出发,注重整个数学公式的推导、定义的叙述和定理的证明,而忽略了数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这种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逆反抗拒心理,最终也只能导致以考试为目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景案例教学的合理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情景案例教学正是数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切入口.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案例情景之中,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一)创设真实的案例场景,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重要数学概念和方法理论通过真实的情景案例引入,改变了数学概念表述抽象和方法不会运用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剖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语言,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的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通向实际问题的桥梁,是使学生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环境,让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加强对数学的理解,把数学嵌入活动的认知过程中去,从而获得单纯教学中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
(三)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过程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目的是通过轻松、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此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在队伍中发挥所长,相互学习,有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如何保障情景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一)情景案例遵守的原则
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景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景,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一个优秀的情景案例应当遵循:
(1)科学性原则
案例的背景信息还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结构要科学.此外,教学中情景案例活动的开展必须是科学合理的,符合教授对象的科学思维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参与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性原则
在创设情景中,必须紧抓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要对数学教学有价值性.若情景不围绕所学创设,非但无法从中生成数学问题,就连是不是数学课也成了问题.没有数学性原则的情景案例,也就偏离了数学课的本质.
(3)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一半.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景,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楚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所以,情景案例的选择在保证以上几点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以“三段式”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
情景案例教学法如果仅拘泥于课堂环节是远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应当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连续的实施过程入手,建构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
(1)课前准备 ―― 分工合作完成初步解决方案
(2)课上研讨 ――以“说题”方式呈现分析过程
(3)课后延伸 ―― 多元化客观评价学习过程
关键词 情境性教学 核心素养 生物学概念 群落的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16 - 03
“情境性”是核心素养的特性之一,是指通过教育这一媒介使学生可以适应未来一切特定和未知的情境。核心素养可教可学,“情境性”同样可教可学。情境源于自然与生产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性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适应情境的能力。情境性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包括场景、环境、任务在内的真实或虚拟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情境、解决繁难问题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教师采用情境性教学,促进学生构建核心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学内容,进而在学科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群落的结构”是核心概念“生命系统”下的子概念,与现实关系密切,适用于情境性教学。下面将以“群落的结构”的概念为例阐述如何用情境性教学的方式构建生物学概念。
1 “群落的结构”教材分析
1.1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前三章主要阐述个体水平上的内容,第四章“种群与群落”则是讲述群体水平上的内容。本节“群落的结构”是在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包括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为下一节“群落的演替”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自然情境紧密相联,学生能够从真实问题中获取知识,并且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进行情境性教学的好素材。
1.2 教学分析
虽然人教版教材编排合理,但是单一遵循教材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将教学内容在顺序上加以调整: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从本节内容看,许多知识点与现实环境、生产生活关系紧密,利用情境性教学提供恰当的情境体验,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愉快。教学情境分类复杂,根据学生体验的程度以及所创设情境的真实程度、呈现情境的方式可分为自然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虚拟性情境、实体情境、多媒体情境、本体情境、社会情境、科学史情境、故事化情境九种。本节则主要将自然情境、实验情境、多媒体情境、生活体验情境、社会情境、故事化情境这六种情境交叉使用。
2 相关文献探讨
查阅中国知网收录的对“群落的结构”一节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的文献,选取其中三篇:① 高俊英(2012)建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出发,重视用好教材,围绕“系统”这一科学主题组织与群落相关的知识,补充相关资料与生物学事实促进对群落概念与结构的理解。② 王芳(2012)基于生物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思考相关问题进行学习,以解读种间关系曲线图及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为重点组织教学,并将内容在教学顺序上做出了调整,按照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物种组成的顺序进行教学。③ 余宏凯(2015)提出运用情境体验探究式教学,选择校园内一个具体群落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和分析群落的相关问题,建构群落的知识体系。
这三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点,都有创设情境,但创设的情境过于单一,缺乏生动性,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关系不够密切,教学内容偏于局限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讨论,缺乏应用。这使得这节课的内容成为零散的沙石,学生回忆时很难将沙石堆砌成房屋,不利于知识提取与迁移。基于此,建议建立“群落的结构”概念时,教师应围绕这一概念,运用情境性教学的方式,将知识与任务、现实自然、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贯通地理解核心知识,助其在头脑中形成锥型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提取和迁移,提升学生的情境适应能力。
3 基于情境性教学的方式建构生物学概念角度的教学建议
从学科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分析,将本节的概念定为“群落的结构是指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依据复杂的种间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生命系统的功能相适应的形态和生态结构”。概念中包含群落、物种、种间关系、结构等子概念,教师运用情境性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结合任务、问题情境将各子概念解释清楚后穿成一根线,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1) 自然情境体验,理解“群落”的概念。
单纯利用教材内容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变换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前,学生分组自主选择校园中的某一个花园或池塘,仔细观察并记录花园或池塘中的种群类别、各种群的生存空间。课上,师生交流花园或池塘中的种群类别,并由教师针对某一群落提问:各种群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将各种群看作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应该叫做什么?引出“群落”,并引导学生给群落下定义。
(2) 多媒体情境与自然、实验情境结合诠释“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请学生说出所选群落中有哪些物种,比较不同群落之间物种的差异,总结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概念,即构成一个群落的所有物种,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随之,引出“丰富度”的概念,并播放学生对校园不同地方进行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结合最熟悉的校园录制的视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融入到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概念。
(3) 多媒体情境与故事化、社会情境相结合直击“群落的空间结构”。
中学正是培养学生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时期,教师可以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视频入手,使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使农林牧渔的种植、养殖达到最大效益?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张老伯承包了一个林场,并高效利用空间资源获得了高收益(此时播放某林场内植物类群的剪辑视频,并重点突出果树――草菇结构的种植原理、方法)。那么果树――草菇结构应用的原理是什么?(由此引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继续追问:果树、草菇的生长特点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种群之间因各自的生长特点而相互取长补短,明确群落的垂直结构,并总结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某草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图片,并提出问题:水平结构有什么分布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据此,总结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概念。
(4) 多媒体情境与自然、生活体验情境结合突破难点“种间关系”。
群落的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但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与捕食。教师播放纪录片“仇家的对决”的剪辑纪录片,提出问题:非洲大草原,狮子大战猎豹。纪录片中狮子与猎豹为什么称作仇家?它们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播放“猎豹追赶羚羊”的视频,提出问题:猎豹与羚羊关系是什么?有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区分出竞争、捕食。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并提问: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讨论,师生总结竞争、捕食的概念以及特点。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蛔虫在人的肠道中生活”的详细资料,学生阅读、观察,师生交流:人与蛔虫的关系是什么?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中,对人体来说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对蛔虫而言呢?提供“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资料,分析这种生存现象属于共生关系,并给种间关系下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最后展示除寄生以外的三种关系曲线图,以方便学生理解。
(5) 社会情境与故事化情境相结合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创设任务情境:为进一步提高收益,张老伯又承包了一片鱼塘,他想通过水产品养殖提高收入。由于对水产品养殖不了解,张老伯只好求助专家帮助自己。如果你变身专家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所学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等内容帮助张老伯制定一个合理高效的养殖计划。可考虑鱼的种类、鱼种之间的生存关系、鱼种栖息于不同的水层等。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足,则以上交作业的形式完成该设计方案。
(6) 自然情境回放,领悟“群落的结构”的概念。
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脑海里对于群落的知识尚不能形成一条主线,这时教师请学生尝试给“群落的结构”下定义。师生总结交流后,得出概念“群落的结构是指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依据复杂的种间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生命系统的功能相适应的形态和生态结构”。此时,再次指出群落的结构是指生命系统的结构,使学生明确一个系统要想正常运作就需要有多个部门(物种组成),各部门成员之间要通过相处(种间关系)形成一定的模式(结构)。
4 反思
核心素养具有“情境性”的重要特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使要学生能够适应一切的情境。在平时的常态课上,单纯讲授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过后较难在学科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建立联系。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站在“情境促情境”的角度,运用情境性教学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创设适宜的学习场景、构造有价值的任务、提出有探讨性的问题去解释生物学概念,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高度相关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俊英.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以“群落的结构”为例[J].中国教师,2012,15:70-72.
《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的设置旨在有效地扩大学生词汇量。从排列上看,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均在Reading之后,是对本单元话题词汇的复习与拓展;从形式上看,这一板块或通过介绍构词法,如派生、转换、合成,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规律从而向学生介绍更多的符合此规律的生词;或根据本单元话题,从Word family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更多相关词汇。这一板块的设计为学生词汇量的拓展和教师开展情景化教学提供了方法和机会。
一、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在牛津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缺乏积极性,认为这一板块的学习与高考关系并不紧密(Word Power中出现的拓展词汇,通常都不会在课后该单元的词汇表中出现),费时且效果不佳,还无形中增加了师生的负担等,因此很多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场,或者一个模块中挑选一个介绍构词法的内容进行讲解,抑或让学生死记硬背其中出现的词汇,更有甚者直接忽略这一板块的存在。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2001)。据此,笔者在《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2 Word Power的教学中尝试了以创设与本单元Reading相关的链式情景为载体,进行相关词汇拓展,并通过情景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词汇的运用,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展开说明。
二、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实践与解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Word Power板块,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拓展关于外出探险所需生活用品的词汇。前面两部分是以Reading内容为背景的一个延伸,即Colin要去非洲探险,在准备包裹时需要携带哪些物品,从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区分图片中出现的物品,第三部分的练习是巩固前两部分中出现的词汇,而第四部分是借助急救箱里的物件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药物的名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这些常用物品的名称及用途。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体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物品的词汇。为了避免在Word Power教学中出现零碎分散,缺乏整体性,以及词汇教学机械单一,缺乏情景的现象,笔者尝试借助本单元Reading即非洲探险的内容,通过图片、音频和旁白创设与学生一起进行非洲探险之旅,从打包行李开始,到探险途中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直到平安归来后给予他人建议这一链式情景,将这一板块内容有机统一地串联起来,完成Word Power中所涉及的词汇教学并使学生在掌握这些词汇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外出游玩或探险时所需的生存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本节课创设的是一个探险的情景,因此在导入部分笔者在讲台上放了一只背包,问:What’s on the desk? 紧接着追问:Do you know what I take inside the backpack? 教师并未马上给出确切答案,而是请学生做猜谜游戏。教师利用幻灯片显示背包中物品的图片,请一个学生站在屏幕前根据其他学生对所呈现物品的描述进行猜测,要求对物品进行描述时使用定语从句。幻灯片中所显示的物品有:flashlight; tent; life jacket; pocket knife; matches; sleeping bag; candle; pan; digital camera; money。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了这些物品的词汇和定语从句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完成猜谜游戏后,教师用图片告诉学生背包里还有以下物品:compass; mobile phone; rope; battery; tinned food; water; hatchet; MP3; map; novel; water purifying tablets; first aid kit; towel。让学生在看到图片的同时一起快速的说出相应的英文名称。自此,行囊已经准备好。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将要背着背包去非洲探险,邀请学生们一起同行,为了鼓动学生,教师让学生欣赏了一些非洲的优美景色以及动物的照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踏上非洲之行的旅途。
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渗透了后续任务中所需的词汇,为下面链式情景的创设做好了铺垫。
Step 2:探险之旅
为了能够简单明了生动地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借助幻灯片、音频等多媒体设备并用旁白引导开展这一环节的各个活动。
Scene 1: 幻灯片上展示一张夕阳西下的图片,教师旁白:After a long journey, we arrive at Kenya at around 6 p.m.. We are tired and hungry, and the night is falling. What do you want to do?
Scene 2: 教师在配有黑夜的图片前旁白:It is dark outside. What should we do now?
How can we keep warm since we do not have quilt and other clothes?在学生回答后,继续道:Let’s go into the tent with the group of four and have a nice sleep. Close your eyes and good night.
Scene 3: 先用音频播放狮子的叫声,然后教师旁白:What’s happening? Wake up! What’s outside? 然后配上一张狮子的图片,再次旁白引导:What can we do to survive? If we cannot kill it, can we frighten it away?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旁白过渡:Great! The lion is running away. Look, the sun is rising. Let’s move on to see the flamingo.
Scene 4: 用幻灯片展示一张湖面的照片,教师旁白:On our way to the place where flamingo are, we come across the big lake. How can we cross the lake without bridge and boat?在学生给出相应回答后,教师继续道:Before boarding the raft, what should we wear to keep us safe?
Scene 5: 教师在幻灯片上给出一个关于火烈鸟的图片,过渡旁白:Now we are gently poling our raft on the smooth lake enjoying the beautiful sunshine and the numerous flamingos surrounding us.
Scene 6: 教师在土著人的图片前旁白:Finally, we safely arrive at the opposite bank. This time we’d like to make a flight in a hot air balloon to see the animals’ migration, but we come across the group of original inhabitants who run this business. 然后教师先指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商量决定愿意花多少钱或者出多少东西来坐热气球,然后选派一名学生与之交涉。在交涉环节中,教师扮演了土著人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Scene 7:展示一张热气球的图片,并旁白:Now we are on the hot air balloon. Look, what is that? 此时教师依次展示关于斑马、羚羊和动物迁徙的图片,让学生复习zebra; antelope; migration等词汇。
Scene 8:展示一张热气球下坠的图片,并旁白:Oh my goodness!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alloon! It is falling! We must drop some of our belongings.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列出他们选择扔掉东西以及原因。最后请几组学生汇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图片、音频、旁白对情景进行创设,并通过快速问答、追问、小组讨论、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使用Step 1中出现的词汇,并使学生了解到一些生存技能和常识,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Step 3 对话
经过前面八个场景的铺垫,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需要学习的词汇,此时再为学生创设一个场景:在我们非洲之旅结束回到家后接到一个朋友的来电,这位朋友即将去非洲探险,他想要咨询在准备行李时需要带些什么注意些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要求学生结合探险途中的所见所闻向朋友提出建议。在此环节教师给出一些辅助的句型结构和表达以及前面若干场景的图片供学生参考,从而适当地降低难度。最后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并给出相应评价。
这个环节是一个语言输出环节,学生在Step 1和Step 2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物品和动物的词汇,通过最后这一活动,能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回顾并复述本课所有内容,同时巩固练习已学的词汇。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已经完成。课后要求学生把所编对话改写成作文,进一步强化训练本课所学知识。
三、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虽然这节课的尝试得到了广大听课教师及专家的好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值得总结和反思。
(一)教材内容的使用问题
Word Power板块的内容有的几个部分相互之间有相应的联系,有的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教育部,2003)。为了使本课的教学实践连贯顺畅,所创设的链式情景相对真实可操作,笔者用问答、讨论、对话等活动替换了课本上这一板块C部分的练习。笔者认为,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以完成每节课的预设任务为最终目标,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一、以问题情境创设为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案例背景: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意义是问号”。可见“问”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进,是觉悟的契机。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评价型问题;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述理型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
教学案例: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的子目“斯大林模式”,这个字目视本课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为了能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问题创设把学生一步步带到问题来,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师: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看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政治方面。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生2:经济建设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生1:虽然我们刚才列举了苏联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许多成绩,但是我认为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很大的。
生2:我认为国家的政治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体制一定会妨碍经济长期的发展。苏联的经济就是太注重工业,不关注农业和轻工业,到现在还受影响。
师: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斯大林模式的“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斯大林这个人物的?
生1:他是个很有才能的领导者,没有他的英明领导,苏联的经济不会发展得那么飞速。
生2:他的意志坚强,多大的困难都难不倒他。
师:同学们都依据自己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史实,我们才能理清历史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历史问题。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对我们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路线有哪些借鉴之处呢?
生: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发展的全面综合化等。(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创立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但是也存在着经济政治方面的严重问题。……
案例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的背景资料,然后围绕着教学中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点、易混点精心准备,问到点上,其次,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融入其中,在情境中分析问题,独立思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具有学习的兴趣,也达到学习的效果。
二、以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背景:历史情境的创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通过角色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同时,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不可能重演。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能在愉快中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效果。
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中的子目“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按措施性质将变法内容进行分类、归纳。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以及贫乏的阅历使他们容易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念去对待问题。像这样理解历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历史环境事件的难以认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具体做法是:按变法涉及的对象身份将学生分成三组,讨论并完成如下表格:
让三组学生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和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论。我就深入学生中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是时展的必然,学习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讨论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并能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当完成情感认同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我不失时机地设置“如何看待商鞅变法”的论题,通过讨论商鞅之死,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案例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把自己置于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从分融入课堂中融入情境,增强了主体性和参与性。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谈论商鞅之死,有个学生问到“老师,商鞅被车裂,那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没想到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也引起他们的辩论,最后变成了正反两方的辩论。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在讨论中不但培养了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他们正确看到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通过这个案例的设计和教学,我也得到一些经验,也是我今后思考的问题:
1、 什么样的情景创设才是有效的,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 情景创设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