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⑴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⑵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⑴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⑵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必修基础课程。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在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后,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构造了7个学习模块,同时对于每个模块又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单元,本文限于篇幅只给出相应的学习模块。4.1熟悉控制台应用程序和窗体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4.2程序设计知识准备;4.3面向对象编程;4.4WinForms基本控件编程;4.5数据库编程;4.6WinForms高级控件编程;4.7项目实战。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回顾、引入、新的知识点、新课、小结、下次课。其中,回顾主要对上节课主要内容的复习,然后引入本节课新的知识点、再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和演示练习相结合、总结本节课新的内容的关键点、最后下次课要讲关键知识点进行简述。

3学生学法的设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为三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有来自职业高中的也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对策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演-练-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其中,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边学边做总结”的过程,体现出互动创新、提倡个性、重在应用、共同协作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创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利用flash制作动画课件,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机房教学。上机实习时当堂布置任务,及时检查,讲评;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监控。

5考核方法的制定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良好的练习设计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练习设计。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和方向(一)”时,可让学生练习画出“我的校园”地图,标明正北方向,标出各栋教学楼等主要建筑物,并找一找本班教室大致所在的位置。并在此课堂练习基础上设计学生家庭作业:画“我的社区”地图,要求标明正北方向,标出自家所在小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

二、注重操作实践练习

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基础。经验形成的途径一般说来,要经历:“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这首先需要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有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材上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小学教学急需加强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中“轴对称图形”内容时,可让学生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判断后拿出自己做的三角形小旗,对照这四幅图折一折,进行实验验证与交流。

又如,在教学完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后,让学生调查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要求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后作好记录:一瓶矿泉水、一个乒乓球、一个鸡蛋、一包食盐、一袋洗衣粉、一袋大米……。

三、练习设计要有坡度

练习有坡度,是指练习有层次性,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实践练习、开放练习。

数学教学注重思维训练,教学内容特别注重变化,教学上要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对所学内容、解题方法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人教版的新教材相比旧版本,相同内容的教学例题少了,但练习并没有少反而十分丰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的练习,可以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练习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内容时,要加强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及其变式练习。补充变式练习:189×101-189,27×187-5×187-2×187等。

四、练习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不同要求,设计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练习,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一、做到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这里所说的练习设计多样化,就是由练习的“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我们通常的练习一般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受到知识点的限制,习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呈现出单一性来,所以其综合程度不高。那么,除此之外,特别是在知识复习阶段的练习中,就一定要体现出练习内容的综合化,即使是对同一内容的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检测,也要变换一下题型,或者与别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这样,就让单一的知识呈现复合状态。多样化的练习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与条理化,可能让知识灵活运用,以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比如,在认识的图形的教学中,各种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周长计算与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出这样一道综合性的知识题目:用自己的方法在纸上画出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各一个,再分别画出周长是12厘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各一个,这道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包含了很多知识,需要学生每个图形都要计算,又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练习更注重解题的过程

做练习既是巩固知识,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一个评价,老师把一应俱全反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时很多练习题目只是从结果上对学生做出评价,便是很少注重过程。比如,有关图形的周长知识练习题,学生在做练习时,只要运用公式套上数字就能得出答案,但是,学生是不是真正的理解公式呢,是不是只是对公式进行了简单的记忆?所以有题目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解情况。基于此,老师要给学生出一些注重过程性的习题,通过练习,既了解了学生对周长公式记忆情况,还可以看出学生是不是能对这一公式的来历有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周长”的本质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他甚至从这个习题中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三、多呈现习题的实践性

我们的教学决定了小学生只是在模仿老师在做练习,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后,给出相似的练习题,学生便能模仿做出答案,但是,解决实际性的习题能力却不高。所以,为了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老师就要把练习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在做这类的练习时,老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多从生活中收集信息,把自己的经历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并做出数学解决,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计算器的认识》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计算一下生活当中很多的数学问题,比如,把家长每天消费的钱数记录下来并算一算一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周合计是多少钱,一个月是多少钱。也可以分别计算一下自己每天可以走多远的路,一个月走了多少路等。还可以计算每天水龙头漏几桶水,一个月是多少桶,这些水可以供应一个人用多少天,这样的练习设计,更能体现出生活化,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了解了社会,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学会了思考、观察、分析,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

四、多设计开放型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