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策
一、前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成为他们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管理方法落后于外资银行。首先,资产负债管理没有科学的定量分析,如数量、结构、期限、区域等如何分布才能更好地权衡风险和收益?临界点是多少?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收益的均衡的影响是多少?其次,目前的负债管理主要是静态的管理策略,并不能反映动态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利率、资产价格波动频繁,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对现金流量的需求,需要对资产负债实施动态管理。
2.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规模和时间不匹配
银行的负债中,存款总额的比例最高,所以较少中小商业银行利用发行金融券来融资。虽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由于贷款的比例过大,限制了理财产品的种类,导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被动债务规模较大,主动负债的规模较小。
3.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意识较低是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之一。管理的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导致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本业务数据系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风险管理。
4.缺乏科学的资本市场定价
我国的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家规定的统一利率。在利率市场化下,中国的商业银行很难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资金的科学定价机制。在缺乏定价基础上,不能提供定期存款和贷款的风险等信息,不能为目标利润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而降低价格,结果开展的业务越多,遭受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高效、科学的资金价格体系,通过使用灵活的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小商业银行应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更新索引系统或将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进行调整,以达到在数量、时间上的平衡,尽量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调整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二是实现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尽可能低的利差;三是增加自身资产的流动性,以减少在经营过程中责任的风险。
2.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金利用率
资金是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支柱,实现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应加强自身的资金利用率。首先,中小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从而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整体份额,避免过分依赖利差收入,从而规避由于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要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尽可能减少因为客户改变贸易政策原因带来的冲击,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3.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价格体系
利率市场化下,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对相关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定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财产品的定价机制,以保证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获得丰厚的回报。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体系,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方法,结合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建立客户差别定价法,根据不同客户的实施可能带来的综合收益差别定价,建立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按照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最终实现资金在各行业、区域上的平衡。
4.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管理应当建立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增加一些先进的决策模式,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软件的应用,并建立相应的预测、分析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整合现代化操作,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在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列举了一些先进的资产责任管理办法,以达到平衡精细化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模型,运用集成的多目标规划功能,包括盈利指标,风险指标,以及银行业绩和市场占有率等。
5.建立健全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
建立金融市场离不开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达到中小商业银行之间实现公平竞争。
作者:杨丽明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
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2)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与风险曲线的综合分析,找寻出最佳的投资组合点,使得投资组合达到整体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保险公司既定的经营目标下,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思想,确定负债方保险产品和投资方投资产品的优化组合结构,实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总体组合的最优。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只对资产方进行单方面考虑不同,在保险业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是将资产与负债同时作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获得保险产品以及资产投资的优化结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参数,计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风险价值技术。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始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两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资本是企业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确定保险企业至少应保留的自有资本,即测算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要求,对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采用的风险价值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规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负债市值,以保证资产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1)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目前,我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远未达到保监会许可的限额。导致保险资金对于直接投资A股市场较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严重,只有真正改善国内股市,才能刺激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优化资产的结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结构都不尽人意。短期和超长期的债券发行都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尤其是长期债券缺乏,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应当积极改进债券发行,开发出更多的长期债券。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
一、在商业银行中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通过多种金融负债进行资金的筹集,经营对象是多种金融资产,通过对负债的利用创造信用,同时向顾客提供更多类型的、综合性的服务。由于运营的事物为货币资产,所以,其需要严格遵照流动性、安全性及盈利性三方面原则。期间,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流动性是保证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进行平衡的杠杆,是实现盈利性的一种必要手段,将流动性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是成功运营的重点;安全性是获取收益的保障,商业银行需要基于相应的安全及流动性基础上,对最大限度的利润进行追求。
在商业银行中资产管理是一种传统的管理办法,资产流动性在管理资产期间发挥较为关键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的业务获取了一定发展,理论历经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性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在对金融进行创新期间,管理负债理论是后形成的一种概念,核心内容为利用资金的介入方法确保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提高银行的经济收益。在进行负债管理期间,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可以获得银行的流动性,此外,银行的流动性也可以通过向外借贷获得,而且随着借贷领域的不断扩大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负债管理业务不需要确保很多高流动性的资产,其部分资金能够被应用在资产内,进而增加银行的经济收益。
不管是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还是从负债管理方面来看,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方面的协调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商业银行把运营及管理的工作重点防治在对负债资产进行综合管理,依据资产同负债间的关联,全面、合理的对资产负债实施管理行为,主要的思想是将负债与资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紧密同差距或者缺口相围绕,利用调整资产的差异及负债双方,从而实现合理分配。
二、对资产的负债比例进行管理活动
(一)管理资产的负债同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存在哪些异同
二者的区别不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依据的是中央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针对商业银行实施的一种监管措施,为了使金融业的公平竞争和稳定健康经营得到保证,它主要注重对商业银行中各项业务的约束。在充分尊重“三性”相统一的标准前提下实施信贷资金的运转,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期间,需要同时给予资产同负债双方的利益以关注,因此,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可以视为资产的负债管理活动;二是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工作指的是利用信贷资金形式期间关联及限定资产负债项目的方法,规定相应的比例,从而对整体资金信贷的运营行为进行控制,因此,其可以视为一种较关键的管理措施。管理资产的负债需要同银行及股东的利益围绕在一起,从而确保其稳定提高,把银行中的负债资产表同账户实施统一化管理;三是管理资产的负债可以视为一种微观管理的形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内部运营的状态及决策进行掌握的一种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手段,它一方面方便了商业银行对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另一方面是中央银行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一种有效手段。四是在“三性”中,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相比,更加强调“安全性”。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前提下对资产的负债进行管理,一般来讲,管理资产负债的形式有很多,其被广泛运用在管理资产负债比例方面。由理论角度来看,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起源于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二是资产的负债管理工作同资产的负债比例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交集,想要确保资金流动稳定与安全,就需要确保商业银行在运营期间满足相应的标准规定,从而更好的促进银行发展。
(二)商业银行在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的内容
经过对上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在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期间,包含的内容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增强以后,就需要相应提高资产的效益及质量,并且保证流动性、安全性及盈利性,对三者进行优化,逐渐变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借鉴国际惯例,站在中央银行的立场修改此项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安全方面管理、总量方面管理、效益方面管理及流动方面管理等。
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制定出一套控制指标,这套控制指标能够体现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之间的比例,还可以协调负债与资产之间的关系。资产的负债比例管理应该得到大力的推行,取消规模控制,执行一种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管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方说企业要实行自主经营,商业性的业务与政策性的业务之间应该进行分离,银行自我管理的改善,利率的形成应该实现市场化等等。
三、在商业银行中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对于资产的负债比例管理工作来讲,其包含两个层面,即宏观与微观。由宏观层次来看,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比例实施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监控的一种管理;另一个层次是在商业银行中自控性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实际的运用中,一些人民银行支行中的相关人员在潜意识中将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比例管理工作当做是人民总银行的工作,管理监控活动是由人民银行的总行落实的;部分人员将负债资产比例的管理工作是为商业银行本身的控制管理行为,主要应该由商业银行实施。在商业银行的内部,尤其是一些经营性的分支机构,对于资产负债比例的理解比较刻板,处理不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比例指标体系存在不可操作性和不完整性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人民银行支行对辖区内的商业银行进行考核,考核的前提是要以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分解指标为依据,然而在现实工作期间,没有分解指标,人民银行的分行仅把商业银行的指标作为依据进行考核,考核指标的高效性降低。其实因为总行汇集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因此,监控指标指的是全部资本类指标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都不适用。在管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工作,能够高效稳定商业银行的运营。然而,由于各地商业银行的环境存在差异,这种标准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都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因此,为了维护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与竞争,各地的商业银行需要依据中央银行确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标准开展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制约
政府的行政干预对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顺利推行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商业银行是一种经济实体,而且是独立的,但是行政干预是避免不了的,银行如果不行自由的行使金融,自身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很难得到有效推行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危害商业银行的盈利特性。
企业经济效益差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现阶段有很多国有的企业经营效率非常差,负债率很高,但是偿还能力很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信贷资产处于不断恶化的情形中。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融资的渠道非常广,不需要过多的贷款。其也就变成了银行不愿为经济效益较低的企业发放贷款,然而,仅有效益较低的企业才需要贷款,而效益较高的企业并不需要贷款,银行互相争抢为其房贷,就很容易让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难以保证,也得不到高利润,进而加重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困难。
对于金融市场来讲,其系统上部完善,济南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调整。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在商业银行中的资产负债故那里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机制,比例与结构的管理非常难。
四、结论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追求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性的统一之在坚持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的一种统一。面对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加强自我监督,保证商业银行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芳,胡日东.属性数学在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2).
[2]冯国富,刘洋,原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探讨[J].民营科技,2008,(4).
[3]崔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问题初探[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4).
关键词:金融工程;汇率风险;汇率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66-02
在世界金融动作极其活跃的今天,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这一尖端金融技术应运而生。金融工程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令其在金融领域备受注目。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汇率逐渐市场化,这样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加大,传统的汇率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因此,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成为我国各经济主体的首选,而金融工程所具有的巧妙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特性恰恰极大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上述两者的关系,来说明我国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去应付难度较高的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启动。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加大了资本流动开放的力度。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对于有关经济主体的影响深远。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使各经济主体对汇率风险既缺少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也缺乏必要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能,汇率制度改革使各经济主体开始真正面临汇率风险的考验,尽快适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对汇率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
2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办法
在金融工程方法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1)资产负债管理法。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汇率风险管理方式要求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重新调整,使本币和外币资产负债相匹配。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弱点,表现为:①耗用的资金量大。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设置风险基金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都要耗用大量的资金。②交易成本高。为了达到资产负债风险暴露状况的匹配,需要在谈判协商、业务调整和具体实施上花费许多时间与金钱。③会带来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在资产负债项目上要作频繁调整,这可能会从总体上带来企业的信用风险,丢失一部分客户。④调整有时间滞后。这种风险管理措施涉及具体业务的谈判、调整与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不能紧随短期市场金融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当风险管理措施真正落实时,风险损失可能已经造成。所以,资产负债管理的成本较高,见效慢,价格适应性差,应用范围有限。
(2)保险。通过大多数法则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保险业风险事件概率的计算和风险的共担,成为一种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使得海上保险、财产保险相继迅速发展。但在汇率风险的处理上,保险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有效运行中一直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提高了损失发生的概率;不利选择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预计水平,二者还相互作用,如道德风险会加重不利选择;另一方面,可投保的风险又具有较为苛刻的选择条件。可保风险必须是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而这些企业(或个人)彼此之间的风险状况不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的。所以,保险可保的是部分有形的风险,此类风险在本质上属于非系统性风险。伴随货币经济的发展,一个金融社会正在出现,有限的保险服务远远无法满足人们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
(3)证券组合投资。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投资基金的证券组合投资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证券组合投资理论认为:预期收益与风险成为证券投资优化的两个主要评估指标。对投资者而言,在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必须在二者之间权衡取舍。投资者就要倾向于通过证券组合投资来获取适当收益。由于组合投资策略的投资风险小于任何单项的证券投资,预期收益介于各个单项证券投资收益的最大与最小值之间,所以被广泛采用。经济学家们也采用了各种模型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中确定各种证券的投资比例系数以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最著名的模型要数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但单一的证券组合理论运用到国际证券投资领域,尤其是在汇率风险管理时就相形见拙了。原因一方面是模型本身有缺陷,如模型计算比较困难,数据难以获取等;另一方面则因为单一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来规避风险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波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汇率风险中的系统性约占总风险的一半以上。
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了满足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为了弥补传统保险服务和投资基金证券组合投资手段的不足,金融工程这种新兴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就应运而生了。
3金融工程
3.1金融工程的涵义
(1)芬纳蒂。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ohnFinnerty)在1998年发表的《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述》一文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定义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2)格利茨。1994年英国金融学者洛伦兹·格利茨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一书中提出一个“统一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3)马歇尔和班塞尔。马歇尔和班塞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肯定了芬纳蒂对金融工程的定义。更进一步,二人还认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应用在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层面,近年来,许多富有创造性金融创新都是面向零售层面,有时也称为消费者层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金融工程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司理财、金融交易、投资等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容。
3.2金融工程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三种控制汇率风险的方法仅是表内控制法(指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基础上,通过调整公司基础业务中的资产与负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消除市场金融风险)。与之相比,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是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由于此类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项目,不改变基础业务资产负债的平衡,一般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金融工程与传统汇率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衍生工具避险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理就是我们在定义中所言明的衍生性,其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一些创新的衍生产品除外)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2)更大的灵活性。场内的衍生交易头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随时根据需要抛补,期权购买者更获得了履约与否的权利。场外交易则多是为投资者“量身订造”的。而且,以金融工程工具为素材,投资银行家可随时根据客户需要创设金融产品,这种灵活性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我国汇率逐渐放开,进行市场化,金融工程在控制汇率风险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应用金融工程控制汇率风险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建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争论、发展趋势及其经济绩效比较[J].金融研究,2003,(3).
重视资本管理不仅是“收益覆盖风险”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从简单的追求“规模、速度”的扩张转变为“规模、速度、效益”的统一,追求过滤掉风险的利润的主要抓手。资本节约也是发展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业务结构调整,信贷资源的高效利用上下功夫。以“资本”为中心的经营发展模式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风险管理与以资本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有机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管理平台和管理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加突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资本约束,要求商业银行更加重视风险因素,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对其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对业务策略做出前瞻性选择,以实现既定经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还要求商业银行对其资本的配置效率、配置方向作出合适的选择。
二、资本管理在分行的演进
“资本”的稀缺不能简单的靠内部积累②或外部积累③来解决,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资本管理体系。从资本获取、资本消耗、资本节约、资本计量、绩效考核等全过程进行谋划。以中信银行为例:首先,在工作机构的建设上,总行整合了资产负债、利率定价、中间业务、研究规划等职能,组建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同时,完善出台了资产负债委员会及相应工作制度,将以EVA④、RAROC⑤为中心的资本管理工作统筹协调起来。其次,从管理体系的搭建上,总行借助各种管理工具(如:FTP、管理会计等)的使用,搭建了以“经济利润,风险资本回报率”为中心的效益考核模式,初步具备了资本全流程管控的基础。
(一)以FTP为手段,建立了评价资本成本后利润的基础1、FTP就是资金转移定价,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按照一定规则与业务单位进行全额的资金转移定价,从而达到核算资金收益或成本的目的。FTP解决了资金如何定价的问题,这成为识别经济利润的关键。2、FTP有效剥离了利率风险(主要是期限错配即重定价风险),统一了全行的资金价格,并在利差中分离出了相对应的风险成本。例:目前的FTP分析报告已经对风险成本(即总行指定的10%的资本成本率乘以10.5%的资本充足率)进行了计量。3、FTP通过采用不同的定价方法,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了准确定价,为各种风险定价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例如:目前使用“权重法”对所有产品进行信用风险资产计量。
(二)建立了资本配置的基础性机制1、确定分行的风险资产总量目标。具体而言,总行每年初对分行下达风险资产基数,同时下达风险资产指导增量,运用限额管理手段,用以调控分行风险资产实际的使用总量及增速,督促分行重视资本节约。2、通过经济利润测算系统、风险资产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准确的在事前、事后对分行各项业务、各项产品资本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科学的测算与计量。前者主要是指导客户经理在营销过程中“算好账”,后者是事后评价、考核、管理会计中成本分摊的基础。同时,通过对具体产品的风险转化系数的设定,明确鼓励和限制的业务品种,实现经营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3、通过FTP的通道,连接了资本计划与资金来源运用的计划。通过FTP,合理的实现了各项业务资本消耗的划分⑥,准确评估了各业务条线,各产品各自创造的经济利润。为资本的使用,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渠道指明了方向:发展低耗资本、高收益的资产业务,吸收低成本、低流动性资金。
(三)将经济利润、风险资产回报率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总行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设置中,涵盖了经济利润指标和风险资本回报率指标,同时将中间业务、定价管理等相关指标与之衔接,有效地将追求“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经营理念传导给分行。立足于分行,资本管理就是在控制风险资产增量及增速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经济资本总量增长,大力提升非息收入,提高风险资本回报率,寻求资产的最优组合,达到“资本投入-产出”的帕累托最优。最后,从完善资本管理体系的机制上,进行了提前部署。一是提出了强化表外业务管理,重视资产表内、表外的全面风险控制;二是提出了评级工作的科学化进程,因为评级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资本计量的可靠性,从技术手段提高资本储备;三是强化了绩效考核对资本约束的引导作用,通过逐年优化的考核方案,逐步深化增量EVA的考核,提高分行考核的积极性和区分度;四是更加强调风险定价,强化贷款投向管理和贷款审核量化管理。
三、资本管理在分行经营中的具体作用
在总行初步搭建起资本管理的框架后,从经营战略、客户选择、结构调整、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分行的资本管理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促进分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行经营战略的重心由单纯追求规模、片面强调利差收益向“低资本消耗,高技术含量,高资产收益”的业务调整,强调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规模、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资本约束的指导作用,强调长期发展能力建设,深化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体制建设;深化资本成本意识,倡导“资本节约”的企业经营发展文化。
(二)促使分行在基础客户的筛选、客户维护、关系营销上更加注重风险资本回报率的比较通过经济利润测算系统、管理会计系统等一系列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基础客户的营销选择上,更加注重评价客户的综合回报,促使分行在客户拓展、服务中进行高效、优质的资源配置。关系营销上,更注重对客户整个上下游、产品的全方位覆盖,用有限的资本耗用,争取到最大的资本回报,丰富单个客户的回报。
(三)引导分行进行客户结构、盈利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是分行经营转型的主线,资本约束下的结构调整围绕EVA、RAROC的最大化为着力点。首先是对客户结构进行合理分类,在客观分析自身信贷规模、定价能力等资源基础上,调整对大客户极度依赖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以中小型客户数量为重,深耕主要大客户,进而带动客户经营结构的转型。其次,促使分行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投行业务、零售业务等资本占用较少的业务,促进业务结构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强化定价管理,从而达到提升资本回报水平、优化盈利结构的目的。第三,是促进分行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依赖型转变,改变分行过去“有困难,找总行”,向总行要资源、要政策的发展模式,转为向总行要产品设计、要产品规模,通过低资本消耗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促进分行长期发展能力建设。
(四)规范分行对基层行的绩效考核、发挥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贯彻强化资本管理的思路从绩效考核体系的传导上,分行准确对总行的绩效考核思路进行识别,传导,以考核的指挥棒推进资本管理工作的落地,以总行的绩效考核为依据,科学设计对基层行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以考核促发展,促资本管理理念的全员贯彻。
四、分行资本管理工作的启示
具体到分行,资本管理除了完整传导总行的相关理念与资本管理方式外,基于分行自身特色与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对资本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创新。
(一)资本管理理念传导不够有力,全面风险管理与全面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机统一认识尚不深入要强化FTP理念,树立FTP的权威性,准确把握总行每次FTP价格调整的目的,完整的将总行的调整目的传导给全行,使得资本的使用与资金的来源运用通道及时顺畅。同时,规范FTP收益率曲线的使用,尤其是重点加强对FTP市场收益率曲线的使用,避免资金套利,FTP套利等不规范的行为的发生。要细化新资本管理办法的解读,同时以总行设置的内部调节系数为依据,为全行指明本年度总行的战略意图及业务的发展方向。提高全员资本成本意识。要改变资本管理文化浮飘的作风,将资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员工行为之中。
(二)业务转型、盈利模式转型推进进程仍需加快,结构转型刻不容缓降低对贷款规模高度依赖的敏感度,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投行业务、担保、零售业务等低资本消耗,高资产收益类业务,积极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低资本消耗业务占比。大力发展不耗用资本的绿色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净息差。资本使用效率是否高效与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紧密相关。提高资产收益率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提高非息收入占比,强化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托管、等不占用资本的绿色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降低信贷成本,营业成本来提高净息差水平。
(三)完善考核机制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支撑考核的过程化、规范化目前,对基层支行的考核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无法对虚拟网点进行考核;二是无法准确区分客户与基层支行的一一对应关系;三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资本预算制度。一方面需要分行对现有的科技系统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分行应更准备建立增量EVA、增量RAROC的考核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的考核体系,激励全员重视资本约束,提升分行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模拟记账、模拟分配资本额度、模拟计算经济利润的形式,使各类业务均可以进行资本计量。树立以“考核”为主线,以“资本”为中心的业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