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

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

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智慧小区;物联网;应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TP9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6005704

0引言

全球经济国际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通信和IT产业的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工作、居住和生活的方方面面。IT技术向传统的建筑行业快速渗透,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从早期的楼宇智能化逐步发展到住宅小区智能化,住宅小区智慧化是IT产业向传统建筑产业和人们生活渗透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住宅小区智能化,是指通过综合配置住宅区内的各功能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区内各种设备管理自动化的新型住宅小区。普遍认为智能化住宅小区也是“三A”系统,即安全自动化(safe automation system,SAS)、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CAS)和管理自动化(management automation system,MAS)。SAS包括室内防盗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煤气泄露报警系统、室外闭路电视摄像监控系统和室外的巡更签到系统等;CAS包括数字信息网络、语音与传真功能、有线电视和公用天线系统等;MAS包括水、电、煤气的远程抄表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供水、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和公共信息显示系统。

随着光网络、3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电信运营商正发挥自身的固话网络、宽带、3G移动网络、IT和物联网技术等优势,在社区信息化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智慧小区的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小区是当代科学技术在住宅产业中的综合应用,旨在改善住宅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使业主畅想信息社会新生活。

智慧小区的智慧来源于智慧城市。IBM自提出智慧地球以来,就提出了包括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等在内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包含全面感知,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意思,其更多是站在技术应用层面来讲怎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城市资源更加优化,让城市更加充满活力,使城市运作更加高效。本文研究的智慧小区就是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使小区的资源和环境更加优化,使业主更为便利地享受高品质的家居生活,使住宅小区的管理和运营更加高效和安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比尔・盖茨1995年所著的《未来之路》[1]中。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被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该构想主要建立在物品编码、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

在我国,物联网以前被称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对传感网的研究。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论述了“物联网”概念。报告指出世界上所有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时代,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扩展到人与物之间的沟通。物联网实际上就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和物体之间,使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34],如图1所示。

不同的视角对物联网概念的看法不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也不相同。可以确定的是,物联网技术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需要在材料、器件、软件、网络、系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才能促进其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国际电信联盟报告提出,物联网主要需要4项关键性应用技术:标签物品的RFID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sensor technology)、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smart technology)和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Nano technology)。物联网作为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延伸,其并不是一门新兴技术,而是一种将现有的、遍布世界的传感设备和网络设施连为一体的应用模式。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设备,把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更好地连接起来,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与智能化水平[2]。

2智慧小区的组成和功能

目前大多数住宅小区已经陆续具备了基本的智能化系统,如小区安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物业服务管理系统,也有一些高档小区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智能化系统。但这些系统只是局部满足了业主和物业的需求,在系统的扩展性、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面性、业主生活的便捷性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和制约因素[5]。随着通信、IT、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应用,业主对小区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因而更高层次的数字小区、智慧小区也就应运而生。

本文提出的智慧小区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思路如下:一,从认识到体验、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思路;二,从线上到线下,构筑全方位信息化体系的融合思路,最终实现将小区现有的、未来可能建设的设施、系统、功能等各种资源集中、统一、安全、人性化地融合,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和管理,为业主提供安全、舒适、绿色、宜居的人性化家居环境。按照智慧小区包含的产品功能、应用区域将智慧小区的功能组成分为3个大类:基础网络、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每个类别包括多项产品,既有已经普遍采用的智能化方案,也有全新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和功能说明见表1。

3智慧小区的物联网应用设计

在智慧小区涵盖的产品和功能中,已经普及的智能化产品在其它资料中多有论述,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将不再详述,下面重点论述每个大类中物联网应用的相关解决方案。

3.1基础网络

基础网络包括光纤到户、小区无线网、数字家装布线和物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目前新建小区的网络建设主流采用FTTH全光网,有条件的小区在积极推动建设小区内的WiFi网络。数字家装布线通过数字、语音和视频综合布线,为业主精心设计家庭网络布线方案,可有效解决家庭语音通信、数据通信、网络互动影视等网络连接问题,为家庭信息化提供网络基础。下面重点研究物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互联网平台着眼点在于信息服务与智能化、物业管理与安防智能化和住宅智能化等方面,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控制中心、IC卡等为小区管理提供技术手段。而新的智慧小区是要能实现信息、设备、人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让小区内现有的和未来可能应用的设施、系统、功能等各种资源实现集中、统一、安全和人性化的管理。物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是小区建设中基本的一步,需要在物管中心设立智能监控中心,在小区内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RFID卡读写器和定位器,形成覆盖小区范围的物联网无线骨干网络,承载所有小区智能系统的通信和定位功能的实现[67]。物联网与智能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相连,实现物理网平台+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网络结构如图2。

3.2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涵盖的产品非常丰富,智能物业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智能可视对讲已经是小区的成熟解决方案,下面重点研究业主身份识别、手机一卡通、社区环境监控和社区路灯管理等物联网应用。

业主身份识别系统是为每一位业主配置基于RFID技术的身份识别卡,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将业主信息导入卡中,信息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交互,实现进入小区大门、楼栋单元门和家庭入户门时自动读取身份卡信息。当保安巡逻时携带手持读卡设备,能自动识别一定范围内所有携带身份卡的业主信息,可以识别没卡的外来闲杂人员,业主身份识别示意图如图3所示。

手机一卡通系统利用带一卡通功能的智能手机,将停车场管理、门禁管理、人行道管理、报案巡更、访客管理以及社区会所、商圈消费支付等归入系统统一管理,并与社区物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实现一个智能手机号完成小区日常管理到消费购物等所有涉及需要刷卡行为的功能。

社区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业主家中的智能探头,可以实时了解室内温度、天然气浓度等信息,在异常情况时自动报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通过安装在小区各处的监控探头,实时了解小区的温度、噪声等环境信息,传送至物管中心,显示在小区的电子信息公布栏中,为广大业主进行提醒和服务,实现社区环境监控的功能。

社区路灯管理系统通过设置光线强度感知开关,红外线感知自动亮度调节器,实现损坏或非正常工作路灯自动报警功能,通过监控中心自动实现路灯节能管理。

3.3智慧家庭

随着业主需求的提升,智慧家庭的产品会越来越丰富,下面主要研究智慧家庭中的智能家居、弱势群体保障系统产品与功能。

家居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居设施能耗过高、家庭安防手段落后、家用电器使用不便等[4]。人们对家居的追求从面积、位置、户型逐步提升到对整个家居安全、智能、健康、舒适等更高层次、更人性化的追求。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典型领域,它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所有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是利用信息传感设备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家电、安防和水电气设置集成,通过互联网进行监控和信息交换,构成高效的家居管理系统,提供安全、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在智能家居方案中,每个家庭配备1台智能终端,通过该终端可以直接控制家中的家电、窗帘和灯光等各种设备,智能家居的无线组网示意图如图4所示。

弱势群体保障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为家中的老年人和儿童提供远程医疗和安全定位服务,被保护人只需携带一块时尚的“手表”,就可以自动监控心跳、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这些信息通过物联网传送到社区医院,医院的专家可以远程为被保护人进行会诊。在紧急情况下,被保护人可按呼叫功能,社区医院及时定位被保护人位置,并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帮助和救护。定位功能还可以随时获取配卡的老人、儿童和宠物等的活动范围与轨迹,让被保护者时刻不脱离关注者的视线范围。

4结语

本文分析了智慧小区的功能与组成,重点研究了智慧小区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当然,衡量一个智慧小区解决方案的成功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智能系统的多寡、技术的先进性或集成度,而是取决于整个系统设计和配置是否经济合理,使用、管理与维护是否方便。因此,要在智慧小区内运用好物联网技术,还要坚持以下几个设计原则:人性化、易用性、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限于篇幅,这些内容将另文研究。

参考文献:

[1]GATES B,MYHRVOLD N,RINEARSON P.The road ahead[M].Michigan:Penguin Books,1996:276278.

[2]雷玉堂.安防&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实现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99406.

[3]Int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20051117)[20130420].http://itu.int/osg/spu/publications/internetofthings/.

[4]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37(2):14.

[5]周声涛.关于智能小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1):5859.

[6]李建宁.浅谈物联网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1):2224.

[7]侯立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构想[J].数字通信,2011,38(6):3335.

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 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 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 ( 或者特征)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 1 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 IC 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 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 “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 “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 2 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 ( 应用) 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 4 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 ( 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 3 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 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 ( 处理) 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 1 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 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 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 2 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 3 个方面: 1) 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 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 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 “价值”是 “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 “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 3 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 “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 3 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 3 层: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 “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智慧医院智能化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2014年,Funcode创始人李凌霄把10个传感器、一块5*5cm的主板

>> 深圳“可穿戴”:仿制者的狂欢 可穿戴的科技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可穿戴的机械衣 可穿戴的新革命 可穿戴设备的误区 时尚的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深圳成全球研发新中心 可穿戴的高科技 可穿戴的新生活 关于可穿戴的N种想象 可穿戴设备的创业机会 当下最热门的可穿戴设备 揭秘可穿戴式的智能生活 可穿戴的未来生活 可穿戴的背后是什么? 可穿戴设备的创意革命 可穿戴设备的危与机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 来自赌场的可穿戴设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深圳“可穿戴”:仿制者的狂欢 深圳“可穿戴”:仿制者的狂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仍在涌入的创业者

2014年,Funcode创始人李凌霄把10个传感器、一块5*5cm的主板缝进内裤,并配备一个“大哥大”外形的控制器。购买者可以使用这套成本30-40元的可穿戴设备。

李欲以此融资。他拒绝了一位想出200万元占50%股份的投资人。当他把主板缩小至3*5cm时,迎来了愿出几百万元占10%股份的投资者。

“在深圳,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很多。”1989年出生的重庆人李凌霄对《创业家》说。他加入的“智能硬件联盟”,已有400-500人,大多是可穿戴设备创业者。

张冲,Galaring创始人,记者的一位老朋友,1982年出生,也是“联盟”中的一员。2013年,在智能戒指流行的窗口期,他成立了公司,并用7个月做出了Galaring G1,戒指内存储的个人信息和验证信息可传给有NFC(近场通讯)功能的手机。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下工厂,东莞深圳来回跑,每天2-3趟,凌晨1-2点回家。Galaring G1销售额100多万元,给他赚了点儿小钱,但很快就卖不动了。2014年2月, 张又做了智能名片――Galacard,定价299元,卖出5000-6000张后,又卖不动了。现在,张冲进入了李凌霄的领域,正在开发一款“飞机杯”(男性成人用品),内置传感器。用户使用时,它会记录次数、时长。这一产品的想象空间比前两次要大:它能采集数据,上传到云平台,与医院对接。“比如发现有一哥们儿时间特别短,可以向他推荐一家男科医院。”

这位在不到两年内频繁转换阵地的创业者说,在深圳,可穿戴这个圈子很热闹,大部分是想赚点儿钱的创业者。“我做的初衷也是赚钱,它简单,且有刚需。”这个圈子钱也很热,深圳一家本地投资机构已经给张投了500万元。

这些“想赚点儿钱”的创业者,把MCU(单片机)、传感器、通讯模块轮番加入到各种不起眼的生活用品中,如尿布贴、、儿童玩具等,使它们具备“智能”,并声称当用户变得足够多时,他们会搭建一个云平台,进行大数据挖掘。 当地时间2015年3月9日,美国旧金山,苹果公司在加州旧金山举行2015年春季会,推介苹果手表和12英寸Macbook。苹果手表将于4月首先在美国和中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业界普遍关注苹果手表能否像苹果公司其他颠覆性产品那样,推动目前发展迟缓的智能手表市场。 最疯狂的时刻

2013年是深圳可穿戴设备最热的时候,友宏科技总经理颜宏武对此记忆犹新。

深圳松岗长约6公里的广田路旁,全是各式各样的电子加工厂。一路东行至路尾处,有座普通的三层楼小院,院里堆放着杂乱的包装纸盒,厂房面积5000平米左右。

这是规模据说可列深圳前三的可穿戴ODM工厂――友宏科技。负责接待的彭经理介绍,这里有6条生产线,员工300人,一年营收超过1亿元。

在一个面积约20平米的会议室,记者见到了颜宏武。颜是做计步器起家的。2006年,日本计步器开始风靡,这是智能手环的前身。 “时逢日本一个类似卫生部的机构,提出‘日行万步’对身体有好处。单靠日本的订单,就把工厂养得肥肥的。”颜宏武回忆。计步器的主要部件是运动传感器,核心是算法。颜从日本引进技术,算法由西铁城提供。“上世纪70年代,西铁城就发明了机械式计步器,把它戴在身上,走一步响一声。后来,日本把它改造成电子感应式,走路时不发出声响,但必须别在腰间,垂直状态时就会计步。”颜说,当时主流计步器有几大品牌:西铁城、雅马哈,还有一些来自日本军工。那时尚无“可穿戴”一说,叫万步计或步数计。

之后,颜开始生产3D计步器,能别在身体任何一个位置,且精准度更高。

2009年是一个转折点,颜不再跟随日本,而是单独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研究算法,推出了USB计步器。“这是我们做智能的开始,第一个客户是雅马哈,一次性下了10万部的订单。”颜说,USB计步器的商业寿命大约维持了1年半。

市场没起来前,深圳同期的计步器工厂也与友宏一样,被一代又一代技术推着走,给国外厂商供货。2011年,欧美一些手环品牌流行起来,如Jawbone、Fitbit,国内厂商咕咚也上市了一款健身追踪器。2012年,谷歌推出了智能眼镜,苹果被曝正组建一支100名的工程师团队研发智能手表Apple watch。新公司如Pebble成了弄潮儿:在Kickstarter创造众筹1026万美元的纪录,吸引了摩托罗拉、三星、LG和索尼等众巨头的注意力。

对于深圳可穿戴市场究竟是被谷歌眼镜还是被欧美手环点燃的存在不同意见。深圳矽递科技(Seed Studio)创始人潘昊认为,“当时这些深圳的创业者,他看东西很少有举一反三的,一般是看这个东西好,然后做一个一样的。所以他如果是看谷歌眼镜的话,大概会做谷歌眼镜。做手环的远比做智能眼镜的多,所以我觉得点火的是手环。”

无论如何,深圳可穿戴设备市场爆发了。

“那时候,我刚好碰上日本经济全面下滑,对工厂冲击巨大,若再这样下去,生活都维持不下去了。”颜说。颜很少提前做市场分析,习惯坐等客户找上门来。“根据他们找我们的迫切程度,就知道这个行业火不火。”

2012年某天,颜宏武正在办公室侧倚着沙发休息,麦开创始人李晓亮一行人突然带着图纸闯进来。颜打开图纸,两眼随之放光,当即决定免费给这个“迫切”的闯入者研发,快速切入可穿戴设备。

那也正是李晓亮最窘迫的时刻。“我正在开发一款运动追踪器,很缺钱,总公司投资50万元,研发了半年花掉40多万,账上只有7万元。由于订单小,我们先后找了30多家工厂。”李对《创业家》说。

李给同处困境的颜带来了方向。 “我没想过这东西能赚钱,”颜说,“只是觉得有意思,要跟着行业一起走。”

当年6月,麦开运动追踪器A190上线,售价259元。“在京东、淘宝 、天猫等渠道上架后,销量处于全国第一。” 订单从最初的1000个慢慢上涨到5000、10000个,上市一年半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同时段国内有两大追踪器品牌:一个是咕咚,另一个就是麦开。李晓亮说“根据得到的数据,我们的销量是前者的5-6倍。”咕咚追踪器早在2011年便已上市,但销量平平,到第二年已基本无人问津。

某种程度上,麦开是第一个让颜宏武尝到甜头的国内客户,给他很大启发: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服务创意型客户。经过反复思考,他还为工厂提了个新口号――专注于智能硬件。

2012年9月,趁着运动追踪器热卖,李晓亮再次找到友宏,想做一个智能手环。他买来Jawbone UP、Fuelband等各种手环,研究其材料、电池、屏幕、工艺等。

但到2013年4月,李晓亮把手环方案停掉了。“我感觉苗头不对,做的人实在太多。”他决定不再往里面钻,转而开发lemon智能体重计、Cuptime智能水杯。

他的感觉是对的。2013年,可穿戴设备已经遍地都是:6月,盛大果壳电子GEAK Watch;8月,深圳本土厂商映趣in watch面世;10月,耐克推出手环Nike+ FuelBand SE,安全卫士360上市了儿童手环。

可穿戴设备的形态早已不局限于追踪器、手环、手表,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为国外产品,如iHealth 智能血压护腕、Reebok Checklight智能帽子、Sensoria 智能袜子... ...

各式各样的创业者仍在争先恐后进入,这与众筹(如点名时间)的推动不无关系。“2013年是最火的一年,”Galaring创始人张冲对《创业家》说,“似乎谁都能做,资本热、团队多。”

友宏的订单越来越多。2013年,一大批蓝牙追踪器厂商找到它,其中新锐品牌ibody首个订单下了10000台。

ibody的价格低得惊人,仅售99元。同类产品里,FuelBand价格约492元,Jawbone UP3售价1598元。“2014年年中,ibody在京东上团购,首次1000台几十秒卖掉,后来上了10000台,5小时内被抢光。紧接着60000台,最后也卖完了。”现在回想,颜宏武都觉得不可思议。

ibody的订单让颜信心倍增。2014年4月,他参加了香港电子展,与三星、LG等世界一流品牌商站在一起。这时,颜才感到泡沫真的来了。在现场,他看到各式各样的手环,毫无科技新鲜感:只是外观漂亮,功能无非监测心率、血氧等,这些在ibody上已部分实现。“行业已经爆发,做手环的人一下太多了,更多是在吸引眼球。”

展会结束后,5-8月,颜的订单进入高峰期。“每天有7-8拨客户,多的10几拨,3个会议室早晚忙不过来。”颜说,此前月产40000台是极限,6月份后,各类计步器(不论传统、USB,还是蓝牙)月产10万多台,最高月份达到17万台。 “大家都疯了,都要下订单,都要定制。我们开发能力跟不上,只能筛选一部分。”颜回忆,极端的情况,有几个老外客户,装着几万美元现金,直接丢到柜台上,吓到了几位外贸小姐。

通过筛选的客户,颜会按照惯例用编号标记,从AD01往后排,现已排到AD196。“目前,至少有150个客户还在做。”在友宏的车间里,几乎保留着每一个客户的样品,它们被精致的小塑料袋装好,钉在墙壁上。

看似高科技的可穿戴设备瞬间就跌入了价格战的泥潭。2014年7月,小米推出一款79元的手环,据颜宏武说,其成本大概为50-60元,并不亏钱,但对高价产品的冲击是致命的。“Jawbone销量一路下跌。”价格底线还在被突破。2014年底,一位客户向颜宏武定制一款产品,欲以底价打入沃尔玛超市(国外),售价3.5美元。“预计年产量约400万台,1月份是第一批货,在60000-80000台之间。”

现实是,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卖不动。而据政府部门统计,深圳涉及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

可穿戴设备品类众多,却极少出现爆款,销量多在几千至几万台。即便是麦开――2014年京东“双十一”,销量在所有智能硬件中排名第二,健康类排名第一――2014年销售额也不过5000多万元。 没有创新的“可穿戴”

深圳可穿戴设备能在得到市场信号后迅速爆发,源于其完备的产业链――在这方面,可穿戴所需与山寨手机、平板电脑并无不同。”整个供应商已经很成熟,大多是做山寨机的,山寨机有多成熟,他们就有多成熟,可穿戴只是外形变一下、主板变一下,说实话还不如手机复杂。”张冲说。

张的看法可以代表诸多业内受访者,包括大联大商贸(深圳)应用技术部经理冀雯雯。大联大商贸的母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电子元件分销商。冀在此工作了10年,是资深技术专家,深圳的每一波电子浪潮,她都亲历过。“先是一拨人做MP3,之后分成两拨,一拨人转做MP4、数码相框,另一拨人进入手机行业直到现在。做MP4、数码相框的那批人继续分流,一部分去做手持导航,另一部分人生产上网本。之后这些都没了,全部涌进了平板行业。手机还在慢慢增长,而平板电脑已经平了,甚至有些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绝大部分智能手机、平板厂商都进入了可穿戴领域,如智能手表。他们已经摸爬滚打10几年,拥有成熟的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强。

在冀雯雯看来,可穿戴产业链分为五个环节:芯片厂商――芯片分销商――方案设计公司――工厂――可穿戴厂商。一个正确的流程应该是这样:你是一个创业者,先拿图纸找到ODM/OEM工厂,如友宏。工厂简单设计后,再找到专业的设计公司,如大联大,它们提供技术支持、方案设计等,向原厂采购芯片。冀雯雯认为,与山寨机时代相比,可穿戴行业只是多了几个新的参与者:工业设计、众筹、云。 在深圳,只要你想做智能硬件,任何环节都会有人帮你搞定。

手环的核心部件主要为MCU、传感器(运动、心率、血压等)、通讯模块(蓝牙芯片),与手机等产品一样,这些核心部件分别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MCU为德州仪器、博通、Silicon Labs等,传感器为亚德诺半导体、美信、飞思卡尔等,蓝牙芯片厂商有CSR、博通、高通。智能手表结构更为复杂,和手机很像,分别为CPU、内存、存储、主板、屏幕等,供应商大同小异。 “厂商开发一颗芯片要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卖的都是1-2年前就设计好的。可穿戴(智能家居)等的芯片原来就存在,但在物联网时代,需要连接云,因此用于连接的芯片是新的,比如低功耗蓝牙、Wi-Fi。”

分销渠道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多了科通芯城、云汉芯城等线上渠道。至于设计方案,“之前也有,更重要的是把已有的东西整合,搭配出来一个新的产品、生意模式。”冀雯雯介绍,大联大做出方案后,ODM通常拿回去改改,不会重新开发。

另外,由于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要求较高,一些工业设计公司也参与进来,比如洛可可。生产环节“有一些新的原材料供应商进来,如注塑。”工厂都是当年生产蓝牙音响、山寨手机转过来的。

冀雯雯所在的应用技术处,团队有80人,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方案设计,目前研发的方案已覆盖26个行业,如平板、可穿戴、手机、车载应用等。大联大有充足的可穿戴芯片。在深圳,可穿戴设备每天有200-300条产品线销售,单智能手表就有5-6个品牌。尽管如此,大联大还是没吃到可穿戴这块“肉”。“出货量几乎没有,或者说开始有一点点。”冀雯雯说。“我们有70-80个可穿戴客户,大部分是ODM工厂。”

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接受度低的重要原因。张冲认为,真正的创新是“芯片级”的,但是显然,与过往的手机、平板电脑一样,本土创业者远不具备这种能力。于是,“你只能做一些应用来创新,做成也好,做成玩具也好,只能做应用层的。这些你要说有多大创新,我个人感觉不那么算。”

销售量不大又导致“云计算”所需的海量数据无从取得,从而使这个听起来美妙的前景变得云苫雾罩。

在方广资本CEO洪天峰看来,可穿戴设备根本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本不喜欢戴东西”。更重要的,可穿戴是一个“很窄的领域”,不值得大家“那么关注”。“硬件智能化的范围很广,这就是万物互联,不要只围着人来做文章。人身上没有什么文章,人本身就是高度智能的。我就是高血压患者,都已经20多年,哪天血压高哪天血压低我根本不用量都知道。真正的机会不在这儿,不在于量个血压,测个心跳,搞个睡眠。可穿戴设备只是万物互联里面的九牛一毛,物比人多得多。所以创业要脱离人,要变成人以外的东西。搞智能家居我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其实有更广的东西。之前都是人和人对话,以后是人和物、物和物;关键还不只是一个对话的问题,它是智慧,来自于连接、感知和大数据、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