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上午的讲座是张特级教师主讲的,主题是“别让经典成为教学革新的绊脚石”。什么是经典,数学教学有没有经典?张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有经典的,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教学案例就是经典。我们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有经典的,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上的最满意的课堂,就是自己的教学经典。那么,如何突破所谓的数学教学经典,或者是自己的教学经典,张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提出了四点建议:整体把握,追求溯源;稳中求变,合理推进;视角转换,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凸显本质。

    下午的讲座是朱特级教师主讲的,主题是“数学,给孩子们留下什么---谈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朱老师虽然离开数学教学一线,但仍然能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仍然能有时间进入课堂来实践自己的教学观点,特级教师毕竟是特级教师。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要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什么呢,当然,数学课程标准里已经非常清楚的给我们一个答案了,但是,朱老师依然给出了他的理解:深入理解,夯实基础;学会思考,发展思维;积淀经验,感悟思想;养成习惯,快乐成长。这样的理解,更符合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理解,操作性很强,让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加明白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做些什么。

    听了这两位特级教师,我突然之间想到了我们的教师要教好学生,至少要做好这么三件事情:

    第一,要学会对知识的追本溯源。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是把教材中或是教学说明的基本知识或是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教学目标了,很少,几乎是没有认识到,我对教给学生的知识进行追本溯源,怎样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小数初步认识,1/10=0.1,1/100=0.01等,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人为规定,需要问“为什么”吗?但是,特级教师就是要问为什么,它的知识本源是什么呢?就是十进制和数位制,如果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本源,学生还需要死记1/10=0.1,1/100=0.01吗?显然不用了。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关键;思考;比较

提起阅读,人们也许不约而同的想到:那是语文教学研讨的话题.殊不知,小学生学习数学更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1

].

一、读中趣,趣中读

兴趣是最优秀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是学习小学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相关信息的必由之路.只有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才能充分激发他们阅读数学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加强学生阅读动机的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阅读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用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感染、激励学生,并以未来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其二,加强前置阅读的悬念设置.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三,加强多渠道数学阅读的安排.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数学的欲望,可以采用数学故事、趣味数学、小组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其四,加强学生阅读成功的体验.在分层次阅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尤其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予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读中找,找中读

数学知识中的有关定理、规律、性质等每句话中都有重要的关键词,加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直至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找出解题思路.如,我在执教“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段文字,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末尾”, 并在讨论与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末尾”两字引起重视,而不是首位,从而为全面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打下基础.其次,再让学生反复阅读“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句,最终全面掌握小数的性质.

三、读中思,思中读

数学语言具有的符号化、逻辑化和抽象化的特点,目前使用的小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定义、规律和定律等虽然言简意赅,但远远比不上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教学数学阅读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执教“圆柱”一课时, 有些学生阅读文本中描述的是“圆柱”,而不是写圆柱体,于是质疑道:“圆柱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呢?”经过短时间的热烈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数学中两者虽然属于同一个概念,但在生活中圆柱多指象圆柱体的图形、体形等,概念比较虚;圆柱体则是具体的几何物体,概念比较实.再如例题1:某商场有一条打折商品消息:即日起出售毛巾,每条5元,10条起打九折.假如你买15条应付多少元?许多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后理解为:9×5+6×5×0.9,他们错误的认为9条不打折,6条打九折,这是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出现偏差现象.此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复交流与思考,直至他们全部理解为:15×5×0.9.类似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反复认真阅读,不断思考,才能理清脉络,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读中比,比中读

在数学阅读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又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一般常用的比较方法包括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

其一,同中求异法.学生数学阅读时通过同中求异,有利于学生借助许多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例题2:橘子有48只,苹果的只数是橘子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例题3:“橘子有48只,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上述两题的阅读、比较后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由于苹果的数量不同,两个题目的解答完全不同.

其二,异中求同法.所谓异中求同,就是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问题虽复杂多变,但是许多问题还是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例如,“增加4倍”,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4倍;“增加到4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3倍.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把握好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小学数学教学因阅读而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教材篇――梳理衔接点

教师要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与设计思路,通过不同概念“块状梳理”、同一概念“条状梳理”、同一单元“点状梳理”等方式,整体把握“数”概念教学体系,找准“衔接点”,构建知识网络,让教学真正有效。

1.块状梳理

小学阶段,“数的认识”可以按照整数、分数、小数进行块状梳理,沟通各类“数”的相互关系。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其中正整数和零又统称为自然数。自然数是人类最早用来描述周围世界“数量关系”的概念,学生首先认识的是自然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同时表示相反方向的量,负数的出现是“数”概念发展的一个飞跃,负整数变成整数的一部分。

在表达平均分的结果时,我们会遇到分数比1小的情况,如一半、小半等,用自然数表示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可能,于是分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是分数。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

在度量可以分割的量时,人们常常把作为单位的量细分为它的、、,这样就得到一种以10的幂为分母的特殊分数,即十进分数。为了应用上的方便,人们把十进分数改用位值制的记法,这就是小数。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小数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条状梳理

通过“条状梳理”,同一概念能理清“数”概念的递进发展关系,帮助教师清晰地解读教材。

小学阶段,整数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板块: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比100大比10 000小的数、认识比10 000大的数、因数与倍数、认识负数(除负整数外,还有负分数、负小数)。

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数的意义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分数,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第一学段,分数的意义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在这两个单元中认识的分数都是正分数。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分数的乘除法之后,教材安排学生认识百分数。

小学生认识小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在第六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具体的量来认识小数,但这一学段的学习并不定义小数,只作描述。从第二学段第八册开始,学生开始系统地认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改写大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3.点状梳理

“数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范围,概念教学重在理解内涵、清晰外延,明确相互间的关系。同一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点状梳理”的方式,将单元教学中的各个例题进行分类整理,用表格或图文的形式呈现,进一步理顺例题间的相互关系。

以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将例题及学习要点整理成表格(见表1)。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这个单元共有9个例题,学习要点涉及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位值原则、数位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经过表格式点状梳理,教师不仅明确了单元教学内容,还清晰地掌握了例题间的逻辑结构。

二、学生篇――探寻突破点

实践证明,通过一探学习要求、二探学情现状、三探学材整合,以“学”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找准“数”概念教学的突破点。

1.探学习要求

探“数”概念教学的学习要求,可以从总体要求、单元及课时具体要求等维度展开研究。《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系统整理了关于“数的认识”课程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不同学习要求。通过研读,我们发现“数”概念教学是以数的意义理解为重点,以学生的数感培养为目标。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理解“数”的意义。在明确总体要求之后,教师还应细致梳理每个学段、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具体学习要求。以“小数的认识”为例,在小学第一、二学段都有相关的内容,但学习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学段“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有以下特点:第一,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第二,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第三,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分进行计算。而第二学段“认识小数”不仅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特别强调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概括。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对小数的认识逐步深入,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加全面到位。有了这样的对比分析,教师能清晰地掌握“数”概念教学目标的递进关系,为有效找寻教学的突破点做好准备。

2.探学情现状

在教学前,学生对于数的认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课堂观察的方式,深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掌握学情现状。例如,针对“10 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前问卷。

一、请写出大于一千,小于一万的两个数

( )读作:

( )读作:

二、写出下面信息中画横线的两个数

1.学校共有学生三千零九人。(写作: )

2.体育馆可容纳观众一万人。(写作: )

三、看图写数

(1)右图计数器,它表示的是一个(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2)如右图所示,这个数千位上是( ),表示( )个( );百位上是( ),表示( )个百;十位上是( ),表示( )个十;个位上是( ),表示( )个一。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75%的学生在上课前已经能正确地读写出10 000以内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数,对数的组成也已基本掌握。学生的问题主要源于10 000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以及对10 000具体大小的感知。课堂调查在教材逻辑起点与学生现实起点间进行有效衔接,为教师合理确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预设课堂观察内容,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适时了解学生对10 000以内数的认知情况,并能根据学情现状调整教学流程,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1]。把学生早已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练掌握的内容淡化,把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从教材中整理出来,让起点不同的学生积极加入到讨论研究中,这些方式也可以把新知识的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顺利迁移,解决新问题。

3.探学材整合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概念的重点精选学习材料,让材料既简约典型,又内涵深刻。

形式简约又有数学味的材料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指数学问题的本质,为学生有效建立数概念提供保障。如“1 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用三张数字卡片展开新课教学,见图1。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三张数字卡片既方便教师操作,又将摆数、写数、读数、拨数四个步骤融合在一起,既让例题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直接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导入新课,用简单的学习材料,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达成目标。

此外,在练习设计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材多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材料的作用。在学生尝试完成练习后,教师通过“写数、读数、说组成”进行反馈,及时巩固新知。同时,教师可以在每一道题的反馈过程中加入新的任务,将数数中的难点――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以及满十进一融入其中,通过一道题的设计,将多个练习目标整合在一起。一材多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课堂篇――激活生长点

“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核心要点处”、“矛盾争论处”、“思维发散处”巧妙引领,能有效激活“生长点”,让课堂彰显思维活力。

1.激在核心要点处

在核心要点处,教师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到位。如针对“1 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介绍各数位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见图2。

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以上流程设计加上相应的问题,能有效引领学生发现各数位间的相互关系,其中“10个一百是一千”是本节课重点。教师通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理清个、十、百、千间的关系,再通过课件演示验证,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要点。同时,“100个十是一千”对于学生来讲是难点,教师通过问题“几个十是一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激在思维发散处

教师通过设计答案不确定、解题策略不唯一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

问题:9 999是个很特别的数,同学们能说说它特别在哪里吗?

生:它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9。

引领:这4个9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个位上的9表示9个一,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百位上的9表示9个百,千位上的9表示9个千。

引领:看来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还有特别之处吗?

生:9 999是四位数中最大的。

生:9 999再加1,就是10 000了。

引领:真的是10 000吗?你能不能上来用计数器演示一下。

……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通过问题“9 999是个很特别的数”,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问题引领既让学生有话好说,又将知识点落到实处,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三处进行巧妙引导与点拨,充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3.激在矛盾争论处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已有认识结构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进行强烈的思维活动。正如波利亚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在“数”概念教学的矛盾争论处,我们应适时引领、突破难点。

在“1 000以内数的认识”拓展练习设计中,我们将三张数字卡片上的数用“珠子”来代替,并请学生用五颗珠子的计数器摆数。

例如:

引领:请你用这五颗珠子摆一个最小的数,怎么摆?

生:都摆在个位。

引领:那是几呢?

生:是5。

引领:如果请你用上这五颗珠子摆一个最大的数,怎么摆?会是几呢?

生:都摆在千位,是5 000。

引领:如果请你用上这五颗珠子摆一个和1 000最接近的数,那又应该怎么摆呢?

矛盾呈现:

生1:都摆在百位上,是500。

生2:千位上摆1颗,百位上摆4颗,是1 400。

生3:千位,百位、十位上都摆1颗,个位上摆2颗,是1 112。

生4:千位上摆1颗,个位上摆4颗,是1 004。

生5:千位上摆5颗,是5 000。

引领:到底哪个数更接近1 000呢?

学生讨论

引领:想一想,哪个答案肯定不对?

生:5 000肯定不对,它比1 000多了4个一千。

生:500也不对,其余三个数是1 000多一些,没有多出500。

引领:剩下的三个数1 400、1 112、1 004都比1 000多,想一想哪个更接近呢?

生:1 004,因为这三个数中,只有1 004百位、十位都没有数,而其余两个数百位、十位上都有数,说明一定比1 004还要大。所以,这三个数中1 004最接近1 000。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5颗珠子,将组数、数的大小、位值原则以及学生数感的培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学习难点处、矛盾争论处的有效引领,不仅让“数”概念更加清晰,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综上所述,通过三“篇”合力研究“数”,让学生在“数”概念的产生、形成、应用的过程中理解“数”,经历“数”的本质抽象,实现“数”的意义建构,彰显“数”的教学魅力,让“数”的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2.知根知底知文化点字成金兴趣大邬晓玲

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维持语文的本真陈江文

4.简评赣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田本娜

5.《小露珠》教学例谈计亚萍

6.走进生活体验交际徐灵俏

7.浅析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谌小平

8.古诗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摭议陈策,陈军

9.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方志芬

10.范读——不该失去的课堂风景吴高生

11.新课程呼唤对文本的"教学性阅读"刘蓓华

12.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邬慧芬

1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陈雪娥

14.《莫高窟》教学设计与感悟汪素红

15.《示儿》一诗前后教学对比有感杨艳

16.中年级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陈秀萍

17.探求语文意识与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杨丽芳

18.创设互动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徐瑞香

19.追寻语文课堂有效的语言训练朱先云

20.依托文本巧练笔董世琴

21.浅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龚金良,应中赋

22.从解题思路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唐广泉,王加兵

23.让学生在反思情境中学习数学朱长青

24.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沈伟英

25.练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余辉

26.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吴淑红

27.对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认识陈延东

28.真问题真探究真发展俞芬

2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随想刘贵堂

3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王华

31."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冯凯,吴正宪

32.《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野霄燕

33.教师应做课常教学永远的主导者管晓蓉

34.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异化现象陈文胜

35.让学具操作充满教育的智慧孟伟英

36.再谈"分数大小的比较"秦治国

37.关注细节.凸显教师的"品德味"陈红霞

38.小学英语课程在低龄段实施的调查与问题思考胡海燕

39.校本教研培训应关注的三组关系高全荣

40.影响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因素分析吴艳玲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刘雄英

42.走出批评教育的三个误区郭文龙

43.综合实践活动若干异常现象诊断林添胜

44.创设美术学科积极氛围的教学战术蒋春燕

45.例谈实验记录单设计与应用的原则黄晓冬

46.浅谈品德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的实效钱胜利

1."醇情语文"的支撑点洪志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承凤

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儿歌的教学处理陈昌发

4.在石榴园看到了……张海峰

5.将《九色鹿》的美根植于学生心间蔡秀娣,王卫

6.《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陈星

7.《小珊迪》说课方案张海林

8.读出《瑞雪图》里一方新天地王丰

9.说《乌鸦喝水》教与学过程王敏

10.实践式作文例谈陆卫

11.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唐晓芳

12.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王鸿

13.课堂教学的活力邹萍萍

14.语文教学急不得龚进容

15.几个教学案例的教法介绍和反思王兴敏,王华民

16.电教手段运用的原则袁正红

17.对《壮丽的青春》内容的思考建议冷满红

18."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滕瑛

19."0是自然数"引发的几个问题秦治国

20.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邹娟

21.让"探究"更有效张群红

22."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李海东

23.三个话题探究"倒数的意义"曾人平

2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意图黄朝群,陆海

25.《圆的认识》的教法、学法欧阳亮

26."8+6"等于13吗李城兵

27.口算教学追根求源席爱勇

28.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反思"四步曲"陆醴骅

29.一道习题的指导方法顾利国

30.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张静

31.分解质因数的巧用袁军

32.由作(√2)厘米线段所想到的叶天荣

33.对学生评价的感悟王志民hHTTp://

34.数学教学之中的德育常桂花

35.探究对单位"1"的理解缪彩琴

36.不应漏掉的答案倪爱莲

37."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邓林树

38.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赵文超,陈卫春

39.《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课堂实录苏美丽

40.思品教学要淡化教育痕迹汪大钧

4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胡小芬

42.主体性作业设计的一般性操作吴小兰

43.字母教学中的妙招周莉

44.词汇复习方法隅举昝淑华

45.科学室外探究课的组织李强

46.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朱长林

47.谨防学具变玩具林仕谋

48.体育学习评价的思路程梦珍

1.别站在伞沿下陆勇强

2.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孙建龙

3.苏教版新教材识字编排形式的特点分析孙慧玲

4.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微翟宏丽

5."简简单单"原来不简单梅芳

6.作文还是"四不像"好何捷

7.《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赵连喜

8.《游子吟》教学设计乔能俊

9.《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顾巧英

10.让小学语文作业走向开放潘新莲

11.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张瑞英

12.《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杨春芳

13.我这样教《月光曲》吴良芳

14.例说品味文本语言的策略潘文彬

15.从"鹅卵石"到"钻石"诸娟芳

16.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赖翩京

17.莫让体验失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陆丽琴

18.一个故事的启示施义兰

19.多元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周林

20.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廖延芳

21.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石顺宽

22.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口算教学童健英

2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李莉

24.报告会"热"中的几点"冷"思考张传民

25.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王红梅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课改在我校已经滚动到第九个年头,回首这几年发生在我身边的那一次次数学课堂教学,有些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其中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困惑。面对一次次教学的失败,我们也曾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怎样处理会好些,甚至更好呢?下面结合几个真实教学案例的剖析,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教师要“真”教,学生方能“真”学。

一、你“真”尊重过学生吗

1.案例呈现: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始,教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出示柜台里各商品的标价牌:

师:小朋友们,这些数,根据它们的特点,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小于1的数,另一类是大于1的数。

此时,只见那老师一愣,这可不是他要的答案。怎么办呢?但为了尊重学生,这位老师只能强露出微笑,说了下面的话。

师:今天×××发言真积极,但是你好像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吧?请坐。

2.案例解读

试问,老师的这一回应,是尊重学生吗?先奖一糖果,让学生心里着实甜甜的,然后又塞一苦果,可怜这学生了!教师的微笑可千万别太伪装了,学生需要的是你真诚的微笑,否则这种微笑太可怕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在这个案例中,难道学生果真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吗?我看,学生的回答完全是按老师的要求做出的呀,其发言也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怎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老师的想法考虑问题呢?如果是这样,那又该是多么可怕!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真言,还谈什么动态生成呢?所以,当学生出现你认为“意外”的回答时,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发自内心地去想:“问题出在哪儿?”

二、你“真”倾听过学生吗

1.案例呈现:圆的认识

上学期,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五年级的杨老师上了《圆的认识》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课开始,杨老师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以画圆比赛引入。(课前了解到学生已经看过体育老师用绳子在操场上画过游戏圆。)课上,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杨老师给其他组的材料都是棉线,而唯独第一组是一根橡皮筋。小杨老师此时在组间巡视,不一会儿,其他各组都已相继完成任务,只有第一组还在那儿唧唧喳喳地争论不休,杨老师及时上前倾听:

生1:快,把橡皮筋拉紧点好不好,看你画得都扁了。

生2:这能怪我吗?

师:怎么,遇到困难了?不要急,小组同学间要团结,共同努力!

生3:老师,你不公平,为什么其他组你给的是棉线,我们却是橡皮筋?

师:当时棉线用完了,所以我就找了根橡皮筋代替。想不到,橡皮筋这么不好画圆?

生4:你看,这皮筋有弹性,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棉线就不会变。

师:同学们,虽然今天第一组的同学没能画成圆,但是,他们的这次失败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2.案例解读

如今,评价一个教师数学课上得怎样,除了看他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外,我觉得练就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本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认真倾听,可以敏锐地判断学生的认知深度,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可以果断地做出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以上案例中的杨老师工作还不到三年,但她的课堂让你感觉到她和学生贴得是那么近,微微前倾的身体,似乎随时在倾听和捕捉来自学生灵动的生成。除了肢体间的那份亲近,杨老师还有一种认真倾听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她都会以巧妙的话语回应,让学生带着那份自信探究数学的奥秘。

三、你“真”信任过学生吗

1.信任≠放任

案例呈现:11~20各数的认识

师:看,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根?

学生齐声数出12根。教师将这12根小棒一根一根地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老师是一根一根摆出小棒的,你还能怎么摆也能摆出12根小棒来?请小朋友用身边的小棒也来摆一摆。

学生开始独立动手摆小棒。下面是学生交流的摆法:

师:你们是怎么摆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2根2根摆的,最后摆出了12根。

生2:我是3根3根摆的,一共摆出了12根。

生3:我摆了两堆,每堆都是6根,合起来就是12根。

生4:我先摆5根,接着又摆了5根,最后一次摆了2根,正好也是12根。

……

就这样,经过自主探究,学生的摆法“一一出炉”,还真不少!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加强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12的组成,这样的自主探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本案例中学生的探究脱离了最初的目标“探究用一捆和2根小棒表示出12根小棒来”。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还能怎么摆出12根小棒来”,探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想到用一捆和2根合起来表示12根小棒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在提动手操作的要求时这样设问:“你能帮老师把这12根小棒重新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小棒”,就能使操作要求更加明确,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才会真正调动起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可见,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是“放羊式”的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的探究必定是盲目低效的。

2.责任>信任

案例呈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上册)

开学初,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课时时,整节课班里的学生学习得相当顺利,书本上的练习题几乎都难不倒他们。记得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在我校开展的“手拉手,爱心捐书“活动中了解到:

五年级学生共捐书258本。

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比四年级的2倍多50本。

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30本。

问:四年级和六年级各捐书多少本?

学生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似乎个个胸有成竹,急着动笔算起来了。但当我看到学生那不约而同的两个“解:设……”时,我傻眼了。起初的那种信任感,现在已逐渐转变成一种责任感,该如何让孩子们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呢?

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我是早有预料的。当初我在钻研教材时,就已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或会因为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造成这样的错误。于是,之后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下面的精彩片段:

师:完成的同学,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互相批改。(小组批改完毕)

师:做对的,请起立!

(师故作表扬,随手拿起一个同学的作业本,放在投影上给大家看,指着求“四年级的”的那个方程问学生)

师:你们都这么做的?你们都错了!(学生们发出“啊?”的一声)

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在认真审题的人手里!问问自己,你审题细心吗?(学生被触动了,此时全班35双眼睛都聚焦在此题上,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片刻,教室里陆续举起了很多手,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2个条件和第3个条件,说法不一样。第2个条件中四年级捐的本数是一倍量,未知,求一倍量用方程来解比较顺。而第3个条件中五年级捐的本数是一倍量,已知,可以直接列式求出六年级捐的本数来。

生:我以为今天的题目都是用方程解的呢?谁知道……

生:老师,你真坏,把我们都给骗了。今后我读题要仔细点了,否则就惨了!(学生诡笑着说道)

师:看来,今天老师的心思没白费,你们都能从中收获一些东西,这不仅仅是答对一个题而已,更重要的是你们明白了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后继知识往往以它的前位知识为依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学习新知时,都要能找到它的前位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才可能会日趋完善。

二是加强错误资源的利用,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经历失败的挫折,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