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1篇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市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初期,人们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中心”教育指导工作只能面对本校具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学生开放。为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板报、广播、媒体,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走进社区、家庭、学校,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远远超过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需求及思想道德培养,一些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康因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进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下发心理测试题和辅导资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来访者,从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广泛的宣传,满腔热忱的工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沟通,让青少年不再迷茫,牵手爱心,让孩子们走出困境

1. 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据调查统计,有26%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青春期逆反、交友早恋、脸上长青春痘等,而学习压力大、缺少最佳的学习方法、青春期逆反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分别召开了家长面谈会、学生座谈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长的困惑,我们发现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溺爱、粗暴、放任不管、事无巨细、期望过高、挖苦讽刺,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留守儿童、隔辈管理,这些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全市开展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各学校征订了家教指南,坚持每周五下午家长接待日接待家长的来信来访,通过热线电话、网上答疑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发讲座材料、反馈教育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2.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青少年年龄小,简单地说教、乏味地劝说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疏导他们的心理。

我们针对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学习方法大比拼”活动;针对孩子与父母对立,青春期逆反,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亲情互动”活动;针对师生关系紧张,开展了“教师心语、学生感言师生交流”活动;针对学生交友、早恋等心理问题,开展了“走进花季,青春宣言”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各项活动紧扣主题、抓住问题、设计新颖、参与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2篇

一、积极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试点工作全面落地

承接试点工作以来,团市委高度重视,将试点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主动作为,通过对试点工作要求进行深入解读,结合我市青少年工作实际,制定了《XX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并以两办名义印发至试点工作相关部门,我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框架基本成型。同时,团市委充分发挥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积极与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持续推动我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成立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队伍。6月以来,团市委多次与市公安局对接,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相关程序和保护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提供大量法律依据和其他地市先进工作经验,在两部门协作推动下,我市成立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大队,主要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案件,得到团省委高度认可;二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治工作取得质的突破。经过与市司法局、XX区司法局协调对接,结合我市未成年人矫治工作实际情况,依托XX社区司法所,成立我市首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心,通过“三联系一疏导”矫正机制,即联系本人、联系家庭、联系社区,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切实提高帮扶矫治实效,后续将持续发力,拟推动四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心落地平城区;三是未成年人帮教基地拟于近期挂牌并正式投入使用。承接试点工作以来,团市委多次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政法委、市教育局等单位召开推进会,并对多个社会机构进行实地考察,经过综合考量,决定依托XX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通过观护帮教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积极转化涉罪未成年人,确保他们能以健康的身心走向社会;四是五库一平台服务机制建设完毕。依托“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搭建未成年人司法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组建“青少年维权专员”、“合适成年人库”、“社会调查员服务库”、“公益律师库”、“心理咨询师库”等专业团队,引导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中,充分实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衔接。目前,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心理辅导帮教等工作由XX承接,并已与各县区检察院签订相关协议;五是青少年法治教育XX站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根据试点工作相关要求,团市委与市检察院就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多次召开推进会,结合其他省市相关工作调研成果与我市实际,确定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XX站建设方案,在传统的展示方式基础上,将多媒体数字产品和展厅展馆设计相结合,打造集法治教育、心理咨询、自护关爱、亲情互动、影音放映、答题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声光电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二、广泛开展规范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一是XX团市委组织XX分深入社区、学校,开展青少年和学生自护宣传教育。现场布置急救培训道具、播放安全教育视频,讲解五防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引导青少年现场参与模拟心肺复苏,亲身参与,以最直观的方式将安全教育寓教于乐。二是组织XX、XX共同开展了主题为“呵护青春·筑基未来”的集中普法宣传活动。一方面深入社区举办《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另一方面深入学校开展禁毒知识、防校园霸凌、反电信诈骗等法治讲座。三是积极探索青少年普法教育新方式,与XX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教育局、XX大学团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XX市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XX大学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等活动。全市历年共累计5000余名师生观看过比赛,赛后很多师生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种普法形式并希望多参加此类活动。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3篇

关工委委员带头学习,深入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投入到“两型”社会建设中去,组织好五老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骨干培训,抓好宣讲。对干部群众、青少年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宣讲,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xx届三中全会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xx届三中全会任务上来,自觉做“六个走在前列”的践行者、主力军。

二、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青少年立德做人的教育;

2、坚持用活的案例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

3、坚持德育实践常态化教育;

4、坚持开展用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

5、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教育青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认真抓好活动阵地建设

1、用制度管理好现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

2、用好社会、学校、驻委单位的文化资源;活动阵地共建共享;

3、加强对楼栋关协活动阵地建设。

四、继续做好为青少年服务工作

1、对孤儿、残疾青少年、失智青少年、沉迷网吧青少年、单亲家庭青少年、特困家庭青少年进行重点帮扶,做到无辍学、无犯罪。

2、加强对双职工子女放学后的管理;

3、加强对绿色网吧的管理;

4、开办家长学校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分析本社区青少年身心健康情况,组织家长听专题报告、青少年心理健康,做到有帮教疏导,协助家庭预防青少年在叛逆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5、组织青少年开展喜闻乐见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五、继续开展争创“五好”关工委活动

1、按照“五好关工委”要求,选好配强关工委班子,继续扩大“五老”队伍;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父母因素;青少年;超重肥胖;心理状况

青少年超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在全球的学龄前儿童中,约有1/10的学龄前儿童体重超出正常范围。青少年肥胖会增加其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发病机制也十分复杂。在这些因素中,父母是导致青少年体重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体重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能够使父母意识到超重肥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从而改进青少年的饮食方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导致青少年超重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青少年出现肥胖现象与家族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体重超标,那么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几率会达到70%至80%;如果双亲中有一方出现体重超标的现象,则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概率为40%左右;如果双亲体重均为正常水平,则其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概率只有10%至14%。在双生子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同卵双生的双生子在长大后体重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即使分开养育,其身体状况也会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有很大影响。城市中全家出现肥胖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这种肥胖现象属于一种先天疾病,较难得到改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好榜样,加强身体锻炼,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使肥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2.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贯穿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且这种现象不容易得到控制,易导致青少年出现自卑的心理。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受到同学之间的排斥,这就给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心理较为脆弱,精神也比较敏感,容易因其他同学的不良评价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出现犯罪的倾向,对其成长十分不利。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除遗传因素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会对青少年的体重产生影响。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出现超重的几率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超重现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对青少年的饮食安排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导致青少年出现饮食失衡的现象。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认为,青少年应该尽量多吃,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身体生长,却不知道饮食只要适量即可,过多地摄入食物只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过低会导致其观念陈旧,不愿学习科学的饮食知识,在饮食搭配上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安排,导致青少年营养摄入不均衡。很多父母坚持的土方法并不适合当今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长期食用不仅无法起到补充营养的目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体重增加、抵抗力下降的状况。

2.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过低,也会使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人辅导,更无法将学习中的问题与父母交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另外,文化程度偏低的家长无法协助教师完成对青少年的管理,使青少年在课后处于自由学习的状态。青少年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无法长期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青少年在学习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在课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出现变化,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出现消极的情绪。

三、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青少年出现超重现象往往与父母的收入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父母在为青少年选购食品时,往往会更加看重食品的价格,忽略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很多家长在选购食品时,并不注重青少年营养摄入上的均衡,而是过多地看重脂肪的摄取。这就导致青少年对蔬菜和谷类的摄入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过量的脂肪堆积在身体中,使青少年的体重上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过度的脂肪摄入不但对青少年的健康没有任何帮助,相反还会增加其患病的几率,为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身体负担。

2.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收入水平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青少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与家长没有做到适当的引导,很可能使青少年处在长期自卑的状态,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等现象。对于收入较高的家庭,青少年会有一定的优越感,很多父母也会传达给青少年一种心理暗示。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在日后的生活中,青少年往往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容易被困难打败,产生消极情绪。

四、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父母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饮食习惯,这是导致青少年超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不吃早餐,这会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青少年认为不吃早餐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些家长由于减肥而不吃晚餐或者只吃水果,而很多青少年也会仿照着父母的方式来减肥,对身体造成伤害。在生活中,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在潜意识中认为父母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容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现象的发生。

2.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饮食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注意饮食上的合理安排,经常控制饮食或食用垃圾食品。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淡化对饮食的概念,忽视了饮食的重要性,并将错误的观念传达给他人。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对生活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如果青少年忽视饮食的重要性,不能体会饮食对生活的意义,就会使饮食文化失去了传承的价值,丢失我国的宝贵财富。

五、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得不到身体上的锻炼,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严重影响食欲,出现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存在过度溺爱的现象,没有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饮食,甚至经常让其食用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这样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没有帮助,过度地食用垃圾食品还会使青少年的体重增长过快,超过正常的标准。

2.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父母是青少年的生活导师,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管教的过程中家长过于严厉,就会使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对于青少年的错误,很多家长没有积极地疏导,而是采取一味责备的方式,这无疑会给青少年的精神上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其失去自信。还有很多家长在对青少年教育中过度溺爱,对于青少年的要求有求必应。这就使青少年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更不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十分不利。

六、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持有错误的健康理念。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青少年身体肥胖则表示其身体健康,在生活中也会尽量让青少年保持肥胖的体型。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从现代的科学解读来看,肥胖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处于健康状态,相反还会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几率。还有一些家长坚持速食的原则,认为快速饮食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却不知快速饮食会造成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难以被身体吸收,影响身体健康。如果父母长期坚持错误的健康理念,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超重肥胖等现象。

2.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健康理念会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理念,使青少年养成错误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青少年的很多习惯都与父母相似,所坚持的理念也是父母所传达的理念。青少年一般不会发现父母的错误,误将错误的理念当做正确的观点。坚持父母的错误理念不仅会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使其心理状态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是一种尊敬且依赖的情感,即使发现父母观点中的偏差,也不会产生质疑,这就使父母无法认识到自身健康理念上的错误,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引导。

青少年超重肥胖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在影响青少年体重的众多因素中,父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饮食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健康理念都会对青少年体重产生影响,使其出现体重超标的现象。因此,父母必须改善教育的方式,加强对青少年饮食上的控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戎 芬.出生体重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队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5篇

 

一、积极心理学对学校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开创了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的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与人格发展;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创建积极群体与社会等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是相信人性中有一定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人类的六种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青春期教育是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缓解青春期综合症,并预防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发生。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后,心理预防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一级预防。对象是正常青少年。关注点是构建青少年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青少年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

 

二级预防。对象是潜在的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青少年。关注点是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性和持之以恒,并以积极群体凝聚力影响力取代消极集体的影响。

 

三级预防。对象是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病人。关注点是激发人格障碍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注意力不集中的青少年发展社会技能,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我接纳,增加幸福感。鼓励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同情心、灵活性和心理弹性等。青少年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通过三级预防,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

 

二、青春期综合症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心理中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衡导致心理失衡的病症。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具体原因包括:一、用脑过度导致脑神经机能失衡。二、心理发育迟滞导致心理机能失衡。三、性激素不稳定导致性神经机能失衡。传统青春期教育着重从生理卫生和普及两性知识开始。

 

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思维力减慢、记忆力下降,白天精神萎靡,夜晚难以入睡,敏感多疑,情绪波动,消极自卑,男生不良性习惯过度难以克制,心理状态欠佳,忧郁,冷漠,自虐,乃至厌世,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逃学,社交障碍、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三、对缓解青春期综合症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侧重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应对方式,给我们青春期综合症解决带来新思路。具体思考如下:

 

(一)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认知

 

主要指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认知体验,包括:自我同一性认知、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等。

 

1.积极的榜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正直与老师德高望重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就能言传身教,使青少年成为一个积极、自信、乐观、高尚、有进取心、有自律性的人。

 

2.积极的沟通。青春期属于青少年心理自主和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要帮助青少年对师长建立安全型依赖,克服让青少年“无师自通”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心理疏导与辅导。当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成人后,他们会更乐观地面对威胁性环境,坚定善良的信念,去寻求帮助或选择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3.积极的活动。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动可以陶冶青少年性情,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创建网络平台和建立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慰藉心灵,摆脱不良情绪干扰。

 

4.自我同一性探索。培养青少年同一性是青春期的发展主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来完成,家庭中父母人格一致,价值观正确,生活态度积极,长幼之间气氛民主,父母期望适当。学校里把知识、能力和塑造人统一,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社会上弘扬主旋律文化、民主包容文化氛围、优秀的成人榜样力量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完成同一性的认知。

 

5.培养逆境中的心理弹性。青少年只有在生活中独立思考、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习生活中问题(包括生病、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等)后,他才能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心理免疫能力。师长们应该让青少年适当的感受挫折,挫折经历会培养青少年自主成长的能力和逆境中的心理弹性。

 

(二)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人格

 

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以及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1.感受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师长们要注意通过正面的引导,让青少年体验主观幸福感。除了常规的对青少年进步物质、精神的肯定外,当然进行反差比较巨大的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户外训练、学生跨境游学等也是感受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2.学会发展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沙利文认为,“许多在成年期中构建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能力和才能,都是在青春期首次出现的。”前青春期有建立亲密伙伴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早期有性接触以及异性同伴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晚期有融入承认社会的需要。针对青少年这种需求,师长们要密切关注、积极疏导、适当沟通,帮助青少年发展出与同性和异性同龄人自主亲密的平衡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建立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通常是积极的,如利他主义、幽默感、意义升华、适当压制、未雨绸缪等等,师长们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这些方面,比如老师风趣幽默,鼓励青少年参加义务劳动,学会戒除急躁和愤怒、激动,学会适当规划等等。

 

4.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自信。积极心理学最推崇的ABCDE模式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心理疗法。A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的不愉快事件;B指对此的信念;C是指信念所导致的后果;D是指反驳自己通常的信念;E是指加油和激励。通过运用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青少年产生积极的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创建积极的群体与社会环境

 

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利他行为、宽恕、仁慈、爱的能力、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创造力等等。一般认为和谐的群体与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情绪安全,心理成熟、情感控制好和自我认知能力强。

 

1.培养凝聚力与责任感。通过群体力量培养凝聚力,首先要组建团队,其次要明确团队目标,形成团队文化,参与团队竞技,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如:军训与运动会、青年志愿者、学习兴趣小组、体能拓展训练等等来激发学生责任感和凝聚力。

 

2.培养爱与宽恕、感恩。利用仪式和讲故事营造健康青少年文化。很多仪式,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入党、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和校庆等,这些仪式会明确告诉青少年凝聚力、责任感;明确告诉中青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自己行为负责。

 

3.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过程、知识、智力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线索等六种因素不同组合的结果,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创造力除了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培养。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12种策略,如:鼓励假设性质问、允许含糊和不确定、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定义,奖励创造性想法产品等等。师长们可以鼓励、发掘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探索生活自理的方法,学会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生活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让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

 

四、小结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坦然面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还应强调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同时要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的外在保障的教育。让我们怀揣积极情绪走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与亲朋好友们融为一体。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用正确的人生观作导向,保持健康的认识、情绪人格。正视社会、正视逆境,培养心理弹性、韧性,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评价、对待自我,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用理智和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良态度、观念、行为,使自己健康平稳地渡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