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五彩缤纷的香袋也称香囊,是盛有中草药的小布袋。端午节时给小孩佩戴一个香袋,仅香气怡人,民间还有避邪驱瘟之意。一个小小的香袋,其实承载着许多希望和祝福,将端午节装点得更加绚丽。5月26日,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浙江省歌舞剧院表演了舞蹈《香囊纳福》。开幕式以歌舞演绎了端午节的经典元素,《金鼓迎福》、《香囊纳福》、《福临家门》、《辟邪祈福》、《彩龙祝福》、《万福吉祥》等节目用“福”精心串起了这场雅俗共赏的文艺表演。从5月26日至30日,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四大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活动,让外地游客和嘉兴市民感受到浓郁的江南端午文化气息,共同见证和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留下美好的回忆。

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端午民俗文化展示地

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过端午、到嘉兴”为主题,深入挖掘嘉必马家浜文化、稻作文化和粽子文化等传统民俗的丰富资源,把嘉兴打造成集端午传统民俗文化之大成的展示地,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介绍,“嘉兴是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传承基地。最近几年来,嘉兴市连续组织开展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推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实现端午民俗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永葆勃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千百年来,端午习俗在民间盛行不衰。据史料记载,端午也是吴越地区百姓对忠臣名将伍子胥的纪念之日。嘉兴端午习俗节庆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弘历第4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除了群龙飞驰、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民间还流行插“健符”、悬钟馗、关帝画像、跳钟馗舞、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使端午习俗,成为江南水乡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历经岁月洗涤而保留至今。每逢端午时节,嘉兴人民赛龙舟、配香袋、插菖蒲、悬艾草、熏雄黄,处处可闻“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子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的民谣。

嘉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许晴告诉记者,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有独特的端午文化,尤其是稻米文化和粽子文化历史悠久。嘉兴每年都举办江南文化节,这次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可以说是江南文化节的延续与深入,通过深入挖掘嘉兴的文化内涵,让百姓在欢度和体验自己节日中,满足心灵上的庆祝。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端午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在于群众的认可和参与。从今年2月份开始,嘉兴就开展了一系列端午教育实践活动,发放了10万本端午小教材,印制了30万张门贴。在端午节到来之际,许多人家贴上了印有龙图腾和纳福驱邪字样的门贴。“端午宝宝”选秀活动、端午民俗作品创作大赛吸引了众多的家庭、市民踊跃参加。

5月27日上午的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参加巡游的12支队伍分别来自嘉兴全市的各县(市、区),有嘉诚集团旗幡队、南湖区虎娃队、嘉兴武警支队威风锣鼓队、秀洲区蚕花娘娘队、南湖区七星镇博山村男子舞龙队、嘉兴武警支队海盐直属大队滚灯队、桐乡花篮表演队等。来自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农民老大爷魏少伦和老伴,由儿子开着车陪同来观看,他的老伴用红头绳扎着两根长辫子。说到嘉兴这几年的变化,魏大爷兴奋地说:“我经常来走走看看,变化真是大得不得了啊!秀洲区、南湖区变化也很大。”

从月河街区到热闹的市中心建国路、勤俭路,一个多小时的民俗表演大巡游热闹非凡,许多观众举起了相机,追随着巡游队伍,见证着盛世繁华与祥和。经过老字号“兰台药局”时,药店的营业员抓住机会向观众叫卖香袋。

在月河街区,游客们争购香袋,作为带给家人朋友的纪念品,一般的价位在5至10元。宁波姑娘富茵琪一下子买了10多个送人。在端午节,“到嘉兴而不买粽子,此乃憾事”,明明知道全国各地超市都可以买到粽子,来自南京的小伙子封颢还是买了许多嘉兴粽子。有几位来自杭州的女士拎了散装的粽子。事实上。这是节日唤起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共鸣。

品味体验不一样的端午盛宴

一样的端午,不一样的嘉兴端午节。嘉兴人还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

粽子作为嘉兴最具代表性的特产,与嘉必特有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早在七千多年前,嘉兴人栽培水稻就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唐代时嘉兴农业发达,稻米肥腴。明清时期嘉兴呈现“楼头洁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的繁荣景象。

嘉兴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端午食粽的谚语,如“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未吃端午粽,夹口勿可送”等,可见吃粽子是流传至今生命力最强的端午习俗。

“五芳斋”是我国最著名的粽子品牌。1921年,嘉兴张家弄口开设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此外,嘉兴还有“真真老老”等品牌。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总经理邵建国认为,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嘉兴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几百年来,嘉兴这个“粽子之乡”,粽子品种百花齐放。目前,嘉兴有四十多家粽子企业。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内。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手工包粽演示,品尝可口的粽子,还可以了解嘉兴稻作文化和粽子文化的发展;这里也展示了端午习俗和国内外的粽子图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粽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沐兰净手、以砖测午、挂香囊、踏瘟神、裹粽子……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人们争相到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馆内体验。78岁的老先生范春贤刚看完开幕式表演,又赶着来这里体验。他说:“今天过得很开心,端午文化节果然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瑞阳普照,惠风和畅。蒲艾高悬,驱邪迎祥。龙舟竞渡,角黍飘香。怀我龙祖,德业辉煌。”5月28日上午,壕股塔院祭龙仪式古朴隆重,57岁的平湖钹子书老艺人徐鲍培主持仪式,嘉善宣卷老艺人沈煌荣宣读端午祭龙文,他们身着灰色长衫,给祭龙现场营造出了古朴而庄严的气氛。

祭龙仪式结束后,作为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一个重头戏,2009“五芳斋杯”嘉兴全国龙舟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在南湖会景园鸣锣开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5支龙舟队相聚南湖,为数万观众呈现了古人诗词中“转如风雨飞霹雳,电掣雷轰腾波狂”的一幕。“龙舟赛我们参加过不少,但到南湖来比赛还是首次。赛前,我们参加比赛的700名大学生,特地到南湖革命纪念馆门前庄严宣誓,大家感到特别自豪。”天津体育学院男子龙舟队的王修豪告诉记者。

借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契机,嘉兴各大景区、旅行社把粽子、龙舟作为特色招牌,吸引外地游客提前来体验嘉兴的端午民俗文化。嘉兴假日旅行社接到了30多个外地团队,其中,江苏、上海以及浙南成为体验嘉兴“端午风情”的主要客源地,最远的来自山东日照。而去年该旅行社只接到七、八个团队。端午节期间,上海民俗协会还组织了一个2600人的大型团队来嘉兴参加各项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东省 民俗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端午节

一、前言

山东省自古以来就是个文化名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也沉淀了自己的各种文化特色。像端午节这类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旅游资源,由于它承载着更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我们更要深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在现今社会,更好的融入现代文化的发展中。

而在现今社会,像山东省这样以旅游业这种绿色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大省,更应该重视像端午节这样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是,如今的端午节却在慢慢衰落,这种民俗节日在现今社会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民俗旅游资源的衰落,有外在的原因,更有其自身的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研究它们。针对原因提出可行性措施,拯救民俗节日,是山东省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使山东省端午节这种民俗旅游资源健康的发展下去,深入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本身产生的节日产品,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二、端午节概述

1. 端午节的由来

从整个中国来看,对于端午节有着不同的阐述。以端午节文化的发源地――湖南岳阳市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这种文化。从古到今,关于端午节有以下几种说法:

屈原说:这种说法是最广泛,也是最被人们所接受的。屈原的那种崇高而博大的爱国主义已经被融入到民族精神之中。屈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后遭奸臣,被楚王流放,当他听说楚被秦所灭,痛不欲生,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人们沿途泛舟打捞,于是就以五月初五为纪念日,来纪念屈原。

曹娥说:这种说法流行在浙江会稽。因为她的父亲在五月初五日迎江神活动中,淹死在江中。曹娥很悲伤,投江而死,后人就以五月初五来几年孝女曹娥。

介之推说:这种观点流行在山西一带。《艺文类聚》中记载“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伍子胥说:这种观点流行在吴楚两地。伍子胥,楚国人,力谏吴王夫差灭越时要斩草除根,夫差不听,赐其死,并将其尸体抛入钱塘江。民间认为钱塘江涨潮,既是迎接视为“涛神”的伍子胥,每年五月五日迎之。

祭龙说:闻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端午节原是源于吴越民族举行腾龙的祭日。

恶日说: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忌讳。“五月五日,被古人认为是恶日,故《风俗演义》《论衡》《后汉书礼仪态》等书有‘不举五日子’的记载。”

有以上对端午节的概括,可以看出,端午节的内涵更加丰富,开发利用价值更高,也更值得研究。

2. 山东省端午节概述

在山东省,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节”“端午”“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胶东的黄县,招远等地,又称初一为小端午,初五为大端午。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通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山东农村多不知道屈原是何人,他们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1)山东省端午节的佩饰

全省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长命线,栓命线,五丝。日照则缠七色线。从缠上之日起,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能解下来扔到水里。

临清给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用麦秸做的土项链)。俗话:“端午不戴符,死了变成小牛犊。”给七岁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屈原投江时,正是石榴开花时),以纪念诗人屈原。民谣说:“五月端午不戴五,死了变成癞蛤蟆。”临朐,滕县等地的妇女,小孩可以戴香布袋。花布缝制的花布袋中装有多种草药,戴在身上,玲珑可爱,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诸城一带的小孩习惯戴荷包。男孩戴的荷包形如锄头,意在引导孩子学锄地;女孩戴的荷包里插又花针,意在引导孩子学针线。还有少数娇惯的小孩戴无毒兜(兜上绣又蝎子等五种毒虫),意在以毒攻毒,确保健康。临清的孩子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五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亦能杀死五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德州的男女老少都要戴艾,无一例外。因为“端午节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端午节一般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有临朐例外的举行祭祀蚕姑仪式。在蚕姑像前,供上鸡蛋水饺,然后焚香烧纸,乞求蚕茧丰收。

(2) 端午节的饮食

端午节这天,全省几乎都吃粽子和鸡蛋,费县喜欢喝雄黄酒。据说,雄黄酒有杀菌的功能。儿童不能喝酒,便在而多喝鼻孔里抹上一点。招远,诸城一代的妇女儿童,习惯用雄黄酒涂抹耳鼻,意在驱邪防病。

(3)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城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除了插艾外,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德州还加挂纸葫芦。据说,桃枝和纸葫芦可以避邪。诸城一带,除了插艾外,还用一束艾抽打屋内旮旯,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吧人蛰。

端午节的早晨,文登,乳山一带习惯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即墨则用露水洗脸。少年儿童早早起床,带着毛巾到青苗地里采露水。同时,采摘青蒜和小白菜。据说,吃了端午的菜,可以去百病。如果能在端午节的早上抓到蛤蟆等小动物,那就更高兴了。据说此时的小动物都是仙丹妙药,包括百病。长岛的渔村这天早晨拉过露水之后,又到海滩的礁石下去摸鲍鱼,谓之“摸房檐”,据说这天鲍鱼爬上来的特别多。

总之,山东省各地庆祝端午节的活动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活动的多样性,因此开发这种民俗旅游资源才有章可循。

3.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几乎都在吃粽子,因此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的饮食文化。把粽子包成尖角形,让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饮雄黄酒,酒可以祛病,防虫。但是现代医学认为,雄黄酒对人体是没有益处的,所以现在就没有饮雄黄酒这种文化了。

三、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1. 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省内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于民俗旅游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俗旅游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得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为诱因,文化的差异可以满足旅游者求异性,知识性,刺激性的需求。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1)节以食为天

端午节本是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好像与“吃”结下了不解之缘:除夕吃水饺,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也许是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人们似乎对饥饿充满了恐惧。因此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风俗――吃。

龙船竞渡,粽子飘香是端午节的文化标志。然而,端午也一度被商家裹上“粽子节”的伪劣包装。节日气氛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逐渐谈化。过端午节就好像在过“吃节”。山东省各地在这个节日期间,除了吃粽子,挂艾之外,好像就没有了其他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也被着直接换成“粽子节”。

好在端午节在山东省已经成为法定节日。人们可以出游,共同娱乐。端午节本是全国性的节日,但除了在南方一些地方有政府组织赛龙舟等活动外,在山东省也就是市民自己过节。最普通的庆祝方式就是吃粽子。流传到今天,其做法与古代并无两样,只是内馅变化较大而已。

近几年,山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剧烈的社会转型,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却让传统文化陷入了逐渐失落和互换回归的双重齿轮中。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作为节日符号的食物,已经随时随地都可以大饱口福,这使得传统节日的魅力大大降低。然而商家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传统节日本来就不多的促销活动中,依然主打饮食牌。

端午节等全国性民俗节日遗产在山东省个大都市已经遭到了较大的损害。年轻一代对端午节更是不熟悉,就知道在这一天吃粽子。

(2)端午节在省内年轻人心中逐渐淡化

传统节日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与更多的是人情味。对现代的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他们心中逐渐淡化。对于传统节日端午节来说,年轻人知道在这一天要吃粽子,在他们的记忆更多是“吃”,端午节也被他们直接唤成“粽子节”。在节日期间,年轻人喜欢逛街,旅游,上网,睡觉等。很多年轻人并不能意识到传统节日的意义,只是玩玩,吃吃,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上,很多人认为不大需要,让其顺其自然。

2. 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

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其文化衰落的一种表现。而文化的衰落是文化变异的一种情况。这种变异有两种情形: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生的变异;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异。

(1)物质文化中饮食的烙印太深

端午节起源于农耕社会,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以食为天”。那时虽然在粽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它的主料还是粮食,逐渐由“时令化”走向“日常化”。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日常就能吃到粽子。于是端午节就被浓缩成了“粽子节”。这也就是很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因了。

(2) 行为娱乐方式较为单一

在山东省各地的端午节中好像还没有什么方式来供娱乐。南方可以赛龙船,在我们北方没有什么方式来娱乐,顶多挂艾,挂荷包,栓五色线,方式单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者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省内端午节的娱乐方式很难适合当代旅游者的口味。

(3)在精神方面展现的层次较浅

在我们省内,也只是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至于别的精神就不曾知道。其实从龙船竞渡就可以看出古人对水的对抗;挂艾,饮雄黄酒是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抗争。端午节所流承下来的应该是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文化传承力,这样的精神文化层次才是端午节不可分离的核心因素。

物质是基础,行为是风貌,精神是核心。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端午节文化的整体,才能使它继续发展。

(4)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也日益增加。一些西方国家凭着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把本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到我国,在山东省,韩剧热播,我们崇拜他们的传统文化;美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使我们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的热爱度大大大于本国的传统节日。

西方一些节日注重个人价值,以个体为但原来庆祝,而山东省的端午节则以群体为单元来庆祝。注重群体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的价值。因此,以个性价值为主的西方节日备受省内人们的欢迎。而以群体为主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受冷落。

(5)政府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大

政府是重视“雅文化”而轻视“俗文化”。在端午节这块上,庆祝时间太短。旅游者在活动安排上,出行上都受到限制,就是在省内旅游也不现实,就更不用说远行了。

还有对端午节的宣传力度不够。仅是吃粽子,挂艾,挂荷包等,其余文化内涵人们就很少知道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则会削弱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四、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措施

由于山东省各地在庆祝端午节上有着不同的习俗,所以以下就其中的共同点进行着重研究,重点是研究山东省端午节的开发对策,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这种民俗旅游资源。

1.山东省端午节不同文化层次的开发研究

山东省端午节有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行为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层次。在山东省,可以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来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首先,物质文化层面:这主要表现在粽子上。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而且可以选用不同的馅子,包成不同的形状。

其次,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以屈原为主。这样可以进行一下历史教育,分析一下古诗。在中国的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展现着古代人们的民俗生活。因此在教材中可以适当的编入一些反映古人节日生活的诗篇,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些节日内涵。

最后,行为文化层面:主要是吃粽子。也可以在活动形式上深入挖掘与升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可以把端午节设成复古的场面,让人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内涵。

2.山东省端午节民俗产品的开发措施

端午节时,山东省各地市都有制作香包的习俗,它不仅可以防病除虫,还具有审美情趣。在现今社会,它的功能就更显示在后者了。

它用不同的布料,缝制出不同的形状,比如心形,元宝形,船形等。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缝制出更多的形状,以此增加节日的娱乐气氛。它们可以带在身上,可以挂在车里,包上等,还可以挂在墙上当饰物。另外,可以再绳索上挂上其他小饰品,增加美观。这样,因为它的制作形状多样,颜色丰富,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既可以自己收藏,又可以赠送给亲友,所以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香包里面可以放上不同的植物,例如干的艾叶,月季,玫瑰等代表不同意义的植物。让大家自己采集植物标本,自己制作喜欢的香包。这样可以让大家热爱自然,又能达到识别植物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在制作好的香包里放上轻巧的饰物,以增加节日的娱乐性。

另外,外面用不同的布料缝制,体现多样化。而今最流行的就是十字绣了,它能根据需要在外表上设计任何图案,也可根据赠送对象的差别来设计。比如在儿童这方面,就可以设计上一些卡通图案;青年就设计一些祝福语一类的图案。这样,既有节日的气氛,又可以增进感情,还能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还有端午索,它用五色线作为驱妖辟邪的节物,在省内各地,一般是系在手腕、脚腕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在有丝索饰品等多样的材料,可以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部门,丝索饰品、工艺品生产企业等举办端午索文化的交流会,将山东省丝索饰品、工艺品纳入到一个合适的节日文化载体中,丰富节日文化与节俗活动。

总体上看,这些饰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让现代青年在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

另外,可以根据南方的一些习俗来开发山东省内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南方最普遍的是赛龙舟。在省内,一些沿海城市,比如青岛和日照还有威海等城市,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龙舟漂流,龙舟接力赛,龙舟碰碰船等,把古代竞俗改为竞趣。

3. 实现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首先,丰富节庆文化的内涵,加快彼此间的相互交融,以完善和充实传统节日文化。

在省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接轨,我们不仅要学习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更要学习他们节庆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衰落。

其次,融入凸显个体价值的活动。旅游者在追求自身价值时个体精神才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以端午节文化为依托,设计以个体价值体现为目标的参与型的旅游项目。比如再现端午节起源文化,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扮演不同的角色,生动直接的了解历史,也能更深入的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然后,加强政府对端午节的重视。政府在端午节的旅游价值实现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挖掘并弘扬端午节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之,在省内个城市举办端午节的活动不尽其样,主要是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政府重视,深刻挖掘端午节的内涵,使这一节日更好的传承下去。

五、结语

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必定与现代文化有所碰撞。只有在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像端午节这种传统旅游资源的精华,传承他们的民俗文化意蕴,并重在开发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促进古文化与现文化的有机结合,使端午节这种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在现代文化中绽放他原有的和再生的文化光彩。以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业更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 曼 李万鹏 姜文华 叶 涛 王殿基:山东民俗 山东友谊社出版, 1990年

[2] 金苹苹 吴 珊: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 绍兴纹理学院学报 ,2002年12月第22卷第6期

[3] 乌尔沁:中华民俗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4] 杨 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5] 曹俏萍 周叮波:端午节习俗边缘化和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现代化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 2006年7月第77卷专刊

[6] 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节日娱乐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7] 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8月第4期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申遗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1、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2、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3、五月五,贺佳节,粽子飘香,日逢重五,节序天中。焚艾草饮雄黄,飞龙舟裹香粽. 三个字的:“粽”是情、庆端午、过端午、赛龙舟,忆屈原。 四个字的: 龙舟情系、粽叶裹你、香米迷你、粽叶香情、话说重五、日月佳节、端午由来、日逢重五、五月粽香。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2017年清明节、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按照中央和省工作安排,现将xx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主题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深入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丰富清明节、端午节期间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引导广大群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风尚,汇聚道德力量。

二、活动主题

清明节突出纪念先贤、先烈、先人主题,通过纪念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重视亲情伦理,增强精神力量;

端午节突出爱国主义主题,通过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活动内容

(一)清明节期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一是组织广大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瞻仰先烈故居,激励人们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国家。

二是开展网上祭奠英烈,网上献花,寄语留言等活动,激发爱党爱国情感。

三是开展“文明清明”志愿服务。围绕深化拓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广泛组织开展“文明小义工”、“红领巾志愿者”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馆)、革命烈士故居等,开展义务讲解、文明引导、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二)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各类民俗活动。

通过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把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主题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并将其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领域、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活动的思想文化内涵。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全市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结合传统节日知识的普及宣传,强化“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等主题活动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浓郁的节日氛围。

(三)落实责任,报送资料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提前研究、提前部署,把各项具体工作明确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主题活动的文字方案和活动图片,请于活动结束后一周内报市文明办(电子邮箱:xx联系电话: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