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素质 党的教育方针 瓦房店市 学校工作 整体构建 教育内容 创新认识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是系统性: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参考资料,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即做父母的修养、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务、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精选。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引导与培养。但现如今的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想的拐点上,那么就需要首先从情感方面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现象存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功效。现在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竭尽全力为其创造优越条件,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关怀。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家长宠爱似乎是理所当然,逐渐的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甚至脱离于社会。

三、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就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那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并结合实际中的感恩典型人物,给学生们宣传子女对父母心怀感恩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心中萌发“感恩于心,感恩于情”之芽,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教育学生要感恩师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因老师无怨无悔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其产生感激之情,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方面,应提供多种渠道用于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教育学生对社会也应心怀感恩之情。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社会肯定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四、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在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同时,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进一步得到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应该严格规范自己。

1.不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等感恩于行的佳句和名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为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在现实中树立良好的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养成良好的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2.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为人师者,要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摒弃那种古板的说教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多开展实际的具有感恩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作为一名实践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感受与学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3.合理的利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网络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这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育资源,积极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感恩事迹,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环境。

4.做好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初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积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这种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立足本职,不断贡献。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将感恩教育融日常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如今的中学生在感恩意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各个层面形成合力,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一、什么是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通俗地来说,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它没有强制性,通过人们的自觉性表现出来,形成习惯,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要素之一,是人们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

二、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现状分析

“90后”是当代中学生的主体,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喜欢玩QQ、用火星文、满嘴的网络语言,写博客、带手机。他们有一定的叛逆心理,追求时尚,追求自我,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同时又存在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甚至公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浏览不健康网站,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家庭和校园中,多种因素制约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所以中学生选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扮演各种角色超脱现有规范的束缚和制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提高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探究

1.信息技术课堂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信息道德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一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道德则是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把握着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

案例: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室只有两个,全校18个班轮流上课,这样学生保存在本机的作业就很容易被别人抄袭、修改或删除。即便后来我使用了“学生作业上交系统”,每个同学都有独立的密码,管理自己的作业,可还是有少数几个掌握计算机知识较好的学生破译其他同学的密码,抄袭作业。甚至还有的同学在计算机教室里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次信息道德教育的活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很简单的小作业,学生大部分很快就完成了,然后我公布了所有同学的作业管理密码,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同学们开始使用这些密码浏览别人的作业,甚至修改或删除了别人的作业。十多分钟后,我开始检查作业,并宣布作业得分加入期末成绩,这时学生就开始申诉,并且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愤怒,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等待学生平息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避免本节课现象的发生。

经讨论汇总,建议如下:

1.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浏览、甚至修改、删除别人的作业。

2.每个同学要保管好自己的密码,不随意透漏给别人。

3.老师作为管理者要为同学们的信息保密。

4.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不抄袭。

其后的一个学期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有所提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逐步开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风气。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不正当操作,其实其动机极少是恶意的。大多只是好奇,也有的只是为了追求成就感,显示自己的水平。他们往往不考虑这种操作的后果。通过这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德育相结合,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课堂同样要遵守道德的约束,严于律己,尊重他人,不能为所欲为。信息道德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教育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学生心中会留下比很深的印象,同时全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让学生在大家的相互监督和帮助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规范自己的信息道德行为。

2.信息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体,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信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方面,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要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道德的自我约束,即使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 道德教育

我们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条件,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可能伴随他们的一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无形财富。与此同时,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得学生们知道如何做人,然后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做事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中学生作为我们社会的主要组成成员,他们所具有的道德素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可以说,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属于中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基础,还是中学生道德形成的主要指标。所以,对现如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给出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以及策略,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背景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将学生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并进行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然而,通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经过认真的反思,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种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学生们在道德形成以及道德发展方面的规律,并且脱离了中学生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忽视了培养他们的基本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没有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而是彻底地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育的内容以及方法都具有比较差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实行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因此,应试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也对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学生的父母大多重视开发他们的智力或者培养他们的特殊技能,通常忽略了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原则

(一)我们知道,行为习惯属于一种比较固定的外在行为,因此,培养行为习惯需要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着手,对他们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

(二)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将知、意、情和行进行统一,并依此作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孩子们的道德认知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进一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毅力以及品质。

(三)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中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进行正确的矫治。

(四)在培养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将培养他们的智慧型以及技能型的行为习惯进行结合,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五)在培养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配合,并且老师和学生的父母需要发挥出示范以及引导的功能。我们知道,中学生所具有的时间绝大多数花费在学校以及家庭中了,因此,老师和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行为将极大程度的影响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他们老师与父母以身作则,还需要老师与分母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

(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来说,培养行为习惯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使是对同一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时,也需要了解他们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并进行具有针对特性的教育工作。

(七)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需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

符合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以及相应的案例

(一)向新手规定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途径。我们知道,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此,该培养工作非常的艰巨而又辛苦。我们需要从新生抓起,向他们规定比较明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2.案例。在新学期一开始,利用两个星期,将新生组织起来,学习《中学生守则》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并且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布置他们写下自身学习的心得。对于那些写得比较好的心得,老师可以在班会上给学生们阅读出来。向中学生阐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在学校给出的道德教育蓝图中,需要写出每个时期的具体的奋斗目标,例如这一个月需要学生们做到那些要求,而下一个月又需要学生们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在孩子们每周的升旗仪式后,向他们提出比较具体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放到学生们的日常行为细节中,确保他们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都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

(二)在学生中组建相关的学习小组

1.途径。众所周知,良好行为习惯不会一开始就具有,更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它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磨练才能形成的,中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慢慢培养自我的行为习惯。

2.案例。在培养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扬民主教育,允许学生们自行制定班级的有关制度,使得他们既属于制度的执行者又属于制定者。学生们一起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并将相关的制度涉及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通过班委的带动,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制定出比较适合自身发展的组规,选出组长,组长将组规进行打印,并且张贴在学生们能够看到的地方,时刻督促着每一个小组的管理过程。

(三)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1.途径。对于任何一个中学生来说,在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时,都会由于缺少持之以恒的决心而发生行为反复的现象,老师需要针对这一特点,要求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

2.案例。通过班会时间进行具体讨论,将班级里面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指出来,并且指出学生中哪些行为属于不好的行为习惯,将其与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比较,使得中学生们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不足以及优点,进而使得他们明白,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生自我的控制,进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度。通过对中学生不好行为习惯所具有的危害进行总结与描述,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进而帮助他们进行及时地矫正。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在中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挖掘出没门学科所具有的道德教育因素,并以此来教育中学生们,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使得中学生了解只有此时此刻,从自己开始做起,每时每刻都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才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才可以变成我们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齐营营,刘先志.“345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

[2] 李康耀.“高效课堂”是教学目标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结果—与付艳芳老师商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06)

[3] 李显儒.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中学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学会做人之道,使中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这些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方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方案为主要内容,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贯穿始终,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扎实德育展示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通过行政会、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会和例会这“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在会上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每周四的教职工例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

坚持以周一晨会、政治课、班会为德育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要求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一日常规要求》、《在校十不准》、《文明礼仪常规》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各年级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九月底,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十一月底,举办第四届手工制作展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十二月份,举行拔河比赛和迎元旦越野长跑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共和国五十年》、《中国读本》等)、看优秀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刘胡兰》、《飘起的红领巾》、《背起爸爸上学》、《挥师三江》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结合德育系列化方案的实施,我们开展了“做合格中学生”、“理想与人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做文明中学生”、“我爱城关中学”演讲赛,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神圣的事业”演讲及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增强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配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学生文明执勤、多次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清理非法张贴物。为激励学生的意志,我校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活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赶的目标,信奉的格言),每个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伟人的语言时刻激励自己上进,学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

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开展“家长教育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各种丰富的知识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教育;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聘请中国家庭教育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马耀昌主讲,引起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对日常家教行为的反思,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校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家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作为准绳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