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以音乐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了对音乐的感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使其中多数人在今后能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音乐欣赏者或爱好者。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初步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所带一年级1、2、5班音乐课,各班人数均在 58人左右。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经过前个学期的教育以及生活中的诸多媒体的有意或无意之间的传播,使学生已经开始产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再对抓好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对于部分学生因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不仅仅是对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懂得少得不能再少,而且在思想认识水平方面也过于“闭关自守”,即不愿接受新事物式的思想理念约束着他们,对音乐课的开设丝毫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将本学期的音乐教育教学抓出较为理想的成效确实不太容易啊!

2、双基情况: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例如听到音乐会做好课前准备,听到节奏会安静等,并从培养学生兴趣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材简析

1、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编6个主题单元和一个选唱单元。基本内容包括:音动画故事、歌曲、欣赏、器乐、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活动和音乐知识等内容。

2、教材分析: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4)加强实践与创造。

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教材是经过课该后的新教材,因此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课本共有 6个单元,各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联系。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是可以灵活组合的,这样就可以用相对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材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如“红灯停绿灯行”“ 小蚂蚁”“小雨沙沙沙”等;在学习方法上,是把音乐的学习渗透在音乐活动之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如“声音的强弱”“ 我家门前有条小河”等内容的安排。

三、总的目标及要求

1、用音乐陶冶孩子们“五星在闪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不是仅限于音乐学科本身。

的情操,启迪儿童心灵,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的节奏、旋律打动孩子们的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 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5、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小事物的习惯,并将它带到音乐中适当进行歌词、节奏、舞蹈的创编。

四、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会模仿。

2、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3、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4、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 进一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并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自然的呼吸,做到不耸肩,不出声。

2、每学年背唱6-8首歌曲;

3、认识或见识几种常见的儿童打击乐器,并会演奏能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音乐符号。

(三)创造

1、歌词的创作活动:能根据乐曲风格和歌词结构对歌曲进行再创作。

2、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方面: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

3、音乐活动:能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和表演简单的情景。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了解各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

3、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低年级以听唱法为主,让学生能跟随音乐自己主动化的进行合理的学习,一年级不要求识谱,主要是积累音高的感性经验。在音乐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与技能 而律动及表演是本教材的重点。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立足于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六、奋斗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

1、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2、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3、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效愉悦 音乐教学 构建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笔者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本文中对构建高效愉悦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进行简单探讨。

一、要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改理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说,这是高效音乐课堂的重点,是对课改理念的真正落实,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就要转变角色,完全相信学生、放手学生。具体来说,课前要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查找资料、课前练习。在课堂上展示、汇报时让学生来进行评价和改正,有效发挥小组的作用。比如,在教授《夏日泛舟海上》时,课前可以将导学案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学生自己预习作品内容、学唱歌曲、查找作者情况、背景知识及一些乐理知识,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上课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的资料、表演自己学唱的内容,老师一般不做评价,主要让其他同学来评价。对于学生还不会的让小组内学习好的同学或其他组学习好同学的进行帮助,这样尝试一段时间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积极表现,较好地激发了其内驱力,学习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到心灵是自由的,心境是愉悦的。

二、要在音乐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别是音乐学科教学中应用它可以改变那种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具有的视听技术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通过展示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音乐的魅力和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如在上《走进》一课时,首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的视频,学生可以跟着MTv一起演唱,这样很快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状态,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藏族人们的生活、节日、劳动的场景,服饰特点、著名的建筑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藏族文化的了解,为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作了铺垫。在学唱歌曲部分,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走进》的视频,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视听结合,身临其境。在拓展部分,为丰富课堂内容,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在教学生学习简单的藏族舞步。整堂课虽然是歌曲教学,但通过歌曲学习,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掌握的。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能让音乐课堂更科学,更高效。

三、要在音乐课堂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而和谐的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让学生不敢过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或者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畏惧心理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消极被动,教师应该转变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树立平等观念,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最新流行歌曲、歌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时,不仅要学生的全体参加,教师也可以融入进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批评教育,师生要多多交流,学生喜欢上教师,在课堂中就会遵守纪律,认真学习。

四、要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1.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意能力的“孵化器”。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教育是产业的启蒙,音乐教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新教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顺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照亮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音乐元素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供学生个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获得目前学习上以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能的能力,立志成为未来的“创意人才”或“创意劳动力”,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从而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蓄人才。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种文化音符,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改变思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未来的社会是多维的,过去那种固定的关系、直线化和平面化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音乐教育的空间都将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个体或群体在音乐教育问题上应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兴起,但由于缺乏创意人才而严重阻碍了这一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培养创意人才,形成包括创意劳动者在内的创意阶层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助推我国尽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目标所依靠的正能量所在。

二、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地区发展失衡。从全国范围来看,最早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正在朝着中国“创意产业之都”迈进;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为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和世界顶级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伦敦、纽约、东京站在一起。深圳、长沙、南京、成都等一线城市,近些年也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大多数二线以下的城市,一方面,因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不上发达地区,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尚不完善,存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品牌效应相对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现重复建设、趋同化现象;有些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未经调研,在时机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却不切实际,盲目攀高、过量透支、恶性竞争、顾此失彼。

2.创新人才匮乏。受地方文化创意发展现状的影响,目前从业的及在校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创意产业还缺乏深度的认识,他们对文化创意的概念知之不深,在情感上也投入不够“,接地气”搞创作的意志不强,可以说存在“三个缺乏”,即缺乏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远协调的自我发展。这就导致高校和用人单位严重缺乏真正的“伯乐”和文化创新“千里马”。创新产业是新兴的高端产业,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型高端人才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优秀的人才往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大都愿偏安于文化中心地区。中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体系单一。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而现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系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一个复合型的具备创意才能的人才,必须具备快准细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细实的干练素质、文理兼备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的深度培植、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显然你说我教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需要。二是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从时间安排上看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工作中动手实践能力差。三是课程考理论而轻实践。音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考理论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今后的工作。

4.校企各自为政。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而校企合作显然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最好平台,是培养高技能音乐文化创意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系学生的培养存在“三多三少”,即理论灌输多,社会实践少;单打独斗多,合作共事少;追寻一日成名多,十年磨一剑少,导致音乐人才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差。许多高校因条件所限,必要的硬件设施还不具备,自力更生强化创新培养不成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长期各自为政,导致音乐人才培养不佳。

三、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1.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汇集教学案例。高校应当汇集国内外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目标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乐教学的藩篱,取得音乐教学的新进展。二是创设创意环境。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拓展研究领域。要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开拓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突破以往单纯从音乐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提供融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方法。

2.培训创意师资。地方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从认识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培养创意师资要做到:一是采取社会实践“育”。音乐实践可以丰富教师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审美经验,使教师获得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音乐教学素养。教师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经常参与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创意,充分了解音乐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二是参与创新团队“激”。创新团队可以聚集有相同兴趣的爱好者,通过这种团队的组成,使得其成员能够更好地沟通与协作。音乐教师参与这些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而且对于提高音乐分析能力、激发研究兴趣都有很大帮助。三是立足本职岗位“炼”。大学可采取“课题式研究、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导、绩效式评价”方式强化音乐教师的本职管理,促进他们自我负重、加压创新。教师可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潜能,增长才智。四是选送人才外出“学”。选送优秀的音乐教学师资到开展文化创意课程好的高校学习,使其广泛接触到更多专业学科知识和音乐前沿学术大师,这对于他们焕发创新意识、积蓄创意才能、创造创意作品、产生经济效益都有现实的意义。

3.开设创意课程。音乐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实践中要做到“四措并行”:一是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音乐课程资源,设立音乐与营销、管理方向和创新方向等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通过音乐选修课的开设,破解创意过程,尝试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二是选定一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培训,以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又具有创新能力和鲜明的个性。三是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教育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类产品。四是组织创意大赛,如举办歌曲创作、即兴伴奏等比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专业价值,找到学习动力,还能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打造“创意校园”。

音乐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4YS041)、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基金项目“繁荣发展河北省文化品牌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编号:HB13YS048)和2013年河北北方学院校级项目“高师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S20130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29-02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1.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意能力的“孵化器”。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教育是产业的启蒙,音乐教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新教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顺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照亮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音乐元素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供学生个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获得目前学习上以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能的能力,立志成为未来的“创意人才”或“创意劳动力”,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从而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蓄人才。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种文化音符,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改变思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未来的社会是多维的,过去那种固定的关系、直线化和平面化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音乐教育的空间都将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个体或群体在音乐教育问题上应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兴起,但由于缺乏创意人才而严重阻碍了这一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培养创意人才,形成包括创意劳动者在内的创意阶层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助推我国尽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目标所依靠的正能量所在。

二、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地区发展失衡。从全国范围来看,最早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正在朝着中国“创意产业之都”迈进;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为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和世界顶级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伦敦、纽约、东京站在一起。深圳、长沙、南京、成都等一线城市,近些年也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大多数二线以下的城市,一方面,因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不上发达地区,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尚不完善,存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品牌效应相对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现重复建设、趋同化现象;有些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未经调研,在时机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却不切实际,盲目攀高、过量透支、恶性竞争、顾此失彼。

2.创新人才匮乏。受地方文化创意发展现状的影响,目前从业的及在校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创意产业还缺乏深度的认识,他们对文化创意的概念知之不深,在情感上也投入不够,“接地气”搞创作的意志不强,可以说存在“三个缺乏”,即缺乏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远协调的自我发展。这就导致高校和用人单位严重缺乏真正的“伯乐”和文化创新“千里马”。创新产业是新兴的高端产业,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型高端人才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优秀的人才往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大都愿偏安于文化中心地区。中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体系单一。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而现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系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一个复合型的具备创意才能的人才,必须具备快准细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细实的干练素质、文理兼备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的深度培植、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显然你说我教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需要。二是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从时间安排上看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工作中动手实践能力差。三是课程考理论而轻实践。音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考理论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今后的工作。

4.校企各自为政。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而校企合作显然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最好平台,是培养高技能音乐文化创意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系学生的培养存在“三多三少”,即理论灌输多,社会实践少;单打独斗多,合作共事少;追寻一日成名多,十年磨一剑少,导致音乐人才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差。许多高校因条件所限,必要的硬件设施还不具备,自力更生强化创新培养不成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长期各自为政,导致音乐人才培养不佳。

三、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1.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汇集教学案例。高校应当汇集国内外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目标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乐教学的藩篱,取得音乐教学的新进展。二是创设创意环境。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拓展研究领域。要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开拓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突破以往单纯从音乐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提供融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方法。

2.培训创意师资。地方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从认识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培养创意师资要做到:一是采取社会实践“育”。音乐实践可以丰富教师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审美经验,使教师获得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音乐教学素养。教师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经常参与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创意,充分了解音乐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二是参与创新团队“激”。创新团队可以聚集有相同兴趣的爱好者,通过这种团队的组成,使得其成员能够更好地沟通与协作。音乐教师参与这些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而且对于提高音乐分析能力、激发研究兴趣都有很大帮助。三是立足本职岗位“炼”。大学可采取“课题式研究、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导、绩效式评价”方式强化音乐教师的本职管理,促进他们自我负重、加压创新。教师可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潜能,增长才智。四是选送人才外出“学”。选送优秀的音乐教学师资到开展文化创意课程好的高校学习,使其广泛接触到更多专业学科知识和音乐前沿学术大师,这对于他们焕发创新意识、积蓄创意才能、创造创意作品、产生经济效益都有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