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

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培训;专业成长;视频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1—0088—05

一、引言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托自我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而提升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成为架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阶梯。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视频教学案例研修——应运而生。视频教学案例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对于幼儿教师研修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与传统案例研修相比,视频教学案例更具有直观性、情境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特征,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感受课堂进程与玩具和教具使用,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重复捕捉教学信息。

本文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为例,重点探索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整套针对幼儿教师远程研修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以幼儿教师的现状为背景,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按照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专业构成,从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两个方面系统研制,以此探究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研修中的作用。本套课程资源已在2012年由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

二、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研制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教育形态转变,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

传统教师研修受到教育行政管理的约束,模式单一,培训教师没有参与选择的余地,教授方式以讲授为主,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往往起不到培训提升的作用,让培训成为一场拉锯战、消耗战。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明显优势在于,利用当前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将枯燥的传统培训转变成灵活性、生动性、可重复性强的培训模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学员的自主性,调动教师研修中每名成员的能动性,提升单位时间的培训效率。

(二)打破传统幼师培训瓶颈,建设新型培训模式

根据陕西省学前教育专项调研报告,在职幼儿教师接受培训的形式趋于单一化,培训效果不佳。目前,陕西省各县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来”,即聘请专家教学;二是“走出去”,即参与研修的幼儿教师进入指定的研修学校学习。实际情况是,外请专家费用昂贵,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而言开支甚大,难堪重负;其次,教师走出去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走出去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于农村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适用。因此出现了教师接受培训后仍旧按部就班教学的情况,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在节省外请专家高额费用的同时,还达到了帮助教师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让教学任务繁重的幼儿教师不必走出去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广大幼儿教师培训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

(三)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伴随着《纲要》的颁布,各省市陆续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实效性不强,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幼儿教师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较差。对于刚入职一、两年的新手教师来说,他们更渴望接触实操性较强的培训内容,以达到对活动现场主导的教学效果。而侧重理论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起不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过于抽象的理论概述反而使得教师缺乏实实在在的体验,对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成效不大,特别是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实际帮助。因此,在培训会场常常会出现教师听课不认真,培训后缺乏深刻的总结和思考,导致事倍功半。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在内容选取上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学内容制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既有按照幼儿年龄的分班培训内容,也有按照五大领域课程标准划分的教学实践;既有宏观上分析现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的学习资源,也有幼儿园特色课程、玩具教具制作和使用介绍,能满足研修教师全方位的学习需求,使幼儿教师能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

研制的基本思路

教学案例是教学情境中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是对教育过程中典型事件的深层剖析和反思,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升教学效果。视频教学案例是在传统教学案例基础上,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优质的视频教学案例记录了师生的互动和教学过程,可以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辅导观摩功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2]

伴随着3G网络核心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超媒体对传统视频通讯技术进行了融合,新媒体意识与教育思维有机结合,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有机整合到视频教学案例中,并与Web等信息传播和存储技术互通,为教师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一)研制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研制本资源的落脚点就是要立足于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系统地设计研修课程,全面融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活动实践,全方位支持和引领幼儿教师的研修。

2. 针对性原则

本视频案例研制的各个环节都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期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开拓教师视野,充分使用教育机智,有效提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3. 实践性原则

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以及一线教师的感悟和反思来组织主体资源的研制,通过专家的详细讲解,通过分析活动案例,达到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的目的。

4. 参与性原则

本资源中选取的教学案例,通过适时设问、创设案例情境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在过程体验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互动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思路,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使用对象

首先,一套完备的视频教学案例要立足于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新手教师缩短上岗适应时间,对于成熟教师丰富拓展知识能力结构,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其次,为幼教教研员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推动幼教更全面、更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幼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个体定位。

(三)课程资源的基本框架

本套课程资源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讨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又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根据课程框架录制,以DVD媒体光盘形式出版(详见表1)。

1. 专业理论学习篇

本篇章包含两个模块。模块一主要介绍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模块二则介绍了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两大模块分五大主题授课,以讲座形式呈现,配合PPT演示文稿说明,共10课时。通过本篇章的学习,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近况,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解读幼儿发展规律,了解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常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意识形成。

2. 教学实践研讨篇

教学实践研讨篇是本课程资源的主体部分,共分八个模块,内容涵盖教育活动设计、教育资源应用、特色课程分析以及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其主要形式为案例分析+专家座谈,教学对象为3-6岁幼儿。根据年龄分段,在小中大班各选取1-2个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呈现完整流畅的教学过程,授课结束后专家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度剖析,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点评教学过程。

四、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资源设计

1. 组建研制队伍

优质的教学资源研发队伍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相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其中,幼儿教师是视频教学案例录制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专家学者在对教学案例深度剖析后,对视频案例起到整体把握作用,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技术人员主要对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并对视频素材进行后期设计与编排,是课程资源的创制者。[3]

2. 确定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每个模块中主持专家的人员以及拍摄计划。

课程目标是课程录制的首要工作,是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全身心发展的一种预期效果,是幼儿园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学前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提供依据,并为课程实施后的评价提供基本准则。从纵向看,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本课程资源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严格按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标具体、核心突出;适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目标表述遵循幼儿优先的原则;目标的结构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视频教学案例的核心在于案例的设计与选取,它是整个培训活动的触发因素,是开展交流研讨的基础和载体。[4]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是课堂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会被录制成案例。要围绕课程目标选取教学中的典型事件,重在质,不在量,并具有实践和研究价值。[5]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学环境,为了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学习、深度理解并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本课程资源选取了如下课程内容:

(1)理论学习点评案例

本课程资源对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包括《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旨在帮助幼儿教师从宏观上建立起“21世纪是幼儿的世纪”这样的认识。历史不只提供了一种时间上的巧合,它还预示着人类自身观念的变革:对幼儿以及学前教育的再认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别于成人,同时,应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无疑是整个社会对“幼儿”的民主认识,从观念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只有具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从更高层面理解和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优秀教师示范案例

作为幼儿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动态教学叙述,我们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幼儿园进行了听课和评课,选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课例作为教学范例。这些案例能够对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通过观摩、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解决途径,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技能示范案例

对于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全面能力。其中,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是幼儿教师除教学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技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也许对教室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却有机会,也有责任有效地组织这块空间,并通过安排空间和组织材料让幼儿成为积极的人,让幼儿在与物质世界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习。[6]因此,本课程资源也把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的过程利用视频手段记录下来,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育机智示范案例

幼儿园课堂教学是一项处于多种变化和可能的综合活动,教案设计与编写很难达到全面覆盖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需要参与教学的幼儿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并予以解决。这类案例在课程资源中贯穿于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每个案例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会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7]由于这类案例是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课后总结的真实感受,容易引发培训教师的共鸣,通过示范案例中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现。丰富教师应对类似教学疑难的解决方法,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整个课程资源的拍摄从2011年11月15日起,在确定专家人员名单、脚本形成等多项工作完成后正式实施,历时一个月,于2011年12月20日一期拍摄完成。

(二)课程资源的特色

问题导入是本课程的一大特色。问题导入机制始终强调课程录制以问题为先导,理论学习为基础,教学实践为关键。视频开始前会根据幼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疑难,以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案例,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答案。

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围绕所选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完整连贯,真实再现了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案例的编排,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程导入、教学本体、结束和教学延伸。在课程的后期编排中,会在四个教学部分的转换处进行适当的文字提示,使教学过程更清晰、更明确。同时,对于教师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处理和引导会做简单的文字评价,例如,如何导入教学、本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玩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教学结束的形式以及教学延伸的意义与价值等,都会在视频下方做同步文字分析。课程结束后,专家学者针对视频中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工具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值得借鉴的教学建议,以便对学习者起到良好清晰的示范作用,帮助学习者有效提升。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的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作为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不受外在教育设备和教育手段制约、在不同教育条件下都能迁移的能力。总的来说,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教育判断能力和教育行为的选择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建立,为本省广大在职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培养教育核心能 力、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快捷路径,通过大量教学实例指导幼儿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幼教改革,帮助教师缩短教学 过程中的无效探索,提升业务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结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对熟练教师则力求在已有大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

1. 课程资源整合

基于学前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一个以“强化核心能力,打造专业师资”为主题的幼儿教师培训资源库,通过教学视频采集和后期审查制作,按照课程框架进行资源分类,将后期制作的幼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刻录成光盘(DVD)出版发行。

2. 课程资源实现

由于幼儿教师专业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对不同幼儿教师教学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课程资源的“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年,提供一批与视频案例配套的实操性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教师用书,打造一批充满活力、业务精良、适应能力强的新手教师群体;帮助陕西省新入职1-3年的幼儿教师加强教学观察与指导幼儿生活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本技能功底。

第二年,帮助趋于熟练的老教师完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计充满新意的教学活动,增强老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和教育机智,制定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课程。

第三年,在已有两年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实践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找陕西本土文化特色,探索幼儿教育的独特元素,进入本省各市幼儿园活动现场,通过优秀教学视频案例的培训,给本省甚至全国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示范、指导与评估,帮助他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受幼儿欢迎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教学案例的开展为幼儿教师培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专业成长道路,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专家所认可。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视频教学案例的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化使得教师研修更为自主,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充分发挥教师在研修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种高效、个性和顺应时代的研修方式正在逐步走进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教师研修搭建起更为广阔的现代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邹开煌. 视频案例——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 网络时代,2008,(9):11-12.

[2] 李文昊,刘银环. 基于活动本体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的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93(5):71-73.

[3] 唐应山,董闽红. 教师培训视频案例中的技术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5,226(11):102-103.

[4] 孙默.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教师远程培训[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1(4):63-66.

[5] 韩明秋.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自评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24-25.

[6] 高岚. 学前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2-253.

[7] 王瑞峰. 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9-10.

[8] 翁凡亚. 基于视频案例的职前教师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9] 黄晓兰,宋继华.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10] 方红. 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

[11]杨. 视频案例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

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范文第2篇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这门课的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着手。认知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熟悉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教学内容;行为目标,即让学生学会设计健康领域活动,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展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有关幼儿园健康教育实践的问题,喜欢并乐意设计与组织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做到学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对这门课,我们主张采用“学、创、教、评”的教学模式,即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知识;创造性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撰写活动教案);在课堂上模拟试教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点评并指导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四个步骤。这种模式一方面是锻炼学生教育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前通过模拟教学的活动形式,感知幼儿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

二、建构课程内容体系依据

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尝试构建“基础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模块”,即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再综合多种相关教材内容,将该门课的理论知识按照主题板块划分进行讲解,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身体保健、体育和心理健康三大部分。通过引入案例、图片展示、讨论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按照主题内容开展学习。“基本技能模块”,即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写,即学会设计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方案(教案)和撰写说课稿;说,即学会说课技能,掌握说课的基本环节;授,即学会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案,通过试教的形式掌握授课的基本方法;评,即学会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把握评课的重点。为此,在课程的实施中,每讲授完一个主题内容后,通过分组组织学生模拟课堂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拓展技能模块”,即让学生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以及学期末下幼儿园的时间,展示课堂上的示范课,真正接触幼儿,将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和幼儿园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促进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提升。这一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促使我们从“上课”到“活动”,从“备课”到“设计”,从“单一”到“综合”,从“照本”到“建构”等一系列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和课程整体观的转变。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一)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根据主题板块内容进行精讲,通过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的来源,一是教材和网络,精选一些名师名园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和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方法的掌握。二是观摩幼儿园的优质课。任课教师需要加强与一线幼儿园的联系,当幼儿园举行教学技能大赛或教学能手示范教学等活动时,为学生争取观摩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或者利用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幼儿园进行案例教学活动。通过观看有经验教师的讲课过程,不仅积累了教学经验,同时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更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技能。

(二)以“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讲每一章节前,都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比如,在讲“体育”那一章节时,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都有哪些?哪些游戏是可以推广到我们幼儿园的?”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搜集相关课程内容的参考资料,课堂上予以讨论和分享,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当讲完一章节内容后,要求学生根据本章主题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即撰写教案和说课稿。要规范教案和说课稿的格式,要求教学环节设计具体且有连贯性。最后,从每班挑选出优秀教案进行活动展示。

(三)以“模拟教学”锻炼学生组织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活动设计课程,创设相对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善并丰富教案内容,准备教具、道具。各组推选一名学生扮演幼儿老师,其他学生扮演幼儿,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模拟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并将整个活动过程全程摄像记录下来。通过让学生模拟教学,锻炼了学生对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师幼之间的沟通互动以及教师的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等方面的训练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此外,教学活动结束后,挑选出班里优秀教学活动方案,在幼儿园进行活动展示。通过让学生模拟进行幼儿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进一步还可在幼儿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给学生和幼儿园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评议反思”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发展

每个小组在班级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打分,教师、评委和其他学生在观看完活动后都可以给予点评,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讲课老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思想上的碰撞更能激发出火花,从而也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评课内容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活动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是否完成了知、情、行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得当;二是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三是活动环节的设计是否紧扣活动主题,是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理念;五是教师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是否层层深入;六是活动准备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语言等是否妥当;七是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如何,课堂气氛是否良好等等。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点评课,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的测量和评价,科学客观的课程评价是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转变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让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用多元形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了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的考核方式。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重

在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它涵盖了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课堂表现的积极程度、各方面能力的展现等,通过这种考核形式,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该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1.学习内容考核,占7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课程实践环节的表现。平时作业,即学期中让学生以特定的主题设计的

3个相关活动教案。课程实践环节的表现,即通过开展模拟教学活动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基本教态,师幼间的互动情况及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

2.学习方式考核,占30%,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出勤率、参加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学习及参与活动的情况等。

(二)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以开卷考试居多,在重视对有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与方法的考核外,更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其中包括学生的根据主题内容设计的健康领域活动方案,规范撰写的活动教案等。课程考核的命题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进度中不同章节课时分配量的差别进行命题,将封闭式题目和开放式题目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60%。

五、总结

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范文第3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我园研究的优势

我园参加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中央电教馆的子课题的研究,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国家进入“十二五”规划伊始,我园继续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总结经验,探索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规律。

2.我园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有些教师一遇到公开课,就想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其次,多媒体的制作与应用在活动中体现得并不好,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要插上一个多媒体课件而设置一个多余的环节,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大,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成为败笔。再次,教师的操作技巧也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教师如果不熟悉操作过程,就容易出错,使整个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研究综述

1.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对儿童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幼儿园教学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实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拓展幼儿的思维,促使幼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2.让幼儿的内隐学习能力更大化地发挥

纵横信息数字化是将纵横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汉语言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人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索,促进人的潜能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而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连贯讲述表达,我们给孩子的是学习的时间和内隐学习的环境(父母、同伴等)。同样,我们提供一定的条件(纵横码的练习),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影响(视觉上、听觉上的刺激),让幼儿从中逐步获得对字词的积累。我们开展的“纵横信息游戏化学习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策略的研究”课题,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幼儿的内隐学习能力能够更大化地发挥。

图1 陈滢老师在全国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课题

中期研讨交流会上做公开课展示

三、实验准备情况

1.目标的设计

(1)培养幼儿对纵横信息游戏化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使幼儿初步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粗浅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能熟练操作、运用纵横汉字输入法。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良好习惯和技能,提高幼儿的信息素养。设计、探索符合幼儿园阶段幼儿身心特点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

(2)课题的开展与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能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幼儿园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

2.问题的提出及假设

(1)能否通过训练快速输入方法来提高幼儿的阅读速度及阅读量,促进幼儿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综合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2)假设能通过训练快速输入法来提高幼儿的阅读速度及阅读量,提升幼儿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幼儿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文字储备量会增加,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倾听习惯,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研究方法

研究中教师的研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而儿童的理解程度却因人、因事、因地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采取了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进行研究。

4.研究范围

本课题主要以教学案例、课件、区域游戏实践进一步对比研究,针对实验班开学初及学期末的成果对比测查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四、实验过程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我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研究幼儿园阶段幼儿的纵横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形成速度、水平,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使幼儿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2)形成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及所需的相应课时安排。

(3)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使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促进教师综合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2.重要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2)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是由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自1984年开始研究发明的。本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科技教育的理念,周忠继先生将自己发明创造的纵横码无私奉献给社会。纵横码两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五、实验测试分析

1.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充分利用幼儿园及家庭的“家校通”网络信息,促进家长正确地理解教师的协调指导,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纵横码,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且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转教给爸爸妈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一年的学习使得幼儿对纵横码输入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我们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利用信息技术活动进行集体学习,托班及小班从学操开始,通过儿歌和操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中班及大班从游戏及问题情境入手,通过探险及走迷宫开始游戏,促进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拯救大森林”的活动中,教师就有效运用了探索法,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积极情感。教师引导幼儿:“森林的小树在哭泣,因为风沙把他们的家园毁坏了,小朋友请你们救救小树吧!”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幼儿学习的专注时间,幼儿带着任务开始了学习,每一次学习都像一次探险和游戏,生动有趣,快乐开心,并能获得成功。

(2)幼儿阅读速度的提高

我们知道阅读速度过快,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阅读速度过慢,影响阅读量,那么什么样的速度才是可行的呢?我们采用循序渐进、边打边练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每次幼儿都知道,要想闯入新的一关,需要既能完整地打字,又能读出这个汉字,就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很多汉字,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提升了。

每一次在上机的时候,总能听到孩子开心地说:“老师!我又胜利了,让我试试下一关吧!”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在生活中变得乐于探索。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慢慢能大声阅读图书上的文字了。一位家长说:“学了纵横码后,孩子拿起《北京晚报》给我读,我太惊诧了,孩子越来越爱看书了。”

(3)多读多练,看打速度提升

阅读量和输入法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因此,我们每周都集体学习,决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周还有针对个体的区域指导,同时家园配合练习,这样大大增加了学习时间。此外,教师还随机与幼儿交流互动、检查和评测,提高学习的质量。

例如:家园配合是多读多练的一个“法宝”,教师们每天利用区域游戏时间,检查幼儿练习的效果,用鼓励的语言和奖励的方式给予肯定,并定期召开家长展示交流会。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进步,看到他们在熟练地看打,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4)针对小班初学的特点,采用找规律的教学方法

纵横码编码规律性强,最基本的规律只有一条:纵横取码法。所谓“纵横取码法”就是将取码对象分成上下(纵)两部分,分别取左右(横)角笔形码,其他各种取码规律都是可以从“纵横取码法”推出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纵横码规律性强的这一特点,尽量采用找规律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要记忆的内容大大减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幼儿的学习规律是边说边想边操作,如果让幼儿单纯地记录背诵55个主部首,效果会很差,他们不是没了学习兴趣,就是因为不理解而忘得很快。通过在游戏中学操节,教师创编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掌握规律,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5)扩大幼儿的阅读面

我们给家长提供操作光盘、测试题卡,帮助家长指导孩子。只有提供丰富的资料,才能让孩子的视野更开阔。同时,加入一些绘本图书,让孩子在一日生活的不同环节中分别读故事书,积累更多的词汇,增加阅读量,让孩子们感受到自信、成功和“我最棒”。

例如:在图书区,孩子们会突然找到教师说:“老师,花草这个字和树好像取码不一样。”教师就会帮助幼儿分析,并把这一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我们还鼓励幼儿尝试在Word的文本中打字、插图片,鼓励幼儿阅读一些绿色健康网站,扩大幼儿的阅读面,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课程开展活动模式的基本框架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小班及课程开展初期活动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逐步总结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教学策略:活动前,利用游戏环节、生活环节学习儿歌,掌握重点难点;活动中,运用情境激趣策略、提问引思策略、交流展示策略、比赛激励策略、情感引导策略、反复练习策略、重点示范策略;活动后,运用分享交流策略、家园合作策略、个别指导策略。

3.学儿歌记口诀、记规律学笔顺,分层次指导

(1)周忠继老先生的四句口诀朗朗上口,我们在餐前游戏时复习,在间操时练习,在上机前巩固,让孩子对于基础口诀熟记于心,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记规律学词组,通过各种闯关游戏让孩子了解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多字词组的取码规律,让孩子有成功感,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提高打字练习的速度。

(3)分层指导不同幼儿,让能力强的幼儿拔拔高,让能力差的幼儿有进步,家园配合,共同练习。

(4)中大班幼儿进行“一对一”的互助小组活动,共同学习,形成互助竞赛小组,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共同提高。

4.教学评价

通过纵横码输入法的学习,有效帮助幼儿提升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辅助幼儿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愿望。

(1)幼儿注意力测评

①统计测评数据。

评分标准:弱1~2分;较弱3~4分;一般5~6分;较好7~8分;很好9~10分。

表2和表3分别为实验组幼儿和非实验组幼儿的测评分数。

表2 实验组幼儿

表3 非实验组幼儿

注:本文表格中的幼儿姓名均以数字代替。

②分析测评数据。

两组对比分析数据见表4。

表4

通过实验测评得出相关数据:实验组幼儿的注意力水平要高出非实验组20个百分点。上述测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纵横信息数字化教学对幼儿注意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幼儿注意力水平的提高。

(2)幼儿观察力测评

①统计测评数据(见表5)。

表5

②统计测评分析(见表6)。

表6

通过对实验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随机抽查中有3名幼儿能够找到4~5处不同,其他3名幼儿能够找到6处全部不同。上述实验数据反映:实验组幼儿的观察力水平要高出非实验组幼儿31.8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纵横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3)学习纵横码输入法后测试合格的幼儿(见表7)

表7

表8 普通班与实验班学习情况的对比分析表(1年)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独立的操作练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计算机给幼儿的多种鼓励也使幼儿增强了信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和谐、全面的发展,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幼儿提供丰富直观的知识源泉,从而为幼儿提供创意的条件。我们相信,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孩子们各个都能成为创造小能手。尤其是学习了纵横码输入法的幼儿,能够顺利地打字、查找主题相关资料,与伙伴在网络中有效交流,解决小组合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幼儿自我学习的实效性,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各个领域的知识面,让幼儿真正成为探索学习的主人。

六、实验成效

1.幼儿的快乐发展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媒体、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基本指法的掌握,促进了幼儿的自信和成就感。有效的交流互动,增加了幼儿间的交往与沟通。信息技术教学,促进了幼儿对信息设备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促进了幼儿儿歌、操节的学习,有效辅助了幼儿指法的巩固和掌握。

2.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师教育;继续教育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科学教育活动选题范围狭窄,内容趋同

48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选题包括物质科学(36,75%)、生命科学(7,14.6%)、地球和空间科学(3,6.2%)、科学技术(2,4.2%)。其中,物理科学的内容涵盖最广(参见表1),生命科学的活动设计均为认识生命体特征的活动,包括4份认识植物和3份认识动物的活动,3份地球和空间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分别为认识天气现象、了解黑天和白天、认识土壤;2份科学技术的活动设计表现为认识和使用温度计及认识、制作和使用沙漏。可见,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偏向于物质科学,而对其他方面的科学教育内容关注较少。科学教育内容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教育内容及核心概念的提出上尽可能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探究幼儿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在科学领域教育目标的描述中,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为教师全面地支持幼儿科学探究提供依据。但当前幼儿园教师在科学领域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以表现出学科逻辑的特征,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忽视幼儿生活以及幼儿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的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关注不足。

(二)科学活动的方法、过程指向科学知识的学习

1.幼儿园科学活动以结构化实验为主导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鼓励多样化和适合幼儿的科学学习方法,《指南》提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被调查的科学活动设计中包含五种不同方法(参见表2),所有方法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幼儿的操作。即便是采用系统讲授方法的活动设计中仍在某些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但实验法仍然一枝独秀,58.3%的活动设计运用的是结构化的科学实验,即实验材料由幼儿教师指定并提供,通过高结构化的科学探索,目的是发现某个科学现象或证明科学内容,如采用结构化的方式证明“磁铁的两极吸引力强,中间吸引力小”以及“手电筒照射位置与物品影子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规律”等。

2.表达与分享环节变相沦为简单的知识讲授幼儿园教育各领域之间的内容应相互渗透,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科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幼儿的表达和分享。此外,同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幼儿的表达和分享也是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在48例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中,除了6例未直接设计表达与分享环节的活动案例,在包含表达和分享环节的教案中,有34例(70.8%)设计教师总结,并直接指向教师所希望幼儿学到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幼儿探索各种材料摩擦后吸起小纸片的活动中,教师总结“静电产生的原因”。

(三)活动设计未能尊重幼儿的认识规律

个体学习态度的形成和探究能力获得需要长期累积,要在多次、长时的科学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幼儿科学学习无法一蹴而就,系统的科学经验获得也难以通过一个孤立的活动得以实现。《指南》强调在科学教育中需要“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但研究发现当前科学活动设计中对幼儿的认识规律尊重不足。

1.课堂容量变相膨胀,超越幼儿的接受范围对幼儿科学活动目标中的知识性目标统计发现,其知识点存在超载现象,目标中只包括1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有30份(62.5%),2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有17份(35.4%),3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只有1份(2.1%)。不仅如此,35.4%的活动设计过程偏离并超越原有的设定目标,出现增加知识性目标的情况:增加1个知识点的活动13个(27.1%),增加2个知识点的活动2个,甚至有两个活动分别增加3个知识点和4个知识点。例如,在一个知识性目标为“认识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的活动中,其过程设计中却增加“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等多项任务,使活动偏离原有目标,容量发生巨大变化。

2.活动设计单一、孤立,缺乏系统性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常常会产生新的发现和疑问,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通常表现为围绕一个探究问题或主题的多次探究。在科学活动设计中,需要考虑活动的连续性和经验的系统性,或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发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样本中仅有45.8%的活动设计延伸活动(参见表3)。但大部分延伸缺乏对活动中幼儿的关注与分析,难以针对幼儿的疑问和问题设计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使得科学活动呈现单一、孤立和碎片化特征,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索技能、方法和兴趣态度的逐步形成。其中14.6%的延伸仅是将延伸活动布置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探索这个问题”或“回家将你的发现表演给家长”,更有8.3%的延伸仅是让幼儿“将作品展示在展板上”。因此,实际具备延伸环节的活动只占全部样本的22.9%。其中,16.7%的设计能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幼儿活动经验的延续性,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和兴趣,围绕探究问题设计进一步的探索活动,以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例如,一位教师的沉浮活动延伸设计,充分考虑活动材料的特征(在沉浮活动中提供泡沫板)和幼儿在活动中可能的发现,设计“能借助哪些材料让原本不能漂浮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另外6.2%的延伸是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但是教师对幼儿具体探索什么,怎样探索缺乏设计与思考。

二、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现实的反思

现代教育领域的变革建立在建构主义对个体学习和知识获得方式的认识基础上,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而非对教师和教科书知识的简单重复。然而,任何变革都需要在不断遭遇和突破困境的过程中艰难前行,当前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育的实践困境,正是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点和所需关注的问题。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

课程自身的品质和特性,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者是否愿意认同、接受、理解,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能否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1]。幼儿园科学教育本身极具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往往却为“幼儿”“生活化”“感性经验”“粗浅知识”等字眼所掩盖,使人们忽视幼儿园科学教育所应同时遵循和面对的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但学科和生活两种逻辑并没有实现完美的结合。《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进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探究行为,但作为纲领性文件,并无法完全描述出周围事物和现象中的各类科学问题。《指南》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幼儿所应探索和掌握的科学概念和问题进行概括化的描述,并在教育建议中列举部分生活中的实例,努力寻求科学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的融合。这本身就体现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复杂性和它所给教师和教学带来的挑战。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一方面,都在努力寻求摆脱以封闭的知识体系中心的分科教学阴影,避免向幼儿灌输现成的知识经验,从而试图弱化科学教育中的知识逻辑;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知识是以科学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生活化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依然指向科学概念的学习[2],而不得不提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关注的科学概念,并以举例的方式对要求幼儿掌握的科学概念做出教学建议。这种做法虽然摆脱固定知识点和教材对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的束缚,但同时也导致幼儿园教学中出现两种局面:一是要么教师直接照抄照搬《指南》中的教育建议,简单地执行《指南》中所列举的案例;二是要么将原有的以知识为逻辑出发点的科学教育加以“美化”,披上“生活化”“游戏化”的外衣后,直接忽略、跳过儿童自身的经验建构,强行将幼儿拉向封闭的知识点。

(二)幼儿教师的科学学习经验及科学学科知识困境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幼儿园科学活动彼此简单模仿,内容趋同,指向封闭的知识学习的特点。但造成这一现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教师本身,研究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越薄弱,越倾向于采用高控制性的课堂策略,越回避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3]。而幼儿教师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主要源于其上学过程中所学知识的积累[4],科学学科知识水平整体偏低[5]。而在幼儿园整合课程的理念和背景下,教师只有具备关于各个领域的核心经验要素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不同领域的关键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建构经验[6]。幼儿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设计出适合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幼儿探究的、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内容[7]。而我国当前幼儿教师师资的主要来源仍为幼儿师范中等及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科学基础较为薄弱,这严重制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滞后于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要素,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8]。其中,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对其教学有重要影响,教学计划更多受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影响,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影响教师的教学法,决定着教师如何以一种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幼儿呈现知识[9]。因而提升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是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当前,教师教育中围绕教师的科学知识、学科文化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所展开的讨论,其本质目的也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师教育策略和途径,提升教师应对真实教育情境的能力。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变革而言,当前的幼儿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明显滞后,难以支撑幼儿园科学教育需求。

三、幼儿教师科学领域继续教育中的侧重点

(一)澄清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应试为目标,关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幼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都缺少探究经验,对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匮乏,科学学习方式表现为对概念和名词的机械记忆,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教育的倾向非常明显,且常常忽略科学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呼应。要真正意义上促使科学教育发生转变,就必须使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以建构主义的方式学习、体验科学教育相关课程[10]。帮助教师澄清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继续教育中转变灌输思维模式,通过体验式的强化,帮助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科学现象,去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性”“实践性”“个体建构性”,以帮助教师面对结构不良的复杂科学教育情境。

(二)加强对科学教育多样化和生活化的理解

教师所面对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呈现为“生活问题”而不是“科学知识”,体现以知识为中心课程向以儿童为中心课程模式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具备吃透幼儿、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的能力结构[11]。当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对物质科学中的物质变化和反应也缺乏关注,对物质科学外的科学教育内容关注不足。由于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仍较多地受知识中心课程倾向的影响,忽视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形成一方面教师搜肠刮肚,使自己从学科知识出发的活动设计努力地贴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对儿童生活中发生和儿童所感兴趣的科学现象视而不见的矛盾现象。例如,在“重心”这一知识的活动载体选择上,幼儿教师不约而同地设计“蛋宝宝站起来”,而对“美工区放着笔和长勺子的纸杯不断翻倒”以及“宣传板上的大头钉固定的纸张歪歪斜斜”这些幼儿所亲历的与重心有关的科学现象无动于衷。大量科学教育内容和科学现象无法进入其视野,所设计的科技活动缺乏时代性,缺乏将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科学现象转化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中应对科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生活化予以强调。

(三)帮助幼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间建立起桥梁

科学领域继续教育肩负着帮助幼儿教师学会如何“教”幼儿“学”科学的重要任务。而教师之所以不会“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师的支持尚存不足。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均为避免陷入学科知识点对教师的束缚,而寻求宏观的表述方式,而这种表述方式在给予教师充分的创造性工作空间的同时,也增加教师教育实践的难度,使教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产生较多的不确定感。而在现实中,教师难以寻找到相应的资源支撑,当前对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支撑材料更多地表现为教学案例支撑,而大部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以及相关图书材料,仅为教师提供模仿甚至是抄袭的对象,都缺少对案例结构化的对比和分析,难以帮助教师认识并理解不同的活动及其过程如何指向同一科学概念及科学能力获得,理解不同的生活现象是如何殊途同归地帮助幼儿学习科学现象,并获得观察、分类、分析、预测、推理、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因此,幼儿教师科学领域继续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应该确立为帮助教师在文件、理论与实践间建立起桥梁。避免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而应从教师活动设计及实践出发去分析和理解理论,帮助教师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内核。

四、结语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教育者对幼儿探索过程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然而现实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却不容乐观,教师的科学活动视野狭窄,缺乏依托幼儿生活生成科学课程的能力;科学活动设计高控制性,缺乏对幼儿科学认识规律的尊重;科学教育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科学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加诸幼儿教师培养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严重阻碍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摆脱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降低“高灵活度”“低结构化”的科学课程对教师所形成的挑战,通过继续教育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撑,解决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夯实其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必要基础,使幼儿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作者:刘晓晔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