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法教学案例

国际法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法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法教学案例

国际法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D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62-02

案例教学法一直是西方国家颇为重视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法。自传入我国后在法学教育中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因其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也引起了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案例及案例教学的内涵解读

案例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

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对各层次属性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取舍形成了不同的案例教学概念,也反映出对该教学法不同的认识程度。

大多数对案例教学的界定着眼于它的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共同进行讨论,并写出有关案例分析报告。”[3]这些界定对案例教学中的一些核心要素都有强调,侧重面不一样。

下面是一则比较完整的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它也代表本研究对案例教学的界定: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挑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

二、国际商法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法的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中国高校传统的讲授式教育还是有其优越性的,如传授的专业知识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作笔记和掌握。但是,讲授式方法存在着其特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和法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主要是书本法律知识和经过教授智力加工的研究成果,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具体、充分地讨论实际案例。虽然近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式方法给学生带来的被动局面。但在这方面我们同其他国家相比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移植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改变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商法》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单调的法律条文和基本概念众多,专业性强,内容庞杂,具有枯燥性的特点,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逼真的事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教学,就比较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商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国际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其运用于国际商事交往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式的理论知识,却难以获得运用该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由于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通常是由教师事先选择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围绕这个具体案例开展的分析讨论中进行的。学生通过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便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学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实践证明,一个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个人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讲授方法中很难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应该会涉及很多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部分的内容去分析整个案例,必须对学习的整体内容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前后融通、综合运用。所以,案例教学在无形之中将学生所学习到的全部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将课程不同内容和知识点系统化方面起到了红线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要实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切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学,而丢弃了理论教学,因为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无论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案例教学不是替论教学,讲授教学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应选择典型的案例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 案例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在于所选用案例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教师应精选并提炼国际贸易法方面的现实典型判例充实国际商法案例库,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因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理的一般原理原则,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越经典,学生就越有兴趣,参与程度就越高,学习收获也就越大。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我们也应特别注意选用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关的典型案例。

(三)应注意及时更新案例

国际商法的案例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国际贸易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国际贸易活动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适应国际商法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案例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实际教学的需要。

(四)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5]。案例教学在时间和效益上存在着矛盾,案例教学需要耗费的时间较多,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

总而言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是必要的,是符合课程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在国际商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增长实际操作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1] 邹丽敏.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流程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38-39.

[2] 杨清源.如何推行案例教学法[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8):44.

[3] 潘学中.论师资培训中的案例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13.

国际法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私法 案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法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法学教学的一门艺术,基本特点就是教学中选用精当的案例,以启发学生对案例的讨论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思维对法律事实进行分析的能力,实现对法律基本原理和规范的准确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丛书》序言中说:“作为一名民法教师,我认为在民法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案例教学……因此,作为一个民法教师如果只能教授规则的语义、演化、特征甚至是规则间的联系,但没有教会学生将特定的规则与相应的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进而运用规则去解释现实生活和处理各类纠纷,这种教学活动在我看来是不成功的”。可见,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式,是高等院校法学本科阶段教学改革的发展势向。

在本科法学教学中要贯彻案例教学法就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法律问题、解决法律纠纷的基本能力。法律本身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因此案例教学就必须给学生以模拟化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种情景中以激发自己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和看重的是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的过程,对结论本身不太注重;它重在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过程。案例分析是一个从具体案例到学科理论,再从学科理论到具体案例的双重思考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贯穿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换句话说,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得到释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2)以学生讨论为主体,以教师提问引导为主线。夸美纽斯创立课堂教学论以来,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一致都认为:教学过程是贯穿着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既对立又统一。只有调动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的两个面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主导性,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灌输,形成了一种注入式倾向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对教师而言,容易操作,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受到影响。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呈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而是“教练”,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起组织、指挥作用,他的任务是对案例进行选择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学生不再是观众和听众,而是教学场上的“运动健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论辩、质疑,发表新看法、新观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激活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

(3)以案例为媒介,渗透着法律原理和法律规范。案例教学是以经典案情事例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扩展到一般,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的认识,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当然,在以案例探寻法理之前,必须以一定的法律法学知识的介绍做前提,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印证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案说法,法从案来。传统法律法学教学以概念先行法规铺述,即通过系统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讲授中引用相应的实践事例加以佐证;而案例教学法则以现实案情事例先行,即通过大量的事例剖析,让学生在感性事例中引申出对应的理论结论,对自己的本体认知结论加以发挥印证,深切感受正确思路的内心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探寻和内心感通体验。因为每一个案例都有社会现实的源泉,学生能感同身受、亲临其境,能够以其敏锐的触角增加了其感性认识。学生的感性知识越丰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就越深刻。

2 国际私法课程特点

国际私法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国际私法是以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与国内法方面的法律学科诸如宪法学、民商法学、婚姻法学、民事诉讼法学、仲裁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至少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否则,学习起来困难很多。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课程。它与国际法方面的法律学科,诸如国际公法学、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学科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调整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民事往来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

由此可见,国际私法课程是法学本科阶段中较高层次的学习的内容,它建构在众多其他基础法学知识的基础上,是“抽象中的抽象,理性中的理性,知识架构跨度大”。因此,是最需要案例教学的一门法学学科,感性案例的引用和教学事关本学科教学的成效。

3 国际私法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国际私法课程本科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法学本科教育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并不等同于举例教学。举例教学比较简单,可以随时插入,信手拈来,不必精心准备,更没有启人思索的耐人寻味。然而案例教学却有其完整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总结点评阶段。而在这三大阶段中,以下环节确是至关重要的。

3.1 教师课前精选案例

法学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学生的讨论分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为了实现教学目的,重要的是实现讨论的成效,因此教师应该课前进行效果预估并做好充分准备,关键的准备工作是:优选案例与确定分析思路、重点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中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也不可能把案例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拉入教学过程中去分析。王利明教授认为:第一,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案例不在大小,内容不在繁简,关键在于能不能解释一个或者数个法律规则的内涵及其运用。第二,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换言之,即使是情节非常简单的案例,也可能出现多种结论性意见。第三,案例的选用不能够完全拘泥于现行法的框架。因为现实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立法本身具有被动性。①因此,选择案例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案例具有针对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二是典型性,富有区分度,学生具备思考的意义,可以培养法律意识。比如,国际私法中关于自然人权利能力冲突的时候,可以举这样的案例来讨论:中国女生李某(某大学西班牙语系)结交了一个西班牙在中国经商的男子阿德拉,并建立了恋爱关系,由于意外怀孕,他们回到西班牙商议婚事,由于西班牙男子阿德拉出现车祸而死亡,李某伤心过度而早产,孩子出生5小时后死亡,由于阿德拉在西班牙和中国留有动产,李某和阿德拉的父母对于阿德拉的遗产继承产生矛盾,李某于西班牙和中国。这个问题就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并串连国际私法中的国籍冲突、权利能力冲突、公共秩序保留和管辖权等问题。三是客观性,最好是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编入法院案例精选中,这样案例本身就富有现实意义。

3.2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

精选案例只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准备,案例教学的实现还要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引导与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案例的讨论中教师的设问和语言启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就应当是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拟设问题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紧扣学习的理论知识,引导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二是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趣味,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有思考的可能。三是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化,对综合性理论能够以具体问题分解。四是问题具有发散性,要多角度变化。五是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能够环环相扣。

学生课堂讨论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全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讨论,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重教师的引导,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角色主次不能够颠倒。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针对复杂的疑难案例,教师也可以设疑方式加以引导,给学生提供选择思路。但是,教师在引导中不能够出现结论性暗示,因为这样会诱发学生的“懒惰”潜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对学生的探索行为要以鼓励和肯定来不断强化。案例讨论中学生探寻的结论无所谓正确与否,注重的是分析方法和研究方向是否科学。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争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争论不是争吵,旨在对问题的分析,切忌人身攻击,教师要特别注意杜绝此类倾向。另外每个人的发言都能够迸发思维的灵光,是彼此学习的借鉴,只有科学的肯定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促进共同进步。

国际法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放在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重在培养其分析与决策能力、增强其对知识框架的运用和师生的互动。具有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原因所在。在理论教学前,笔者会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案例,引导知识点,培养学生由实践到理论的综合归纳能力。

在讲解商品数量条款中对“溢短装条款”的理解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同条款:“10000吨,溢短装5%”,问学生卖方交货9700吨或10200吨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答案是肯定的,但9500吨?9200吨?还是11000吨呢?学生就开始讨论了。进而再问多的商品买方收不收?如果收,价格如何算?少的商品损失怎么赔偿?这时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如卖方交货数量大于约定的数量,买方可以拒收多交的部分,也可以收取多交部分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但应按合同价格付款;如卖方交货的数量少于约定的数量,卖方应在规定的交货期限前补交,不得使买方遭受不合理的不便或承担不合理的开支。即使如此,买方也保留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此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溢短装5%的计算,他们的答案就明确了。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增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二、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知识、出口和进易的磋商及合同签订过程等,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设计一个以外贸合同为项目课程的结构,拟定掌握各个合同条款需要的教学任务、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为单元教学内容,打乱书本原有的章节顺序,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签订合同时所注意的事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项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国际法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一)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课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科学,也是一门具有涉外经济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轻实践,重理论,就会使学生一方面感觉抽象,难以理解,产生畏难情绪或者逃避心理;另一方面又会有学生停留在对表面知识的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形成深刻理解,就更达不到进行应用的要求。所以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就十分必要。

(二)可行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到国际货物买卖整个操作流程,具备很多现实案例,这为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提供了客观条件。引入实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检验知识掌握水平,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尤其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对过往经验的借鉴、国际惯例的掌握非常重要,在案例中可以熟悉国际贸易理论与规则,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实际业务中的操作要点,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实践感受,使授课效果更加生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运用中的主要环节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简单随机的举例,而是根据教材要求、学生特点、课堂氛围的具体特点,有步骤、有设计的系统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要重点把握:

(一)吃透教材,精选案例

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是很多的,要有代表性的选取,最能够反映问题本质,最容易出现混淆和模糊不清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界定知识。还要将案例形成系统,列入教案,防止遗漏,并形成对知识的广面覆盖。

(二)介绍案例,提出问题

尽量简短扼要交代案例的背景和过程,又要在学生理解案例的基础上再进行问题的提出。

(三)引发思考,学生作答

在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基础上,鼓励学生阐述观点和理由。这里要注意的是,理由比结论更加重要。因为通过理由的阐释可以明确判断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判断依据。

(四)分析原因,归纳总结

由教师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引用原理、法律、惯例等客观依据,尽量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找到正确的理论点或者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主动思考形成的记忆会更加持久。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运用中的特点

与以往在其他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相比,《国际贸易实务》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案例覆盖面广,具有系统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中的案例涵盖全书,每个章节和知识点都可以找到相关案例,所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章节结构是按照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条款做逐个介绍,涉及到合同的标的物、贸易术语、商品价格、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结算方式、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各个环节以及进出口合同履行的流程等。在整个的交易过程中,由于企业对贸易规则的理解不同,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也就有丰富的真实案例,这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具备的独特优势。

(二)案例代表性强,具有突出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中的知识重难点是很突出的,所以在对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必须具有突出性。比如在贸易术语的授课过程中,由于术语的意义就在于买卖双方风险、费用和责任的划分,所以案例的选用,可以非常清晰的判断则认定归属,直观效果非常好。术语中最为重要的是FOB、CFR、CIF三个术语,对这几个术语就应该通过多个案例,分别从风险转移的界限、装船通知的重要性、运输保险的办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训练。其他的术语就可以挑选代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即可。

(三)案例考核简易,具有量化性

在很多课程的案例教学中,由于案例背景、分析过程、结论多样、复杂程度等原因,学生对案例掌握与否,老师很难大范围或者快速的做出量化判断,所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较难凸显。但是《国际贸易实务》课中,案例可以做到短小精干,交代主要问题,也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结论,所以非常容易进行当堂的练习,或者课后的考试等形式,直接检查授课效果,量化指标明确。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期末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数量就有4-8个,比重占卷面成绩30%-40%。这就凸显了案例在这门课中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重视程度。

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案例教学法如果与讨论教学法进行结合,可以很直观、快速的体现出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水平,但这种做法适合于人数较少的班级授课,以免有同学不参与或者没机会参与;在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或课后作业的方法,检查每个同学对案例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老师对学生阐述不打断、不评价、不引导,尽量让学生全面的展示他的思路,引发其他人的思考;案例教学法还要注意与启发式教学法的结合使用,如果学生配合程度不高的话,案例的引用就只会变成老师的自问自答,所以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的热情,启发同学,让学生有主动表达的愿望非常重要。

(二)案例教学法应在相关课程中推广配套使用

国际法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PBL;主题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

作者简介:陈勋宇(1975-),男,河南永城人,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89-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日益加深,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因此,“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水平和能力。为了提高“国际贸易”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尝试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就该课程教学中借鉴PBL教学思想应用主题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进行了一些介绍和分析。

一、主题案例教学法介绍

传统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在学习完课本理论知识以后,根据所学的理论内容,搜集整理相关的案例,把案例资料详实地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学习了解案例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案例的搜集整理是由老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从而也打了折扣。

为了弥补传统案例教学法的这些不足,受PBL教学法思想的启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是和传统案例教学法一样,把大量案例相关资料完整详实地展示给学生,而是精心挑选一些典型案例主题,比如“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美贸易冲突分析”等,具体实施教学时只是把该主题名称提前交给学生,由学生围绕该主题课前自由自主地搜集整理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整理出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称之为主题案例教学法。

二、主题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案例教学法是适应学生特点的要求

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现象很少接触,缺乏感性认识,很多学生反映,对于“国际贸易”这门课只是知道国际贸易就是和别的国家进行商品贸易,其余一无所知。因此,有必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接触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尽快熟悉具体而丰富多样的贸易现象,增加感性认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知识。

2.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之间如何进行商品交易才能使交易的双方都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使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课程。由于是研究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易,所以其基础理论及实务操作都比国内贸易更复杂和抽象,学生的距离感也更远。因此,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并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具体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地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国际贸易”壁垒的内容,如果单纯地讲述各种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及基本含义,内容繁杂而又枯燥乏味,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而采取案例教学时,通过主动搜集案例信息和资料,学生看到的是发生在具体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生动鲜活的国际贸易壁垒事件,某种贸易壁垒措施所起到的特定限制进出口效果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案例中,学生一目了然。通过反复重复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主题案例教学能够避免纯粹讲述理论知识枯燥性的缺点,通过采用具体事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人的学习规律,抽象知识的学习由于需要学习者支付更多的脑力和体力,所以学习者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而具体知识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负担较小,所以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为学习者接受。由于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都是和实际情境联系紧密或是当前发生的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案例的学习和思考中去。学生拿到案例主题后,需要主动地到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分析、整理和案例相关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学生运用已经理解和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具体案例。有时案例分析的需要也会强迫学生重新学习和深入理解已经学习过或者课本未曾讲述的理论知识。经过多次积淀后,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些将为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主题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实施

1.案例的准备

教师在准备案例主题时,首先要注意尽量选用学生较熟悉和关注的题材,这样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确定案例主题后,自己要首先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浏览相关资料,看一看网上是否有和这一主题相关的丰富资料和信息。由于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时,大多是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因此,如果网上资料过于贫乏,就会给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带来很大困难,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好。再次,选用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和希望学生学习掌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点联系紧密,有强烈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完成预定学习任务后,达到教师设定的针对特定内容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