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研究生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模式遵循着与本科生类似的学科内培养体制,研究生的研究活动范围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单一学科内部;课程设置较为僵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由极小范围内的一或两位教师完成;多学科互动和学科交叉实践差[1]。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就先后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单位。英国高校也非常重视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采取宽口径复合性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促进科研人员跨学科协作,探索实施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2][3]。

一、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随着高校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组建和运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跨学科、团队化是大势所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显著优点。从哲学层面看,跨学科教育是人类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跨学科教育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基础;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跨学科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促进科研人员跨学科协作,探索实施团队化、跨学科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1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特征和属性

跨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织在一起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学科研团队。它具有科研团队的一般特征,但却不同于传统科研团体如课题组、学术梯队等,它的不同更多地体现为组成人员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和所擅长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和独特属性。

2基于跨学科指导团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始终是研究生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基于团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制度将带来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追踪科技研究的前沿成果;集体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打破个人局限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中,更强调师生共同讨论,尤其是试行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教一门跨学科的交叉课程。

3跨学科研究团队及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机制与组织管理模式

组建跨学科研究生团队及指导教师团队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人员组合在一起,团队组建应结合重大科研攻关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合理选择相应学科背景和研究专长的团队成员。还应明确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如团队组建时效问题、多重管理如何协调、人员绩效等,还需克服现有科研梯队和行政框架带来的一定程度的“围栏”效应[4]。

参考文献:

陈勇,邹晓东,等.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科学学研究,2010,28(3):346―350.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黑林在其所著的《微观宇宙,或大世界的小阐述》中写道:“没有历史的地理,虽有生命与运动,但无规律、不稳定;而没有地理的历史,则如同一具僵尸,完全没有生命与运动。”阐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前,这两门学科在各个学段的自身衔接教学研究开展得比较充分(如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在一些国家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但对于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衔接研究目前还极其少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寻找彼此之间的融合点和互补点,发挥历史与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形成一种“交互协同”,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这不仅代表着教研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也深具意义。

二、“交互协同”教学实践的研究基础

“交互协同”这一研究需求是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和颁布的背景下、结合两门课程的目标实施和课堂教学需求而形成的。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倡导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上,均要求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国际视野,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着眼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在“乡土”、“中国”和“世界”部分均有不少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性和结合点。

基于以上这些共性,在初中阶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化初中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课改工作,拓展课改视野,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架设学科间教学“桥梁”,构建有效的“交互协同”,将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各自学科特点和优势,达成教学目标,实现1+1>2的共赢局面,获得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转变,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对“交互协同”教学实践研究内容的现实需求

初中历史和地理的“交互协同”,应通过联合教学研究和实践,准确把握两门课程的共性特质、共性目标和共性方法,找出教学“交互点”,形成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方案和方式。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在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学科思维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领域的互动交流、和合协同、有效衔接,借助学科的有效整合力量,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更高层次的三维目标的提升。基于以七的目标,在研究内容上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的共性解析研究。两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交互协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彼此之间的“交互协同”,就必须对两个课程标准进行解析对比研究,准确把握课程特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共性,找出“交互点”,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2.课程内容的“交互协同”与重构研究。“交互协同”在课程内容上一定要实现互动、衔接、交流,要以系统论观点与方法对历史、地理课堂“交互协同”行为的组成要素进行建构与分析,对组织行为中的“学生、资源、流程、规则、状态、结果”等要素进行科学建模。还要注重趣味性、彰显实用性、重视时效性、加强组织性,突出知识性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性。

3.“交互协同”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交互协同”研究很重要的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注重案例教学,强调掌握学习方法,重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质态、过程、结果等要进行观察、思考,编写相关教学案例,归纳出影响“交互协同”有效实施的主要问题和行为。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建设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整合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是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课程资源大多零散杂乱,缺乏优化整合,教师和学生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往往耗时费力低效,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造成一定影响.将各种有用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联系紧密、利用便捷的整体,就能提高课程资源的效用.为此,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打破学科和学校界限、院系界限、虚实界限、校企界限,将各种有用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的整体结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路径

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同时还提出,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更加丰富多彩,高校商务英语教育资源将呈现多元化、数字化、全球化的新态势.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能获取许多商务英语教育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资源往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规范性,检索功能不足,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阅读并筛选,耗时低效;同时缺少相关拓展性知识和内容,不利于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和规划.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资源加以科学整合,使其成为更加规范系统且便于查找的学习资源,将会提升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商务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大多缺乏这样的信息资源.对高校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路径展开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的内涵

1.1商务英语核心课程的含义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是指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而开设的以英语为载体、以国际经贸、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商务管理、旅游、新闻、法律、外事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贸易和商务活动主干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导论、国际商务礼仪、外国社会与文化等主干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习者能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贸职业技能.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可把此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所需课时一般占该专业总课时的20%~30%.

1.2课程资源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课程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争论,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资源.从课程资源的外在形态看,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教师、学生、各类拨款、教材、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实验实训室、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践基地以及各种有助于教学的公共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政策(主管部门)支持、时间分配、自然环境和氛围等.从课程资源的储存范围看,课程资源包含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课程资源具有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用性和时代感强等特点.

1.3资源整合的界定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合理的手段和便捷的工具集合已有资源,按特定的逻辑关系组织、加工、归类、有效共享,并为后续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提供规范,从而实现资源的增值利用.课程资源整合是指按照课程目标,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整合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将完成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课程资源进行加工、优化重组,使之形成一个自成体系而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效益最大化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形成必须打破一定的组织或部门界限,将必用、可用和能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有机组合,实现资源的整体结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条理化的课程资源便捷服务.

2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的必然性

2.1实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大量准确的最新国际经贸信息,许多现有网络信息杂乱零散不具备专业性和规范化,甚至正确性还需甄别,只有进行归类整合才能提高其实用性.

2.2商务英语核心课程的内在要求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是为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该类课程资源至少应具备灵活性、时代性、实用性、互补性等特征,否则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单凭科任教师借助于课本,各自为政辛勤备课而得到的零散课程资源是无法具备这些特征的.只有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才能随时更新,实现互通有无,节约成本的目标,才能满足学生职业规划或未来职业的需求,达到好用、能用、够用的目的.

2.3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的整合条件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涉及国际经贸政策、措施和法规,与国际经贸形势紧密相连.如果脱离网络信息或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只借助于教材,利用传统教具及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未能及时掌握最新国际经贸、法律法规信息而在工作中带来严重后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已十分先进,为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4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就不可能有优质商务英语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共享.

3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3.1弥补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需要大批既懂英语又会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应用性商务人才.但囿于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极为缺乏,严重制约了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网络,整合并开发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及时更新并添加课程资源,利用有限的投入,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共享教学资源,才能解决我国地方高校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3.2更新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目前,高校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大多依靠教材,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多只是教学课件的“播放器”,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相距甚远,难以完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只有依托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落后的问题.

3.3促进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融合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本来是同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自成体系、相互连贯的系列课程,但课程教学任务分配给不同老师后,由于缺乏共享机制和平台,教师基本单打独斗式地准备课程资源,课程间的联系自然被割离了,课程间出现“断裂带”.这既增加了教师备课及查找资料的工作量和难度,导致费时低效,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能有效架构起这些课程间的联系,最终促成相关教师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3.4缓解教学设施紧缺的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属新设专业,对高校外语院系来说,相关的英语核心课程大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配套的教学设施不齐全,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如外贸单证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很多高校外语院系没有外贸模拟实训室或外贸模拟平台诸如此类的多媒体实训实验室,而又无法借用其它院系已有的实验室,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只好“洗耳恭听”,一次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则云里雾里.唯有资源整合能助师生一臂之力.通过校企、跨院系、跨专业、跨校等资源整合方式,就能缓解或解决教学设施紧缺这一问题.

3.5缓解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缺少的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专业教师队伍不大,互成系列的课程很难或无法开设,有的只好“因人设课”,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在实际设置时出现“缺胳膊断腿”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或不可能“四肢健全”.其实,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多年,一些高校已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只是个别课程的教师尚缺.采取柔性引进或相互聘用方式,实现跨校教师资源整合,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4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的路径

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有形资源的整合又包括硬件资源(教材、教学设施等)和软件资源(教师、学生等)的整合.在此,主要探究有形资源的整合.

4.1打破学科和学校界限,整合教师资源《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特点.该专业的交叉性极强,涉及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应打破学科界限,采用跨学科合作教学方式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精通英语,但对经贸专业知识涉猎粗浅,课堂教学时难以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而主修经贸专业的教师虽然精通经贸类专业知识,但在英语语言知识、口语表达、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无法满足用英语教学的要求.可采用英语专业教师和经贸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整合教师资源,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关贸易磋商的章节时,出现这样的英语句子:1)Wearenowofferingyou2,000dozenmen'sshirtsatUS$180perdozenCIFSanFrancisco,Sep-tembershipment.Thisofferissubjecttoourfinalcon-firmation.2)Weconfirmhavingcabledyouafirmofferforthefollowinggoods,subjecttoyourreplyherebySeptember2014.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经贸专业教师都可能引导学生翻译这些句子,要求学生记忆,但英语教师可能还会分析这些句子,并让学生用“offer”“subjectto…”等造句,而经贸类专业教师则可能会根据这些句子讲解相关案例,及回复的注意事项.可见,若打破学科界限,整合教师资源,由经贸专业的教师讲授磋商的过程、规则、注意事项及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而有关磋商过程中的信息互换的英文表达则由英语老师来完成,教学效果定会更好,同时教师也更能发挥自身特长,更能学有专攻.其次是打破学校界限,采用跨校合作教学方式整合不同学校教师资源.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部分地方高校已经培养了在某些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教学方面很专业的教师,但某些科目的教师却极度匮乏,若能打破学校界限,同城区或同省份的高校能“互通有无”,采用“互换式”、柔性引进式或外聘等方式整合教师资源,既能保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英语+外贸”专业知识技能,又能节约成本,还能融合不同教学风格和专长的教师,让师生保持新鲜感觉,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大幅提高.

4.2打破院系界限,整合教学设施资源多媒体教室、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室、资料室、校园网络等教学设施是提高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保障,但同一所大学中,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不能使用经管学院或商学院的实验实训室,经管学院或商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也往往不能到外语学院资料室借阅图书资料.这种资产“所有制”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大量设施重置,造成严重浪费,必须打破这些资源使用层面的“所有制”界限,进行资源整合,但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要求师生严格遵守其管理方面的“所有制”,这样就能保证有限的资源在有序状态下发挥最大效能.

4.3打破虚实界限,整合教材资源《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内容”.因此,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的整合就得打破虚拟网络与传统纸质材料的界限,将二者紧密结合,使其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首先就要求教师把传统教学材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将授课内容转化为信息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共享,根据教学需要,有时也将网络资源打印成纸质材料供学生使用.教学材料应形式多样,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软件、语料库、网站、网络交流平台等.此外,还应依托校园网建立一个商务英语课程资源网,网站由专人负责日常维护与管理,网站课涵盖资料库material、语料库corpus、知识拓展站、讨论平台forum、有问必答FAQ、相关链接Links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按课程细分为特定的专区,如Mate-rial菜单下按照课程名称进一步细分为InternationalTradeTheories&Practices,BusinessEnglishCorre-spondence,InternationalPayments,International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Marketing,InternationalE-conomics,InternationalBusinessNegotiation,Interna-tionalManagement,InternationalContracts,Interna-tionalBusinessLaw,InternationalBusinessCulture等等,每个科目下又按授课内容分为不同章节.师生须实名进行会员注册,获授权后方可登陆,并根据贡献大小升级,等级越高享有资源的权限就越大.网内搜索链接可按科目名称、专业术语关键词匹配,也可按学科章节配对,以增强目标资料的针对性,省时高效.如某学生要搜索TradeTerms中的CIF,他会被链接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合同、国际商务函电等各学科,如果这位学生要了解CIF术语中买卖双方的权责,他只要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模块,如果他想了解在谈判中想说服对方接受CIF术语,则应进入国际商务谈判模块.资料库material模块根据具体课程配以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练习和不同等级的试题,供学习者自主学习选用.语料库corpus应收集商务英语相关词汇、表达方式和案例等素材,供学生记背和选取.会员上传资料须经管理员审核合格后才能在相应模块着陆,供大家共享.讨论平台forum供师生参与信息交流、课件、笔记、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资料的整合.有问必答FAQ模块可让师生直接选定对象进行即时或离线问答,也可在平台公开问答.相关链接Links提供较为稳定的相关网址链接和一些定期更新的相关信息链接,如TheWallStreetJournal,ChinaDaily等报刊中的经贸时事新闻.通过这个课程资源网,零散杂乱的学生思维、纸质材料、网络信息、网络链接得以分级筛选,取其精华,整合集中,必将极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真正实现省时高效.

4.4打破校企界限,整合实践资源商务英语核心课程都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为培养学习者未来职业技能的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单凭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断腿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站不稳”.地方高校缺乏实践条件,教师费尽浑身解数,设计情景和案例,让学生模拟实践,结果是事倍功半,收获甚微.若能打破校企界限,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整合校企资源,学校邀请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到校指导实训,企业接纳学生到工作现场实践,这种“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资源整合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并必须成功的举措,意义非凡,任务艰巨.但只要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积极行动,使这个过程常态化,就势必会收到喜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德春.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的跨学科设想[J].中国外语,2011(2):63-69.

[2]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3]纪媛,贾芳.网络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3):94-95.

[4]刘娟.巧用网络课程资源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成效[J].高教学刊,2015(13):57-58.

[5]田立中.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网络资源———以“金融市场与机构”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79-81.

[6]王菲.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及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35-38.

[7]王立非,叶兴国,严明,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97-302.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Java;实践教学;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模型

1 Java实践课的现状分析

Java程序设计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面向对像程序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这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特色鲜明的课程。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式大多仍然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知识点,这种常规方法,在进行Java基本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说,仍然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如想进行更深入的项目实践教学,这些常规方法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实践效果不显著,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程序能力差。

3)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提高Java程序开发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内外曾有学者尝试进行案例驱动式教学,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改观,但问题是,很多教师本身也没有太多项目实战经验,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部分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Java实践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理念,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混合式学习理念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计算机网络与教学整合,它把计算机网络有机地应用到传统教学过程之中,既强调学习者知识的自我构建,又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习伙伴的协同作用。[1]从现实意义来讲,混合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混合,也是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与工作、“学”与“习”的混合。

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尝试,遵循下面模式,如图1[2]:

图1

3 混合式Java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型

基于运用了观察法、对比实验法、实证研究法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Java程序设计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观察及实验性教学,混合式Java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型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从横向坐标来分析,包括资源、方法、环境、理论四个方面的混合。从纵向坐标来分析,包括组合、整合、协同、扩展四个层次的混合。

可见,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资源的混合,是各种学习环境的混合,是各种学习理论的混合。进一步分析,可得出混合式学习的以下4个层次:

1)组合。各要素在这个层次中,是相互独立的,各种不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可以线性地组成一种简单的混合学习方式。通过资源的整合,架设学习资源服务器,可以融入许多校企合作的程序开发项目,有效解决了教师实战开发经验短缺的瓶颈。

2)整合、融合。整合、混合学习方式指的是把各种学习方式融合到一个相互支持的学习方法结构体系,这种融合是属于非线性的。

3)协作、合作。“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强调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和学习者间的协作,尤其像今天的大型程序开发,更要强调程序开发者的团结与协作。

4)扩展与超越。创造性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进行适合人的需要的有效的教育与学习。这需要为师者、学习者的极大的智慧。培养一个好的Java程序员,不仅需要构建其严谨的逻辑架构思维,还要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灵感。

在实践中,可以合理的选择、进行有侧重的混合式的教与学,实践证明,多重资源的融合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混合式Java实践教学模型的实施

4.1 混合式学习的构建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Java实训交流平台,结构如图3。

图3

主要包括感悟空间、体验空间、和创新空间三大模块。其中感悟空间让学生通过文字、讲义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体验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复习教师上课讲过的重点内容;体验空间上各个学生用Java开发的各种程序、软件;创新空间上各种成型的软件架构,各成员可组队进行设计项目,各项目组创建讨论组。

4.2 混合式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整个混合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学皆可活动化。

4.2.1 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学习活动。[3]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的形式进行设计,包括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以此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如,在学习“IF条件语句”时,布置如下活动“已知数a,b,c,若c为a,b的和,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写出语句。”

此问题及解决方案可放在体验空间,然后由此可反思更多类似的问题,如把问题更改为“已知数a,b,c,若c为a,b的差,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写出语句。”

然后,再进一步深化,条件语句及循环语句的嵌套,以及进一步加入逻辑判断等智能化元素到实际开发中的案例中去。这些活动,都在创新空间进行体现,学习者可以进行交流合作。而做出来的好的案例,又存放进资源库,给其他同学学习参考,不断丰富资源类库。

4.2.2 学习环境的设计

现在的程序开发,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协作结果。在整个程序语言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开发者的人际协作能力也尤其重要。

在Java的实践教学中,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以及教师对开发人员的协调与分工。

4.2.3 媒体传播的设计

Java程序设计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才能学得更扎实。媒体传播设计包括教师的课件、各个设计案例、来自大中型软件开发公司的实际代码集、学习视频等。在整个混合式教学内涵里,媒体传播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4.3 学与教的策略

这是一个“学”与“习”的混合过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学习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习者之间必须协商、合作;[4]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信息技术是主要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策略:(1)引导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2)引导良好的小组协作学习;(3)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修正。

5 混合式教学的评价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和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因而,教师评价是混合式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习者的基本素养、业务能力、程序开发与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5.1 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

对学习者的评价是混合式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之一。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听课,其形式多样,过程复杂,单纯的期末考试不能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在Java程序开发实践课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程序开发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变化,以及开发程序的团队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可制订观察表,对各阶段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帮助学生做到客观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5.2 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征求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收集相关的信息与数据,不断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改善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

6 结束语

通过实践,在Java实践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在项目实操测试中,进行混合式教学的班级的动手能力比使用单一的“讲授+上机”的方式的班级强,在Java实践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善了教学手段。

通过多种资源的混合学习,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外,从教学内容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突破了课堂内的时间瓶颈,打破了时空界限,改变了认知方式,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发程序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 侯阗.译的Blended Learning应用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若干年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学环节等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8(1):17-18.

[2]喻立文.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