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影的艺术魅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赤壁》;电影音乐;艺术

一、综合之美——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内涵

电影能够被称为综合艺术样式,就在于不仅是艺术领域的综合,还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综合,即大产业概念,整合了艺术、经济、大众文化以及传媒等。而在这种综合概念的统领下,各种艺术门类都通过电影这道集视听享受于一体的风景线实现着各种“跨界”展示,而在这种展示中,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示无疑是与电影产业结合最为“亲密”的。这两种艺术或者产业类型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互相成全、互相捧场的最佳联盟策略,从而作为一个现代语境下已经极为独立的艺术类型和文化符号,展现出了在电影艺术领域和大众文化领域双重的魅力内涵。

(一)深情相拥——电影音乐的抒情魅力

情是电影的人性化根基,也是音乐的生命元素,因而是两者结合的基础支点。音乐在电影动情处弱起,把电影之情徐徐铺开,娓娓道来,凝情于音律,着实是音乐在电影中最惯用也是最有效的存在方式。在综合策略下,电影音乐会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意象,强化人物的情感体验直至,强化人物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等。抒情作为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根基,作为电影音乐存在的价值,在综合策略下所展现出来的内涵特质,是促动这门艺术独立性持续成长的动力。

(二)呼风唤雨——电影音乐的渲染魅力

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论如何都令人觉得奇怪的。这就在于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门类,总要在各方面牵动观众的神经。具有渲染魅力的电影音乐能够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提供给电影的特定情节和整体基调,从而对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产生深化作用,增强听觉感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听觉方面在影片情节中的音响之外,主要就是由电影音乐来满足。而这种“弦外之音”恰恰起到了他山之石的作用。

(三)化韵为景——电影音乐的描绘魅力

音乐是听觉符号,但是能够通过与影片情节、人物、场景的特定结合而进行可视化理解,从而对这些元素进行解释、说明和描绘。可以说,电影音乐为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动态提供了一种造型和听觉景观,如快速的音乐节奏能够加强角色和观众共同的紧张情绪,或者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或者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做神似的描绘。这种描绘功能是电影音乐超越任何电影所能结合到的艺术样式的魅力所在。

二、《赤壁》中的电影音乐的魅力构成分析

号称亚洲最昂贵的史诗巨制《赤壁》在2008、2009年度可谓是大获全胜,获得了艺术与口碑的双料丰收,不仅横扫所有票房排行榜,又包揽了一众重量级奖项。而如此大片中的大片,在电影音乐方面,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投资,还是艺术上的创造,无疑都是极度执著倾力的。作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巨制和明星云集的战争动作大片,电影音乐必然要起到更加集中、更加强悍的扛鼎之功。

(一)空灵童笛,引飘茫宏声

《赤壁上》作为一部气势恢宏、雄浑壮阔的战争题材,对应风格的电影音乐自然是主体,这样就决定了空灵、飘逸的音乐部分往往更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最经典的莫过于周瑜在赤壁练兵时,山上一个小男孩在吹笛。周瑜被笛声吸引,走过去帮助小男孩修理了一下笛孔,矫正了音律,由此空灵、缥缈、绵长而深情的笛声飘散开来。而这支笛曲四处弥散却直冲九霄,鸟瞰整个东吴秀美的山川峰峦,而画面也配合了这一鬼斧神工、壮阔雄伟的地貌景观,还有周瑜的表情特写。这个画面场景和电影音乐的结合,一是奠定了一个正向的、正义的主题气氛,即联吴抗曹的赤壁之战,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二是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即周瑜气吞山河、志在四方的男儿热血,为后面的浴血奋战做情节和理念上的铺垫。这个经典场面之所以独特,就在于电影音乐是来自影片情节中的真实道具童笛,这一道具不仅在这段音乐中是主角,还因为引导出了后面整个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而上升为一种主题概念,成为奠定《赤壁》积极意象的听觉逻辑内涵。演奏乐器从影片故事中“活生生”的提取,是一种策略和技法,能够让观众感知音乐并非是强加的,而是故事中真真正正走出来的声音和乐感,也因此更是主人公内心流淌出来的心声。因此这一曲笛声不仅吹响了战争的号角,也向我们展示了周瑜这个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雄姿英发、深沉博大的胸襟和本色。三是有某种循环、再生的暗示功能。男性是战争的主角,周瑜是文武双全的英雄,是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而笛童可以代表着未来的英雄,他们要保护家园和亲人,要维护未来世界的秩序和正义。因此从童笛到交响乐,这个场景的音乐暗示了一种时间循环和青春再生的暗示功能,暗合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语境。

(二)信鸽飞来,竟捷报传神

《赤壁》的主题曲,出现在开场和结尾,是以管弦乐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一定程度上是这部电影的标签式印象符号。以小提琴、中提琴为主的管弦乐营造出了积极、热情的情感基调,还能够展现出一些风云变化的沧桑感。可以说,这种电影音乐的风格是接近西方化甚至是好莱坞化的旋律营造模式,加之于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而言,显然有一些陌生化的异样气质,但是在中国谋求大片攻略和全球化市场挖掘的战略上来看,这种风格是合理的。作为电影的主题音乐,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交相呼应是惯常使用的策略,起到了重申影片主题和视听印象的作用。而较为集中的经典场面是《赤壁上》的结尾,当信鸽从东吴阵地直穿营地、战壕、天堑直飞曹营,主题曲那种清新、嘹亮而又激昂奋进的风格,配合迅速推进的长镜头,展现出了一种跃跃欲试、厉兵秣马的“战前紧张”,给在场所有观众一个强烈的暗示——一场旷世鏖战就要开始了,影片中的群英在运筹帷幄、摩拳擦掌之后,将在下一部电影中大展拳脚,彻夜厮杀。这种策略当然在商业层面上可以视作“票房培养”,但是从艺术上的确具有上下部整体延续的功能。因此当《赤壁下》开头同样的主题曲响起,观看第一部的观众脑中都能够轻松回忆起当时的那个信鸽穿梭的场景,将大战前群英荟萃、齐聚东吴共商大计的内容重新翻动一遍,加深印象,又反向投射到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中。而在结尾处,当周瑜和诸葛亮在经过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后走向远方,主题曲再次响起,再一次提醒观众,此战并非休止,而是全新局面开始的契机。

(三)双男斗琴,炫精绝玄妙

《赤壁》纵然明星云集,但是却仍然延续了导演吴宇森一贯的“双男一号”的人物设置,再加上三国题材明显的阳刚之美,使得剧中的周瑜和诸葛亮是绝对的主角。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说到底竟然是两大型男智力、魅力、精力的离合、博弈和较量。两人之间微妙而暧昧的关系也为影迷所津津乐道。而展现这种绝妙情绪的最精彩的无疑就是斗琴那一幕。琴瑟同童笛一样都来自影片故事真实之中,但是起到的作用全然不同。既然赤壁之战是周瑜与诸葛亮既合作又暗中较量的结果,那么让他们之间爆发“同性火花”是商业大片所要挖掘出的某种异样的消费特征,再加上两位演员难以抗拒的明星魅力和无法比拟的人气,使得“双男”策略必然在沉重残酷的战争题材中攻城略地、无坚不摧。而双男斗琴的场景,快速而富于变化的琴瑟之声,可以说声声如抽丝剥茧,将两位主角内心的复杂情绪逐层剥离出来并加以听觉化,兴奋、悦动、欣赏对方、炫耀自我等绝妙的情绪元素,都通过琴瑟独特的声线和节奏铺陈出来。而两位演员在音乐之中的表演可谓精绝传神,一颦一笑,尽显男性异质化的自信和美艳。琴瑟本非男性所长之物,而恰恰是这种反差,让两位极具文人气质的伟大男性在折戟沉沙的大战之前,通过斗琴的方式,交代了彼此对对方的复杂而真诚的情绪,细腻而犀利、精彩而内敛,这种情绪,恰恰需要角色在故事之内亲自演奏出的音乐才能真正叠加在一起渲染出来。

三、关于《赤壁》电影音乐的些许思考

伴随着电影技法的不断纯熟精炼、电影产业运营方式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影视艺术理念的不断拓展兼容,中国大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运作和特色化营销,并开始主宰亚洲、走向世界。而这一效应也带动了电影音乐的崛起和成熟。这种倾向自然是好的。当然,关于电影音乐的问题说到底也是中国大片的问题。如果说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和档期化背景迫使中国的大片必须要灌注更多的商业理念和通俗美学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电影音乐则是这种需求不可触及的底线。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大片在艺术规律和商业法则的比例上可以“三七开”,那么电影音乐绝对不可以受这种比例的任何影响。电影音乐绝对要遵循艺术规律,不能有任何回馈市场的意图。可以这样说,电影音乐只有尊重电影本身的需要、遵从音乐创作的规律,才能真正助力大片获得高票房和好口碑。因此,电影音乐绝对不可哗众取宠,必须首先要尊重电影情节的需要。如《赤壁》作为一部三国题材的史诗电影,整体情绪基调是大气恢弘,波澜壮阔,因此主题音乐也应该是同类型的音乐。而从这一点来看,风格倾向于激昂慷慨的西洋交响乐显然就是迎合了“国际化”策略,使得这种电影音乐风格显得不够沉郁厚重。终究是一场惨烈悲壮的战争,即便是胜利也是伴有大量死亡和废墟的。而且影片到了最后也抛出了一个“我们都输了”的台词概念。这种情绪更需要一种沧桑、沉重的音乐风格,因此这里更需要中国传统民乐的群体演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大片中的音乐需要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前提就是,电影音乐不能脱离电影本身。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影《赤壁》;音乐;艺术魅力

电影《赤壁》是由吴宇森导演的一部豪华史诗的巨作,其投入大量资本、众多著名演员参演,并引入了好莱坞先进的电影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 给人们提供了一道丰盛的视觉盛宴。电影《赤壁》是一部气势庞大的史诗电影,其与以往的电视和电影的故事情节不同,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有气壮山河的浪漫情调、有荡气回肠的配乐,特别是《赤壁》上下两集的主题曲,时而磅礴、时而缥缈的音乐风格,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使得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

一、电影《赤壁》故事情节与音乐的分析

电影《赤壁》主要讲述了公元208年,长坂坡战争之后,曹操在打败刘备转而将东吴定为目标。曹操的谋士多次劝谏其休养生息,但因他喜爱东吴誓死不愿屈服他的小乔,而决心攻打东吴。同时刘表去世,其幼子带领荆州水军投靠曹操,大大增加了曹操讨伐东吴的决心。之后,孙权派鲁肃以吊唁刘表的名义与刘备见面,商讨两国共同联合对抗曹操的计策,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东吴。与此同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与鲁肃采取激将法迫使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并召回周瑜来主持大局。最终两军在赤壁之上交战,曹操大败而归。

《赤壁》开篇简单描述了赤壁之战的起源,昏暗的镜头从东汉末年、许昌大殿之中慢慢推到了宫殿外宏伟壮观的景象,与大殿内的场面形成了对比,凸显出当时政治环境的混乱。画面切换到曹操来到大殿,以进谏为名逼迫皇帝征讨刘、孙大军。之后,曹操率兵攻打刘备和孙权,而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这段电影场面中,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恰到好处,通过简单的音符不断强弱变化来衬托出曹操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物个性特征,影片情节和音乐的层层递进,使得观众更能体会到情节发展的紧迫感,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孙权和刘备联合与曹操出兵目的恰恰相反,其是为了保卫自己家园和百姓的安宁,因此电影场景选用以暖色调为主,突出了孙、刘联军的团结抵抗曹军的英勇气势。影片中,“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场景,描述了赵子龙独自力战数万曹军,并保护刘备之子突出重围,这一个场景对观众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并无太多新意,但导演采用了独特的音乐来衬托整个大战场面,管弦乐与定音鼓完美结合,曲调简单质朴,为观众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激烈场面。当赵子龙将阿斗交于刘备时,在场人们无不百感交集,刘、赵二人相拥而泣,将故事情感推向,展现了残酷激烈的战争中人性美好的一面。这个场景中,导演运用了粗粝而又细腻的音乐,伴随画面缓缓响起,成功地烘托和渲染了刘备军队的团结和兄弟情义。

影片接着描述了孙权与刘备的联合经过,诸葛亮因结盟而到赤壁寻找周瑜,展现出了将士英勇操练、积极准备大战的场面,突然,从山坡上传来了一阵笛声,使得人声鼎沸的校场瞬间安静下来,三军将士都侧耳倾听,周瑜自己也沉醉于优美的旋律之中,画面切换到了郁郁葱葱的青山和烟波浩渺的长江,并伴随着牧笛声展开了故事情节,影片开始描述一位老汉水牛被盗,他不敢打扰练兵,只有在坡上等待,而牧童突然吹响的笛声使得校场平静下来,周瑜也注意到了祖孙二人,周瑜修整过牧笛,牧童再次吹起,笛声更加明亮,周瑜对牧童优美的演奏表示感谢,老汉也鼓起勇气说明了其为找牛而来,周瑜没有当众揭发士兵,而是言明军纪,并赔偿给老汉水牛。这期间,全军下跪道歉的场景上感人至深,表达了吴军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段曲风淳朴自然、旋律优美的音乐,其与江南美景水融,并展现给观众仙境般的美好画面,这段音乐与之前曹操出场时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更加明显地将全篇主题呈现给观众,将士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不惜英勇奋战,导演巧妙地运用音乐对比,暗示了曹操注定失败的结果。

电影《赤壁》中真实还原了周瑜的本来面貌,其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将周瑜塑造成为一个嫉妒、心胸狭窄的小人,改变人们这种特定思想。影片中周瑜是一位温文儒雅、深谋远虑的人。影片中不仅重新塑造了周瑜的形象,而且对他与诸葛亮的关系进行全新的诠释。电影《赤壁》中,诸葛亮没有吟诵“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激怒周瑜,两个同样有才华、同样骄傲的俊杰,通过音律来相互交流。这个阶段,周瑜和诸葛亮初始,彼此还陌生,内心却希望相交,但彼此又心存顾忌,因各自所代表不同的利益而难以敞开心扉,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想共同商讨破曹大计,却又碍于对方立场难以说出,因此两人选择用抚琴来刺探对方想法。周瑜的琴音表明了必须与曹操打这一仗的坚定决心,其思绪滑动于指尖、以激昂之气直入主题;诸葛亮则表达了求援急切的心情,其沉稳的旋律之中有着细微的波动,平静中有着磅礴大气。这个场景中,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没有一句台词,完全运用古琴对奏充分表达了两人惺惺相惜之情。这段古琴演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电影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具有温雅情调的古琴演绎出了慷慨激昂的情感。

电影《赤壁》中不仅仅有残酷激烈的竞争场面,还有缠绵悱恻的儿女长情,影片中周瑜和小乔的爱情故事是层层渲染方式向观众展现出两人的美好爱情。在周瑜和诸葛亮二人对琴之时,就充分体现了周瑜和小乔的夫妻之情,从周瑜的琴声之中,小乔听出他的心事,从周瑜的平静中,小乔看到了他的不安,并设法安抚他。影片中描述小乔与周瑜互诉衷肠之时,周瑜为小乔即兴哼唱小曲,这一细微之处表现了夫妻二人的深厚情谊。另外,电影《赤壁》的片尾曲《心战》对周瑜和小乔的深厚情感诠释得最为到位,其以深情、柔美的歌声诠释了三国时代这对英雄美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情感。

二、电影《赤壁》的叙事手法分析

电影《赤壁》虽然描写了气势恢宏的大场面,塑造了许多大英雄人物,但影片叙事手法是以小见大,片中还原了历史人物性格和生活,这种还原中又添加了现代艺术元素,使得其在严肃的大环境下,影片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用小幽默、小情怀来展现现代化的“赤壁”。

电影《赤壁》中,对英雄人物的描述张弛有度、文戏和武戏的安排错落有致,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又营造出轻松活泼的生活场景。比如,赤壁之战时,镜头不断在周瑜和曹操之间变换,制造出紧张的氛围,并展现了周瑜神机妙算的个性。而影片又运用了十几分钟的镜头描述了周瑜与小乔的日常生活以及夫妻深厚的感情,诗情画意的周瑜衬托战场上英姿飒爽的他更显生动,运用小情怀来烘托出大英雄主义。电影《赤壁》中一改人们心中诸葛亮的形象,而是将其塑造成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给小马接生、为鸽子洗澡等有趣的细节,使得影片不再是冰冷生硬的历史片,而更贴近观众,让观众能够通过影片读懂历史。

电影《赤壁》还依据历史,添加一些幽默有趣的场景。比如,历史上指出张飞书画水平极好,关羽则喜读《左传》,片中加入了张飞写书法、关羽教导孩童读书的情节,这些陌生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笑声,也改变了观众对三国时代人物的固有形象,影片《赤壁》还原了乱世激战时代下的璀璨文气,带给观众有意味的“笑果”。另外,片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笑点,使得史书上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具有生活气息。比如,孙尚香所说“天下兴亡、匹女有责”,之后鲁肃说到“匹马还有责呢”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之后孙尚香给马点了穴,使得鲁肃歪下马来,这些不一样的设计,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三国,使得严肃的历史人物更加可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并不是苍白无力的,影片为观众生动再现了历史,使得三国人物更加人性化、立体化,深入人心。电影中独特的小细节、小幽默让严肃的历史剧增添不少色彩,使得观众不至于在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中感到太过沉重和疲惫,这些看似细小和漫不经心的小情怀,却恰恰彰显了这部影片的魅力。

三、电影《赤壁》的人物性格塑造分析

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人物的性格也呈现不同鲜明的特征。电影《赤壁》中较好地塑造了人物性格,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于角色之中,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同时也受到文化礼仪的熏陶。该片中描述刘备撤军江夏时,不愿舍弃百姓,充分展现了其仁慈厚爱的个性;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只有用“义”来诠释出其性格。影片中不仅展现了人物超凡的智慧,还加入小情怀、小幽默式的人物个性更具有层次感,比如看似粗鲁的张飞也能够潇洒自如挥起毛笔。电影中,重点塑造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英雄人物形象,其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周瑜的心胸狭窄的个性,两人相互欣赏、以琴会友,联手抗曹,导演用两个男性角色将整个电影的情节串联起来,展现了影片中英雄人物的浩然之气。

电影《赤壁》对人物的把握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单面的扁平人物,又有复杂多变的圆润人物。该片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影片巧妙地把握了他的霸气特征,并侧重刻画了孙权的隐忍,他虽胸怀大志、拓展父兄的霸业,却困于反战势力之间,难以施展抱负。影片中镜头展现了孙权在面对先人牌坊和曹操的招降书之间反复拔剑,神情忧虑、彷徨,反映出其难以定夺的复杂心情,凸显出孙权人物性格的软弱一面。之后,影片又转到周瑜和孙权一起狩猎并对他进行劝谏,当孙权一剑射向猛虎之时,镜头瞬间转向了他在群臣面前拔剑断案表明抗曹的决心,这种蒙太奇的手法又展现了孙权性格果断刚毅的一面。该片准确把握了孙权的人物个性,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表达出令人感动的豪情。电影《赤壁》中还深入刻画了关羽对待敌人的坦荡个性。影片中一场景展现了关羽在被围困之后,飞刀直指曹操,又在鞍前戛然而止,吓得曹操一身冷汗,因关羽的性格正直、光明磊落,即使反派的奸臣曹操也对其欣赏和爱护,并在俘获关羽之后多次劝降,但未果将他放走。而关羽为报曹操之恩,在华容道将曹操放走,又表现了他的侠肝义胆。电影《赤壁》展现了真正的史诗气魄,影片中的众多人物无论是非成败,皆是令人敬仰的真英雄。

大江东去,说不尽的三国故事、道不尽的千古人物。电影《赤壁》带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三国,其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场面和优美的风景,并将史诗般的故事情节与壮志豪情的英雄世界完美融于一体,将古典与现代、严肃与幽默融于厚重的历史故事之中,使得影片故事情节更具时尚气息。

[参考文献]

[1] 谢飞.从电影《赤壁》探讨好莱坞美术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J].电影文学,2012(21).

[2] 杨珍.跨文化传播中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象征性参照――以电影《赤壁》为例 [J].电影文学,2010(02).

[3] 米文佐.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从电影《赤壁》说起 [J].电影文学,2009(11).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第3篇

电影《画魂》改编自作家石楠的女性传记小说《画魂》,后来被张艺谋拍成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传奇女性潘玉良的一生坎坷的经历,她一生都在追求艺术。潘玉良出身于贫困的农家,从小父母就因病去世,与自己的舅舅相依为命,可是舅舅染上了毒瘾,苦于没有钱财,于是将她卖入了妓院。她在家乡农村的生活经历使她养成了坚韧、吃苦耐劳的性格,所以她在妓院里也保持着自己的勤劳、自强不息与自重,这使得拥有新思想的潘赞化看中了她并爱上了她,潘赞化帮助她离开了妓院,并且教她文化知识、教她画画。潘玉良并没有一味沉浸在这转眼来的幸福中,她忘不了曾经受过的苦,也忘不了自己舅舅将自己卖入妓院,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灵受过的与压抑使得她不能快速地忘却。后来她和丈夫去了上海,在爱人外出时,潘玉良内心非常孤独,她只有用画画、读书来打发时间,以此排遣她的痛苦与寂寞,而她在这个过程中也萌发出了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与激情,她在丈夫与自己内心的激励下努力刻苦地学习画画,揣摩绘画技巧与手法,后来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她就远赴法国里昂的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她不断地努力又不断地进步,她的画作赢得了金奖,她的思想浸润了西方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的熏陶。

但是命运则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她回到祖国带着一腔热血准备回报祖国时,却发现她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格格不入了,在生活、艺术与家庭方面都显现了出来,她自己也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她曾梦想的西方教育启发了她内心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当她回过之后,却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太过于强大,她的独立意识与思想又被压抑了。后来他又回到了法国巴黎,她在那里度过了她孤独的后半生,在法国巴黎她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伤与痛苦深埋在心底,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之中,潜心研究绘画艺术,登上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最高峰,被中外艺术界所认同,这便是潘玉良奋斗、充满坎坷但又辉煌、传奇的一生。在这部电影中,闪烁着女主人公伟大的人格力量与执着的奋斗精神。[1]

二、 互文建构理论

关于互文建构理论的研究西方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互文研究认为互文是一种修辞方法、是一种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参考与互动的修辞格、存在不同文本之间的词语、词组、短句等之间互存与转换,还存在主文本与副文本之间的转换。而西方关于互文建构理论的认识与中国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在确定的空间内,来源于不同文本的各种话语互相交织在一起,但显得非常和谐与融洽。从东西方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方关于互文的研究更加透彻,作品的深度也更加广阔。因此,我们主要用西方关于互文的建构理论来解释电影《画魂》中的悲剧艺术魅力,这样也更为贴切与自然。

西方关于互文的研究,主要是依据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互文建构理论的直接来源,他的对话理论主要包含对话性与互文性,他在其对话理论中提出了文学狂欢化等的概念,巴赫金对于一部小说的评级与思考引发了我国学者朱立元对互文性的理解,他这样说道:“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事件之中,相互不发生融合。”[2]这种看法也符合巴赫金后来表达出的单一的声音解决不了问题,两个声音才是最低条件,才能将事物演绎得很好,从而提出复调理论,成为后来互文性的直接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互文理论的研究是间接性的,将意识语言与无意识语言进行了分析分类,得到两种表现:超语言的表现与语言表现,也就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方式语言与逻辑内部的对话。两者给了西方作家以及中国作家的创作以灵感与启发,很好地组织了小说的语言与结构,充分表现出文学艺术的魅力。[2]

三、 电影《画魂》中的女性记忆

影像艺术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中间地带,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不间断地拍摄电影,尤以反映女性生活与命运的题材为主,数量质量兼具,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子以影像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这是一个重新建构的问题,如何记忆历史便成为了一个问题,电影《画魂》是一个典型的用互文建构的历史记忆,准确地来说是一个关于女性记忆的互文重构,电影以互文这种手法重构了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展现出电影要表现的悲剧艺术的魅力。在电影中,历史真身与影像记忆结合在一起,还原历史场景,营造时代感,并要准确地表达出价值。

电影《画魂》就是结合历史真实与影像艺术的杰作,《画魂》改编自小说《张玉良传》,小说人物也是取自历史真实人物,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原名杨秀清,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祖籍江苏镇江,父亲祖辈作毡帽生意,父母先后因病去世,后由舅舅抚养,舅舅在她14岁时将她卖入了妓院,后来遇到了海关监督潘赞化,被他所救并且坠入爱河,缔结为夫妻。后来两人搬至上海,潘玉良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且深受美术教授的影响开始了绘画艺术的学习,考入专门学校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后来又获得公费留学至法国里昂学习绘画艺术,师从德卡等名师,创作了一系列景物作品,并在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后来回国任教。导演站在了女性的视角细腻地呈现了潘玉良的一生,影片严谨地遵循了传记的创作原则,完整地叙述了一代画魂的传奇的一生,展现了她的爱与艺术的一生。[3]

四、 电影《画魂》的悲剧艺术魅力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的审美方式,有一些悲剧性的画面,如百姓流离失所的场面、战争状况下的血腥场面……这些都是电影中悲剧美表现,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有了悲剧美,能够使电影的主题表达更为震撼人心与深刻生动。

每个时代都有些人保持清醒与忧患意识,重新编写排演悲剧,让悲剧重新登上舞台,使电影延续了高度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记住并铭记过去悲壮屈辱的历史,在这些悲壮屈辱的历史中既有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表现革命伟大历程与高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品质,也有旧社会下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也是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实践灵感来源,并随着出现了一批控诉旧社会、讴歌伟大的勤劳人民的优秀电影,具有感人的悲剧思想与艺术魅力,将悲剧性演绎得淋漓尽致。[4]

电影《画魂》作为现代电影的代表作,秉承了前人悲剧性的眼光与思维,以一种慈悲的情怀与胸怀,表达了对国人的苦难的同情,蕴含着深深悲剧意识,不仅仅关注的是旧社会女性的地位与悲惨遭遇,但又不局限于此,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绘画艺术的极高天赋,在与爱人搬至上海时,遇到了绘画教授同时也是潘赞化的朋友,潘玉良被这个教授的绘画所深深地吸引,并慢慢地喜欢上了绘画,她在闲暇之余努力刻苦地练习画画,并不断思考绘画技巧与手法。生活事业出现了转折,她有了去法国里昂留学的机会,后来她在法国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师从绘画艺术大师,自己练习画画,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获得金奖,她的思想与自我意识在这里被充分地唤醒与释放了,她满怀希望与憧憬回到了祖国,准备献出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绘画艺术事业做出贡献,然而,她的想法在回国之后受到压抑,她变得茫然无措,中国传统文化严重制约、压抑了她的想法与创造力,就连她的家庭生活方面也遭到了冲击,她的内心非常失望与沮丧,怀着这种心理,她后来又返回了法国,在那里安静而孤独地生活,潜心研究自己的绘画艺术,达到了自己绘画事业的高峰,被称为东方马蒂斯,成为中国早期有名的女性油画家,虽然她此时是功成名就,但其实她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孤独地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何其凄凉何其孤独,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被他人所理解。

结语

电影《画魂》中的主人公――潘玉良的人物结构本身就是悲剧性的,但她独特的绘画天赋与传奇经历又使得这种悲剧性富有魅力,历史真实中的潘玉良已无可找寻,已化作历史的尘埃飘散,只有以小说或是拍成电影来重现这个传奇的女子,将这个女子尽可能地描摹地真实可感,反映在她身上所呈现的悲剧感与悲剧艺术魅力。电影导演要想拍摄好这部电影,就必须首先阅读和真实事件相似的小说,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与感情生活,运用高超的拍摄技术与互文建构起电影的悲剧艺术魅力,此外还要了解女主人公所处的那个时代,了解大的时代背景,综上,才能做到对互文建构在电影《画魂》中的具体运用,并且表现、探求出电影的悲剧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汤向.论电影文学中悲剧的魅力――以《画魂》为例[J].电影文学,2008(16):48.

[2]刘斐.中国传统互文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041

煤炭资源是我国储量最多的能源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各项先进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煤炭开采、煤矿管理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想要快速地发展煤炭行业,必须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

1 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在煤炭行业中,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机制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煤炭机电技术的管理:

第一,煤矿行业能否继续发展,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煤炭管理的要求,决定着煤炭行业的安全性。

第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煤矿开采的机器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满足煤炭开采的要求,煤炭开采设备必须具有灵活性,如果不对这些开采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将会导致工作人员在使用机器时出现混乱问题,可能会造成机器的损坏或者人员的伤害,给企业和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三,现在,煤矿行业对技术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煤矿企业必须提高对煤炭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煤矿机电进行严格技术的管理。

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碳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必须加强对煤矿机电的管理,使其更加规范化。综上所述,煤炭企业的机电技术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人员过少

当前,很多煤炭企业都缺乏技术人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位于我国的西北部,那里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很差,煤矿工人的安全不能得到良好保障,经常会发生煤矿坍塌事故,这些因素导致很多高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工作,这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煤炭行业发展的落后。二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使煤矿行业不断扩大开采规模,煤炭企业的效益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煤炭企业只能使用更多的煤炭机电设备加快生产,因此也就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来操作这些机器,但是煤炭企业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造成煤炭行业的高技术员工短缺,阻碍了企业发展。

2.2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煤炭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也是阻碍机电设备管理的因素。近年来,我国煤矿行业迅速发展,这必然会增加先进机电设备的使用量,因为缺少专业的高科技人员,所以只有安排老员工进行设备操作,但是,这些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对机器性能的了解相对较少,不能完全掌握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导致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不能有序进行。

2.3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煤炭企业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煤炭企业的领导层对机电技术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管理部门的员工对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造成企业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混乱。比如,管理人员在检查技术设备时,只检查设备的使用状况,而不分析机器的应用原理,并且很多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设备维修培训,只是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来维修设备。第二,煤炭企业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很多管理人员因为不需要直接操作机电设备,所以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比较粗放,而煤炭企业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导致了机器的高报废率,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及应用策略

3.1 完善管理体系

现在,煤炭企业出现的很多机电技术管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造成的。因此,煤炭企业要不断地完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不断创新机电设备管理方法,并根据企业现状建立一个健全的机电技术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提高煤炭机电技术管理水平。

3.2 强化质量监督

煤炭企业应加强对设备安全性的监督,严格管理企业的基础设施,机电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做好安全应对措施,给操作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时,首先要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使用,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安全问题,必须严肃处理、认真对待。

3.3 注重人才培养

煤炭企业培养机电人员的专业技能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于不同专业素质的人员,要根据其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最大效率地提高专业素质;第二,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吸引高技术的人员前来加入,从整体上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

3.4 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每个煤矿工作人员必上的一堂课,煤炭企业应在向员工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必须按照说明书使用机电设备,而且设备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设备的安全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的机电技术管理已成为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对煤矿机电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上文通过分析当前煤炭机电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煤炭企业应从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监督、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技术设备管理的创新和应用,煤炭企业必定会更加安全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刚.浅谈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和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4).

[2]安玉明.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和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5(07).

[3]代小艳.对于煤矿机电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价值[J].能源与节能,2015(07).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契机。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各个学科中,它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内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创造了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因此,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也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全新的教学高度,所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也应成为物理老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过“万事有利也有弊”,多媒体教学方法虽好处多多,但如使用不当,反而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一个干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避免下列几点: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过频,忽视传统教学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很多教师只要提到上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非多媒体不上,好象不用课件进行教学就讲不出好课。但事实上,并非每节课都适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比如有些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就能较好地达到教学内容,还有必要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过程的演示吗?再如有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对此耳熟能详,如还用多媒体进行一次次展示,这实际上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没有真正体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有些老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就将要表达的内容都放在课件上,甚至于将实验操作也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成了一个操作员和报幕员,缺少了教学过程中必需的师生情感交流,看似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实质仍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讲授教学。

也有部分老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落后的教学手段,如果上课不用多媒体,就不是教育改革。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很错误的,教学手段到底是否落后,关键是看你如何使用。在一次市课堂教学展示中,有些老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得很热闹,但对学生的课堂效果检测却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并不真正了解,而几位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凭借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仅课上的精彩,且检测显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掌握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清楚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时候不能用,要有选取,不能因为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件内容不切实际,生搬硬套,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多媒体课件中优美的文字、灵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大容量的知识,不仅能使教师轻松教学,也使学生乐于学习。所以多媒体得到了许多老师的青睐,但一堂有效的多媒体教学需要老师在课堂之外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些老师既想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又不愿自己花时间、精力去制作,所以从网络上下载课件,然后课上照搬一下,这成了一些老师“擅长”的事。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网上那些精美的课件到了现实生活中就不一定能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课堂上照搬的话,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既不利于老师的专业成长,也不能充实学生所学的知识。

如果对现有的课件作少量修改的话,虽能节约时间,但是一个已完成的课件其思路和风格是固定的。而课堂教学中,每位教者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老师的思想、表现方式和技巧运用不能较好地融于课堂教学中,而且学生的思想性、参与性、创造性也因老师希望学生的表达与课件一致而遭到扼杀。

所以教师在使用课件时最好自己根据需要进行制作。虽然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制作课件过程也是熟悉教材、设计教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吃透教材,又能使课堂效果得到改进,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件内容华而不实,干扰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