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的应收外汇逾期未能收回的数目不断增长,并日益成为出口企业经营发展的绊脚石。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至20倍。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我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出口信用风险已成为束缚我国外贸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由于这些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如果一笔大额合同的货款不能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势必影响其资金周转,导致经营困难。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乃至关、停、破产都是缘于存在大量的呆账、坏账,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

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九成出口额暴露于信用风险之下。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为9600多亿美元,按照5%出口坏账率计算,去年全国出口坏账近500亿美元。而广东省2006年出口3019.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800亿美元),以此计算,广东省2006年的出口业务坏账额则高达150多亿美元。从一些公司的理赔案件分析,造成坏账率的原因有很多,但拖欠货款、买家破产占到80%以上。

这些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出口信保规避。一方面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承受着出口信用风险,一方面则是企业在这一方面的重视不够。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共有各类企业70多万家,但仅有200多家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2006年广东省共有38家出口企业获得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颁发的 “A”、“AA”、“AAA”级出口风险管理企业称号,其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美亚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荣获最高级别“AAA”级。可以看出,这都是大中型出口企业,相比较之下,广东省的中小企业的出口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尚未想到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行自我保护

原因何在?

政策原因

广东省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贸易出口长期暴露在国际信用风险之下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1.法律保障缺乏,政策体制仍不够完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在《外贸法》和《保险法》中也没有相关明确规定,造成相关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稳定,保险赔付不规范,影响了企业的投保积极性。2.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混为一体,削弱了政策性业务对扩大出口的助推作用,也限制了商业性业务的拓展。3.保险业务品种少,承保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承保原则是采用“统保”方式。所谓“统保”就是要求出口企业就其一定时期或一定区域市场上的所有出口业务都一次性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很明显,它使出口商的优良业务与较劣业务均纳入保险范围之内,保险机构因此可以将风险分散,对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予以承保并可适当降低整个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率,但是“统保”方式往往不被出口商所认同。4.出口信用险投保费率过高,企业难以承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基本上在0.8%至1%之间,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平均费率高达2%。如此高的信用险费率使得大部分外贸企业望而却步。尤其是不少外贸公司认为,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家出钱办保险,本来就应该坚持盈亏基本持平的经营原则。

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意识淡薄

广东省出口企业的信用保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涵盖率很低,只有4.9%,95%的出口业务仍存在信用保险缺位现象。广东省东莞市是出口大市,是典型的外源型工业城市,2005年,东莞外贸出口额409.29亿美元,增长16.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91.6亿美元,增长14.0%,一般贸易出口17.6亿美元,增长106.3%。但是与东莞市的外贸出口额相比,东莞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的涵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这意味着东莞多数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除此之外,企业不健全的财务体系以及对国外贸易政策解读的缺失,也是东莞企业在出口时普遍遭遇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的合理期限一般是三至六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作为坏账处理。而在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超过两年还未收回的非常普遍,并且这种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布。这些情况说明广东省企业存在着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

应对策略

提高风险准备基金

面对外贸风险,单个企业应对显得势单力薄。因此,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海外风险预警机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抵御外贸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财政资金对政策性贸易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外贸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险机构往往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险责任,制约了承保“蛋糕”的扩大。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已向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广东省企业海外风险预警救助体系的建议》,希望能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及时向出口企业海外市场的预警信息,包括目标市场的政策变化、买家信用情况等,同时建议按出口比例提取一定的准备金作为海外风险的预警应急基金。风险准备基金的提高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出口信用风险。

企业自身加强管理

针对企业长期承受的出口信用风险,以及其自身淡薄的出口信用保险意识,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对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同时对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人员都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教育。其次,企业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资信调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接向客户索取,也可以通过网上调查、对客户进行实地的拜访考察、通过我国政府的驻外商务机构了解、通过银行或保险机构了解、购买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的资信信息或委托专业机构考察等。第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有时客户拖欠账款是由于企业对客户的监控和提醒付款工作做得不够好。因此,对于先出货后结款的交易,企业的相关人员应在出口后备齐所需单据,及时通知客户付款。

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1.赊销作为一种主要的促销手段,对商品销售、占领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容易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成为死账。这是一种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

2.有的企业领导重视生产发展和账面利润,忽视对资产质量、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成本的管理,对营销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控制不重视。

3.有的企业把拖欠货款作为生财之道,利润增长点,当作一种无息的长期借款。有的企业还给采购人员下达拖欠指标,甚至与奖励挂钩,拖欠越多奖励越多。

4.我国的经济法律不够健全,对“千年不赖,万年不还”的现象缺乏制裁措施。有的拖欠通过法律诉讼,就是胜诉了,拖欠的货款也不能收回,企业利益缺乏保障机制。

5.地方保护主义作梗。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对本地企业拖欠外地企业款项的纠纷,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和包庇,使外地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我国的商业信用环境比较差,企业很容易受到伤害,财务风险无时不在,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客观环境虽然不好。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弥补,有许多企业通过加强营销信用管理,采取防范措施,使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但没有影响生产经营的发展,反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它们主要的经验有:

1.企业的领导者要转变重销售轻营销管理的思想观念。

要充分认识到货款回笼关系到企业资金周转是否畅通,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高低,甚至企业的生存,把营销策略和货款回笼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

2.建立责任体系,落实责任指标。

企业要根据自身资金的承受能力和经济效益要求,制定合理的占用比例,包括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逾期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的比例,作为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加以管理。要建立以公司领导为主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分管营销的领导对应收账款占用指标负总责,财务部门对每年占用比例提出建议,对应收账款变动情况及时提供信息,并参与重大应收账款事项的追讨。销售部门对完成应收账款占用指标承担主要责任,并与薪酬制度紧密挂钩,把货款回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逾期应收账款的利息和死账的损失由销售人员承担主要责任。

3.建立信用管理信息体系,制定严格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户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和偿债能力的信息。资料来源是客户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客户企业的开户银行、税务部门、供货企业;二是客户企业与本企业过去交易中的信用情况。根据以上资料建立起客户信用档案,根据档案资料对客户企业作出信用评价。信用等级可分A、B、C、D四级,A级为守信用,B级一般守信用,C级守信用不太好,D级很不守信用。对不同等级的客户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政策。对A级企业特别是大客户要大力培植发展,B级企业维持现状,C级企业收缩性维持,D级企业只收不发。但对A、B、C三类企业也要分别设置最高信用控制额度和信用期限,以控制风险。

4.加强发出商品管理,减少货款结算纠纷。

加强对商品发出过程的监督和销售合同的审查,保证销售的商品与合同所规定的要求一致,计算准确,单证齐全。防止因商品质量、数量和价格等方面的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应收账款遭拒付,甚至形成呆账。

5.注意调整产品结构,从源头控制应收账款数额。

总体上说,现在我国市场属于卖方市场,企业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争取多生产紧俏产品,收回货款就比较容易,有的还要带现金排队提货,这样货款回笼就没有问题。

6.采取多种结算方式,创新金融工具,避免财务风险。

(1) 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的方法结算,虽然会有银行贴息的损失,但风险没有了,还可以在谈价格时就把这个因素计算在内,也可以把汇票转付给本企业的供应商,这样损失也就消化掉了。

(2)建立保证金制度,给客户定一个欠款信用额度,但客户要交一定额度的保证金。

(3)建立抵押担保制度,给客户一个欠款信用额度,但该客户以实物资产或有信誉的企业(第三者)提供担保。

(4) 对已经形成的呆账,也可以采用以物抵债、债务重组、应收账款出让等形式加以处置。

(5) 采用组合清欠的办法。所谓组合清欠就是把相关“三角债”企业连在一起解开债务链。如甲企业欠乙企业1 00万,乙企业欠丙100万,丙企业欠甲企业1 00万元,只要转转账,三家互欠账款都清掉了。又如X企业欠集团内甲企业100万元长期未归还,但集团内乙企业又长期向X企业采购原材料,集团企业就可以委托所属乙企业代集团甲企业代扣拖欠货款100万元。

(6) 创新金融工具,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商业信用融资。

①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

②企业把应收账款以折价的形式转让给银行。

7.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权益。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

1.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

在我国当前实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具有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正是这两个特点使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地加强,而信用作为各个国家进行金融经济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的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国家之间发生信用危机,导致的信用基础不牢固,势必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银行作为金融的载体和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就必须要担负着金融经济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公司转变了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不是向银行而是向市场融资。而银行为了能够保障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就必须向中小企业放贷,从而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从而也加大了对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的难度。

2.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是市场对某一商品的需求过大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短期的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不断增加借贷者的压力,从而导致人们购买某一商品需求量下降,使某一商品供大于求,难以出售,已抵押商品进行融资的方式就很难实现。进而造成了大批的还款人不能够按时地向银行偿还债务,使银行在短时间内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宣告破产,从而金融危机爆发。经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在金融危机下,各个国家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所以,这就对金融经济的周期管理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当前的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要而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尽管在金融危机冲击过后,政府部门也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就导致了银行时刻多存在和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当银行真正出现信用风险时,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

2.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多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交叉,从而导致经常出现控制权垄断,使银行的执行力低下,对银行在日常的运作中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使银行没有牢固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我国当前的银行很多都没有记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建立,从而造成了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效率降低。

3.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制管理。银行始终是金融经济的载体,是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当前我国银行却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信用管理人才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来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

三、金融经济周期以及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对银行实施监管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银监会,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和协调。所以,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银监会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管理,针对银行的实际状况设置相应的信用风险监管机构,并监督其实施对银行的信用监管职能。同时,构建和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监管治理机构,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独立的监督权,并且不受银行的任何约束,从而真正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银行的审计制度,确保银行的信息透明公开,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好金融经济周期管理以及风险转移工作

银行除了要对当前的业务加强管理之外更应该在当前的金融业务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和开发出新的而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使银行的金融产品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大量的信用衍生品,刺激市场消费,加快资金回笼,进而转变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用新产品的创新和流通降低或是专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引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以及长期的工作,银行必须要引进专业的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从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加强员工的信用风险意识,从而从多个方面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抵抗能力。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信调查或者相关数据的收集经过分析判断之后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评价,对营销行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质量、价格与服务竞争转移到信用竞争阶段,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实现生产扩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3]陈莲芳,陈晓红.基于系统视角的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理论月刊,2008.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 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形式,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规避,以期减少损失。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有些显得过时,有些则显得不精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科学。

总的来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

信用风险对冲手段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的水平,很难使投资者完全摆脱信用风险;而且,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投入还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这一局限性对以经营存贷业务和承担信用风险为核心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地进入证券交易和投资银行领域,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这一局限性变得愈益突出。对于证券交易商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交易商是以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信用风险为自身业务的核心的,信用风险只是交易的副产品,是交易双方都试图剥离或摆脱的:二是由于证券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对手也涉及广泛的特点,证券交易商往往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信用对象;三是证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业银行那样管理信用风险的经验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都使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用风险对冲管理手段开始走到风险管理发展的最前沿,并开始推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

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随之而来,在传统信用评级方法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有关群体或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