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喜欢打人常常是由于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有可能就是模仿家长的不良习惯。
二、案例背景
星星是名4岁多的小男生,他中班时转入我们班,原因是在原来的幼儿园,打遍了班里所有小朋友,被家长抗议后劝退。星星的家庭比较特殊,他是父母二婚后生的孩子。妈妈在初婚时有一个女儿,爸爸则没有孩子。在他出生前几个月,爸爸忽然得了严重的肝病生命垂危。在星星爷爷、奶奶的苦求下,妈妈生下了他。由于妈妈要照顾生病的爸爸和上中学的姐姐,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每周末才见见父母。孩子奶奶是个脾气急躁的老人,爷爷又非常好性子,孩子从小在一边是纵容、一边是严厉中成长。由于孩子经常挨打,他也把自己的情绪宣泄方式定义为打人。星星长得高,运动能力特别好。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很强,是个很聪明的小帅哥。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太爱说话,也不爱与人沟通,偏多动。个性很强,不怎么听老师的话。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基本不参与,我行我素。
三、案例描述
观察实录一:一节语言课上,孩子们围成半圆,在跟我边学儿歌边做动作。说着做着,突然星星一巴掌打了旁边小朋友手一下,小男生吓得一愣,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观察实录二:区域活动中,星星在手工区用毛根摆毛毛虫。毛根放在桌面中间的筐子里,对面的小朋友拿了他想要的颜色,他一巴掌打了别人的手抢了过来。
观察实录三:户外活动中,中班的孩子们在跑来跑去的玩。运动能力超强的星星拿着个呼啦圈飞奔,老师的喊声也没能让他停下来。一下子撞倒了一个小女生,磕得小姑娘头上肿起个大包。
观察实录四:在一节古诗课上,所有的孩子都在和老师一起朗读,只有他左顾右盼,小嘴一动不动。我问他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读,他什么也不说,也不看我。
四、案例分析:
在星星来到我们班后,我逐渐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后面与家长及他原来的老师沟通才了解孩子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首先他的家庭特殊,孩子没有在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中成长。父亲的重病磨去了家人的耐心与关爱,使得孩子在期待中降生,却在冷待中成长。奶奶一生气就对孩子甩巴掌,使得孩子早早也对别人甩起了巴掌。无人耐心的教导,使得孩子好动、没耐心。其次在孩子一次次犯错后,没有家人及时的教导,只有奶奶的耳光,使得孩子小小的心灵里没有宽容与爱。
五、家庭教育指导
星星的个性和行为形成的主因是家庭环境造成的,针对他家庭的特殊情况,我首先与他的妈妈进行了约谈,针对孩子的个性、在园的行为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在家庭教育中有以下教育建议供其参考。
1.孩子父亲身体不好,妈妈要多关心孩子,不能因为大人和大孩子的原因,忽视对星星的关爱,在情感上要给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爱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心灵的慰藉和陪伴同样重要。哪怕让孩子直面生病的父亲,也比孩子难得见到父母要好。
2.建议星星妈妈与孩子爷爷奶奶进行沟通,不要再打孩子,孩子老挨打心里会有多么难过。常挨打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顽皮、淘气是4-5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包容和爱。孩子错了,要注意惩罚的方法,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惩罚他,把道理让孩子理解记住才能使孩子有所改变。
3.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严重影响孩子思想的定格,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家庭成员的示范是紧密相连的。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跟着模仿。因此做为家长更应该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行。
六、班级教师教育指导建议
1.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爱孩子。星星很明显是个缺爱的孩子,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最多的老师,要象妈妈一样去关爱、疼爱他,让他感受到被爱,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使能对老师打开心扉,乐于与老师交流,能从心理上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
2.发掘孩子的优点,放大优点进行夸赞,从心理上满足孩子对他人的认同感。教给他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用语言胜过动手,促使他与他人友好交往。
3.当孩子出现打人或其他错误行为时,老师要对事不对人,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帮助幼儿分析原因,让他明白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应该如何去做。在他有进步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强化这一行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七、指导成果
经过家长与我们共同协作、不懈努力,星星的思想与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乐于助人了,基本上能与班里的孩子们正常交往了,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动手行为越来越少,虽然偶尔还会与他人打架,但是主动或无理由攻击行为已经很少了。刚来时很少理老师,现在已经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并很喜欢帮老师做事情。与家里的亲子关系变得亲密许多,在跟他谈起爸爸妈妈时,能看到孩子羞涩的笑容。
案例一:躲好喽!——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躲猫猫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小班开学不久后的一天,我和孩子们玩起了音乐游戏《找小猫》。孩子们非常高兴,当音乐放到“快快躲起来时……”孩子们开始躲藏。当我学着猫妈妈走出来找小猫时,原以为孩子们都会躲到桌子底下或区角柜后,但出于我所料的是,很多可爱的孩子们有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把头埋在桌子上、有的蹲在下面把眼睛蒙住、有的孩子坐在椅子上把头伏在椅子背上、有的孩子坐在椅子上用手捂住眼睛……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
一帮多么天真有趣的孩子啊!他们的思维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捂住眼睛、伏在桌椅上,以为看不见我,我就看不见他们,找不到他们了。看着沉浸于游戏中的孩子们是那么的安静,我轻轻地在孩子们中间穿梭着并喃喃地说;“哎呀!我的小猫躲得很好,妈妈找也找不到,我走了……”孩子们听到我说离开了,立刻兴奋地跳跃起来,他们在为自己的聪明而欢呼!
案例二:打死你!wolf!——一位对爸爸不满的孩子
入园两个多月的一次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像往常一样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玩的区域开始活动起来。我一边观察一边指导。来到娃娃家,我被我班特殊的孩子(其特殊主要是源于孩子入园以来种种特殊的表现)——丁佳程的怪异举动吸引了。只见他一手抱着小熊一手在拼命地打小熊的屁股和小脸,还恶狠狠地骂着……我悄悄地走近这个小家伙,想了解一下这个小家伙的奇怪行为,只听见他边打边骂:“wolf,wolf打死你、打死你……”佳程对别的学习都不感兴趣,唯独对英语的学习特别感兴趣,而且学过不忘,此时的他正用英语痛骂着。我并没有去阻止,而是静静地站在孩子的身边等待着,因为我知道他正在发泄心中的不快。佳程打累了,他恶狠狠地把小熊一扔:“扔死你!wolf。”看着佳程满脸的凶狠样,我走过去抱住孩子问:“怎么啦?”谁知他并不理会我,一转身走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
佳程的行为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是谁让孩子这么痛苦?是谁让孩子这么痛恨,将他比喻成残暴的wolf?离园后,我迫不及待地叫住了佳程的阿婆,等我把事情经过告诉阿婆时,阿婆却激动地大声叫:“都是他那混蛋爸爸,天天在外面,难得回来就是拿孩子出气,打起来狠得很,我们也没办法……”从阿婆陆陆续续的话语中,我大致了解了佳程这个特殊的家庭和这个孩子眼中的wolf爸爸,这是一位心里充满煎熬和不满的孩子。此时的我顿时原谅了他平时的攻击,明白了孩子平时那些特殊表现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背后的秘密。我有些自责:为什么在找佳程妈妈无果之后就没有想到找一找他的阿婆呢?我决定要帮助这位可怜的孩子。
案例三:我才不愿逃跑呢!——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
“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们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逃跑了,逃跑了……”孩子们快乐的游戏表情和稚气的歌声,让我沉醉。只见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北风爷爷”一次次在音乐和游戏中被一群爱运动的孩子们吓跑了,游戏有序地随着音乐快乐地进行着。可就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由王子衡小朋友扮演的“北风爷爷”不仅没有被吓跑,而是更用劲地吹着。顿时,活动室里乱成一团,小朋友们有的叫,有的上去拉……可“北风爷爷”谁也不理会,只是一个劲地吹。我一下子也被这位孩子意外的举动蒙住了……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慢的艺术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以下是教育过程中捕捉到的“点滴画面”,虽都是一些细微之事,但却值得一提。
案例1:大五班里有个“特殊”的孩子叫王佳佳(化名),为何特殊?因为她患有轻微的“多动症”,永远坐不住,经常自言自语,会没有意图地大声喊叫,经常打破教学常规和秩序,根本无法交流。由于她会不由自主地随意走动,一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在老师的视线内,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让班级老师以及本人这个偶尔顶班者颇感头疼。在与家长交流和互通下,我们对其采用的“措施”是对她严格看管,“命令式”地告诉她什么时候能干什么,什么时候不能干什么等等。一时间,王佳佳成为班级内的“忽略人物”,她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了。当有一次,我顶班快结束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知道你们要做些什么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王佳佳跑到我身边,大声地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要乖,做个好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试要考100分。”我愣住了!听了这话我很震惊,感动瞬间在我心间涌动。这是一棵真实的懵懂幼苗,“忽视”差点将其扼杀,此时我感到羞愧!
案例2:中一班有个孩子叫吴欣(化名),在我顶班的时候发现他与其他孩子的区别:集体教学活动时常发呆,显得有气无力,给人感觉有点疲倦,从来不主动讲话,就算被老师叫道,起身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是很小,小到必须凑近嘴巴才能听清楚。而在区域游戏和小组活动时,也显得懒懒散散,一副不愿意参与的样子。我多方打听,终于弄清楚了其原因:单亲家庭的孩子,而且长期跟随祖辈生活。于是我在教学活动时有意识的对他多提问、多鼓励。经常抓住他的点滴进步,一会儿表扬他坐得非常端正,一会儿鼓励他手工做得漂亮等等。渐渐的,吴欣变得积极了,开始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了,在那沉默的小脸上时常会露出灿烂的笑容。闲暇时还喜欢与我交流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这时我就充当一个忠实的可爱的大朋友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评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正确思考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我对上述三则案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寻找到了一部分显性的问题:
1 幼儿园的教育
(1)要正视孩子因多种因素而导致的诸多不适应,并进行恰当分析,对症入药,这样才能使教育体现价值。另外,对于个别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教师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孩子一个缓冲的阶段,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慢的艺术。
(2)教师要注意在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常开展游戏活动,评价手段应童真童趣。
(3)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点滴积累,体现“教育无痕”。
2 家庭因素的审视
常说“问题孩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更应该清楚地审视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父母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互换,有的时候,老师更像是“父母”。
心得: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水平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耐心的工作,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面对不同类型、相差各异的孩子,我们需要耐心,耐心的等待、耐心的引导、耐心的帮助、耐心的教诲……唯有耐心,才是教育成功的捷径。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播下去了,就会有发芽的可能;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但只要开花了,就会有结果的希望;不是所有的辛苦都能带来收获,但如果不付出辛苦,就永远得不到硕果。”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月,两个月就能看到结果。也不是只靠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就会有收获,而是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引导。
中图分类号:B84
近二十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有攻击或其他各种具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幼儿,我都会将其列为个案培养对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留意观察,随时记录,并针对其特殊行为和举止做出分析和反思。经过长期的总结和探索积累了些许经验和一点点心得,本次研究试图了解这类特殊幼儿的心理状况和相应的教育解决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而幼儿园里的问题幼儿往往是心理的不健康,其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通过我的观察,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阻碍了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多年的一线工作,我发现在幼儿期,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的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该领域进行尝试研究活动,并通过努力,帮助和促进幼儿以更好地的发展。但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此仅仅将所遇到的较典型幼儿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分析
(案例一)从小班带起的欣欣(女)小朋友常常会感到受挫折或不顺心,特别易怒,同时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大声哭喊、满地打滚(室内、户外、操场、平台随时随地)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并且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别高,小班时,基本上是一天一次甚至一天多次。为制止和教育欣欣,我的身上也不知挨了多少次她的拳脚了。
分析:
通过特意与家长接触沟通,我了解到该幼儿的大概家庭状况。欣欣的家是城中村且又是个临街的大院,居住人员复杂,父母职业较自由,闲暇时间较多,父亲常去打牌往往一打几个通宵,常常当着孩子引起家庭争吵打斗。另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采取最简单省事儿的方式:一哄骗许诺、二无原则溺爱、三粗暴镇压。这无疑说明欣欣的坏脾气是受到了家庭因素的严重影响。很早就被传送的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揭示了这个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道理。
在观察中,我发现欣欣的这种异常行为通常出现在自己的要求未满足和于自己愿望不统一之后。如:活动结束大家都整理玩具,而她却想继续玩却未被满足。于是,她就会将手中的玩具物品使劲地扔在地上,并且哭叫打滚以宣泄不满。或者夸大同伴的一丝丝不足跑来告状,却没有听到我给予的批评后,就会立刻暴怒,自己大声指责同伴。我认为欣欣虽入园较长时间却没有建立集体意识,无论活动、思考仍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二)
新来的彤彤(女)初次给人的印象是表情平淡,倔强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交往,易与同伴发生争执、口角,常伴有攻击行为(打、掐、抓、咬、撕扯),几乎每日发生多起。另外,彤彤的另一个行为也很是特殊---------神经性身体抽搐。(起初只是像发冷似的一天偶尔抽搐几次,后来频繁极了,间隔十多分钟一次,最严重时还会伴有不自觉的短暂叫喊。)
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仅彤彤这种身体神经性抽搐的行为已让他们身心疲惫。由于查不到原因,在专家的建议下,父母24小时轮流监测记录孩子这一症状的发生频率和次数。偶尔,爸爸会因过分担心对孩子大声呵斥,妈妈则不停地勉励孩子自己克制,却无丝毫的改变。
既然孩子在身体上都是健康的,那我们就要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原因:
心理压力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压力问题不可避免地从现代人的生活中突现出来,甚至连一向被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也开始感觉到外界压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压力。
桑德森和瑞慕斯伯格博士在他们的著作《耐压力的孩子——父母必读》中详细分析了不易承受压力的孩子的特征,对照后我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特征明显。
上述的两个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成了两个大麻烦。可是,有一个西方谚语说得好:“麻烦还不算是麻烦,如何解决吗反倒是真正的麻烦。”
二、善于观察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压力
(一)参与运动可减轻压力下幼儿的不良反应
这个前提是先要和幼儿有充分的交流,让其先接纳老师,喜欢老师,信任老师(这一点只要有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然后,就是和孩子一起参与共同游戏,他会很乐意接受。
案例一中的欣欣在户外活动时总是像一条晒太阳的蛇,软软地靠着或蹲坐着只看并不参与,多次鼓励并不见效。后来,到她游戏时,我便拉着她的手一起跑或跳,起初她仍是很抗拒,但后来便扭扭捏捏地随着我一起参与,两个学期后,欣欣已经能自觉的参与70%的游戏活动了。而每次只要欣欣自己参与,我都会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称赞她,从而让欣欣获得轻松、自信的愉觉。
(二)自信心的获得为幼儿减压
根据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发展历程中,都会面临这样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这四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以及其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我们自信心获得与发展的过程。
(三)提供和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融入集体中,消除心理压力
对其问题行为多包容、多理解,因材施教,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不使其异常行为过分暴露在集体或其他幼儿面前,常常让其感觉到:老师喜欢我、小朋友喜欢我。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
通过努力和准确的分析及适当的教育措施,三个月后,彤彤的多种问题行为都消失了,孩子的父母亲特别开心,感激,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问题幼儿是存在着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也是更应得到特别关心照顾的群体,做一个细心的教育者,认真的观察和准确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问题幼儿的“心理教育”的理解,高岚的《幼儿心理教育与辅导》一书中所讲的“三个打鱼人”的故事便说明了其深刻的内涵。也正是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幼儿身上,有着心理教育的起点和希望,展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高岚《幼儿心理教育与辅导》;
小慧今年15岁,初三学生。一天,父亲发现女儿在写作业的时间看视频(其实是小慧和同学约好上网进行课业讨论),爸爸大为恼火,立刻将电脑关闭,并叫来妻子一起教育小慧。
父女俩吵得不可开交,父亲对着女儿的头就打了一巴掌。这下,小慧气得往自己房间跑,还叫着“你打我,我报警让警察抓你”。父亲本以为小慧只是说气话,但10分钟后辖区派出所民警竟真的前来敲门。原来小慧打了110,称受到父亲虐待。
民警赶到听明原委后十分为难,只得对二人进行调解和教育。但小慧态度十分坚决,一再要求民警将父亲抓去坐牢。最终爷爷奶奶赶来救场,小慧才表示不再追究。
打骂式教育违法
未成年孩子竟然报警要求抓自己的父亲,或表示要到法院母亲……孩子的这些行为让父母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感到委屈,自己含辛茹苦抚养孩子,孩子非但不知感恩,还居然报警、,这到底是怎么了?
作为父母应当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不能一听到“报警、”就暴跳如雷。一些父母在埋怨孩子“不好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自己管孩子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是否认同。尽管许多父母的出发点确确实实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中小慧报警的原因是挨了父亲的打,那么家长此类的教育方式合法吗?《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所以,打骂孩子是违法的。
作为父母,不应把孩子简单地视为弱小群体仅仅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应当作为一个有权利的群体而被所有人尊重。父母不要只充当“管教者”的角色,也不要把孩子限定在“被管教者”的角色里,多些尊重,让彼此的距离拉近。
保护制度应该跟上
孩子打电话报警应该得到鼓励,孩子的权利意识增强不是坏事,至少能够避免更多的孩子因为家庭暴力而丧命。但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权利意识时,我们的保护制度也应该跟上,让权利义务落到实处。既不能让父母无法管教孩子,也不能让孩子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阴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