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沉迷网络 典型案例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典案型例

小王,男,2006年9月入校。最初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差别,怀揣梦想和激情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该生内向、羞怯,没有勇气参加社团竞选,作为一名普通同学本打算从学习上多加努力,出人头地。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小王痛苦地发现高等数学等科目难得超出想象,而且大学不再像高中随时有老师监督,偶尔逃一两节课似乎没什么影响,考试要到期末才有一次,于是慢慢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相比学习的艰难枯燥,网游要有趣得多,开始只是零星地去网吧玩,玩过之后也会内疚,可是日子有功,逐渐出入网吧变成他主要的生活方式。身边的同学开始规劝他,也在束手无策之后汇报给导师和辅导员老师。导师和辅导员很重视,多次找他谈心,并根据小王的特点帮他制定了实际可行的学习方案,请学生干部和宿舍同学帮忙督促。

奏效一段时间后,小王重蹈覆辙,又开始频繁地出入网吧,原因是原本对他来说较难的科目,荒废了一段时间更加跟不上上课进度,自制力差,又不擅长和老师、同学沟通,内心痛苦无法排解便重新沉迷网络。这次辅导员找他谈话了解到此时的网游已经成为一种逃避学习、逃避生活的手段,而非之前的兴趣使然。用上网来排解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可是上完网却更空虚,学习已经变成一座可望不可即的高山,压在学生心里。期末考试,该生挂科较多。新学期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还是跟不上,又开始沉迷网络,如此恶性循环,两三个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起不到作用,因为小王本人已经自我放弃,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2 了解学生成长史

作为心理辅导员,笔者与小王的父母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到该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父母年纪较大,该生自小成绩优异,沉默寡言,在家与父母和弟弟都很少交流,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供他上大学的钱都是借来的,但是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孩子在校表现忧心如焚,却也无可奈何。

通过学生成长史的了解,笔者发现该生外表很冷漠,内心特别脆弱,对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于是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并不谈学习,与他闲话家常,谈到家庭和母亲,该生触动很深。后来我找学生暗中观察,该生的状况有所改善,抓住这个时机,我安排班里的骨干对其进行帮扶,主动帮助该生学习,小王踏实努力了大半个学期,可是期末成绩仍旧很糟糕,彻底打消了他学习的信心。他对父亲提出退学,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3 尊重关爱学生

大三上学期,该生开学后就着手找兼职,想通过自己努力给家人减轻负担。干了一阵嫌累就辞了,开学后第三个周,小王仅带了300多元钱就离校出走了,走时未通知任何人,也没留下任何线索。学院第一时间通知了家长,并上报了学校和公安处,安排熟悉的同学从网络、附近网吧展开寻找,小王父亲告诉笔者一个情况:小王的母亲因长期劳累、营养不良,加上心情不好罹患癌症,家里经济更拮据了,可是却没敢告诉该生,该生上网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家里力不从心了,可是还在咬牙坚持。父亲最后从市里的网吧找到小王,把他带回家一周。

返校后,我没有批评他。面对一直低头不语,反应木讷的小王,我从情感的角度讲了父母对他的爱和期望。主要是从心理的角度,深切同情他的遭遇和体会,理解他的矛盾和痛苦,并且支持他尝试过多种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鼓励他从头再来,按照自己的进度成长。

4 加强同伴关系

小王回去之后更努力了,经历过这么多风波,他已经对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每节课都去上课了。为了巩固这个成果,我再次找来班长和宿舍同学,大家展开讨论如何帮助小王回到同学中来,产生归属感。大家都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了很多办法,并纷纷表示,自己会尽最大努力主动和小王交流,从学习上和他一起自习,切磋学习,生活上叫上他一起打球、健身等,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替代之前的,我很欣慰,鼓励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但因为挂科太多,该生没能正常毕业,他已经调整好了心态,接受自己的现状并且通过踏实的努力去成长、进步,毕业后先找了份临时工作做着,一边重修不及格科目,一年后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小王拿到证那天,特意到我办公室找我,感谢老师所做的一切,我由衷地替他高兴,一个大家都认为“完了”的孩子,迎来了凤凰涅槃的一天。

5 抓住成长关键期

多年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抓住网络成瘾等特殊学生教育的关键期至关重要,小王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大学,大多数学生要经历一个重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的过程,完成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发展轨迹产生偏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上大学之前,生活和学习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学生只要把成绩抓好,其他的都无需考虑。可是到了大学之后,生活环境的陡变,宽松自由的氛围和一切都要靠自己的现状,让很多人迷失自己,不知所措。只有在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去犯错误、去尝试时报以尊重、爱和宽容,但是在他们有所悔悟之时抓住时机进行帮扶、督促,才能彻底做好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工作,使他们有机会重新获得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才。

6 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面对特殊学生开展工作时,单纯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法往往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因为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讲的道理他懂,可是他无能为力,而且老师、家长、同学、朋友都不了解他,没有人了解他的矛盾和痛苦,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独行侠。于是他所做的逃课、上网、生活方式混乱等事情统统被他自己赋予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他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神圣,很超然。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控实训;项目教学法;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52-03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完整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自己制定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计划,进行质量检测,最后完成项目展示和评价。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老师解惑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完成整个项目,将各科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学、金属切削等多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的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一、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中的应用

1 选课题、制定项目任务书。项目课题的选定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桥梁,选择课题时,需将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设计出符合实际生产的选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 分小组、制定项目方案。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师解惑完成项目工艺制定方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创新、分析、比较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实施项目计划。学生根据自己在各个小组里的分工,开始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加工。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能切身体验到从制订工艺到具体实施,最后形成产品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中真实的体现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在一起。

4 项目展示与评价。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升华。学生完成作品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先由各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供他人借鉴,阐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弥补,以点评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教师评价时,不能只注重结果,而要注重过程,每个小组的水平参差不齐,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要指出问题的所在与解决的方法,比较各组的方案,总结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二、典型案例分析一轴类零件的加工

以数控车实训中常用和典型的轴类零件的加工为例,如图1。阐述项目教学在数控车实训这门课程中的应用。

1 项目任务分析。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查阅资料或提出问题,教师解惑,学生填写零件图工艺信息卡片,如表1。

2 分小组、制定项目方案。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制定工艺方案。教学流程如下:

(1)确定加工顺序:小组讨论,教师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学生填写加工顺序卡片,如表2。(2)选择刀具、切削用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学生填写刀具卡片,如表3。

(3)确定工件零点,绘制走刀路线图,编制程序清单,如表4。

3 实施项目计划。为了检测自己所编程序是否正确和安全性出发,各组先用仿真系统进行模拟加工,确认程序以后按照各组组员分工,在车床上团结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4 项目检测。①学生对加工完的零件进行检测:②教师与学生共同填写零件质量检测结果报告单;③各小组检查、点评;④教师填写考核结果报告单。

5 项目展示与评价。①根据做出的实际工件,学生填写加工质量分析报告;②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份个人工作过程总结;③各小组完成项目自评、互评表,如表5。

项目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推动,依托具体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将有关专业课程的内涵逐次展开,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并以“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控实训的教学中,将讲授区、讨论区、加工区集于一体,促使师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将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沉重的代价是强烈的警示。发生案件不但会给银行造成重大资金风险和损失,还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形象;发生案件,不但要严惩银行内部的涉案人员,还要追究相关经办岗位,管理岗位和领导岗位人员的责任;发生案件,还会对一部分员工的家庭亲情造成伤害。无论案件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还是对员工造成的伤害,都令人为之惋惜。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与平时的思想意识、工作习惯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是分不开的,老在一种工作状态下,思想一旦麻痹就让心怀不轨的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我们的规章制度制定的很全面,很细致,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在实际执行中就打了折扣,没有了风险防范意识,法制意识更是淡薄,在具体细节上处事的原则性不强,置制度于脑后,违章操作才付出了如此代价。

俗话说“苍蝇不叮五缝的蛋”。不法分子虽然功于心计,惊心谋划,蓄意欺骗。从内部看,是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书中的每一个案件,在作案的每一个细节中,如果能把规章制度放在首位,在某个细节上就能把漏洞堵上,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代价”。

十案十违章,而每个案件的发生都堪称违章大全,一是违规混岗、串岗、会计岗位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严重的混岗、串岗使每个作案人都能浑水摸鱼,使防范严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对内部人员作案起不到最后把关的作用。虽然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有,并且印成了本子,也上了墙,但严格执行还不够,更多的时候是学制度、“找制度”、“补”制度,实际上执行时又是另一套,导致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执行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因此,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更重要,要从操作和管理环节,一个制度一个制度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和学习,切实保障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到有规必依,按章办事,合规操作。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教育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景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教学案例包含着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景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从总体上看,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典型性

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三、教育案例及分析举例

[案例一]

我班有个叫黄继承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诈等,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首先要了解后进生转化方面的知识:

一、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二、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理论支持: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三、可以从如何对待和转化这样的学生进行分析记录:(1)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2)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黄继承坏习惯形成的原因;(3)“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说明,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案例二]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从教也十多年了,教学中也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可是有时候事与愿违,因为感觉课堂过于吵闹了。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有学生不时插话进来或是在下面小声说话;在自习或做题时,也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课堂讨论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争论不休;课间休息时更是乱成一团糟……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在课改的今天,针对课堂吵闹的现象,你该是什么态度和做法呢?

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孩子的不同个性。孩子的动作和声音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孩子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孩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和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的结构转变。

[案例三]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与此种情境有关教育理论知识为: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

可以从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来进行有效分析:(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实际上,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3)“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说明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说明:角色要轮换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