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1篇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2篇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4.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5.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6.教师的影响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3篇

一、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特点

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有其特殊性;同时由于初中生安全关系整个社会千家万户,具有复杂性;因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安全教育具有长期性[2]。

1.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初中生的年龄段大约是12~15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渴望受到尊重,是初中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增长的突出表现。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初中生大多已经熟练掌握上网冲浪的技能,由于其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沉迷于网络,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真假,因此,培育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成文明的上网行为习惯更是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

2.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复杂性

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增加了网络安全教育的复杂性。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需要自觉遵守文明上网的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开放的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素质,主动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学会辨别是与非的能力。学校应当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应通过级会、班会、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家庭需要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上网行为的榜样,理解和配合学校对孩子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社会应该承担网络安全教育应有的责任,校园周边严禁网吧的经营,网吧严禁未成年人入内,互联网形成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长期性

由于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都会接受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危险时刻都会发生,因此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网络安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是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内容,需要预防性和补救性教育相结合,其中预防性教育更需要大力提倡和加强,而不总是等出现网络消极事件后再紧急补救进行教育,应多以正面的积极事例作为教育的样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的发展,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还不是十分完善,作为教育者应该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融入日常的教育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当中强化文明上网的意识和行为。

二、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常规化

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化教育当中。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排上课表,并确保授课时数。把防网吧危害作为安全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根据不同年级确定安全教育的内容[3]。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和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教师在教学当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2.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多样化

学校在实施网络安全教育时,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热爱新奇、喜好体验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途径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效果。在学生教育方面,除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广播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可以采用电影放映、网络安全讲座、图片文字宣传、现场模拟体验、安全情景剧、安全知识问答、正面事迹报告和现身说法等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组合,大力推进初中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改变以往教师在校内教育的单一形式,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请家长和社会共建单位代表参加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座谈会[3]。讨论研究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集大家智慧,取众人之长,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3.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化

开展安全教学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要采用能收到实效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3]。学校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相应地设计出网络安全的主题活动,如情景剧扮演、班级板报宣传、知识讲座、网络安全征文比赛、“安全小卫士”评比等,把网络安全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初中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活动中去,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全面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建设符合网络安全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促进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抵御不良网络诱惑的能力。

4.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社会化

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充分利用日常学校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的意识,同时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和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给子女传授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开展情境化训练,在生活中指导子女科学使用网络[4]。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公安、治安、信息安全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最好能聘请有关人员担任网络安全的校外辅导员,共同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协助学校制定出网络安全的应急预案及相关纪律规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国教育报,2007-03-01.

[2] 陈慧萍.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学教学 衔接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这就出现了家长常说我的小孩一上初中数学就变差了。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背景回放

1.一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对妈妈说:“我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我真想早一点看看初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初中的同学是怎样的?初中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2.初中老师:“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学,小学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现在的小学生升初中普遍计算能力差,口算、心算都不行,上课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

3.小学教师:“我们的学生参加各项活动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辞辛苦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是有问必答,初中老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

4.小学教师及家长:我们的学生(小孩)怎么一上初中数学就由90多100跌到40多50。(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二、原因分析

1.教育工作侧重点的不衔接

由于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初中教学不得不把学习结果放在首位,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检测,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一致。

2.中小学的相对独立不衔接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闭门造车”情况普遍。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中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造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状态。试想一个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学得怎么样,“衔接”又从何谈起?

3.课程内容的不衔接

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缺乏独立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

4.假期管理的不衔接

六年级的暑假小学实际上已经放弃管理而中学还没有接上头,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根本没有做好上中学的准备。

三、具体对策

1.抓学生计划学习的衔接工作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老师安排的,学生一般不做计划,而到了初中学习时间较紧,在校其间基本排满了课程,初中阶段计划不周密,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打乱仗的情况,这样我们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督促进行。那么,中小学教师要继续指导学生做好计划,让学生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这样一衔接,学生到中学以后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2.抓学困生,偏科生的辅导提高衔接工作

在小学前,就有一些学困生,偏科生,他们的学习在小学本身就很吃力,初中所学科目又多,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学生“欠债”太多了,想赶上去就难了。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赶上,除了小学老师要加强教育外,学生进入中学后,教师要特别关注辅导这些学生,不让他们掉队。这样,我们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才能实现。

3.实施教法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会新课后不断地反复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知识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4.学法上衔接与改进,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刚上初中的学生不过十一、二岁,年龄尚小,所学课程及压力陡然增加,初中的授课老师多,班额大,不像小学那样随时接受老师的监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部分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影响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缺少前进的动力,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此,这就要求七年级的科任教师都要从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通过谈心,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需求,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学得开心,以便平稳渡过这段“衔接”期,以更加积极上进的姿态去面对初中生活。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注意:①着重预习,指导自学。②专心听讲,乐于思考。③及时小结,温故知新。

总之,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德勤:《中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技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阶段;学生管理;问题;对策;班主任;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是在13-16 岁左右,正是青春期,身心快速发育,是从少儿时代所具有的依赖心理向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转型。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心理起伏变化大,是比较难于管理的时期。另外,现在社会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高,学生普遍集体意识差,叛逆心理很强,过分重视“个性”的展现。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对一切都不愿顺从,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常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1,2]。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初中阶段学生的管理成为初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棘手问题。

1 初中阶段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里,尤其是学生班主任的工作问题,另外还有任课教师管理等多方面共同造成的,其中班主任和家庭是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中家庭对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溺爱,另一个是唯学习最重两种思想。其中溺爱主要因为现在家里孩子少,很多家庭是八位家长守着一个孩子,疼爱情有可原,但过分的溺爱就会使得孩子不懂的珍惜亲情、珍惜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很多不良习惯随之而来,这也会给生活造成上很多不良习惯。唯学习最重主要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量的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各种课外作业,使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比学校更紧张,造成孩子们压力过大。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是相反的情况,只顾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这也是不对的。班主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很多班主任管理方式粗犷,动不动就大声训斥,甚至还有罚站,在个别农村中学还有体罚的现象。所以,不能用心交流,不能真正关心学生内心的想法,不能了解他们生活与学习的问题,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是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任课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但是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视,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不够,比如很多教师仍然存在过多关心学习好的,而忽视学习差的等问题。

2 初中阶段学生管理改进的对策

2.1 突出人性化班级管理理念,用心与学生交流

以人为本的办学,以人为本的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初中新课改的重要主旨,所以,突出班级管理人性化,也成为初中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工作指南。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注重启发引导教育感化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不歧视任何人。正如作家冰心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由此可见,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因此教师需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切身的去践行,比如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学生的宿舍、家里与学生谈心,尤其是那些成绩差、思想不追求上进或者调皮的学生,了解他们出现问题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地去给他们解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真的被老师关心着[3]。学校也可以制度化要求教师提交定期的与学生的谈心交流记录情况,加以总结。而且要对那些不能与学生即时交流沟通,或者沟通交流不积极的教师给于一定的惩罚,把与学生的沟通制度化。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在班级中,每个个性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花,班主任要努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独具魅力的特点,用欣赏的态度关注个性的发展。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都有很强的被赏识的欲望,如果教师充分把握,在日常的管理中多多的给于鼓励和赞扬,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信,这对于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赞扬不见得非要等到学生做到事事完美才开始,而是要注意发掘日常生活中任何的细节,那么一个微小的成绩也要给与肯定。这正如美国教育家桃乐斯诺特在《人这样成长》中写道:“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定志向??”[4]。

2.3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构建家庭学校共同管理的新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毕竟年龄还都不大,仍然不成熟,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家庭与教师的约束,而且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实践也几乎相当,所以对于初中生的管理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进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的对话机制,其目的在于相互了解学生在对方视野下的表现,有哪些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这样有利于及时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培养大有裨益。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比如定期的召开家长会,定期的家访座谈,不定期的电话、网络、短信沟通等都可以,一切可以促进家庭与学校交流的方式,一切可以提高对学生管理效率的方式都可以为我们所采用。

参考文献:

[1] 张立政:浅谈初中学生管理之我见[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