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二级学院院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e secondary school office is the center of the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office work efficiency and service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condary school office work efficienc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office work are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二级学院;办公室;效率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office;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46-02
0引言
受大学扩招影响,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日益增长,各高校逐渐将原有的系的建制,改为学院或二级学院。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使得原本较为单一的教学执行单位,渐渐转变为具有一定行政职权的、教学与行政并行的综合管理实体。二级学院在获取了部分办学自、提升了办学活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承担了部分学校的、且自身并不十分擅长的行政管理职能。为履行好这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或称“学院办公室”)应运而生,一般负责学院的行政、党务、教务等一系列重要而又十分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二级学院行政工作的正常运作,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办学水平。因此,对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效率的研究是及时而必要的。
1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概况
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是作为教学活动与管理的主体,其管理职能将由现在单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向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办学实体转变。[1]因此,高校二级学院一般同时具备行政与教学的职能,并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对行政和教学的全面管理。
2二级学院办公室架构与职责
二级学院一般实行院长负责制,由院长负责学院的全面管理。按照职能划分,二级学院的机构设置一般由学院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研室组成。二级学院的组织架构大致如下:
2.1 由二级学院院长直属领导的学院行政办公室的人事架构大致如图1所示。
2.2 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的岗位职责(图2)高校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是学院行政综合办事机构,负责统筹协调、信息枢纽、公文处理、对外联络等工作。其主要负责学院的人事、教务管理、学生就业、科研项目管理、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有的还附带负责二级学院的计生、工会工作等。
3制约二级学院办公室提高工作效率的因素
从高校、二级学院的两级管理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如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二级学院行政综合办事机构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也遭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校整体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得办事流程更繁琐。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
3.1 外因影响和制约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提高工作效率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制度、办公管理系统、福利待遇、领导力和办公条件。
3.1.1 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像是一种文化,传承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高校的制度与文化是影响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工作效率的根本所在。由于二级学院与学校工作的差异,导致学校的一些制度不能完全涵盖二级学院的工作,因此,在制度上会存在缺失或不足。
3.1.2 办公管理系统要想提高办公室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信息化的办公平台是先决条件。办公室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的配置,运用先进的办公设备,改进办公手段,改善办公条件;另一方面办公室人员要自觉树立现代管理意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推进无纸化办公,提高校园网应用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能,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统一。[2]
3.1.3 福利待遇高校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关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幸福指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效率。通常收入与工作激情与态度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
3.1.4 职业前景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属于基层办事人员。往往其职业前景不受重视容易被忽视。当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份工作又看不到职业前景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怠工情绪,这样就影响了学院办公室的工作效率。
3.2 内因影响和制约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提高工作效率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办公室人员素质。作为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谦虚敏锐、善于学习、业务熟悉、基本功扎实、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提高效率,人才是关键。提高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是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的根本。
4提高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工作效率的途径
4.1 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办公室队伍,对工作人员进行必备的业务培训。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效率与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息息相关。要想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办公室队伍。考虑到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公文写作技巧、人际交往与接待礼仪、办公室行政人员心理健康培训、团队建设等等。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来保证培训质量,做到有奖有惩,以促进工作人员主动参加培训,积极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4.2 逐步实行数字化校园、办公自动化。提高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工作水平与效率,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平台。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硬件的投入,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校的办公平台。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增强信息化意识,积极主动学习现代化办公技能,主动自我学习与培训,跟上信息化发展需要。
4.3 优化高校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精简办事程序。高校管理体制建设是实在高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的根本。通过优化高校管理体制,精简办事程序,做到遇事有章可循、流程清晰,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办公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行政办公室必须明确其岗位职责,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职责明确与区分。
参考文献:
[1]白帆.高校二级学院职权运行机制的合理化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2(06):217.
一 德国高校兼职师资队伍的特点
(一)来源
兼职教师是指与学校签订工作合同,独立承担某一门课程教学,负责考试并给出成绩,他们来自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
德国高校兼职教师多数来自企业研究、生产一线。兼职教师能够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引入课堂,保证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技术进步挂钩。同时还能协助学生解决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而专职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要用很多时间与经济界取得联系和协作。这种教师队伍结构与生产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既保证了师资质量,也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比例
根据2013年巴登符腾堡州科技部的统计数据,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兼职教师所承担的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5%~10%,涉及专业根据学校有所不同。兼职教师与相应的二级学院负责人签订合同,承担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和考试。如,芬克博士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开有一家会计事务所,他与曼海姆应用科技大学电气学院院长签订合同,承担“企业经济管理概述”课程,每周4课时的授课任务,并在期末负责出考题、判卷打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基本没有兼职教师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联邦职教法》明确规定,“在职业学校里授课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如果在某一个技术领域需要由外聘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授课的话,学校教师必须陪同授课,全程不得离开教室,所以并不会出现外聘教师独自授课的情况。在企业里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人员名为“培训师”,这类人员属于企业的全职员工,工作地点也在企业,所以也不属于我们讨论的“兼职教师”。
(三)吸引力
德国高校的教授终身制,其优厚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德国众多专业人才羡慕的对象。能够在高校承担教学工作,为未来的工程师讲授来自企业一线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对许多企业高层技术人员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企业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不但有利于宣传企业文化、熏陶企业运营理念、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所以企业对本单位员工承担兼职教师工作的,都采取积极鼓励和支持态度。如戴姆勒公司区域销售经理库尔勒先生承担双元制大学的“汽车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任务,戴姆勒公司甚至鼓励其将企业最新的变速器用于课堂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企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支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赢得人心。
(四)准入资格
德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有专职教授、教学专业人员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任职资格等同于专业教学人员,即,原则上必须拥有博士学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专业岗位上工作3年;有2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院在聘用教师时,要求兼职教师进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师范训练,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
(五)聘用、薪酬和考评
德国高校聘用兼职教师的工作由各个二级学院院长负责。聘用的程序包括:公布兼职教师学历、经历的基本条件;与二级学院沟通教学任务;试讲,合格的竞聘者由二级学院直接聘用,签订合同。
在德国高校承担兼职授课任务的薪酬远远低于企业的工资待遇,一般来说2课时的课时费只有30~40欧元,有的兼职教师甚至分文不取。因为对于一个普通的企业工程师来讲,能够在高校授课,已经是一个莫大的荣誉,能够对本人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兼职教师的考评标准以教学质量为导向,与专职教授采用同等标准,测评人员包括: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同事、学生。除了高校内部会定期进行对兼职教师进行测评,兼职教师往往会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此形式进行自我评估。
德国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大都有相对长的企业工作经历,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来自企业第一线的教师往往最受学生的欢迎。德国兼职教师自身条件的高标准保证了师资质量,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六)素质提升
德国将高质量的师资与师资培训定义为“一个塑造高质量教育与培训及‘知识欧洲’的蓄水池”,对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有明确的规定,有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和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使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根据这些规定,职教师资需参加继续教育,有具体的操作办法、规范的监督机构、系统的激励措施。德国各联邦州普遍设有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学院,负责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
二 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中国教育部规定,从2007年开始,进行示范评估的高职院校的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要达到1:1。由此可见,兼职教师将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大多是因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课多人少”,所以需要外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主要来源是高校的退休教师。兼职教师应聘的原因也大多数是想通过兼职的工作,赚取额外收入。兼职教师收入均以课时费形式结算(约50元/课时),与在职教师收入相比过于偏低,直接影响了许多潜在的企业技术能手成为兼职教师的意向,也影响了兼职教师整体结构与素养的提升。
(二)数量不足
由于教师增长速度远低于学生增长速度,师资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完全依靠专职教师来补充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的,必须大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评审标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普遍体现为兼职教师来源单一、比例过低、课时量不合理、难于管理等问题。
(三)制度缺失
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与支持不足,教育部门的管理机制不尽完善;企业不支持员工从事社会兼职工作,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允许。
1 教育部门的管理机制
在高职院校直接体现为没有完善关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激励机制,无法合理定位兼职教师在学院教育发展中的地位,无法保护现有或潜在的兼职教师的利益,激发兼职教师队伍的活力。此外,在兼职教师选聘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上级部门制定专门的聘任制度、规范准入门槛,从而使得各高职院校在聘任兼职教师时随意性比较大。并且由于聘任兼职教师时,往往是因为教学任务无处分派,所以会不得已降低兼职教师的标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呈现不稳定性和无约束性,使兼职教师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
2 企业的规章制度
在企业里,通常要求员工全心全意为自己所在的企业服务。一些单位甚至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禁止自己的员工从事社会兼职,尤其是涉及到薪酬的兼职工作。此外,由于商业或技术保密等原因,企业也会与技术人员签署保密协议明令禁止其在外兼职。
3 兼职教师个人进修
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到生产第一线,与工厂的生产实际和技术实践相接触,才能达到进修与提高的目的。由于缺乏法规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做出相应规定,对于学校来说,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学校也不愿意承担兼职教师的培训费用;企业也在此方面缺乏积极性;兼职教师本身除了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几乎没有空余的时间进修培训。各学校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于是否培训、怎样培训以及培训内容的安排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 几点启示
德国的经济界与教育高度互动,历次职业教育改革都依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各联邦州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职业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经济界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支持职业教育。我国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德国经验。
第一,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双元制培养、订单培养、技术短训等项目,兼职教师才能够获得企业支持,这是进行“日常教学”的根本保障。
第二,我国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周边企业的意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现“双向共赢”,使本地企业能够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主动参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所开设的课程,可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也很好地解决兼职教师来源不畅的问题。
第三,社会和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能够让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感到荣誉和自豪的氛围,并建立相关的制度及管理机制,使更多的人乐于从事兼职教育和培训工作,将所学到的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国家或地方政府应研究制定相应的法规,形成“企业界和教育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为确保教学质量可以借鉴德国高校的一些做法,为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的培训,提升授课水平。并让他们参加教研活动、教学研讨会等,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第五,为解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例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可以借鉴德国高校在各联邦州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的经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确保兼职教师队伍专业面宽、来源渠道广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总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和系统的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德国高校和企业培训中心直接而深入地了解,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和领略到了其在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上的成熟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会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认真思考我国高职教育中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学院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推进综合改革的突破口。2014年2月,在全区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同时,学校专门腾出一栋临街实验楼改造为大学生创业园,并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投入首批资金,做到了“机构、场地、人员、经费”的四到位。创业教育学院的成立,从组织模式上更好地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有效地形成了系统协同效应,快速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报名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学生不断增加,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不断高涨,申报的创新创业项目也迅速增多,逐步形成了集“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研究”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SYB创业培训。结合区情、校情,特别是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愿望、需求,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授课,采用SYB+X模式(即syb+素质能力拓展培训、syb+特色项目培训、syb+企业考察、syb+创业大赛活动)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完成培训人数3988人,是自治区高校中培训人数较多的学校。同时,承办了“2015年全区创业培训工作教学示范汇报会”,为提高我校创业培训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院还积极构建了社会、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四级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一是学校先后与地方政府、社会各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有稳定的110个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与包头市青山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大学生创业园、北京市宏福孵化基地等地达成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了“一园多基地”的格局。二是将学校4000平米的临街实验楼改造为大学生创业园,投入资金近300万元。设有企业孵化室、培训室、实训室、接待室、洽谈室、办公室等,是自治区高校中创业孵化项目最多的大学生创业园。三是调动校内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先后在物理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四是在班级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邀请创业教育专家、校友企业家等来校作报告,开展创新创业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者做好“一条龙”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更好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无门槛、零投入”的思路,在入驻条件上,不分性别、不分户籍、不分学位、不分专业,均能享受到优越的扶持政策。园区为每个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套办公桌椅,5-1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创业的大学生享受到“经营场地零成本”、“自主创业零收费”的优越创业条件,使大学生创业者“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学院建立了校友企业家联盟,用校友成功创业经历激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的企业入驻,协调办理工商、税务手续,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实训。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和就业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息的创业资金。截至目前,为大学生争取到65万元的无息贷款。免费提供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物业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大学生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形成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一)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点
1.理想期望值与高考实际录取造成的心理落差较大,自我定位不准确,成才目标不明确,容易失落、迷茫、自怨自艾,有些学生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心理状态。
2.全额缴纳受教育费用使学生的角色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消费者。高额的学费使他们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更强烈的消费意识,包括消费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服务等,于是,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后勤各方面有更挑剔的眼光和更高的要求,并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3.目前社会对独立学院较低的认可度和高考录取划线档次,无形之中区分了一本、二本学生与三本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心理容易造成较强的自卑感,且情绪更为敏感,甚至可能会自暴自弃。
4.独立学院学生高考分数相对其他普通高校来说较低,在学习和生活行为上表现出自觉性差、自律性弱、自我管理能力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在大一、大二时期还处于“后高中时代”,加上独立学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而为学生提供太多包办服务,使学生此种表现更为突出,把其自身的发展好坏归结于校方的教育管理。一旦发生问题,学生及其家长会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
5.独立学院较高的教育费用使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中高层收入家庭,这类学生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来自农村和城市较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常会因筹措学费而苦恼,面对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会产生虚荣、嫉妒甚至仇恨。这两个极端群体的交织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形成小团体交往等,在女生中尤为突出。
6.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同时多有特长且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二)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体制方面。学生工作是党群和行政职能工作,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与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相比在体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学生工作领导核心和管理重心发生变化,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行政色彩过重,德育工作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运行机制方面。独立学院投资方往往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干预学院的办学和日常管理,董事会的决策机构变成日常管理机构,其决策职能变成管理职能,学院办学理念、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方式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投资方的认定。有的学院甚至违反教育规律,纯粹用企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学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然呈现方向及定位模糊混淆的状态。
3.在理念和观念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经验往往照搬母体高校,造成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缺乏其针对性、特殊性和有效性,大多采取本本主义,工作理念套框框,工作方式方法走套路,习惯按部就班地在母体高校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移花接木”,总体上无法超越,无法创新。
4.在管理方式方面。独立学院大多以普通高校精英式教育为母本,缺乏对新对象、新环境、新现象的针对性研究和探索,对学生或仍采用松散的敖养式管理而放任自流;或采用严格的圈养式管理而过细过严。
5.在队伍建设方面。由于独立学院自收自支的财务管理方式,其往往为降低人员成本,政工队伍招聘素质不过硬,管理队伍培养投入不重视。在辅导员队伍配置上,基本上未能按有关文件精神配置到位,有的独立学院甚至由于经费、工作量等问题取消了班主任岗位。
6.在全员育人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大部分老师是外聘教师,流动性大且难以管理,很多老师只教书不育人,而对于专职教师来说,归属感不强造成大多数人存在打工意识,缺乏职业操守与道德,学生工作全员育人的局面难以形成。
7.在国家政策执行方面。由于独立学院体制的问题,学校单纯的公益事业本质自然描绘上了经济产业的色彩,使得某些国家政策体现不够充分。如“两课”、形势政策课等一些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未能够全面发挥。
二、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式及其分析
(一)基本模式
1.一级管理———集权模式。在该模式下,机关设立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全面负责学生工作,各院系不设学生工作组织机构及学生工作人员。该模式改变原母体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为一级管理体制,取消院(系)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由主管学生工作学院领导直接领导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全面负责全院学生的学生工作,并直接组织各院(系)辅导员具体实施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这种模式优点是:第一,工作效率高、信息渠道通快。辅导员直接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由于减少了院系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这个中间环节,职能部门安排部署的工作可以直接到达基层并很快付诸实施,同时,基层在执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可尽快地反馈给职能部门;第二,机构较为精干,人员成本降低。各院(系)可根据师生比例灵活配备辅导员,同时使各辅导员工作量基本均衡。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第一,各院(系)对学生工作的支持缺乏组织保障和领导指导,易造成各院(系)教学、行政、学生工作严重脱节,辅导员工作“群龙无首”,专职教师“教书育人”工作难以开展;第二,由于职能部门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实施者,事务性工作量大,头绪多,易造成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充足时间来整体规划全院学生工作的混沌状态。
2.二级管理———分权模式。在该管理模式下,采取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机关设立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院(系)一级设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并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等具体实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代表学院对学生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在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履行计划、指导、协调、督促、服务和考核等职责,各院系是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工作的总体安排,全面负责本院系的学生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第一,强化学院对学生工作的宏观调控能力。因管理权限下移,职能部门可以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做好学生工作的发展规划;第二,充分发挥基层院(系)的主观能动性,规范基层院(系)的学生教育管理行为,并能使各院(系)学生工作更贴近本院(系)学生特点与个性;第三,使各院(系)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党务等各项工作得到统一规划、部署与实施,整合了多项管理资源配置。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在个别规模较小的院(系)中,组织机构环节及人员设置难免臃肿,管理成本增加。
(二)比较与思考
综合比较独立学院两种学生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但总体来说都表现出以下两种不容乐观的情况:
1.学生工作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未能形成。从独立学院办学情况看,多数独立学院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学院的重大事项,学院院长由母体高校推荐,董事会聘任,负责领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执行董事会决议等。而学生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应实行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受党委统一领导,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行政副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组员由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工作处,负责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监督和协调。但在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层面主管学生工作的院级领导或是副书记,或是副院长,或是副书记和副院长共同主管,没有设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基层各院(系)层面要么采用行政负责人兼职学生工作而不再单设领导岗位分管学生工作,要么采用设立行政副职的方式分管学生工作,基层各院(系)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则另设一岗(多采用兼职方式),仅管各院(系)学生组织发展等工作。从学院到各院(系)的学生工作出现党与行政“两张皮”的局面,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未能形成。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特色学院 应用型高校 利益相关者理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与之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必然被纳入转型发展轨道。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并且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本文结合宁波大红鹰学院特色学院的发展历程,讨论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特色学院的动因以及价值取向。
1特色学院的内涵
特色学院是指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与学,实行以岗位能力培育为基础,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等用人单位,以^域特色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专业学院。从特色学院的定义及内涵来看,与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提出的“产业学院”概念有部分相似之处,是实现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多赢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2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现实需求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部署和规划,1999年后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无论是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还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都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高校转型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是改变其在与其他高校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化解高等教育结构失调的重要手段。而转型的主要方向即为面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以及新经济、新业态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使高等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
目前,高校应用型转型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一是办学定位不明确,无法突出应用型高校的社会责任;二是师资队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意识有待加强;三是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深度和力度不够,浮于表面。简单的来讲,即学校转而不变、教师改而无效、政府推而不动、行业合而不作。依据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共建特色学院既能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又能培养新业态应用型紧缺人才,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深度和力度,是地方本科本校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途径。
3特色学院发展的动因分析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着力点在于统筹考虑地方经济、政策导向、优势产业、高校自身等因素,创建政校企多元参与办学模式,从一元转为多元,特色学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特色学院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高校、企业、政府和地方经济环境(动因模型见图1)。
其中政府是发展特色学院的条件创造者,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拨款,鼓励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入的产教融合合作。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是特色学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政府一起构成高校特色学院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企业是特色学院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当前,企业对特殊技能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企业的匹配度越来越低,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一些高新企业或新型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又存在诸多技术攻关难题,需要向高校等科研机构寻求合作。特色学院可以根据合作对象的功能需求,通过校企综合型、校企订单型、校行合作型、校地合作型和校会联合型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为产学双方架起交流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解决企业科研难题。
最后,地方本科高校是发展特色学院的责任者和决策者。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一是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新业态紧缺型人才:二是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地方产业转型需求,建设发展二级特色学院能够同时满足高校的这些转型发展需求。
4特色学院发展的价值取向
4.1解决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随着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出现大量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海洋经济、3D技术等,这些新兴产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在不断加大,同时高校培养的传统人才又无法达到新产业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与新兴、高新企业合作共建特色学院,可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要求,重新拟定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学科专业或方向,使得人才培养与区域新经济发展相匹配,实现更加紧密的产学研互动。
4.2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要求
根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是职业能力缺乏。但职业能力难以在传统、封闭的培养模式、环境下形成。同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人才数量与质量上的需求。基于校企共建的“特色学院”与企业在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对接融合,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规格和工作岗位标准有机对接,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工作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得合作单位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便于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前景紧密联接、优势师资互聘、真实工作环境与模拟教学环境交互利用等,从而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达到解决企业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相匹配问题的目的。
4.3提高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
特色学院运行机制下,企业不仅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同时还为高校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通过项目开发、职教研修、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路径增强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企业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引领作用,在高校中引入企业兼职师资,构建适合高校的应用型教师发展体系,从而解决学校传统教师授课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特色学院实证研究
宁波大红鹰学院自2011年起,依托传统二级学院,融合相关学科专业,以特色专业(方向)或专业群为载体,探索建立多个企业、行业共建共管的特色学院,包括以顺应浙江省海洋经济战略和宁波市大宗商品产业发展需求的大宗商品商学院、以国家“双创”战略为导向的国泰安创业学院、以满足家族财富管理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需求的家族财富管理研究院、以发展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和催生新兴经济形态为目标的微学院、以响应浙江省、宁波市“电商换市”战略的慧科互联网学院、以培养3D打印人才为发展定位的3D打印学院等。涉及多个专业,直接受益学生4500余人,近3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95%以上的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很满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传统学院与特色学院“双院”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合作企业提供前言技术、资金信息、技术人员、特色教材、特色课程、实训项目、实训基地等,高校传统学院提供学科支持、应用型教师、基础课程、基础实验室、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特征的四共运行机制(具体见图2)。
以国泰安创业学院为例,学校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运行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方代表任学院理事会理事长,企业方代表任学院院长,加强企业对特色学院的管理。并依托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创业学院通过与新业态经济对接,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完善创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共建课程和共编教材等方式,探索校企合作下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丰硕。近三年,我校的学生创业率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的全省创业率排名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