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背景及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处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无序、无趣、无法的状态,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最能反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主要有三种序列设计:一是以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序,二是以知识(按字词句篇编列训练内容)为序,三是以能力(或“观察、分析、表达”三阶段训练;或“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书面表达、文章修改”四阶段体系;或“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等多阶段训练体系)为序,都因为脱离教材、设计繁杂、耗时过多、序列没计仅强渊作文教学的某一方面,缺乏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体、知识、能力等各闻素的整合而不能被大面积范围的师生所接受。

“三位一体”作文研究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研究序列将文体、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割裂开来、各自为阵的弊端,极富整合力、创新力的提山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的作义能力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位”指经典文学篇目、思维、生活,“一体”指生命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日、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是与经典文学篇目相结合、与思维方法相结合、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生命体发展、提升学生生命境界为最终日的的全新作文教学。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典文学篇目与作文 中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及写作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经典文学篇目在文体、文章格局、语言运用、写作手法等方而的知识点。把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作为写作的范文,同时推荐相关的课外文学名篇辅助阅读,增强学生对文章、文体知识、语言表达的感受力。

作文教学与经典文学篇目结合有几点好处:(1)学有所州:让学生能从课文学习中得到模仿的范本。(2)学以致用:将教材巾的知识现学现用到习作中。(3)课外名篇能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思维与作文好作文必须有好思路:七至九年级,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课}=多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生活与作文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无论是讲读课文、写作指导,都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学生亲近作文、愿意作文、喜爱作文。

4生命体与作文阅读和写作都能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阅读滋养人,写作让人学会思考和表达。作文能展示生命体成长发展的轨迹,作文能让生命体不断在反思中提升。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方法

1理论方法:文献法(我们查阅近十年的作文教学研究内容,并有文献综述)

调查法(我们有初一新生的作文调查问卷和分析)

2实践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我们有近60节作文教学案例)、归纳法(我们有总结作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论文)、纵向比较(期中、期末考、初三月考中作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统计数据)

(三)“三位一体”作文研究序列及过程(见文后附表)

(四)“三位一体”作文教学实施步骤、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酝酿(2007/10―2008/7)教师了解学生现有写作水平,做好数据统计、原始资料的积累,纵向比较,分析总结。2008年4-5月,请相关实验教师上公开展示课,课题小组成员评课、交流心得。2008年6月,收集实验教师论文、教学案例,做好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实施(2008/9―2009/7)实验教师在上一年实验的基础上,反思作文教学中的得失,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验教师通过写作专题讲座、公开课展示、学习交流写作教学心得等方式不断提升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积累典型教学案例,通过公开课、集体交流评课、小组交流、外出考察学习、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2009年6月,进一步收集实验教师论文及案例,做好第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结题(2009/9―2010/6)首先,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师能总结出自己在“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方面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然后,完成专题研究报告,接受相关部门评审。

三“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从2007年10月至今)

1学生习作发表: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导报》 《红树林》 《蛇口消息报》等多个报刊上发表习作多篇。

2 学生习作获奖: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南山区现场作文竞赛、“红树林”杂志征文比赛中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3 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深圳市中考作文满分为40分)。

4 作文教学案例:课题组负责人陈芳老师在2009年7月“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年会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现场课上获得二等奖;课题组有4位教师、共6节作文教学录像课获得“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一、二等奖。

5 作文教学论文:课题组8位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在南山区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中多次获特等、一、二等奖。

(二)成果的影响和贡献:

从2007年起,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组已经积累了近60节作文指导课课例,形成了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目、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模式。让荔香中学更多的学生勤于写作、乐于表达,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境界。

在2008年中学生学习水平测试中,荔香中学学生作文能力居南山区各校前列。

2007、2008、2009年,荔香中学语文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是课题组老师们齐心协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成果。

课题组教师们的作文教学录像课、现场课,在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现场课比赛、南山区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中屡获佳绩。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同步阅读――修炼内功的最佳途径

同步阅读,简言之,教什么就顺着什么方向延伸阅读。同步阅读,既是专业功底的底线,又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得以提升加固的保障。

同步阅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涉猎性阅读,即观其大略,意在了解。它主要突出“面”上的拓宽。比如,教学《诗经》二首,至少要对《诗经》有大致的了解,如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是怎样的结构布局,怎样的体例模式,有哪些主要的篇章等。了解与不了解这些宏观的状貌,解读具体篇章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学李白的诗歌,不能连李白作品的特点都不清楚。教学苏轼的词,也不能连苏轼的生平遭遇都不甚了解。涉猎性阅读在名著阅读活动中效果尤佳。陪伴孩子们阅读,听他们谈阅读感受,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最有效的导读形式。

第二个层面是研究性阅读,即兴之所至、个性研读。这一阶段的阅读可以根据兴趣、需要、主次有选择地进行。这种阅读意在求深,是一种相对系统的阅读。可以从某个作者的生平传记到具体作品,甚至可以囊括所有作品再到解读文字,系统浏览。研究性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效果,但一个人的底蕴会在不断的吸纳中自然积淀而成。我也曾一度沉醉于《论语》《孟子》《庄子》等,深感这种阅读对于增长内功不可或缺。我认为,当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时就做这种研读,可以一直研读下去,“读”无止境。无论教材怎么变,“根”和“本”是不变的,这“根”和“本”就是经典作品。经典研读,给语文教师的回报最为丰厚。

二、理论阅读――教育行为的必要支撑

到了教育艺术渐趋走向成熟的阶段,要真正突破瓶颈、有所提升,就必须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可以促使自己反思教育现实,提升实践经验。

我以为,教育经典的阅读,是一种方向性阅读。教育经典无异于施教者的行为指南。教育是艰辛的跋涉,更是智慧的攀越,要有路标,否则,迷失方向的教育付出再多也是没有价值的。我的教育经典阅读,开始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等,我的教育反思与追寻,与这些阅读紧密相关。教育经典不胜枚举,有一点无可置疑,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都是在教育名著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教育经典是教师前行的理论支撑,而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却正是多数一线教师所欠缺的。

从专业引领的角度说,语文教师应该阅读学科建构方面的书籍。什么是语文,这并不是与我们毫无关联的话题。优秀语文教师的专业自觉大都是从阅读学科建构理论中建立起来的,课堂上的所有行为,其方向、手段、实效,都建立在懂得语文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一点作为底线的教学研究。我自己颇为受益的书籍有王尚文的《语感论》、斯霞的《我的教学生涯》、钱梦龙的《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孙绍振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

三、课例研习――专业技能的提升方式

在语文教学领域,名家课堂是一座宝库。《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等书籍,“名师讲语文”系列,以及其他名家(老一辈如于漪、钱梦龙先生,新生代如韩军、窦桂梅老师)课堂,都值得研读。研习名家课例,是把钻研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可以促使自己快速提升教学技艺。

案例书籍的研读能帮助我们形成教学诊断的“自觉”,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解读角度的切入、有效教学的判定等。优秀课例的研习有助于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同时获得提升教学艺术的教学机智。我曾经对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实录中“读诗”的环节大为赞叹。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诵读――以劝慰别人的口吻对着同学读;默读――假设自己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自己握紧拳头鼓励自己,以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悄悄地读给自己听,勉励自己。帮助学生通过特别的吟诵方式理解诗歌,这是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个教学细节含金量特别高,它不是别出心裁的小招式,而是名家引领学生学习诗篇的大智慧,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真谛。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第一步:知其人——了解名师成长历程

首先确定学习对象,了解名师的成长经历。我们有很多教师埋头教了一辈子书,也不知道自己专业领域内的教育教学专家、名师,更不知道他们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不走近名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名师耀眼光环的背后所凝聚的艰辛和执着。于是,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确定一位名师,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老师们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到图书馆阅读名师的著作或通过网络与名师对话交流,直接聆听名师教诲,了解名师成长历程,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

为强化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倡导“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并购买了大量教育教学专家的音像资料和图书,鼓励教师多读书、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多年来,学校坚持实行教师购书学校报销一半经费的政策,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引导教师多读书,为深入走近名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步:读其著——学习教育思想

在了解了名师的成长经历和大致的教育教学风格之后,学校要求教师进一步走近名师,选择名师的著作精心阅读、品味。引导教师进行“文本细读”和“案例鉴赏”。“读其著,思其言”,就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或人格学识等方面进行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边学习边反思,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书感受,交流学习心得。读名师的专著,思考其教学观点,吸取其思想精髓,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老师们从中找到了差距,名师们独到的见解丰富了大家的认知。

第三步:观其课——感悟名师课堂

如果说读名师的著作多是从理论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那么深入名师的课堂则是更直观地从操作层面上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吸收。课堂实录,是名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外显与体现,在读其著的基础上,看其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摩与研讨并重,学习起来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观其课,会其神”,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看—记—评”的方式,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经典课例录像及报告光碟,感悟教学真谛。“记”,要求边看边做好笔记,随时记下心得、感悟,记下亮点、特色,记下困惑、疑虑。“评”,以教研组为单位,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评议、研讨。大家集中学习观摩了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村居》、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等优秀课例,看《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录像,研究名师课堂案例,采用“微格结构法”,研究其细节处理。通过“看—记—评”,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名师的课好在哪里,提高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分析和评判能力,促进了教师由“匠”到“师”的转变。

第四步:践其行——展示创新课堂

学习名师,走近名师,更要从名师那里返回自己的课堂。“学其真,践其行”,在活动中,引导教师不但要学习名师教学理念和方法,关键是要通过学习,把名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带进自己的课堂,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不仅要学习名师深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课堂教风,更要学习名师发自内心的教育情怀。学校要求教师在品读名师著作的基础上,吸取其思想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位教师在教研组中展示一节学习名师的好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校及时把读书成果编辑成册,推出了“走近名师”读书活动系列专辑:《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阅读名师经典,聆听智者声音》《走进名师课堂,感悟智慧成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等专辑,以“四步走”为主线,带动全体教师的读书活动。

为使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活动更深入,学校把“走近名师”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书香校园特色创建相结合。我们积极参与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等批准立项的“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小学语文动态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课外阅读工作的开展。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摘要:互联网+的时代,管理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获取知识能力及其创造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的训练比让其获取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体验式案例教学法正适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为管理类课程本科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体验式案例教学法;管理类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64-03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招收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管理类毕业生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在经受着市场的考验。同时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策背景下,积极探索体验式案例教学法这类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如何结合管理类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合理设计与运用体验式案例教学也成为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一、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提出

管理类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已被广泛的运用,但其局限性也较为突出。

1.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中许多经典案例教程,尤其国外经典案例与学生间似乎隔着深深的鸿沟。实际教学中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基于教学要求对案例进行调查、思考、分析和讨论,确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却极大欠缺。或因为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现实差异,增加了学生对这类经典案例的理解难度;或因为在社会极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典案例失去了现实环境;也或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经验值较低,理解不了案例中的场景与立场,更理解不了案例中设定情境的虚拟特点,导致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无所适从。传统的案例教学是用那些已经发生了的案例进行分析与研讨,对案例的回顾式的分析缺乏参与的乐趣,加之案例与校园学生的时空距离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触点,难以形成案例教学中期望达到的对知识点的“纯感知认识”,教学效果与质量极为有限。

2.市场对管理类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多样化。在目前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增长的时代,对管理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多途径的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的训练与养成比让其获取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需求理论和成人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知识成为现实需求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成倍的增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深刻。在互联网+的时代,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在需求的驱动下主动地学习,多途降幕袢≈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同时,体验式案例教学的过程在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的训练与养成方面的成效亦尤为显著。体验式案例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深层次地理解知识;②学习的内部过程是对学习者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训练;③学习控制以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和调节为主;④教学要提供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的社会情境;⑤教学有赖于将多样的、情境性的信息与有力的建构工具作为物理情境。这一理论认为特定的知识总是与对应的情境相联系,让学生参与进对应的情境中,获取特定的知识。它让学生去体会案例的情境与各方的立场,缓解了案例情境与学生实际认知经验脱离的矛盾;较高的参与度与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更促使学生积极去探究。

二、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五年多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两个层次总结了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管理类课程多数理论的学习都需要在特定的情景中体会,根据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和维克利(B.C.Vickery)的信息交流模式理论,我们总结得出学生通过获取新知识并与原有知识结构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或充实、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有效作用,我们将理论教学分为两类,即学科基础性理论与课程扩充性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与参与过程中理解与获取知识,并训练能力。①学科基础性理论的体验式教学。学科基础性理论的体验式教学基本的教学流程分为如下五个环节: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教师具体讲授理论要点;体验任务的安排――根据教学目的安排案例与实践;体验实施――学生完成体验任务;案例分享与讨论――通过PPT分享,具体问题的讨论与质疑;教师点评与总结――强调体验案例中的理论要点(得出共性的结论),纠正部分理解误差,总体评价成绩。体验式教学在学科基础性理论的应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在特定情境或案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同时,团队学习模式通过合作与讨论的过程激发各种思想与观点的碰撞;在沟通与相互说服、妥协中进行问题的反思与重新审视;团队的分工与协作更是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训练和自控能力的培养。②课程扩充性理论的体验式教学。课程扩充性理论是指与课程相关的相近学科或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不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能帮助更好的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类知识的教学我们采用团队多途径学习模式,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资料,由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整理,并思考与本课程知识点运用的联系。具体流程如图1:

课程扩充性理论的体验式教学在于鼓励学生多途径、合作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整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立跨学科的知识点的融合与综合利用的思维。在教学课堂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学生多学科联系的知识体系。

2.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实验课程中运用。实验课的教学是体验式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阵地。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在网络实验室内通过模拟系统学习或在现实环境中完成具体任务。①模拟实验课程。模拟实验课程是体验式案例教学的常用形式,学生在网络实验室内通过模拟实验系统,各小组进行分角色扮演,完成既定的业务与任务。模拟实验课程能使学生对商业业务流程及其经营管理形成感性认识,领会实务中各种角色的职责及将面临的问题,引发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模拟实验课程弥补了高校管理类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经验值低的局限。②现实环境中的任务完成。现实环境中的任务完成是以课堂外的时间为主,基于具体任务的调查与实践。体验任务有基于课程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调研、基于具体任务的商业计划书、热点问题的跟踪观察与研讨等。这样的体验任务要求学生必须身体力行地投入其中,做好详尽的过程记录,并反映在PPT汇报材料、调研报告或商业计划书里。下面以基于课程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调研、基于具体任务的商业计划书为例介绍现实环境中的任务完成的运用实践。

基于课程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调研主要是一些观察性的体验任务,要求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调查与讨论: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否是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这些做法中哪些是合理的,还存在哪些不合理的要素?是否有其他最佳的方案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该体验任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基于具体任务的商业计划书属于参与性体验任务,经常要求学生假定自己是企业新入职的员工,基于特定的任务做商业计划书,要求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讨论与操作:任务完成的关键环节是什么?需要什么信息的支撑?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各种方案是否可行,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是什么?可行方案中最优方案及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制定最优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完成的流程、时间与预算)。思考商业企划书是否详尽,是否有遗漏的环节,预算的依据是什么?能否真实实施?体验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仅给出参考性意见。计划书提交后,教师以部门领导的身份审阅学生完成的商业计划书,并给出修改与完善意见,最终完成一份具有操作性的商业计划书。实践中该体验任务多数小组都需要教师作两轮以上的反馈方可完成。该体验任务全方位地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站在特定角色下(商I活动的某一方)思考的思维能力,摆脱了传统案例教学中研究者的中立状态,对问题的思考加入了企业的立场。具体流程如图2:

现实环境中的任务完成要求教师扮演协调的角色,仅给出参考性意见和方向性的引导,不提供结论性意见,把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更多留给学生。

三、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困难及策略

相对传统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对每一个教学团队来说都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的课程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传统案例教学法中,依然强调教师的方向决定者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体验式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扮演一个协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必要的时候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授课的内容与形式做全面的权衡,确保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自觉性,同时面临的是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在特定范围内选择喜欢的体验任务、喜欢的合作团队的更多的选择性,这样选择性也需要学生更多地去思考。这种角色的转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平时授课应该注重参与式气氛的营造,训练学生主动思考与发言的习惯;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体验式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体验式案例教学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去思考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去完善教学设计,去创新教学模式。课后的教学反思可以通过教师间观摩与讨论、师生共同探讨,也可以自我的反思来进行,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有有效的模式。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国学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

近来国学经典大热,以经典精神和思想浸润心灵,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养,但国学经典具有意义多元、思想高深、精神复杂、内容丰富、结构陌生、语言古奥等特点,既可以是我们通向古代的一座桥梁又可以成为横亘在我们与古人之间的一堵墙垣。这种矛盾需要我们采用化繁为简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经典、熟悉经典,帮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浸润传统文化。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挑战

低年段国学涉及回环反复的文言文教学,比较学生的日常语文教学,缺乏生动和直观性。单纯的国学书本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经典古言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创设文言意境,更有一种思维上的碰撞,对没有接触过这种模式的孩子们来说有难言的吸引力。我开始寻找突破,想着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求知欲望。

案例一:二年级的国学课文为《笠翁对韵》,讲究对仗、押韵和格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二年级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韵律,毕竟古言离他们很遥远。课堂上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记下来”,或“跟我读”。诵读是读了不少遍,可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

我调整了导入部分,先用多媒体系统制作出精美图片,以图配文,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学生瞪大了眼睛关注文中的韵脚和对仗的字句。课文《笠翁对韵》有30个平声韵部,同一个韵部的常用字做韵脚以对句形式编排。句子之中融合韵律规则,暗含典故。当画面出现天与地的壮阔,学生能迅速说出这是“天对地”。甚至有学生说一说关于天地的神话故事。这是学生自己的感知体验,我很高兴总算有效果了,即使拖沓了教学时间,第一课上了三课时,但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学科资源整合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科工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只体现在国学单个教学环节中,如小组讨论环节、文本欣赏环节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国学教学深度融合,将之应用到国学教学设计、国学教学过程、国学教学反思、国学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甚至可以将后续教师教学反馈活动和学生学习反馈活动结合起来,打包压缩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电子包。

案例二:一开始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到某一教学环节中。渐渐地,只要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图片,学生就能说出对子,慢慢地从一字对到五字对,“山花”对“海树”,“风高秋月白”对“雨霁晚霞红”。接下来的教学都渗透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身影。

第二步品读释疑环节,寻找韵脚,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找的对,各不服气,我引导他们思考:什么叫做韵脚?直到多媒体上出现正确答案,孩子们都还在小组激烈的辩论中。有学生说找到平仄,为什么韵脚不对?我一听很高兴,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打开提前整理的详细的网络文本资料,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又有学生提问题,为什么这些对子和古诗不一样呢?学生很快发现每一句各不关联。我故意吊他们的胃口,打开网络百度平台,让他们搜索故事或欣赏图片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擅长绘画的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图画,如春夏秋冬四季时令,风雨雷电等天文现象,彻底激发学生对词语表意类别的兴趣。

案例三:在熟悉古人用语习惯和词汇之后,学生开始初窥一点古人的诗词语境,开始想办法将更多多媒体资源引用进来。诵读是文本体悟的过程和手段。每一次诵读,我都把大家的音频录下来播放。真的很有意思,学生第一次听到时笑得东倒西歪。我接着播放准备好的国学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地听,有的孩子甚至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完成第一课教学任务之后,安排学生在家里上网,搜索有关国学经典诵读的视频和诵读方法,让他们尝试模仿音频视频中的人物,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个人的诵读音频或者视频录制下来进行比较。当天课堂上,安排小组诵读的时候,学生最高兴。总有意无意地和网络上的优秀视频做比较,有的小组长还安排成员编演各种动作。“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近淡凝脂”。女孩子翘起的兰花指,男孩子深沉的嗓音,再来听孩子们的诵读,实在是一种享受。

课后学习,学生更兴致勃勃。以往国学作业只是在家完成课后练习题或背诵,现在凭借家长的帮助,学生在QQ网络平台相互出题测评韵脚的标注,还上传自己诵读文本中喜欢部分的视频,我也在班级QQ群里送出了鲜花的表情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于教学资源整合。

后续中将学生的反馈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反思都做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包(文件夹),以备教学随时查询。

三、多元化网络平台改变生本教育在国学中的实践

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承载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平台,特别有利于生本教育教学在国学经典中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在备课、上课、评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组式自主学习活动。

案例四:一时之间到了国学课,班级特别安静。其实学生在课堂起初阶段只是单纯兴趣、知识汲取上有障碍,国学以生为本的学习环节很难展开,学生自主学习更无从谈起,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重要帮助。生字教学上,国学中的文言句子和生字晦涩难认,有些古今异义的文字,学生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这个字却不读这个音呢?该怎么解释才解释得清楚呢?正确认识生字很重要,因为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感受课文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感受回环往复的韵律。学校引进电子白板,上课时我点击网络平台上的资料库,就有古字今字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比如:穹、塞、戊等。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通过交流整理出了好几种识字方法:拆字法、简化法等。

慢慢地,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寻找学习资源,开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让他们带上自家可以上网的4G手机或小平板电脑当堂搜索资料,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探究活动。小组长还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协调团队合作及整理个人学习反馈。以前都是我讲解文本中的生字,这回学生依靠家长的帮助制作了PPT,大胆走上讲台介绍生字的变化及含义。

通过课前预习读准字音,组长或组员领读全体学生诵读。有的小组边读边展示PPT,在诵读中注重断句停顿,都能展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比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甚至有的小组诵读的同时讲解文本内容,替代老师讲解。有不同意见,要求同学们在台下举手,畅所欲言,但必须是小组讨论过后得出的结论,否则不准确的答案会倒扣小组的小星星。

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这样有趣的国学课。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国学中的应用和实践不会停止,也不会仅限于语文学科,我们将一直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