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2-0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可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还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国家法治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由于教育、法治现状、社会转型期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再加上自身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中职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大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并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部分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为权力和金钱所支配。
2.法律知识不足,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低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素质明显不高,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仅有的部分法律知识,多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道听途说所得,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其在校期间所表现出诸多的不良行为,往往只有纪律上的处理,并没有在法律上对其警示,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缺乏明确认识。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盗窃概念十分模糊,偷多少,能构成什么罪,几乎一无所知,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误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3.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与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仍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中,很少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中职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遇到矛盾时或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采取激烈的方式来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认识,更有甚者,对法律缺乏畏惧,严重危害社会而触犯法律,比如,校园暴力中的伤害。这些问题无不反映了其法制观念的淡薄。
4.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中职学校都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老师会告诉学生,遇到问题、纠纷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当实际冲突发生时,有的学生就头脑发热,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处理矛盾;有的学生则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日常购物时不知道索要购物凭证;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劳动报酬如何维权等。这些问题课堂上老师都讲过,可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依旧缺乏。
二 影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却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却不稳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自控力差,冲动易怒。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压力,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的功利心、自我意识过强,加之其薄弱的意志、消极的态度等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及社会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离开家庭在外学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中职生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迫不得已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不仅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人生理想、意志品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易受外界环境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各种负面信息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本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金钱至上、崇尚享乐、自我中心等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法律内容少,法制教育观念错位
一是中职生教学计划中,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教材内容滞后,法条多,案例少,学生不喜欢;二是法制教育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使学生觉得“法律就是义务”,不利于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三是重条文轻理念,忽视现代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培育;四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厌倦和反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 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法律意识不能自发形成。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依归。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法律体现着当代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当对法律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用现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实现并保障了公平和正义,法律的内容是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其内心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完成法律意识的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及校园法治氛围
环境对于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从社会大环境看,要培养中职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在司法领域,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小环境上,学校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照章处理,不姑息、不迁就、不因人而异,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律板报、知识竞赛、法制讲座、旁听庭审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以利于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28-01
高水平的质疑既能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又能促进学习的深入,有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学时教师如能贴近学情,契合生活实际,灵活施教,一定能实现以疑为源,以思为根的理想教学质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探索,一种成长的快乐体验。
一、掌控学情,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
有效的教学应紧紧地契合学生的实情,以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储备为源,创设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用问题统领好师生思维活动,搭建好探究、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快乐学习。
(一)敢于质疑。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松学生的心情,使学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宽容学生质疑的偏差,营造安全的思考、质疑的环境,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特征》时,首先,引导学生列举尽可能多的数(3的倍数,也尽可能大点)。其次,鼓励开展小组研究,有的学生尝试用2、5倍数的特征去思考,有的学生则努力探寻列举出3的倍数,试图从中发现规律。第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研究,发现3的倍数不能用2、5倍数的规律去学习。进而引发思考: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为什么不能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呢?学生在质疑、提问、思辨中感受到3的倍数的另类。最后,点拨释疑,引导学生把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探寻隐含的规律,促进思考:其他的数也是不是这样呢?通过自主尝试、不断验证,使这部分知识在疑问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厚感知,逐渐形成感悟。
(二)善于质疑。质疑能促进思考,激发创新。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质疑,促使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质疑现象。善于质疑,能够达成抽丝剥茧的理想学习状态,在质疑中促进数量关系的凸显,使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明朗化,促进学习的高度关注与投入。
如,在教学“花园小学计划扩建正方形的花圃,边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了156平方米,计算现在花圃的面积”时,笔者先引领学生解读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把握问题脉络。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①花圃原来是什么形状?怎么画出来?②现在又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变化?③前后两个形状的主要差别在哪儿?边长增加6米是怎样增加的呢?学生不同的声音,会促使每一个人都能关注到问题突破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善于质疑,使思维更加有的放矢,也诱使学生敢于去尝试、运用已学的画图策略去分析研究。这样的学习不只是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想。
二、善于辨析,激活学生的质疑潜能
利用学生好奇的天性,引领他们积极思考,在质疑问难中实现学习的突破,在质疑辨析中学会提炼问题。
(一)善抓疑点。善于捕捉学习中的疑点,则必然会有大进。因此,教师应巧用质疑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善思善辩;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认识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以及算理的推导过程之中、解题分析的思路表达之中、操作活动的实践变化之中探寻疑问,促进有序思考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加减法》时,设计练习:丢丢同学做1.36加一位小数时,把末尾的数字对齐,得到结果是1.92,你知道丢丢这道计算题的正确结果吗?问题引领:“丢丢的问题出在哪儿?1.92与1.36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把握准问题的疑点,让学生在思考辨析中明白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数位不对齐。对疑惑的深究,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法则,领悟算理。
(二)感知模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问题、提出质疑的结构模式,建构对应的思考问题、解析问题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也能促进学习思维的不断优化。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时,设计情境:围棋有几种棋子?设计你自己喜欢的排列规则,并提出一个问题考考自己。问题贴近生活,也有自我创新的需要,所以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效果也特佳。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探寻出10多种排列规律。经过问题模式的感知,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改善了学习的质态,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了智慧。
关键词:中职学生 培养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职生而言,法律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一、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第一,中职学校以技术教育为主,法律教育只是作为公共课程来开设,且课时量小,决定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无法深入。因此,中职学校法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第二,中职学校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低。此类学生虽然对法律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他们不愿自觉遵守法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教育的缺失。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中职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他们会模仿一些不自觉守法的行为,加上学校法律教育的不到位,他们的那点法律意识逐渐淡薄,对违法犯罪存在侥幸心理。
基于以上分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学校法律教育的缺失,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中职生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有其特殊性,如年龄小、阅历浅、经历不丰富,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不仅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观察,有些学生在毕业时甚至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还有的学生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凭证。基于此,笔者认为更需要加强对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二,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中职学生就业早,因此他们的法律思想和意识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必将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中职生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律知识教育,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给社会带来的必定是正面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完善中职生法律课程的设置
虽然职业院校均开设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是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少,而且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局限于开卷考试。结果是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因缺乏法律意识而走上歧途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应该而且必须把法律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察,如调查法、问卷法、抽查法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法律课程而言,采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的讲解法也许更有效果。第一,案例应该选取有代表性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模拟法庭训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原告”“被告”“证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很遥远、很陌生的词语。学生自己扮演这些角色,亲自体验法律程序,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体会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和公正。
3.教师与家长应共同努力
一方面,教师的话语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德育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法律知识和思想的灌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一旦触犯了法律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溺爱或者放纵不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庭教育在学生的青少年期其实可以起到法律潜意识的导向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以积极的心态和极强的法律意识迎接人生的挑战。
4.开设心理咨询室
中职校学生年龄偏小,模仿性、好奇心强,易冲动,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极易误入歧途。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在宣传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些主要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咨询的作用与意义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职能;另一方面,便于有心理障碍者被及时发现、识别自己的问题,主动前来咨询,间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政治教学;初中生;创新意识;培养;办法;探究
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初中政治课程,初中生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1]。为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激发学生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初中政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创新[2]。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新颖的、创新意义的教学手段,通过灵活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在将学习政治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兴趣”和“爱好”。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3]。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后自然会做到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学生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创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创设创造环境,例如,当学生对某一课题比较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条件,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创造感。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策略
(一)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有很多知识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变得通俗化、简单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4]。这种新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意志坚强者的图片和故事,同时播放一些增强意志的歌曲,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以及歌曲气氛的渲染,会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刻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的“创新”所带来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提问,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互动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提问,尽量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堂问题,进而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增强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哪些?增强人际关系有什么好处?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评价要尽量用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语句,使学生提升创造力的同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已经逐步成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元素,为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注重课堂提问,实施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以此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玉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32-32.
[2]许芹.探究于初中政治课堂上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36.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团队合作意识;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的学生将来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育运动尤其要讲究合作精神,体育课也成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作为一名高职体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需要。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团体、个人之间都需要合作。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能小看,不能忽视。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需要集体中不同成员之间默契的协作,需要成员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如果不懂得合作,不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最终是要被社会淘汰的。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都讲究团队精神,重视同事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打团体战。在招聘引进人才时,团队协作能力成为首要的考核项目。那些特立独行、不会与人协作相处的个人主义者常常被拒之门外。
(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家人过度的溺爱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内心封闭,生活圈子狭小,不太合群。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如果缺乏合作精神,靠自己的单打独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这些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如果连合作精神都没有,又怎能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凝聚力呢?当然,我们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首先我们需要的是懂得合作、有团队精神、能很快融入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有首歌中也唱得好,“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都说明了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球类运动都需要队员在场上默契地配合,如果每个队员都不努力、锐意进取或者个人逞强,不注意整个团队的战术配合,肯定不能取得很好的名次。
(二)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感,是指团体成员对同一语言、行为和态度,对本团体内的人员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评价和支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关系一般的人口中提出的一个完全相同的善意的意见,大多数人会乐于接受好朋友的意见,而对后者则会不予重视。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认同感造成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必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这样,在体育课上,同学之间才能配合默契,有问题处理起来也容易得多。增强学生对集体认同感的方法很多,比如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同学有了困难要互相帮助,教师要走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等。
(三)培养团体荣誉感和个体的责任意识。团体荣誉感是指团体中成员都希望所在的团体声誉更好,并且愿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的心理。其实,每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都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一点。在体育课上,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小集体之间的比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小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对于比赛结果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培养。从内部看,一个团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团体规范以及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这是团队凝聚力的最重要因素。学生也应该明确,个人隶属于一个团体后,必须遵守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团队的荣誉,为团队争光。在团队内部,要学会和其他成员的合作,要尊重他人,虚心听取其他们的意见。如果其他队员出现错误,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提出来。从外部看,就是增强团队的外部压力,从而提高内部的凝聚力。道理很简单,当外部压力增大的时候,内部矛盾就会弱化,而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班级、团队之间的比赛等来提高团队的内部凝聚力。
总之,团队的合作精神在纷繁复杂、事务庞杂、信息浩瀚、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中成为了制胜的王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归属感、团体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人才,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