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哲学道理 高中生 心理辅导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但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及社会舆论导向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近年来学生的自杀和伤害事件在校园中屡屡发生,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达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以上数据让我们惊讶而清楚地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就会给青少年带来痛苦,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生源复杂,有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有来自农村的学生。(全县中考成绩在前700名左右的学生全部被另一所省重点高中录取)他们来到我校时心里就一百个不情愿,觉得自己已经是无药可救了,再加上学生本身个性差异很大,城区学生普遍较为外向,个性比较张扬,能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但是有时显得过分张扬,很少能考虑其他同学的心理感受;来自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个性较为含蓄内敛,很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鉴于此,政治教师有必要运用本科目的教学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自负心理
案例:学生王筱萍来自城区,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体育成绩棒,她参加县运动会刷新了100米的纪录,老师表扬她,同学羡慕她,在班级里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简直就是一个小公主。但是到了后来她的自信就转化为自负,总是瞧不起别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导致什么事都希望在别人之上,有时唯恐别人超过自己,甚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她服务,结果她没有朋友。
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偏差的主要是聪明而且成绩优良的孩子,或独生子女或者是家庭调节优越的孩子。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庭的过分溺爱造成他们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性格,从而产生自大心理,这种学生的心理就好比孔雀开屏,开屏时固然好看,但是孔雀多少带有炫耀的心理,炫耀漂亮的羽毛。美则美矣,但不能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自负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是不谦虚、不谨慎,生活上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导致不合群,更有甚者会自满,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最终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针对王筱萍的状态,我告诉她: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无限的,没有终点,任何人都不能满足于有的成绩。“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你又怎能保证自己每次都是最强的?要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如果一味脱离集体,就像一滴水脱离大海一样最终要干涸,不具备任何生命力,所以,我们绝不能夜郎自大、坐井观天;我们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理由居高临下,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我们要谦虚谨慎,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做真正的优秀生。
二、自卑心理
案例:学生钟伟富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差,母亲的手患有残疾,性格比较孤僻。他在就读的初中里一直是不错的孩子,是班级首批录取的31名学生之一,但由于入学的第2天便生病,一直到期中考之后才回到学校,成绩无法赶上别人,虽说上课也积极举手发言,但答题时“牛头不对马嘴”的次数增多,再加上在服装上、谈话的内容上和城区的孩子差别比较大,显得“土气十足”,使得他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后来就很难再看到他的笑脸,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总是木然的,静静地坐着……
分析:自卑心理是自信的另一个极端,是常见的病态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惭愧、羞怯、畏缩,甚至是灰心丧气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容易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有自卑感的人经常与别人比较,越比较越自惭形秽,变得杯弓蛇影,就算再有尝试的机会也是裹足不前,士气、勇气、志气全化为乌有。带有这种心态的学生,一旦考试成绩不如人,就会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很容易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从而自叹自怨。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甚至以畸形的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
面对这种心态,政治教师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帮助学生分析优点、缺点、长处与不足。告诉学生:“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理解了这些,自卑心理会有所矫正,心态会更健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这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如果学生兴趣广泛,那么他们就会心胸开阔,注意力和精神不是在一件事情上打转,而是对学科和各项活动都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有了某一方面的才能,他就不会感到自己不行,而是期待着露一手。”虽然钟伟富的成绩不如人,但是他对画画兴趣浓厚,据此,我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书画小组并到县里比赛,他荣获三等奖,并和班委商量,班级里的黑板报由他和另一位同学负责,每次评比都能拿一等奖。同学的赞叹、老师的表扬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学习价值观的知识时,我特别强调每一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善待自己的重要性。渐渐地,他走出自卑的阴影,带着灿烂的笑脸自信地生活着。
三、浮躁心理
案例: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但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徐旭达在高一期中考试中曾得过年级第一名,到了高二卫生委员安排他打扫餐厅,扫餐厅的任务确实重而累,所花的时间也较多。针对这件事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他觉得卫生委员让他打扫餐厅是大材小用,他在周记里写道:“我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我是一条龙,龙就要干大事,凭什么要我做扫餐厅的小事,为什么不安排其他同学去?……”更为可笑的是他竟然认为是卫生委员故意找他的岔。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他的情绪变化很大:对待集体活动,有时态度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热情,有时却对集体活动无动于衷,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有时上课认真听讲,但有时非常厌恶课堂……最终在一次月考中成绩大跌,他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浮躁心理。
分析: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盲目行动,浮躁是学生进步的天敌,着重表现在轻浮、轻率、急躁,对学习和工作静不下心来,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脚踏实地,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不进书,学不进知识,不愿深入,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我告诉徐旭达,在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想学得好,就要勤动脑”,要学会勤思考、勤笔记;学习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学“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执著,要有“不指南方不肯休,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不要学做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要学做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通过精心的开导,旭达又变回了以前的阳光男孩。学习用功了,工作也兢兢业业,而且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去做的。
四、从众心理
案例: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班级里许多女生的桌上都贴上了大头贴。女生贴李宇春、刘亦菲,男生贴成龙、李连杰……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合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学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原因。
3.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
二、学会区别正常学习心理状态与不良的学习状态
1.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很明显的,是“要我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1)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参与学习”,进行课后辅导检查。升入高中后,高一年级的学生,面临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习惯依赖的套用“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
2.正确区别正常的心理和异常的心理状态
经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
3.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作为教师,要让高一新同学有个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准备;同时,在课堂中研究讨论各种困难问题,让高一新同学体会强化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优化学习策略,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让高一同学学会积极归因,树立自信心,如:取得一点成绩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功力;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变挫折,循序渐进,争取高考成功。
关键词:高中物理;困难生;辅导;策略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了培养少数优秀生的行为上,对中等成绩的学生还会设法提高,然而对于那些困难生则往往采取忽视、甚至放弃的策略,导致这些困难生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心理障碍,甚至开始自暴自弃。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大面积重视教学质量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关怀和鼓励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里动态和障碍,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辅导策略。本文根据我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总结出困难生的一些心里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辅导策略。
一、困难生存在的心里障碍
(一)困难生情感上存在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都会形成一定的个人情感,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就会形成积极情感,反之,则会形成消极情感。在高中物理教育中,恰恰有许多因素与困难生的情感需要是相抵触的,造成了很多困难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情感障碍,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寄予了过高的期望,造成了困难生更为沉重的心里压力和负担,这不仅仅没有很好地激励他们去学习,反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一定的抵制情绪,厌学、害怕的心理也越来越重,有的甚至放弃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2.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而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不深层次地考虑学生实际的心理需要,上课语言枯燥乏味,缺乏诱惑力,这些都造成了困难生更为严重的情感障碍。
(二)困难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意志障碍
整个高中物理教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困难生由于物理方面的素质较低,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困难生的忽视和冷漠,没有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和鼓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困难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欠缺一定的意志力作为支撑,过早的妥协和放弃了这门学科的学习。
(三)物理这门学科自身存在的障碍
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往往产生畏惧心理,困难生更是如此,这与物理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有着一定的关系。
首先,很多物理概念过于抽象,要求非常严格。整个物理知识结构既以一系列物理概念为要素,又以物理概念为核心,而物理概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种概念的抽象性给物理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没有相关的物理实验做辅助讲解,没有相关的物理模型辅以支撑,很多物理概念很难仅仅以课本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就能被学生理解,也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物理知识的运用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一定的多变性。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反应说,在高中物理的习题练习中,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就能理解,但一旦开始做题,往往错误率还是很高。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物理知识在实际运用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掌握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既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课本的物理知识,又要求学生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提高应变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针对困难生的辅导策略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教师辅导的目标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而非仅仅是优等生和中等生,应使得全体学生都有着健康的学习心理,要努力消除全体同学的心理障碍,再在此基础上消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可否认,困难生存在着更多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消除全体学生的心理障碍时,也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消除一些困难生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如前文所述,有的来自于教师,有的来自于学生家长。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既要善于总结自己的言行得失,也要时常性地和学生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同时,也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既要统筹一般学生的心理障碍,又要突出重点地兼顾个别学生尤其是困难生的心理障碍。
(二)端正心态,定位准确,科学辅导
教师作为一个辅导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不能像医生那样把困难生看成病人,困难生是在物理学习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和学习困难的正常人,因此教师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也给困难生一个正确的定位。困难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正常的师生关系,只是教师在面对困难生的时候,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适时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和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实际,采取科学的辅导方法。
(三)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多在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一些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期望值过高,应对挫折能力低下,这些特殊环境中养成的不良心理习惯,在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为盲目攀高心理。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在高校毕业生中造成盲目攀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对就业形势认识不透彻造成的盲目攀高心理
1977年恢复高考时,社会上能够考取大学的人寥寥无几,当时的升学率仅为考生的3%。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初期,经济建设人才极缺,因而,国家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当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毕业分配供不应求。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高考升学率急剧攀升,现已高达70%以上。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教育”发展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毕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应运而生。
面对今天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大学生还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看不清就业形势,盲目地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该到大公司、大企业、大城市;得到高职位、高薪水、高待遇;这种心理已不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在这种“三大”、“三高”的标准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不言而喻的了。
今天的高校毕业生一定要面对现实,我们不再是少数的“天之骄子”,我们只是成千上万人才资源库中的一份子,毕业后迎接我们的不再是“三大”、“三高”工作环境,而是急需人才的中等、甚至中下等的企事业工作环境。因此,高校一定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形势教育,树立正确的形势认知,降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标准,这样才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
2.对自身认识不足造成的盲目攀高心理
当今在校大学生,多数生活在物资生活条件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成人。这些大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终考入大学,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也在这无数次考试中取得过一次次的胜利,他们每一位都曾经是个个成长环节的成功者。在他们的成长史上,很难找到失败这个词汇。在这条成功道路上一直走到今天的大学生们,个个充满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在这种认知下,大学毕业生们的眼睛都是向上看的,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些够层次、够水准的职位,才能体现出他们的自身价值,正是这种对自己认识严重不足造成了他们的盲目攀高心理。
随着高等本科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本科教育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高等本科教育正在重新定义为人才的大众化基础性教育,今天的高等本科教育越来越接近普及教育。在这种新的高等本科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学生本科在校所学的知识,仅是人才所需的基础性知识,与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高层次人才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现有高校一千多所,各所高校的教育质量都不一样,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也会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会有所差异。
面对高等本科教育的现实,高校毕业大学生要重新审视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确地评价自身能力素质,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量体裁衣,才能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把握好择业方向,正确选择职业。
3.择业终身制观念造成的盲目攀高心理
在目前高校毕业生中,大部分同学仍然持有传统的终身制的就业理念,即毕业时选择的职业或单位,就将是自己工作一辈子的地方。在这种传统理念的支配下,无形地主观地加重了择业的分量,因此,毕业大学生们很难放低就业标准,一生中这最关键的一次选择,说什么也不能草率行事,一定找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这种传统落后的择业观念也是造成毕业生盲目攀高心理的原因。
由于这种终身制理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一心想找一个理想的单位就业,毕业时仍然选不到条件较好的单位,也不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而是等待观望。在这种等待观望的幻想中,错过了一次次的就业机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大学生毕业时的择业,只是人生无数次择业的第一次,每个大学生都将伴随着不断的择业下度过一生。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更新就业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理念。要清楚地认识到,早就业才能早成才,早成才才能早选择好职业,才能早日实现理想。晚就业,就相当于延长就业时间,就业时间越长错过机会就越多,失去一次就业机会,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早日成才的机会,也就失去一次重新择业的可能。大学生要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积极争取早日就业,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才有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环境,在这种调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环境,最终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4.择业目标不确定造成的盲目攀高心理
高校毕业生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足,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因而,很难有一个确定的就业目标。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对自己将能胜任的职业,想要从事的工作,满足的生活环境等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只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此,造成了有人说好,大家就一齐说好,一个人选高,一群人也跟着选高。因而,择业目标不确定也是造成毕业大学生盲目攀高心理的一个因素。
目标的选择是一项工作或活动的第一步,有了目标才能有沿着目标前进的正确行为,没目标的行为往往是盲目的、无用的,这种盲目的无用的行为结果常常是失败的。因而,一个人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才能正确地掌握努力方向,才能较好地选择工作方法,最终通过努力工作而实现既定目标。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