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教育案例

初中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教育案例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智慧教育;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057-04

初中化学学科智慧教育内涵及要求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验类探究学科,强调基于问题的认识活动,学生寻求信息和理解事物的一般过程具有过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可如今,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化学知识概念、公式的传授和记忆,很少精心设计认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与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只知道运用原理概念做题,缺乏情境问题分析能力,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变成了机械的知识“接收器”。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让初中化学教育“智慧”起来,我们需要对初中化学课堂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拥有智慧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不能一味地注重分数,要更多关注学生智慧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创建智慧的学习资源,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要以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但又要与学科知识点有本质区别,即需要长时间、过程性、实践性的训练,教师要花费时间去设计认识活动和方法,准备探究实验,培养化学思维。最后,在智慧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化学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学习。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初中化学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的学习环境,而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则需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有效支撑。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等都是新兴的资源工具,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在电子书包和微视频环境下促成的智慧教育教学。

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拥有丰富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电子书包能够提供答疑检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进程,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它所提供的协作交流功能能够真正满足学生讨论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交流协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效率。

微课以视频化的形式传递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本案例中,教师在课前将二氧化碳制取的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独立观看视频,激发其自主探究思考,并完成课前新知预习。

案例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对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培养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学生能够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他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新版教材内容标准中规定必须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的基本化学实验之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今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供了有力保证。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一定的“气体的制备与收集”的实践经验。初步掌握了“根据药品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相关性质选择收集装置”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因此本节课应注重知识的梳理与整合,为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指明方向。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依据;能设计并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逐步分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及实验装置,培养创新的意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的复习,初步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过程的体验、反思,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确定及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探究。

5.教学方法及整合点

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功能模拟不同物质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及反应原理;再现学习过的实验过程;模拟演示实验过程中错误操作带来的不良后果,直观再现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温习氧气制取时的注意事项;构建虚拟实验环境,提供多种实验器材,学生可根据实验方案灵活设计并组装实验装置,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整合点:不易理解、微观现象无法展现;实验现象观察困难,实验步骤不易规范;课时影响,无法或没有必要重新再做氧气实验室制取实验;部分学校受实验条件影响,难以保证每位学生人手一套齐全的实验器材。

6.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教学环境

在多媒体教室借助网络,利用平台和电子书包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贯穿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8.教学过程

课前:

①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将生石灰刷墙的相关视频放到电子书包平台上,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生石灰刷完墙会变白变硬”。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入新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灭火器入手,使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

②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将判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的视频放到电子书包平台上,温故思新,讲授新知。

整合点:课时影响,无法或没有必要重新做氧气实验室制取实验;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整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电子书包中氧气制取的虚拟实验动画,回顾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反应物的确定、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方法等步骤,使学生初步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而进行本实验的探究活动。

课上:

①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解释生石灰刷完墙会变白变硬的原因,并设疑。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能生成二氧化碳?你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反应吗?

生:C+O2点燃CO2

Na2CO3+2HCl=2NaCl+H2O+ CO2

CaCO3+2HCl=CaCl2+H2O+ CO2

CaCO3高温CaO+CO2

CuO+C高温2Cu+CO2

教师点拨: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即反应物为固液常温混合。

设疑:在实验室中应如何安全方便地制取二氧化碳呢?能否用碳酸钠粉末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呢?能否用稀硫酸或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呢?

②模拟实验。利用化学平台演示虚拟实验,四组对比(如图1)。

学生观察对比四个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试管Ⅰ产生气泡速率很快;试管Ⅱ产生气泡速率适中;试管Ⅲ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微弱并渐止;试管Ⅳ有白雾现象。

整合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但当学生接触到其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该实验对反应药品的探究在常规实验下存在做不好、做不了、现象不明显等问题。而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平台演示虚拟实验的功能,将不能做的实验模拟出来,使学生直观了解到浓硫酸不能作为反应物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在选择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时应注意的事项,从而树立其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③学生讨论。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制得的气体是否较纯?反应条件是否容易满足?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并论述原由。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通过电子书包讨论区发散思维、实时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④实验装置的确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选择实验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氧气的检验方法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列出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图2),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如右上表)。

最后教师总结,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所以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设计意图: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使学生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

⑤牛刀小试。学生可在实验器材中选择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放入“器材购物车”中(如图3),组装好后汇报交流。

整合点:利用电子书包中信息化构建工具软件,对装置进行反复比较,构建出实验装置的几种可能,如有操作不当可保护学生安全,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在营造讨论的气氛的同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突破性想法要及时鼓励,同时还要把握好探究的度,既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思维置之不理,又不能操之过甚偏离了主题。引进日用品做化学仪器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⑥反馈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4装置回答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有关问题:

题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试管;b长颈漏斗;c集气瓶。

题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用A、D装置可制取并收集氧气;选用B、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氢气。

题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装置是D,选用该收集装置的理由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题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选择上述药品的理由是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题5:汽车尾气中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接近),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C。

整合点:电子书包对学生答题进行统计,显示答题情况,学生互动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如果教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只有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我们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所以,好的教法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基本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总结,善于应用,才能不断地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准确授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为准确制定目标奠定基础。该“会运用”,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或提高要求。让学生在上课时就明确学习目标,使其学习有方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以后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案例片段(一)思考的问题:在单词教学中如何变单一为多样,变死板为生动?我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单词的使用语境,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几张图片(一些橱具和两位橱师),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知,从第一印象开始就对他们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避免了对

这两个词汇的混淆。然后再通过“He is a good cook,he has a lot of cookers.”这样的例句加深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新目标(人教版)的教材词汇量大,单词长,生僻词较多,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

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呢?美国学者埃克斯雷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实践证明,拼图法,数字游戏,单词接龙游戏,小歌诀,顺口溜等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过时,教师再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课件。动漫等手段,真正达到重情景,重趣味.重运用,使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加入这些美味的“作料”,无疑是一种优化组合的创新,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片段(二)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往往学习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英语,还不能开口说英语,而只能纸上谈兵。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

对对话的理解和运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并不理

想。如我在教授:

Sandra:Hi,Gina!

Gina:Hi,Sandra!How’s it going?

Sandra:I。m in France.Ifm calling to see how you are.

Gina:Oh。thanks!

Sandra:How’it going?

Gina:Pretty good!I'm just doing my homework.How

are you?

Sandra:Great!I'm with my pen pal.She’s from Paris.

We ale having lunch.

Gina:Cool!How’s the weather there?

Sandra:Great!Hot and sunny.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Gina:Also hot.And really humid.

这个对话,在第二天提问时。学生的背诵情况很好,但当我要求他们重新组织一个对话时,效果不尽人意。要么两人一组的搭配不合适,按照固定的座位进行操练,有的搭配过于悬殊。开展不了对话;要么只会运用近期的知识点,稍微久远的就遗忘。

1.问题之源起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制;运用方法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达到A期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法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特点,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将道德与法制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体而教师是课堂主导的地位。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课前设计案例做好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景中互动的历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案例是关键。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要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案例要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要运用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适度复杂性、包容性和探究性的多元观点的案例。案例的设计要做到,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例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选择“两只青蛙的遭遇”作为本次内容的案例,案例描述两只青蛙在觅食时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还有一小部分的牛奶,一只青蛙绝望了,它想它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他很快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告诉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他一次又一次的奋起跳跃,过了不知多久,他发现牛奶变得坚实起来,经过他的反复践踏和跳动液状的牛奶已变成一块奶酪,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从牛奶罐里轻盈跳了出去,重新回到了绿色的池塘里。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案例能让学生体会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如何去做,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呈现案例置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灵活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研究案例时就能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形象生动的口述表达。复杂一些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际情境、辩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动中学,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在呈现案例之前教师要结合案例和理论知识设置本次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去感悟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学生,解除学生产生的各种疑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总结案例探究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教师所设置的案例开展讨论。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将发言要点、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记录。各个小组积极发言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和教师对案例讨论作出总结。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引入案例“张晓鹏的经历”,初二学生张晓鹏由于父亲溺爱,结识了好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舞厅、网吧。为了消费开始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毕业后染上毒瘾,为筹钱抢劫、盗窃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根据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他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于这案例探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和犯罪,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引以为戒做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人。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 目标清晰 幽默趣味 动静相存 立意创新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它包括: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标中的要求。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对话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再是霸占课堂,独自表演,学生不再是洗耳恭听,鸦雀无声。而今的英语对话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教学为主,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要能够听得明白,学得轻松,尽情投入到教学中,使对话教学的内涵能真正地得以落实。

笔者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做一些分析并浅谈一点体会。

一、目标清晰的对话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8B Unit 4 A Charity Show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先用卡片进行单词、短语教学,然后用图片呈现fund-raising activities多种形式,将这些图卡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呈现一个个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创造对话,去体验raise money for charity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教者意在指导学生要积极地想方设法去为慈善作贡献,而且要引出中国的慈善组织。学生小组展开活动,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但仔细聆听后笔者发现,学生之间对话的并非围绕在中国有哪些慈善组织,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中可捐什么东西上,因此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教者“精心”设计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这一活动实为一次合作任务,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的交互性、互不够,主要原因为教者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未能紧扣教学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关注的是可捐什么东西而并非是帮助的方式和话题的延伸。

在对话教学中,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对话教学中,我们的设计要体现出教学的清晰性,操练及拓展的内容要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要拓展得太广。如果扩充内容太多,学生不能把握住重点,不知如何记忆。我们应该立足课本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操练并适当拓展,这样学生就清楚重点是什么、该操练什么,并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二、幽默趣味的对话教学

课堂上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只做旁观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老师看来是自以为努力准备了,却为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灵动起来,不得不迎合学生们的口味,投其所好,方能解决以上的尴尬场面。初中学生喜欢做中学,学中玩,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根据内容适当采取一些猜谜、实物展示、表演、游戏、简笔画、讲幽默小故事等教学活动来调节课堂氛围。例如:

9B Unit 2 Robots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要求讲授What can a robot do?的对话课,由于其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且活动富有实效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者将抽象的、遥不可及的事物具体化了,让学生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自由发挥。教师借助玩具模型并运用拟人化方式交流,表达时学生毫无顾忌。农村的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怕开口,怕出错,用这种模式,能克服这样的心理。

孩子的心,教师的心!如果你的教学能赢得孩子的心,这就是成功的一半了。由于该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组织有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别出心裁地将对话内容设计成人与物交流,对话活动趣味性大,实现了教学实效与活动预期效果的一致。这样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运用,真正做到在学中用,练中用,以达到综合语言运用的目的。

三、动静相存的对话教学

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动”,是指朗读、对话,游戏等;“静”,是指学生的听、看、写、思考、想象等。“静”的范围应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

8B Unit 6 A Charity show中的Welcome to theunit要求讲授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need?的对话课。教者精心设计了相关海报,意在学生能脱口而出他们是什么样的弱势群体。可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怎么能做到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预习,也就是在进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锻炼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接着在回答“如何帮助他们”时,教者未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且学生用单调的、一成不变的句型来作答,一是思维比较局限,二来同义句式未能体现出来,失去一个很好的操练机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英语思维也难以形成。如果教者能及时提醒学生“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nother way?”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学习气氛要更浓一些。对话教学中的动“多”静“少”,若一直处于动态,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课堂对话不能等同于我们平时的聊天,它不仅仅是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深化文本、活跃思维、提升思想的过程。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对文本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澄清思考判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英语对话教学中做到动静相存、动静有致,既减少了“平”、“淡”、“直”、“浅”,又提高了英语对话课堂的教学魅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立意创新的对话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英语对话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所学课本的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

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中Reading涉及中学生无法平衡好学习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教者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在毫无设防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胆量,又操练了口语,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符合新课标的做法保留,对不符合新课标的做法进行剔除,再有创新性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所以在英语对话课堂上,应该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赞扬鼓励学生一问多答,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他们通过启发,讨论,体验等教学活动,拓展视野,开发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敞开思路,尽情发挥。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初中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服务。教师在设计对话教学活动时,只有真正关注到对话的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对话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程序设计;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日益显著,新型程序语言层出不穷。在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程序言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程度地简化教学流程、深化教学效果。

1.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通过调查发现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达标,未意识到VB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生硬陈旧。初中生崇尚个性化生活,爱好新鲜事物、因此非常容易对毫无生机的VB课程产生排斥感。综上所述,教师若想彻底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则必须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选用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

1.2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较低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薄弱,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后容易对自身提出质疑,从而逐渐丧失自信心。部分初中生没有及时解出某道数学题的答案,便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存在问题,在发现周围同学较快得到答案后便产生自卑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笔者便经历过类似事件,一些学生未顺利解出课堂习题便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VB程序语言,降低了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在今后遇到VB程序设计问题时便会产生“题目好难,我解不出来”的错觉。

2.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向学生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就该教育情境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强调要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对理论进行实践,使学生通过运用理论来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脚步的持续推进,现阶段,愈来愈多的初中学校_始引进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应用,取决于所选取的案例是否合理,有针对性,一个科学的教学案例对课堂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明显的。初中生之所以难以轻松、深化地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除了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关外,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使得VB程序设计教学难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事实上,教学方法对VB程序设计教学的影响最为巨大,在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3.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3.1如何选取教学案例

VB程序设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当保障所选取的教学案例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当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教学案例要服务于实际教学工作,脱离了课堂的教学案例非但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反而可能挫伤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取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尽量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小的学习任务,避免赋予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

教师应当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之处,征询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当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多了解学生的看法,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关系,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便利,还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案例的合理性,使得教学案例成为教师满意、学生喜爱的教学利器。

3.2采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

为了激发初中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选取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趣味性体现在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地了解VB程序设计概念。趣味性案例教学法在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案例教学的发起方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设计教学案例,这样做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传播者、分享者。某次,笔者在讲授支结构这一重要知识点后,便鼓励有所领悟的学生将知识概念设计成“脑筋急转弯”的形式,随后几名学生自告奋勇地设计了一段“披着程序语言外衣的脑筋急转弯”,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们非常认真地给予相关建议、意见,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浓厚。通过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案例,笔者不仅提升了VB程序设计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3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

就目前情况而言,一些初中生并不了解VB程序语言对实际生活的益处,换言之是这些学生认为VB程序语言是空泛的、无用的,对实际生活没有帮助。为了让学生意识到VB程序语言对实际生产的作用,改变他们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错误看法,教师应当选取或者设计一些贴近人们实际生活,与初中生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案例,从而激发初中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判断结果”这一概念时,笔者便选取了“手机解锁”这一生活案例。笔者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分支结构中的“判断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而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进行判断,我们可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而程序同样可以判断人们某个行为的对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你们大多数人都拥有智能手机,屏幕锁是保护手机安全的重要程序,屏幕锁分为指纹解锁、密码解锁以及图案解锁等类别,同学们的指纹、输入的密码以及绘制的图形等是解锁手机的关键信息,如果同学们正确地输入了上述信息,则手机能够被顺利地解锁,而如果所输入的信息有误,则程序会提醒你信息有误,这便是常见的判断结果。

3.4关于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①教师应当借助案例l掘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一般来讲,初中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耐心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赋予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细致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反应,游戏性的教学案例通常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那些在游戏性教学课堂上依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主动参与至课堂讨论之中的学生,教师应当单独与其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上的困难,征询其对案例教学法与初中VB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观看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扫清障碍、夯实基础。

②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其所选取或设计的教学案例的质量。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不重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课堂上又惯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如此固然无法提升VB程序设计教学的质量。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教学方法探索工作,注意向同事借鉴与分享教学经验,不断地促进自身的进步。

③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客观上看,个体之间存在着智力差异,部分学生的学力有限,碰到稍难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而一些学生则非常享受VB程序设计学习的过程,较容易解决一些困难的习题。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分层教学工作,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更加高深的案例,让这些学生接触相对复杂的计算机语言理论,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掘天赋型学生的潜力。对于那些学习程序语言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在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后及时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

4.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初中推行VB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普及信息技术,能够为国家发掘、输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做好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陶兴荣.机器人教育可促进程序设计教学[J].教育与信息化,2011(02)

[2]韩志彪.浅谈初中程序设计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3]李秋燕.网络学习社区下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