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口腔医学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口腔医疗行为日益增多,口腔医院(科)的感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口腔医疗废弃物,引起了口腔医务人员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面对特殊的院感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课题[1,2]。
1口腔诊疗机构医疗废弃物种类[3]
感染性废物口腔诊疗机构诊疗工作与综合性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不尽相同,其疾病受口腔特殊的组织解剖生理特点的限制,分科细,治疗途径多,产生的医用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多,例如:污染的各种敷料,如:棉条、棉球、棉签、小纱布、小毛巾、牙胶、小纸捻等,数量众多的敷料均染有血液、唾液,成为医用废弃敷料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非感染性口腔医疗废弃物诊治牙病所使用的各种重金属类,如汞、砷、铅等特殊废弃物;病理科废弃的各种病理组织切片标本;检验科废弃的各种血液标本、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废血清、废标本、采血用品等;修复科、正畸科废弃的技工印模材料、石膏模型、石英砂等;药剂科废弃的挥发性、蒸发性化学药剂废气;各科室废弃的损伤性刀片、缝合针、扩大针、金属车针、拔髓针等,同样对医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推广使用,对预防口腔疾病诊疗起到了预防作用,受到患者、医护人员的欢迎。但增多的医用废弃物如:一次性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手套、胸巾、印模、托盘、注射器、针头等的处置使医院难以承受。这些废物可成为最直接的污染源头,成为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传染源。这些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产生不仅对医院内医务人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污染环境造成社会疾病的流行。
以上这些口腔诊疗活动产生的口腔医疗废弃物由于种类繁多,也给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增加了难度。
2口腔医疗废弃物的流转和处置方法
2.1口腔医疗废弃物的流转 加强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首要工作就是保障口腔医疗废弃物不发生随意丢弃,其处置的过程必须在可控的状态下。了解口腔医疗废弃物的流转和处置情况,便于掌握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中的关键控制因素,也为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城市的口腔医疗废弃物在口腔医院(科)中的流转一般经历下列过程:第一步,口腔医疗废弃物在口腔医院(科)的相关部门产生以后,现场被放置在专用的塑料包装袋或盒中;第二步,口腔医疗废弃物包装好以后,被运至口腔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临时贮存点;第三步,口腔医疗废弃物由专门的车辆运输到指定的单位,通常是有环保资质的废物处置单位[4]。
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流转过程也略有区别。大型医疗机构(通常指二、三级医疗机构)在病房或其他产生口腔医疗废弃物较多的地方设置了若干临时存放点,并在一个工作日内被运送到本院统一的医疗废弃物临时贮存点。小型医疗机构(一般是指门诊部、诊所等)产生的口腔医疗废弃物较少,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置单位不愿上门收集,医疗机构只能自行将口腔医疗废弃物送至附近较大型医疗机构的临时存放点[5]。
一些调查研究中许多医护人员表示了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关键控制点应放在容易发生违规现象的环节,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则认为应特别注意造成口腔医疗废弃物污染,处置人员则向调查人员抱怨由于医护人员将针头等锐器放入塑料袋,而造成其在收集口腔医疗废弃物时造成的伤害[6]。
2.2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方法 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就是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置[7]。现有小型口腔医疗废弃物焚烧设施及其操作都不符合GB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CJ/T3083-1999医疗废弃物焚烧设备技术要求等标准的要求[17]。我国县级和农村的口腔医疗废弃物集中焚烧率更低。
"非典"和"禽流感"出现后,政府对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加大了重视力度,但我国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在技术、设备上都比较薄弱[9]。
3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现状研究
口腔医疗废弃物是一类危险废物,因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染、急性传染和潜伏传染的危险,如果在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有不当行为,就会对社会产生危害,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10]。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对医疗机构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现状开展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3.1口腔医疗废弃物"源头"管理 口腔医疗废弃物的产生源是口腔医院(科)。从口腔医院(科)自身抓起是口腔医疗废弃物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口腔医疗废弃物种类较多,性质各异,因此在收集处理过程中做好分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要将带有传染性废物和非传染性废物严格分开,尽量减少有毒有害废物的数量;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废物要分类收集,以利于废物的运输、贮存和处置[11]。
3.2口腔医疗废弃物的运输管理 口腔医疗废弃物的运输是口腔医疗废弃物污染防治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运输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漏遗洒口腔医疗废弃物,如果管理不当或者未采取污染防治和安全防护措施,则极易造成污染[12]。口腔医疗废弃物应由具有许可证的单位运输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和处置,采用全密封安全卫生的专用车辆运输,防止运输中撒漏,运输途中应选择好时间和路线,避开人口密集的地区和交通高峰时运输。运输车辆要经常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消毒处理,装卸搬运时要稳妥,容器不能倒置,防止废物洒漏和包装破裂,装卸搬运人员要佩带好防护用具,防止传染疾病。
3.3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 口腔医疗废弃物可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13]。分类收集的废物有些可以分别进行处理,也可以集中处理;有的需要高压灭菌,有的可清洗和化学药剂浸泡消毒;需要进行焚烧处理的可以在医院内设置焚烧炉,也可以设立区域性的焚烧处理站,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医院的废物的集中焚烧处理。
3.4实施减量化与无公害化管理 减少废物的体积和数量是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可以通过破碎、压缩、焚烧等手段大大减少废物的体积和数量,缩小运输、贮存和最终处置所用的空间。在处置过程中应遵守各项环保、卫生法规标准要求,杜绝产生二次污染,贮存、运输的废物必须密封,防止飞扬。口腔医疗废弃物存放时间不能过长,以免腐烂产生恶臭气体,未经过处理的不能直接填埋,以免污染地下水,废物焚烧必须使用专用焚烧炉,焚烧烟气应符合排放标准。
目前,我国对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口腔医疗废弃物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置不规范,达不到环境和卫生标准的情况较普遍。对于这些问题及对策我会在下面的个案分析中详细阐述。
4济宁市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理个案分析及对策研究
4.1济宁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现状 济宁市区域范围较大,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经过调查,济宁市现有医疗机构169家,其中医院116家,无床位的医疗机构53家,169家医疗机构均设有口腔职能科室,产生口腔医疗废弃物,日产量0.103吨,见表1,表2。
卫生监督在对医疗废物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安全管理上有着不少问题,下面对问题进行总结:
4.1.1组织管理及制度不健全表现在 小规模的口腔诊所无组织及制度,较大规模的口腔诊疗机构虽然有组织制度、但不健全。未建立主管和监管部门,或两者未能协调配合。对医疗废弃物的类别、规范、处置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组织管理制度落实和执行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各级部门重视。如:无专职管理部门;医疗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协调、检查、监督职责不到位。
4.1.2分类环节控制不严格 医院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回收、运输等环节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程序,但我们在检查时发现:诊疗后废物混放、混装;如损伤性废物与医用其他废物混放、混装;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混送;医疗废物装袋过满、封口不严导致的医疗废物散落等现象依然存在,电梯旁、楼道内、甚至马路上都可见到医疗废弃物留下的痕迹。未建立医疗废物交接记录,或记录不完整,这些为传播疾病埋下了严重隐患。
4.1.3规范操作不严格表现在 诊疗使用后注射器与针头不卸或不分类;一次性治疗配套盘器械用毕不分类混放一起;一次性手套、口杯、纸巾使用后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等,缺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的意识,既没有保护患者,也未到达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4.1.4对相关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表现在 医务人员防护认识不到位,防护认识淡化,认为医疗废物怎么处置是保洁员、院务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事,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防护专业技术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尤其是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从事医疗废物收集工作的一般是保洁员或物业公司,由于这项工作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人员更换频繁,导致了培训及防护工作跟不上,而针对这一人群的职业健康体检更是无从谈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工作人员未经过相应的专业知识及防护知识的培训,素质较差,从而造成了医疗废弃物不规范收集处理。
4.1.5集中处置工作不能全面落实 济宁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仅3家,收费较高,赢利的目的性较强,与医疗废物处置的公益性及社会性不能较好的匹配,造成了参与集中处置的单位经济负担太重,影响了对医疗废物处理的投入,小的诊所因为费用太高,不愿加入集中处置;而集中处置单位为降低自身成本,经常不能及时清运医疗废物,对不好收费的小单位不予接受,这些都对医疗废物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1.6医疗废物包装物及容器不符合要求 部分小牙科诊所盛放医疗废物不使用黄色塑料袋,而是随意放在纸箱里或黑色垃圾袋里;部分医疗机构虽使用了黄色垃圾袋,但无警示标识及警示说明;盛放针头、安瓿等损伤性废物的锐器盒使用不普遍,部分单位将针头等损伤性废物直接混入感染性废物盛放在垃圾袋中,有些虽然分类放置,但盛放损伤性废物的容器多为纸箱子或各种小瓶子,都不符合规要求。
4.2城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对济宁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的研究和问题的提出,本人意识到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通盘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及社会监督部门要在明确划分责、权、利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合力;对口腔医疗废弃物产生、贮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城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提出的对策:
4.2.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由后勤部门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组织,医教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协助监督检查。各科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标准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对医用废物有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对生活垃圾在公共场所设置带盖垃圾箱,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直接接触污染。每日科室有保洁人员对医用废物收集、分类、运送至医院放置点进行交接记录,每月统计上报。改变目前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
4.2.2加强医疗废弃物设施的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医用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定点、定车、定位、定装置、定专人的运输流程;防止医疗废弃物在收集、分类、运输过程中丢失、遗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医院造成污染;开展对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研究,变废为用,变害为宝。
4.2.3加强环节控制与规范操作 医院从医疗器材敷料用品使用后产出源头抓起,实行严格的统一采购;科室从领取数量、种类进行把关;保洁员对使用后的敷料废物类规范收集,分类装袋贴标示,定时定点交接给医院负责废物存放处理专业人员;省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定期规范密封运输焚烧点处理。从而杜绝医疗废物流入社会,达到防止污染源扩散污染环境及危害社会人群。
4.2.4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环保职能部门的协调 统一省内建立医用废物焚烧处理点。解决目前各医院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中小医院各自为政,购置焚烧炉焚烧医用废弃物,即达不到完全焚烧毁废物,又造成空气质量环境严重污染;解决目前存在的另一现象大医院负担高额回收医用废物费用,中小医院无力交费、无力投资,无处设点,加之经费受限而出现的医用废弃物混杂于生活垃圾中运出医院外丢弃或填埋;医院则应解决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场所,对贮存时限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判定[15]。反馈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2.5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国家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排在第一位。尤其是口腔诊疗后的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形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因此,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弃物相关的宣传普及教育至关重要。开展书面宣传与授课培训相结合;科室检查与纠正不合理的分类、处理方法相结合;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的重视。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意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从而减少和避免因医疗废弃物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4.2.6加强院务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医疗废弃物从初始产生、回收、分类、装袋、运输、焚烧,做到交接手续等全过程进行重点关注,做到万无一失。并有定时巡查督促管理分工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解决、关注、汇报,防止对医院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这样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医疗废弃物流失,还可明确废弃物管理各环节责任,起到一定约束和监督作用。
4.2.7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督治理 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操作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胶鞋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免疫接种,防止其操作中健康受到损害。提高他们对医院医疗废弃物危害的思想认识,提高在岗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
4.2.8加强医疗废物包装,贮存管理 科室按要求分类、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3/4时进行封口或密闭容器,有明显的标识,送至医院固定放置点;医院按要求有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贮存不超过两天时间,并设有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绳、防盗、防儿童接触安全措施等,专车、专用、专路线运输,并做好记录,如产生单位、类别、送交科室、日期等。
5结论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产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医疗诊疗结束后带来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问题,离国家对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新法规条例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必须意识到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在为数不少的医院,医疗部门还未从旧的医疗废弃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缺乏正规的实行办法和运行机制。且经济政策、处理废弃物、废水的技术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发展。出现政策管理办法与现实操作脱节,有漏洞、有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应在确保诊疗疾病安全的前提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金属类医疗器械,重复消毒灭菌使用,以减少医疗废弃物产量,塑料垃圾产量;减少使用器械中诸多中间环节的污染;改变过去管理、处理模式,向综合治理方面发展去研究和探讨。将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重点放在具有传染性危害的关键医疗废弃物品上。狠抓严格回收--严格分类--严格包装--严格运输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与沟通,发挥各部门监督管理职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医疗废弃物造成的医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切断交叉感染途径。减少医疗废弃物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医院成本的投入,为患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使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更趋合理化,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使口腔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
[2]刘振声,金大鹏.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19.
[3]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废弃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25-1026.
[4]杨彩莲.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理[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7,14(1):11.
[5]肖西平,张健莉,黄利虹,等.加强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14-915.
[6]张宝莲,牛淑芳.基层医院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62.
[7]龚光明,周红芳.医院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15(6):48-51.
[8]王志华.关于医疗废弃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8):54-55.
[9]吴舜泽,孙宁,周丰,等.中国医疗废弃物管理处置现状与对策[J].环境保护,2005,25(1):36-38.
[10]韦爱荣,罗建设,陈风婵.关于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3):418-419.
[11]魏玉英.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置的管理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6,6(20):1748-1749.
[12]姚林燕.依法管理口腔医疗废弃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12-913.
[13]贺瑞军.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种类和处置方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6,8(4):42-43.
[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1-5.
[15]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废弃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25-102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8-01
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是对健康人群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废弃物。血液透析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因此,加强血液透析室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减少医疗活动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管理措施
1.1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二级网络:
1.1.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亲自抓医院的感染工作,护理部、院感办配合督导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每月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检测。护士长每天检查,做到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1.1.2血液透析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微生物监测,以及医院感染工作的督促,每日随时抽查、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1.2.1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废弃物分类处理的制度、废弃物登记制度、入袋制度(如分类、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数量、去向等项目),血液透析室消毒隔离制度等,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2.2制定工作人员职责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
1.3.1医务人员培训重点:进行医疗废弃物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充分认识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和正确处理及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1.3.2卫生员的培训重点:对医疗废弃物的正确分类处理、操作过程、消毒知识进行培训,学习避免锐器刺伤、安全防护等知识,认识预防疾病传播的危害性。
1.3.3对病人及家属的培训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发放宣传手册等,使他们了解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从而取得护患之间的合作。
2.严格血液透析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转运
2.1严格医疗废弃物的分类。血透室医疗废弃物多为感染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感染性废弃物如被病人血液及其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签、纱布及其他敷料、一次性治疗巾、手套等;损伤性废弃物多为一次性预充注射器、针头、一次性穿刺针、深静脉穿刺导管、一次性使用过的刀片、导丝等。
2.2医疗废弃物的正确收集、运送:
2.2.1严格分类收集。对血液透析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工作人员必须进行随手严格分类处理,防止二次污染。科室严格区分标识,定点放置。黑色污物袋用于装生活垃圾。黄色污物袋用于装医疗废弃物。要求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一次性预充注射器、输液器针头、一次性穿刺针、刀片等锐器放入利器盒。每日由专人收集、登记并进行统一运送,确保安全有效处理。
2.2.2所有废弃物都应丢弃或放入标有相应颜色的污物袋内。污物袋应每日定时收集集中,如污物袋内装满四分之三时,由专人负责及时密封袋口,贴上“医疗废弃物”标识,放入密闭的转运器中[1]。
2.2.3血液透析室产生的一次性透析器、灌流器、一次性血管回路等放入黄色垃圾袋内,装满四分之三时用双层密封处理,及时收集、登记、送往废物回收处,统一集中处理[2]。
2.2.4血液透析室其他医疗废弃物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严防交叉感染和传染病扩散。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地面等用1500mg-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或者浸泡30分钟-60分钟后处理。
对血液透析室实行医疗废弃物规范化管理后,增强了医院感染监控的自觉性,使工作人员能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落实消毒和隔离制度,即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又提高了工作人员双向防护的意识。即要在医院内部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又要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以保护我们健康的家园。
参考文献
作者:葛年春 单位:咸宁市中医医院儿科
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还不完善;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不够规范,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合存放的现象;保洁工文化素质较低,流动性大,医院感染知识欠缺,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洁、医疗废弃物的搬运、处理等工作,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如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以上均是医院感染传播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6]。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有关法规的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对新职工和保洁工人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强化消毒隔离制度并实行岗位责任制 强化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指派监测护士定期采集样本进行监测;对病房的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手套、泡手液、雾化器、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监测样本送到检验科细菌室进行细菌数及种类的检测,并及时取回报告,如有细菌数超标则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专业监测护士还要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检查与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 改善工作环境 医院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强采光通风,改善工作环境,按照生物安全标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更新洗手设施,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和干手机,将洗手肥皂改为干式悬吊法,擦手毛巾应实行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条件不够也可采用消毒纸巾擦手[7]。 减少病区人员流量 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坚持执行探视制度,做好床单元消毒和必要的床边隔离,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工作人员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措施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接触传染源时要穿隔离服。要提高洗手的依从性,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必要时用橡胶手套,在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两例患儿治疗间隙,护士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医师和护士注射、手术时容易被锐器、针头、刀片刺伤,如遇到上述情况,要立即挤压伤口、排出血液、清洗消毒,必要时根据污染物携带的病毒及细菌种类,及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3]。 医疗器械的无害化处理 对能回收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往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根据器械的性能,选择使用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灭菌,灭菌后的医疗器械才能重复使用[8]。
医用废弃物管理 医用废弃物应建立处理流程,使用后应由专人回收,集中登记后经高压灭菌、焚烧、消毒剂浸泡处理。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包装,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坚持执行保洁制度 每天工作前、后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病房工作台面、治疗盘、地面,实行每天小清扫1次,每周大清扫1次,每月大扫除1次。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儿童的健康,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持之以恒。
检验科作为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之一,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患者的含有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血液、体液,各种传染性分泌物以及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同时在工作中也要面对各种化学生物试剂等危险物质,极易造成感染。作者通过对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提出了安全防护对策和工作中个人预防医院感染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止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许多实验室有文件有制度,但对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标本管理制度,消毒清洁制度,实验室进出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缺乏具体的的规定。对实验室进修人员,实习生及清洁人员未作上岗前培训[1]。很多的检验人员只重视业务学习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差,对生物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控知识,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险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甚至认为是多余的。在工作中不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不穿工作衣,不带工作帽,口罩,手套,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用污染的手接听电话,无菌物品使用时间不标识,超时使用,消毒液容器使用后不及时关闭,难以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工作结束后不能对科室空气,操作台,检验仪器,地面等及时清洁消毒,消除污染。部分检验人员戴一副手套进行标本处理,书写化验单,电脑操作,不仅容易产生医患之间交叉感染也存在实验室感染的危险。
1.2 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全:检验科大多业务面积不足,工作室布局不够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未分开,标本采集,检验,工作人员休息,值班各区缺少明显的隔离带,工作人员穿着污染的工作服随意进出休息室,值班室。接触生活用品,检验标本也容易造成各室的环境污染。实验室通风条件差,流动水设施配备明显不足,洗手与标本共用一池,未配备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致使感染机会增大。
1.3 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问题:由于检验科工作繁忙,检验人员长期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密切接触,并经常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在工作中如不注重个人的防护,随时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如试管的破裂,标本溅撒到皮肤,黏膜甚至眼部,锐器导致皮肤,手部被刺伤等意外。[2]
1.4 医疗废弃物及检验仪器处理不当:采集标本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检验后的废弃试管,玻璃培养皿等。这些刺伤性的废弃物最易造成工作人员的针刺伤,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发生HBV,HCV,HIV等感染的危险。废弃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细菌标本等生物危险性极高医疗废弃物。有的医院由于经费有限,为了减少成本对医疗废弃物,废水,医疗垃圾投入不足,或工作人员缺乏感染知识,使检验科的废弃物未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操作中使用许多仪器需直接与标本接触显微镜,离心机,冰箱,培养箱等污染称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2 安全防护对策
2.1 改善环境,加强生物安全设施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医院应加大对检验科业务用房改善投资,合理布局,严格划分工作区和生活区,各区有实际屏障隔断,微生物实验室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张贴“生物危险品”标识,限制非实验人员随意进出,每个工作区都设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改善洗手和手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施,消毒,灭菌设施,防护和处理医疗废物的所需要设施。[3]
2.2 加强消毒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根据检验部门工作特点制定科室医疗环境及检验用品的清洁消毒制度。把科室消毒工作制度化,常规化,每天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保洁消毒处理。特别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立即消毒防止扩散,无菌品启用要注明启用和失效时间,对患者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使用的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做到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凡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标本的器材均视为有传染性,必须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及条例的要求进行消毒和处理。
2.3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标准的预防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 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的途径主要是经接触,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因此在工作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手套,处理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有高度传染性的微生物标本时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结束操作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在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应及时洗手,需要明确到手套不能代替洗手。[4]
2.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结合本院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的应急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的防范措施,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做到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使检验科工作人员树立牢固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由于检验科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必须提高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纠正工作中不良习惯,最大限度控制实验室感染,降低检验人员职业性感染概率,保障医疗安全,也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检验条件,全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5]因此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建立标准化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增强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已成为检验人员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梁建群,宾利.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7):148-149
[2] 童燕.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41-242
[3] 牛洪敏,张梦兰.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10(5):72-73
1 医疗废物的概念
医疗废物是指医院所有需要丢弃、不能再利用的废物,包括生物性的和非生物性的,也包括生活垃圾;是指在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护理等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虽然医疗垃圾仅占城市固体废物的3%,但它含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害的化学物质、易造成锐器损伤等,对人民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我国《危险废物分类》中将来自于临床的医疗废弃物视为1号危险物品。
2 医疗废物的危害
由于医疗废物具有全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所含有的微生物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废物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处理不当,会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公害源,更严重可成为疾病流行的源头。医疗废物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而且废物中的有机物不仅滋生蚊蝇造成疾病的传播,并且在腐败分解时释放出的氨气(NH3)、硫化氢(H2S)等恶臭气体,生成多种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是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由医疗废物引起的交叉感染占社会交叉感染率的20%。
3 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其收集与运送
3.1 医疗废物的分类
(1)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
(3)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4)药物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
(5)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
3.2 废物的收集及运送
(1)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确保包装物或容器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破损的包装应按治疗废物处理。
(2)废物盛放不能过满,大于3/4时就应封口,封口紧实严密,注明科室和数量。
(3)分类收集,禁混;禁漏;禁污(利器放入利器盒内,非利器放入包装袋内)。
(4)运送时防止流失、泄露、扩散和直接接触身体;运送医疗物废物应使用防渗透、放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各种包装和运送工具应有专用医疗废物标识。
(5)建立医疗废物暂存处、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并设专人负责管理。
(6)做好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和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等,资料保存三年。
(7)对垃圾暂存处、设施及时清洁和消毒处理,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8)医疗垃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天,每日工作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
(9)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应在48小时内及时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导致传染病发生时,按有关规定报告,并进行紧急处理。
4 医疗废物的处理办法
医疗废物的处理技术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优选方法仍不够成熟。目前相关的处理技术大体分为三类:①高温处理法,如焚烧法、热解法和汽化法;②替代型处理法,如化学消毒法、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干法热消毒法、微波处理法和安全填埋法;③创新型技术,如等离子技术、放射技术。用于处理医疗垃圾已有多种技术,根据处理原理不同,一般可分为灭菌消毒法、焚烧法、等离子体法、热解法和卫生填埋法等。
灭菌消毒法:灭菌消毒处理方法较多,可采取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化学消毒法、微波消毒法等。灭菌消毒法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化学试剂、一定频率或波长的微波等技术,破坏微生物及病毒的生存环境,降低医疗垃圾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危害的程度。
高温焚烧法:根据研究,医疗垃圾中占总重量92%的组分为可燃性成分,不可燃成分仅为8%,在一定温度和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可以完全燃烧成灰烬。焚烧处理是一个深度氧化的化学过程,在高温火焰作用下,焚烧设备内的医疗垃圾经过烘干、引燃、焚烧三个阶段将其转化成残渣和气体,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在焚烧过程中也因高温而被有效破坏,还能有效实现减容和减重。焚烧法适用于各种传染性医疗垃圾,是医疗垃圾处理领域的主流技术。
热解处理法:热解法是利用垃圾中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将医疗垃圾中有机成分在无氧或贫氧的条件下高温加热,用热能使化合物的化合键断裂,使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转变为可燃性气体、液体燃料和焦炭的过程。这种处理技术与焚烧法相比温度较低,无明火燃烧过程,重金属等大都保持在残渣之中,可回收大量的热能,较好地解决了医疗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最大难题。
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法是处理医疗垃圾的一项创新技术,它消毒杀菌的原理是:用等离子体电弧炉产生的高温杀死医疗垃圾中的所有微生物,摧毁残留于细胞的毒性药物和有毒的化学药剂,并将金属锐器及无机化学品熔融,使其彻底销毁。
电弧炉处理技术:电弧炉是以电弧加热的批次式反应炉,其燃烧温度约为1650~3300℃,停留时间约8~10min。电弧炉的电极棒透过交变电流产生强大磁性搅拌作用,废弃物与钢液能充分混拌,废物在极高温情况下被裂解氧化成CO 和H O,从而传染性病菌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完全破坏。电弧炉技术最早在日本被用于处理医疗废物。
辐照技术:辐照处理技术是利用电子束杀灭微生物和细菌。电离辐射源(如Co60)激发出来的电子与处理对象分子结构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所积累的能量可以破坏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从而将微生物加以裂解破坏。但是辐照技术不能用来处理放射性物质,还需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