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案例的背景情况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办法。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不少有关“爱”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生得到了爱,却并未感受到爱,更想不到付出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快速成长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多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使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道德、良心和爱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唾弃。如何让爱在教育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11月我担任05幼师1班的班主任,班级里发生了一起一位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而这位学生同寝室的几位学生帮着这位学生瞒父母、瞒老师,使这件得更加错综复杂。根据学生科意见让牵涉这件事的学生写一份关于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刻检讨书。那周对我、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周,在了解到她们包庇同学,造成事情扩大化的行为可能受到处分时,其中一位叫蔡蝶(化名)的女生,突然变得非常暴躁和冷酷起来。第二周的星期一,在她写给我的一封信中,她几乎用了最残酷、最冷血的词来挖苦讽刺我。看到这封信后,我伤痛欲绝,不禁在办公室里痛哭起来。当我把那位学生叫来时,她一点悔意也没有,甚至狠命地摔了一下办公室的门走了。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茫然了,在我深受伤害的同时我该怎样处理呢?
2.事例的过程叙述
这位学生平日里学习还不错,只是性格有点孤僻。作为班主任,我对她也是疼爱有加,鉴于她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个学期我让她担任了班干,她也非常高兴并且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事情发生的那个周末她曾打电话给我,说如果我打电话通知她家人学校里发生的事,她就没法活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她的父母从小就经常打她。听后,我不禁有些震惊,可是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我没有明确地回答她,只说等下周看了你们对这件事的感想后再说吧。也许正因为这一句含糊的回复,激起了她心中的怨恨,在那周星期一我就收到一封让人不敢目睹的信,如今想起那些词句,我的心还会揪得很痛。尽管那种痛楚极深,但想到作为教师的我如果一时冲动,可能真会让这个学生更加冷酷,于是我决定暂时先不打电话给她的家长,也没有把这件事交到校部,在班级中也没有明确公布这件事。
在漫长的等待中,到了星期五我依然没有收到任何道歉,于是在周五的自修课上,我仍没有点出这位学生的名字,最终也没有通知她的家长,只是暗示有些想法的学生可以和班主任好好谈谈。那天我准备了几篇关于爱的故事在自修课时读了,在读时,我用温柔的眼光告诉她很希望你能感受他人的温暖。后来验证了我的决定是对的,这位学生终于想通了,和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尽管她的道歉是那么简单,但从她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她的歉意和悔恨。之后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关注这位学生的动态直到她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案例分析】
1.原因分析
蔡蝶是一位积极要求向上,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父母暴力型的教育方式让她对校纪校规中的处罚深为恐惧,经了解她的父母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这种家庭教育给该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所以在事情发生后,这位学生用很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2.措施分析
在事件发生后,我衡量了很久,最后决定对这样的学生实行一定的“保护”。第一,不让其他学生知道,所以不能在班级中公开这些事情。第二,在班主任可以控制局面的情况下,不上报校部。这么做都是不再让这位学生的情绪继续激化。没有立刻把这个学生叫来交谈是给她一个思想和情绪上的缓冲,让她也能充分反思。还有让她知道学校的校纪校规是不会宽容任何人的。如果纯粹的宽容只会是纵容了她。让她知道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个社会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随着性子来,万物总有个度。而让她的生活空间留有余地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最终没有通知她的家长,想让她知道即使在你犯错时也会有人来关心你的处境,世界并非这么无情与冷漠。第三,对学生的信任。这位学生一贯的表现,让我相信她有认识错误、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我也深信能用爱感化迷途的羔羊。
【案例反思和感悟】
如何让爱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要想当好一名教师就要先学会怎么爱自己
只有关爱好自己,才能谈得上爱学生。提到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爱自己的重要性。在一次关于儿童教育的讲座上,一个母亲非常伤心地说出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个困扰:孩子吃东西时时常会说出这样的话:“妈妈,这个东西我不想吃了,你吃吧。”这位年轻的母亲在讲座上就向这位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总是在不想吃的时候才会想到妈妈,而不是在吃东西之前就想到呢?教授是这样回答的:对啊,孩子没有任何错啊。教授接着说,一杯水没有满你怎么指望它溢出来呢?是啊,说得多好,一杯水没有满,你怎么指望它溢出来呢。这杯水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如果我们心中这只装着爱的杯子从来都没有满过,怎么期待让它溢出来流向学生的心灵呢。所以只有让我们心中的这杯水装得满满的,才能让它流向更多需要我们的地方。
美国曾经就“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幸福感”做过调查。调查发现人的一生幸福感呈U型,在童年与老年阶段人的幸福感最强,到中年阶段人的幸福感处于最低谷,所以在这一个低谷时期如何让盛着爱之水的杯子装满就显得更为重要。爱自己就是珍爱身边的家人、朋友和每一个关心我们的人。给自己健康就是给别人幸福;给自己幸福就是给别人快乐;给自己快乐就是给别人信心和力量,这就是在用心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别人。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积极、快乐过,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对他的人生充满信心呢?
2.无条件地接受每一个学生
当我们能快乐而又充满爱地面对周遭时,就会能用更坦然的心态接受每一个学生的过去,并毫无条件地接受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主流社会的真、善、美去影响他们,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快乐、幸福和爱。用我们的爱使我们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宽更精彩。
3.牢抓爱的四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
关心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心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角度使他们快乐地接受爱。
爱是一种责任,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我们的爱可以更持久更深厚一些。
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他人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正是这份尊重才能让学生的自尊心得以保护,才能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爱是广泛的认识,只有对不同情境、不同个体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才能合理而又科学地传播爱的信息。
正是这一案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教育中什么是关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尊重。
案例描述
谈话导入 一上课,教师说:“同学们,讲台上就站着我“1”个人,可以用“1”这个数来表示,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1”表示?学生们开始议论,有的说一块黑板,有的说一本书,还有的说一张桌子等。教师夸赞地说:“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刚才所说的都可以用“1”表示,这在我们之前的学习就知道,“1”是表示一个物体,而也有同学说一群羊,一个班级,一个兴趣小组,也可以用“1”表示,那这个“1”与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回答:“可以表示许多个,要把它们看成一整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教师趁热打铁地说:“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表示,我们通常在数学中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而正因为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1”区别,我们给它打上双引号。这样的“1”在生活中还有吗?”学生们马上回答:“教室里有4扇窗户,9盏日光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说得真棒!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以前我们认识的“1”表示“1”个物体,但现在这个“1”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单位“1”的理解 在讲解对“1”的理解时,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一个苹果用自然数“1”表示,4个苹果还能用“1”表示吗?
生:能,可以装进篮子里就像一个整体,就可以用“1”表示了。
师:4个苹果可以看作“1”,那么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呢?(课件演示: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都4个4个圈一下)把4个苹果看作“1”也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计量单位也可看作单位“1”(板书:一个计量单位),现在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4个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呢?谁来分一分。
生:其中的一个就是它的。
师:这不是一个苹果吗?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是呢?
生:因为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我们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生: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师:能不能把8个苹果也表示出它的呢?观察这幅画(4个苹果的和8个苹果的)从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的是1个,而它的是2个呢?
生:分4个和8个苹果,分的对象不同;单位“1”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但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就不同。
生:只要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都可以用表示。
师:不管是什么物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请大家小组合作,用学具正方形、毛线、12根火柴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观察你们手中的作品,思考一下,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又是怎样表示出这个分数呢?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生2: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师:把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意义。
案例分析
充分了解学情 一是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熟悉了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 “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的理解未出现过,把一个整体看成单位“1”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跨度。二是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从数量是“1”的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跨度,一个整体到一个计量单位的跨度
深钻所用教材 一是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每句每字都弄清楚,从教材的标题到思考题、练习、插图、附表都不轻易放过。二是透,即了解整个教材重点难点关键,考虑好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工处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双基”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化,即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角度对教材做出重构。
开发教材策略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本案例“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一张纸、一条毛线、12根火柴棒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感,理解数的意义。
法学本科教育,对学生要求之目的最终还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进行重复性工作,而是让学生学会作为一个“法律人”应当如何从事法律工作。但是,大部分法科毕业生在四年本科教育结束以后却不能符合教学目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法律逻辑思维混乱,虽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却无法在具体案件中灵活应用等等问题。从笔者教学经验的角度,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案例与实践教学之概述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情景教学,透过案件将法律事实带入课堂,学生通过讨论,利用归纳与演绎掌握所需学习的法学知识。[1]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由苏格拉底最先使用。他通过问答和论辩方式得出一般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能力和精神。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始于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2]案例教学是以法学案例为基础,学生在课堂内外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辨,进而提升学生对已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自主自发的去探索和总结需要其掌握的知识点。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案例资源的搜集和筛选。案例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类是教师在自主从事法律相关事务时,亲自处理过的案件。法学院的教师在担任教师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兼任一些从事法律事务的职业,诸如法律顾问,兼职律师等。笔者认为,法学院教师能够从事法律事务职业,无论是先从事后从教,亦或从教同时兼任,对更好的以教师身份向学生进行课堂讲授是有利而无害的。法律职业的从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将已经积累的法学理论投入应用,了解和掌握事务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而对于案例教学而言,亲自处理的法律案件,教师本身会理解和讲授的更加透彻,剖析的更为深入和彻底。一类是教师能够从周边人亲自处理的案件中获取的真实案件资源。能够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经受过大学研究生阶段的精英教育。而完成这些教育阶段,也就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人脉资源和案件来源。法学院教师的同学大都从事相关法律职业,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这些职业特点使得其能够大量解除相关专业范围内的实例案件。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包含隐私和特殊情况的案例可以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使用。还有一类是已经形成习题的案例,如司法考试中的案例题,习题集中的案例题等等。就以上三类渠道所获得的案例而言,任课教师都需要从大量案例中先拣选出针对课堂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和重点相契合的相关案例,必要时在挑选案例以后还要对现有案例进行修改。尽管如此,前两类的使用却较为困难。因为课堂讲授需要对真实案例进行法律要素提取,不能向讲故事一样将整个案情全盘托出,全盘讲述的介绍方式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干扰学生的理解,还有可能会涉及隐私和职业道德问题。而将真实案例提取为法律要素集中的讲授案例,本身对教师能力就是一个考验。最后一类案例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教师甚至可以不经修改直接照搬用于课堂讲授,但与前两类案例相比,学生对最后一类案例的积极性较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意。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工作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3]实践教学这一概念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法学院对学生假期实习的要求,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是实践教学的体现。学生透过实习真正的进入到“法律人”的角色,在实践中反复巩固、引证和应用所学习的法学知识,一方面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另一方面提高法律操作技能。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理论教学是课堂之上的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之外的教学。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就是实习。各个院校的法学院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间为3-6个月不等。实习结束后,需要向学院提交实习鉴定报告。还与一些高校的法学院会要求学生进行暑假实习。而现在,这种观念随着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已经不再符合新情势。如,法律实验室中的法律职业扮演。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上透过法律职业身份的带入,去体验真实处理案件的感受。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仿真实习。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对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言,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三)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区别与联系
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都以案例作为其实现的基础。二者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二者有相重叠和竞合的部分。尽管如此,从实现方式而言,二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有学生参与,但依然以教师为主导。而就实践方式而言,案例教学中,教师抛出案例,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方式依然是口述和反思。另外,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往往已经被提取,学生只需要将要素与法学理论相连接,来寻求法律处理即可。学生自主参与的内容十分有限,最主要的参与方式是思考。而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亲自进入到一个按键和诉讼中,所获得的案例是一个复杂案例,也即关键要素未被提取的案例。复杂案例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有些因素对案件的最终结果毫无关系,有些至关重要。学生首先需要自己去寻找案件中的关键要素,而如果第一步提取失败,有可能会决定整个案情的走向和法律适用的错误。在要素提取以后,学生还需要将复杂要素进行简化,将一般事实提取为法律要素以后,再与法学理论相连接。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更高。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妥善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不可能不经案例教学就能够直接完成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延伸,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巩固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
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是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想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就需要先对法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积累,这是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的前提。案例和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透过实践倒过来反思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确立法学逻辑思维,搭建法学理论与处理案例的桥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思维,也就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处理法律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正确构建法条与具体案件的桥梁,为具体案件寻求正确的法律适用。另外,透过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反思精神,创造精神和应用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法学修养和法律道德
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法律人素养,提升法学修养,用法律道德约束自身。法律研究者,若只是单单具备了法律知识,断不能算做是法律人才。法律学问是成为法律人才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法律学问,才能够认识和改善法律。但是,仅仅具备了法律学问并不代表能够应用法律,只有具备了社会常识,才能够正确并恰当的适用法律。而具备了法律学问和社会常识,并不代表就有资格执行法律,他还需要具备法律道德。故而,真正的法律人才,需要于法律学问以外,同时再具备高尚的法律道德。[4]在实践阶段,学生透过担任法律职位,能够接触到社会对法律人修养和道德的要求,从而提升自己,并且严格要求自身。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案例和实践教学方法对教师综合素质具有较高要求,既要求任何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技巧,并且教师自身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些要求使得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本身要不断的提升和学习,重视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对社会上的热门法律问题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法律中存在的新问题,并且不断地透过实践来寻求新的案例。
三、教学操作中的问题与方法
法学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就培养目的性而言,法学教育又具有实践型人才培训和学者型人才培养的二重性。[5]实践中,案例教学中教师存在以自我为重视,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形。老师成为整个案例讲述的主导者和掌控者,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无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法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往往是被迫进行,并且存在普遍的作弊现象。典型的方式体现在学生会依靠家庭关系,在需要提交实习报告时,寻求一个亲戚或者熟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盖上公章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而并没有真正实习过。在实习阶段,学院监管存在不及时和不到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从笔者已有的教学经验,案例与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有以下方法和模式:
就案例教学而言,“称职的教师应当能够向学生证明,乱七八糟的案例和条文可以被归纳为一套有序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被纳入清晰的、有逻辑的和系统的形式之中。”[6]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妥善的甄选案例,并对案例的要素进行筛选和总结,将案情尽可能简介扼要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节省课堂时间。其次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参与是实现案例教学目的重要实现方式,在这里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就选取了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件,如与热门相关的,或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的。并且,在向学生讲述案情时要具有趣味性。再次,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总结工作。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法学思维和逻辑推理,在案件讲述结束后,对案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规范,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用最简洁的逻辑推理过程将案情重新梳理一遍,帮助学生在不断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就实践教学而言,最典型的模式依然是“实习”实践。但是基于目前在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应当在学生实习阶段履行好监管工作。包括对学生所计划实习单位进行预报留存,在实习过程中不定时向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访问,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工作内容。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进行走访,以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在岗。在实习完成以后,对学生所撰写的实习报告严格要求,可以抽取学生进行实习问答。另外,对于存在实习作弊的学生进行严格处罚。除了“实习”义务,高校可以采用的实践教学有:一是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透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相应角色中,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完成一个法学案件,或者一个诉讼过程的教学方式。在采用模拟法庭这一教学方式时,要注意让学生对所演练的案件进行总结,其内容包括审理的焦点、判决的理由,所适用的法律等;另外,鼓励学生的相互质询;最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做全面性启示。[7]二是法律实验室。法律实验室是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目标和模式背景下,对法律诊所的变形。法律实验室为学生在毕业前提供参与法律实务,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反思能力和职业高等技能。但是法律实验室的缺陷在于,并非所有法学学科都能够适用该种方式。其实现方式以为专门课程开设为宜,另外,应为至少一门必修课设置,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够接触到此类教学方式,透过教学成果的总结,选择继续开设选修课,为适应该种教学方式的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
综上所述,法学教育的职业化要求在法学教育中应当提供给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点,脱离了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与教育目的相违背。[8]而案例和实践教学能够帮助正在接受高等法科教育的学生符合法律职业对法科生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法律逻辑思维,掌握自主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以后,能够独立的承担法律工作的能力。虽然,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案例和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和困境,但在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素质,塑造符合社会和职业要求的“法律人”而言极具促进作用。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并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和法学素养,以提高教学能力,积极创新,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而努力。
案例情景描述
张远,一中2010 届17 班毕业生。当初他是以优异成绩首录进入一中的。可只一个学期,成绩一落千丈,而且变的很叛逆,处处与老师作对。在我教到他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就是他的叛逆引起了我的注意,如上课看小说或者睡觉,课下交不上作业,责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总是不搭理你。为此我常常生气。询问同班的几位老师,也深有同感。他到底是怎么了?是谁折断了他正在翱翔的双翅?是谁让他的生活变得这么压抑?
我想张远之所以变成这样,肯定是受过打击或遭遇过某种挫折,身为教师有责任挽救这样的学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否则耻为人师。所以我决定真正地走进他的心里,看看他到底想的是什么。首先我找了他班主任要了他的学习档案,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后来我又与他父母联系了几次,经过多方了解,才逐渐感悟到他一天天堕落的原因。
原来初进高中,天真的张远并没有觉察到任何变化,微笑着面对每一天,课堂上他总是洋溢着求知的渴望。可时间一长,随着竞争对象的增多,学习任务的加重,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成绩已没有初中那么显眼,在同学中也没有以前那么让人注目了,这给天性好强喜欢张扬的张远带来了沉重的失落感。他开始变得沉默了,也更加勤奋刻苦了,但进入高中的第一次段考,他的成绩在班里明显退步了。他的父母知道后大发雷霆,不分三七二十一,就狠批了他一顿。老师们也找过他谈话,但差不多也都是责问,认为他没好好学才这样的,所以张远变的更加沉默孤僻,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案例分析讨论
张远的经历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东方时空》的一句广告词,即“沟通从鼓励开始”。对于这句话我常听常有新的启发,通过鼓励,让学生有春雨化物的温暖,是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张远的成绩退步,老师家长其实都知道,都想让他把成绩提上去,但又都犯了一个类似的错误,就是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张远那时真正需要的是有人给他加加油,鼓鼓劲。
所以,我首先在班内对所有的同学谈了一次,只记得当时我谈的很诚恳,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投入。我注意到了张远,他听的尤其认真。然后我又用书信的形式对他进行了劝导。也许还从来没有人以这种方式和他交流,他很快的回了信。最后我们进行了面谈,谈话的方式是以朋友的身份进行的,谈话的地点甚至不在让人感到压抑的班级或办公室,而是选择了操场。经过不断的开导,他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说了他的故事。 转贴于
后来张远同学的变化很大,他的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脸上也恢复了往日的自信,当然成绩也逐渐进步。2007 年高考,考入了南方一所知名的大学,圆了他的梦。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会碰到一些接受能力强,领悟能力好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自然关注很多,但主要采取课上多提问的方式。课下与他们沟通却很少,认为他们各方面做的都很好,不需要交流督促,属于让老师放心的学生。殊不知这种做法无形之中也会使一些优秀生沦为普通生甚至差生,所以这些优秀学生也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同时,在一个集体里,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有潜力、有基础,但不善于表现自己。有时老师的一句不在意的话就伤了他们的自尊,就把他们的积极性给挫伤了,他们有可能就胆怯了,退缩了,止步不前了,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现实教学中碰到不少这样的学生,我记得有位叫胡斌的学生,刚入校时,成绩还可以,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渐渐的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就变的沉默寡言,不好问问题,成绩越来越差。于是我就和他谈了一次,刚开始什么也不愿意说,但最终我用诚意换得了他的信任,这才知道有一次老师问问题,他回答不上来。这位老师说了一句让他泄气的话:“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还能干什么呀!”毫无顾忌地挫伤一个学生的自尊,这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无法原谅的过失。
一个学生,不可能全是优点,没有问题的学生是大的“问题学生”;同样,一个学生,不可能全是缺点。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差生,更需要老师的注目,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每个学生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是高高兴兴来的,都是非常热爱学习的,所谓的“落后学生”只是在经受了学校一次又一次的测试后,让他过多地品尝和体验了失败的滋味,次次落后才一蹶不振,屡屡打击就一落千丈,所以才会变得过分地敏感和自卑起来。所以老师要试着关注这一群体,用鼓励打开沟通的窗口,告诉他们,他们也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反思由是,我想到了,教书育人如同培育五彩鲜花。学生如一盆盆正待开放的花儿,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健全的、有尊严的,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儿。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实现教育的平等——不管是优秀,还是暂时落后点的。学会用鼓励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真正走近学生。
关键词:娇生惯养;教育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40-41
多年以来,中职院校教师普遍反映教育和管理学生,感觉力不从心,这与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笔者在担任中职学生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职学生都娇生惯养,这对其心理、性格、行为方式等有较大影响。笔者选择曾带过的两位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在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两位学生的情况描述
李姓和吴姓两名女生,年龄均为16岁。
出现的问题和具体表现:
两位女生性格都比较倔强要强,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其他同学;但同时又对学业缺乏足够重视,理论课、实验课以及早操等学校规定必须按时参加的教学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席的情况;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两位同学都不能客观面对自己的问题,反而是情绪激动、不冷静,和老师对抗,逆反心理严重。
相关资料调查
李某和吴某的家庭都在市里,都是住校生,李某有一个姐姐,吴某有一个哥哥,二人家庭都比较富裕,平常生活中出手大方,有一些哥们儿义气。笔者深入了解后,发现她们来上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逼迫,因而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对于遇到的困难,没有心思和毅力去克服,而是放任自流,导致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下游。在课堂学习和集体生活中如出现问题、明显责任在自己时,还要在言语上顶撞老师,不能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更不要说悔改了。
案例分析
针对李某和吴某二人的情况,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她们个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她们在家里是最小的,长期娇生惯养,被家庭成员溺爱,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放纵,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得过且过,生活上的事情依赖家长,特别是父母工作比较忙,由爷爷奶奶带大,宠爱有余而管教不足,认为不管在什么场合,其他人都应该以我为中心,稍有不满就会情绪激动,难以平复。
2.认为家庭的优越条件是和自己密切联系的,认为自己条件好就意味着一切都好,在日常学习中,如果知识较简单、容易学会则问题不大,一旦遇到难以掌握的内容,稍受挫折就退缩,同时自我感觉良好的认知也使她们很难放下面子去向同学请教,长期累积在学业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自信心逐渐降低,意志力也慢慢消磨。
3.当初进入学校学习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而非自愿,所以二人很少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有深入的思考,教师和家长管得紧就学一阵,教师和家长稍有放松她们就开始懈怠,完全是被动学习,自觉性极差。结果这两位女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改善提高,始终排在班级的后面,甚至落后于很多平时调皮捣蛋的男生。
教育办法和具体措施
1.由以上描述的情况,笔者认为,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包括笔者自己也是从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所以上述两位女生远没有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只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定可以使她们幡然悔悟,改过自新。(1)首先要找教师自己的问题,不能老以教师身份自居,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是要放下身段,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换一个视角去审视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2)从家长这方面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求其平衡好工作和管教孩子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孩子是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家长要和学校保持长期联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能够坦诚相待,相互交流,协调处理,避免单方面行动,更要防止教师和家长摩擦事件的发生,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3)教师和家长在互相沟通时,应该坦诚相待,本着共同教育呵护学生的原则,从家庭背景、学生性格和班级氛围等多个层面客观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客观评价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先入为主,认为严厉就好,其实有时候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面子会使她们更加从容。
2.在和两位女生直接沟通的时候,笔者利用自己是女教师的优势,找一个相对温馨的环境,和她们分享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进而拉近她们与教师的距离,缓解气氛,解决其心理障碍;其次,对她们在谈话中表现出的天生的善良和纯真,当即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认识到老师对她们也是友善的,关爱的,负责的,引导她们用真善美的标准去看待和处理每一件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她们两位女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一起,可以用黏糊来形容,所以笔者发现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教育:首先找她们进行分别谈话,让她们说出对方的优点;经过两次分别谈话,笔者了解到她们两位其实是谈得来、家庭条件类似才老在一起的,但是谈到对方的优点两人却都说不出来,笔者就启发她们去挖掘,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去影响她们,告诉她们如果要继续在一起,就要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把对方的闪光点也变成自己的财富,共同进步提高。
教育的效果评价
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短时间内不会有本质的改变,笔者也深有体会,对两位女生的教育也不是试图去改变其长期形成的固有品质,而是要去影响和改变她们的行为方式。可喜的是,经过她们自己和笔者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这两位女生的进步相当明显。首先她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目前已经稳定在班级中上游;其次她们还能够互相帮助和监督,特别是早操,会提醒对方不要睡懒觉;最后,她们的变化也影响到了班里的其他一些经常黏糊在一起的小群体,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共同提高的气氛明显好于上个学期。很多同学都意识到,在校期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思考,能够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讨论
当前,中职学校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娇生惯养的情况,娇生惯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影响,性格固执偏激,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耐心与人交流,没有毅力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贴心细致地帮助指导、教师激励和同学间的相互鼓励监督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要使中职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家长、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实用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范丽娜.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幼儿抗挫折教育案例分析[J].山东教育,2009,(27).
[2]杨颖.用爱心去发现、赞美——赏识教育案例探析[J].教育方略,2009,(2):30~31.
[3]李永华.中职班主任如何面对性格不良的学生C].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2008:778~782.
[4]左海燕,高元平,安静梅,胡蓉芳,李顺山.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的探析[J].魅力中国,2010,(24).
[5]陈凤广.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及发展策略[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