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成电路设计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子杂志 视觉流程 多媒体技术 创新 艺术风格 设计
目前电子杂志行业潜在的市场机会,吸引了很多出版机构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电子杂志设计制作的队伍中。但是理性的透过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电子杂志看似琳琅满目的现象下,还隐藏随着诸多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设计、制作和发行的不规范;大量网络文字、图片信息的重复使用等。从业人员需要找到问题的所在,分析问题的成因,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新技术,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作为新媒体的电子杂志也将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创新、自我尝试中寻求发展,未来电子杂志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高技术、高融和、多元化等特点[1]。
1、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视觉流程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电子杂志产业发展的作用,人们要肯定事物发展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事物的两面性。电子杂志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但是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思考的态度。对设计师而言,如何才能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视觉流程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1.1多媒体技术在电子杂志中的定位
电子杂志的技术性导向决定了在行业发展初期电子杂志的长处完全不在内容, 而更多地是在表现形式上[2]。诸多新技术的融入,新媒介的融合,使得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丰富,进而也推动电子杂志种类和数量都大幅上升。但是读者在享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种种畅快淋漓的感官体验时,也逐渐发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其对电子杂志产生的“反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受到读者诟病的问题包括:一是电子杂志虽然有很强的可看性,但是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不足或是信息编排很凌乱;二是过度的音乐、动画、视频、特效的应用反而使读者的阅读受到干扰,容易产生疲劳感,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网络图文信息的大量重复转载,使得部分电子杂志的多媒体素材存在重复性,降低了杂志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电子杂志中的定位。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电子杂志的形态,但是究其根源,电子杂志的实质依然是供人们阅读的刊物。既是刊物,其视觉流程设计就是必须考量的问题。成功的视觉流程设计,应与总体策划的战略内涵相统一[3]。多媒体技术在电子杂志中是关键支撑,但电子杂志作为刊物,其核心依旧是信息传递。因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必须建立在更好的让电子杂志实现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切实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才是其在电子杂志中的“准确定位”。
1.2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视觉流程
视觉流程设计不是单一针对视觉体验的研究,不能单纯停留在形式感的层面,而要切实的为杂志的功能,为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服务。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视觉流程,对设计师来说是不简单的考验:既要保证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生动效果,同时又不能使杂志的视觉线索、听觉线索过于杂乱,以致让读者产生疲乏感。要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用多媒体技术去引导视觉流程。例如:设计师按照预定的视觉引导线路和多媒体元素的特质去组织杂志中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元素,让它们在适当的版面位置,适当的时间点呈现,让读者不经意的跟随生动的画面、美妙的声音、主次明细的图文去获取信息。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去完成视觉流程引导的任务,既可保证信息的多样性,又可保证信息的有序性。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视觉流程一定要体现其实效性,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使之成为“点睛之笔”,避免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
2、有效提高视觉流程设计的创新性
电子杂志版面设计是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新的传播媒介[4]。提高视觉流程设计的创新性对于电子杂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吸纳新技术,汲取新养分是创新必要的前提。在电子杂志设计中,有效提高视觉流程设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观念创新
创新意味着新思维、新构想、新尝试,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模式,才能创造新的事物。传统观念认为视觉流程是读者自发的阅读行为,探讨其创新性似乎高估其实际的价值。视觉流程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所有的设计都需要进行视觉的流程设计,读者才能更好的接收到传达的信息。创新是设计的核心,无论在杂志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网页设计还是产品设计中,唯有创新意识才能体现设计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创新才能使得杂志更具吸引力,无论是视觉感受、听觉感受还是点击鼠标直接参与的感受,都需要融入创新的意识,读者才不至于在一成不变的作品中感到倦怠。
就视觉流程设计观念而言,不仅要明确其在设计中的位置和重要性,还要根据电子杂志的发展状况,适时的对其进行创新。针对电子杂志的媒体特征和版面特征,设计师进行视觉流程设计时,需要拓宽设计的视野和提升对各种媒体元素的掌控能力。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恰如其分的将视觉流程设计与听觉和鼠标动作配合,从而完成更精妙的设计作品。
在非微电子专业如计算机、通信、信号处理、自动化、机械等专业开设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相关课程,一方面,这些专业的学生有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又有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可以从本专业的系统角度来理解和设计集成电路芯片,非常适合进行各种应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阶段的工作,这些专业也是目前芯片设计需求最旺盛的领域;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专业学生的应用特点,不宜也不可能开设微电子专业的所有课程,也不宜将集成电路设计阶段的许多技术(如低功耗设计、可测性设计等)开设为单独课程,而是要将相应课程整合,开设一到二门集成电路设计的综合课程,使学生既能够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技术流程,也能够了解集成电路设计方面更深层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应该把握以下原则。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并重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EDA工具进行电路辅助设计,已经成为集成电路芯片主流的设计方法。因此,在理解电路和芯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相关设计工具,是掌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重要环节。技能培训与前瞻理论皆有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既要有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和技术的讲授和实践,又有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新技术和更高层技术的介绍。这样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学员掌握了一项实实在在有用的技术;另一方面,学员了解了该项技术的更深和更新的知识,有利于在硕、博士阶段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学习。基础理论和技术流程隔离由于是针对非微电子专业开设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讲授中不涉及电路设计的一些原理性知识,如半导体物理及器件、集成电路的工艺原理等,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实现技术上,这样非微电子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入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2非微电子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实践
根据以上原则,信息工程大学根据具体实际,在计算机、通信、信号处理、密码等相关专业开设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课程,根据近两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取得良好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优化的理论授课内容1)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概论:介绍IC设计的基本概念、IC设计的关键技术、IC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等内容。使学员对IC设计技术有一个大概而全面的了解,了解IC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情况,理解IC设计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IC设计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IC低功耗设计技术、IC可重用设计技术等。2)IC产业链及设计流程: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的历史变革、目前形成的“四业分工”,以及数字IC设计流程等内容。使学员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变革和分工,了解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数字IC的整个设计流程,包括代码编写与仿真、逻辑综合与布局布线、时序验证与物理验证及芯片面积优化、时钟树综合、扫描链插入等内容。3)RTL硬件描述语言基础:主要讲授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语法、描述方式、设计方法等内容。使学员能够初步掌握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的基本语法,了解大型电路芯片的基本设计规则和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学习和巩固硬件电路代码编写和调试能力。4)系统集成设计基础:主要讲授更高层次的集成电路芯片如片上系统(SoC)、片上网络(NoC)的基本概念和集成设计方法。使学员初步了解大规模系统级芯片架构设计的基础方法及主要片内嵌入式处理器核。
丰富的实践操作内容1)Verilog代码设计实践:学习通过课下编码、上机调试等方式,初步掌握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基本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的能力,并通过给定的IP核或代码模块的集成,掌握大型芯片电路的集成设计能力。2)IC前端设计基础实践:依托Synopsys公司数字集成电路前端设计平台DesignCompiler,使学员通过上机演练,初步掌握使用DesignCompiler进行集成电路前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RTL综合、时序约束、时序优化、可测性设计等内容。3)IC后端设计基础实践:依托Synopsys公司数字集成电路后端设计平台ICCompiler,使学员通过上机演练,初步掌握使用ICCompiler进行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后端设计准备、版图规划与电源规划、物理综合与全局优化、时钟树综合、布线操作、物理验证与最终优化等内容。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1)IC设计基本知识笔试: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员队IC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流程、简单的代码编写等。2)IC设计上机实践操作:通过上机操作的形式,给定一个具体并相对简单的芯片设计代码,要求学员使用Synopsys公司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前后端平台,完成整个芯片的前后端设计和验证流程。3)IC设计相关领域报告:通过撰写报告的形式,要求学员查阅IC设计领域的相关技术文献,包括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技术、设计流程中相关技术点的深入研究、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等,撰写相应的专题报告。
3结语
为满足集成电路方面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以985三期实验室建设、教育部修购计划两项经费所购置的设备为主体,充分整合利用本系目前已有的设备,完成了一个覆盖完整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构建。依托同济大学第8期实验教改项目的支持,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平台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本科生实验教学完成了集成电路设计系列实验课程开设;在集成电路相关科研项目中进行了实际应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
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实验教学;科研
进入21世纪之后,集成电路在我国相关产业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0年6月,国务院了纲领性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1],明确了集成电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在其后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均将集成电路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自此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科技和教育的配合。基于此原因,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与软件重大专项,其后教育部、科技部决定在国内有相对优势的高等院校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分别于2003年、2004年及2009年分3批批准和支持20所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为第2批建设的6所高校之一。
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2002年,历史较短,在集成电路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但自成立之初便将集成电路设计列为最重要的教学与科研方向之一,参考国际知名高校以及国内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2-4],在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5]。但是,集成电路设计强调工程设计实践,如果缺乏相应的设计平台,仅以理论知识为主,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这也是诸多高校在集成电路设计的实验设置及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和积极探索的原因[6-7]。我系也意识到亟须加强实践环节的相关建设。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充分利用985三期实验室建设、教育部修购计划两项经费的支持,在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1建设方案与建设过程
1.1平台建设的基础依托985二期实验室建设、教育部修购计划两项经费为我系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根据各个学科方向的统筹规划,分配约150万元用于集成电路及与系统设计相关的设备购置。购置的设备见表1、表2。除以上两部分设备之外,本系已经部分购置了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设备,如Dell服务器、SUN工作站、各类测试与信号发生设备等。因此,我系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一个覆盖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分析、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系统级设计验证完整流程的专业实验与设计平台的基础条件。
1.2总体构想与平台规划基于上述基础硬件设备,我系在有限的场地资源中安排了专门的场地作为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实验室,以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建设。将拟建设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实验室划分为4个功能区:服务器与中央控制区、集成电路设计区、集成电路分析与测试区、系统级设计与验证区。总体的规划如图1所示,功能与设备支撑概述如下。(1)服务器与中央控制区。主要空间用于放置3个机柜、承载两个机架式服务器(HP、Dell)、存储阵列(SAS15000RPM接口、初始配置7.2TB)、一个卧式服务器(超微)以及UPS电源、万兆交换机等供电和网络配件。需注意该部分噪声较大,故应与实验室其他功能区隔离。提供VPN、远程配置以及各类必要的服务,配置完整的EDA工具系统,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2)集成电路设计区。20个左右的工位,主要为HP工作站。具备两类工作方式:作为终端登录服务器系统使用;在服务器系统不能提供支持时独立使用。除工作站之外,配备2~3个文件柜、工具柜。(3)集成电路分析与测试区。主要功能为集成电路(晶圆、裸片、封装后芯片)的分析、测试。分析与测试系统以两套手动探针测试台(包括基座、卡盘、ADV显微镜)、超长焦金相显微镜(超长工作距离,2000倍放大)、4套微米级精确位移系统(包括探针、针臂、针座、线缆与接口)为主,并配备2台台式计算机以及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逻辑分析仪1台、示波器1台,用作信号发生与记录、信号与图像采集功能。配备两个实验工具柜。(4)系统级设计与验证区。6个工位,配备2~3台计算机。考虑到面积有限,而该区功能较多,以多功能复用的方式设置工位的功能。该区的功能包括:①板级电路设计与测试。主要支撑设备为必要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多台逻辑分析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稳压电源、必要的电子元器件及焊接设备等。②基于FPGA的系统设计。主要支撑设备为计算机系统(软、硬件)、4套Virtex-5FPGA系统。③嵌入式系统设计。主要支撑设备为计算机系统、3套VeriSOC-ARM9开发平台、多套PSoC开发套件、多套ARM开发套件、微控制器开发套件等。④集成电路系统级验证。与板级电路与测试共用各类设备。
1.3软硬件系统与设计流程构建基于新购买的存储阵列(NetApp)、服务器(DL380G7)、交换机(CISCO),并整合本系统原有的两台服务器(一台Dell机架式、一台超微立式),构成一个EDA开发服务系统。系统构建方面,我们进行了基于传统的EDA开发环境架构,以及基于虚拟化系统进行构建的两种尝试。存储结构上基于存储阵列,提供足够安全的冗余备份与保护。系统具备负载均衡功能。最终构建的系统可直接支持同一实验室内20台以上HP工作站的同时接入,并提供远程登录支持;以及通过同济大学校园网,提供外网的VPN接入支持。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安装配置了完善的EDA工具链,以提供覆盖全流程的集成电路设计支持。
2教学与科研应用
前述所构建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仅是基础的软硬件系统,如果要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进行使用,尚需进行相关的课程大纲规划、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实际的芯片设计检验。通过同济大学第8期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我们在这些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教学应用完成了实验方案内容建设,构建形成了一套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的实验方案,并兼顾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测试;设计的系列实验应用于新开设的“集成电路设计实验”课程中,以丰富和扩展该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课程每周4学时,已经完成2013、2014两个学年的实验教学工作。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反相器实验(电路原理图输入、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设计规则检查及一致性检查、后仿真)、一位全加器系列试验、基本模拟电路单元设计实验、综合定制设计实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与验证实验(选做)、自动综合与布局布线设计实验(选做)。构建的软硬件平台,除用于集成电路设计实验课之外,亦用于电子系“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工艺原理”等多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及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与现有的本科生各类创新活动相结合,为该类活动的人员选拔与培养、培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2科研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平台除用于相关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亦可为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在该平台所定义的开发环境及设计流程上,我们完成了两款65纳米工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工作,其中一款已经返回,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测试,功能及性能均符合预期,芯片如图2、图3所示。这些设计很好地确证了该平台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EB/OL].2006-6.
[2]叶红.美国高校电子工程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6):64-67.
[3]于歆杰,王树民,陆文娟.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教学考察报告(二)—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篇[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5):1-5.
[4]Bulletinforundergraduateeducation[EB/OL].
[5]罗胜钦,王遵彤,万国春,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89-91.
[6]张立军,羊箭锋,孙燃.CMOS集成电路设计教学及实验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105-107.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2日
一、前言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传统PC业务需求进一步萎缩,智能终端市场的需求逐步减弱。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同年1~6月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规模依旧呈现下滑态势,销售额为1,574亿美元,同比下降5.8%。国内,经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实施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近两年的推动,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基本形成,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高位趋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6年1~6月全行业实现销售额为1,847.1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销售额为685.5亿元,同比增长24.6%,制造业销售额为454.8亿元,同比增长14.8%,封装测试业销售额为706.8亿元,同比增长9.5%。
国务院在2000年就开始下发文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发展,从政策法规方面,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向集成电路企业倾斜;2010年和2012年更是联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文件对集成电路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激励。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发改高技[2013]234号文,凡是符合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均可以享受10%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近年来又通过各个部委、省、市和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进行大幅度的、多项目的资金扶持,以期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对于这样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高速发展的产业,国家又大力以项目扶持的产业,做好项目的成本管理非常必要。
二、项目成本管理流程
ο钅康某杀竟芾硪话惴治以下几个环节:
(一)项目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指通过分析项目进展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和项目进展具体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水平,通过一定的成本预测方法,对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需要发生的成本费用及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合理趋势和相关的成本费用作出科学合理的测算、分析和预测的过程。对项目的成本预测主要发生在项目立项申请阶段,成本预测的全面准确对项目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展项目成本管理的起点。
(二)项目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指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对所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划、分析,并提出降低成本费用的措施和具体的可行方案。通过对项目的成本计划,可以把项目的成本费用进行分解,将成本费用具体落实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实施的具体步骤。成本计划要在项目开展前就需要完成,并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实施调节成本计划,逐步完善。
(三)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项目所需耗用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项目的成本计划进行适当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及时预防、发现和调整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费用偏差,把项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既定的项目成本计划范围内。成本控制是对整个项目全程的管控,需要具体到每个项目环节,根据成本计划,把项目成本费用降到最低,并不断改进成本计划,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完成整个项目,达到项目的既定成果。
(四)项目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整理各项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支出,并按照项目立项书的要求进行费用的分类归集,然后与项目成本计划中的各项计划成本进行比对,找出差异的部分。项目的成本核算是进行项目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基础。
(五)项目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指在完成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整个完工项目进行各项具体的成本费用分析,并与项目成本计划进行差异比对,找出影响成本费用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成本分析是通过全面分析项目的成本费用,研究成本波动的因素和规律,并根据分析探寻降低成本费用的方法和途径,为新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保证。
(六)项目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指在项目完成后,项目验收考核小组根据项目立项书的要求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费用及降低成本费用的实际指标与项目的成本计划控制目标进行比对和差异考核,以此来综合评定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最终成果。
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项目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是一个新型行业的研发设计企业,跟常规企业的工作流程有很大区别,如下图1所示。(图1)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项目组在收到客户的产品设计要求后,根据产品需求进行IC设计和绘图,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相应的晶圆材料,以便满足设计需求。设计完成后需要把设计图纸制造成光刻掩膜版作为芯片生产的母版,在IC生产环节,通过光刻掩膜版在晶圆上生产出所设计的芯片产品。生产完成后进入下一环节封装,由专业的封装企业对所生产的芯片进行封装,然后测试相关芯片产品的参数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初步测试完成后,把芯片产品返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由设计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出厂前的测试和检验,最后合格的芯片才是项目所要达到成果。
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来说,整个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生产流程都需要全方位介入,每个环节都要跟踪,以便设计的产品能符合要求,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合格率下降、封装不符合要求等,设计的芯片可能要全部报废,无法返工处理,这将会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四、IC设计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
根据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需要在IC项目的启动初期,进行IC项目的成本预测,该成本预测需要兼顾到IC产品的每个生产环节,由于IC的生产环节无法返工处理,因此在成本预测时需要考虑失败的情况,这将加大项目的成本费用。根据成本预测作出项目的成本计划,由项目组按照项目成本计划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管控,一旦发现有超过预期的成本费用支出,需要及时调整成本计划,并及时对超支的部分进行分析,降低成本费用的发生,使项目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成本控制需要考虑到IC的每个环节,从晶圆到制造、封装、测试。
项目成本核算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成本核算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立项书的要求,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费用都需要进行分类归集。由于IC产品的特殊性,产品从材料到生产、封装、测试,最后回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都是在第三方厂商进行,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无法及时掌握,IC产品又有其特殊性,每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依赖于设计图纸,而且依赖于代工的工艺水平,每个批次的合格率并不尽相同,其成品率通常只有在该种产品的所有生产批次全部回到设计企业并通过质量的合格测试入库后时才能准确得出。然而,设计企业的产品并不是一次性全部生产出来,一般需要若干个批次,因此在IC制造阶段无法准确知道晶圆上芯片的准确数量,只能根据IC生产企业提供的IC产品数量进行预估核算,在后面的封装和测环节,依然无法准确获得IC产品的准确数量。在IC产品完全封装测试返回设计企业后,才能在专业的设备下进行IC产品数量的最终确定,然而项目核算需要核算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因此,核算人员需要根据IC产品的特点或者前期的IC产品进行数量的估算进行核算,待项目完成后再进行差异调整。在成本费用的分类和核算上,如果有国家拨款的项目,需要对项目所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的专项辅助核算,在专项核算中需要列明购买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数量、生产厂商、合同号、发票号、凭证号等,登记好项目所用的固定资产台账,以便在项目完工后,项目验收能如期顺利通过。
项目成本分析和项目成本考核是属于项目管理完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根据整个项目进展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明细单,与成本计划进行分类比对和分析,更好地对整个项目进行价值评定,找出差异所在,确定发生波动的原因,以便对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准确的判断,确定项目和项目组人员的最终成果。
五、总结
项目成本管理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而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是一个技术发展、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IC设计企业要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站住脚跟或者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紧密把握市场变化趋势,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改进技术或工艺,及时调整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方向,持续不断地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从技术上和成本上建立竞争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IC芯片应用的研发和投资力度;合理利用中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资源和技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缩短项目的研发周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来提高中国IC设计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缩短与国际厂商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n.
关键词:中心城市;应急道路运输体系;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F540.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59-02
近年来,我国地震、冰雪灾害、水灾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逐渐具备了较高应急保障能力,但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应急救灾物资运送到事件突发地,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生命财产、降低各类损失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尤其是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由于其特点和地位更需要重点加强建设。
一、应急物流和应急物流体系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围绕着应急物流目标,由相关人员、技术装备、应急物资、信息管理、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特殊物流系统。
二、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的作用、地位和特点
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是应急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突发事件时中心城市的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保障或跨区域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保障任务。从经济安全、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平时必须要保证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物流供给,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紧急状态下,也必须在确保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前提下,保证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普通物流功能的发挥。由于目前我国应急体系的实际布局重心集中在中心城市,这里各种应急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物资、设备资源集聚,所以其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往往还担负跨地区支援性应急道路运输的任务。因此,安全、高效的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运作地位。
与普通道路运输相比,应急道路运输具有政府主导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强时效性、流量不均衡性、弱经济性、社会公益性等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特性,才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以最短的时间安全、准确地把应急物资运送到应急目的地。
三、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难点
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保障能力。目前,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已基本形成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将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与国防交通应急运输体系相结合,体系同一、资源共享、管理联动的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形成平战结合、快速反应、有序运转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近期的抗灾应急运输中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同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要求相比严重滞后。其难点问题突出表现为:
1.指挥协调机制不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协调难度大
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涉及到多个部门,往往属于不同的管辖部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实际问题多,协调反应时间长,彼此陌生、沟通不畅,效率难以提高。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对运力的要求很高,单凭一个部门或企业无法独立承担,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运力来确保应急物流的运输要求。军地一体,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保证快速响应。为了提高应急物流运输指挥系统的协调决策能力,建议整合相关部门机构,建立常设的专业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指挥机构,专门负责应急物流道路运输协调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高效运行和实施。
2.信息情报系统亟待完善
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信息网络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缺乏共享平台。应急物流运输信息系统是支撑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指挥组织的神经中枢。要实现应急物流运输实时控制和应急物资精确运送,不同主体要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议加强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包括应急物资信息、后备役车辆信息、应急专业人员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等子系统的建设,确保应急物流运输准确、完整、迅速、标准,信息手段较之常态下更为先进、稳定和抗干扰。
3.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程度低
运输工具不先进、运输技术落后、许多流程仍停留在笨重的体力操作形式中,极不适应应急运输强时效性和流量不均衡性的要求。建议在应急道路运输中,充分应用及时运输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侧重提高快速装卸设备、托盘和集装箱运输比例,推广应用条形码、RFID、GIS、GPS等技术,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水平
4.社会动员参与组织水平亟待提高
应急运输实践中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的社会动员参与组织水平较差,参与应急运输的企业应急业务能力和车辆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效果较低,支出的应急物流运输成本巨大。据统计,低效的应急物流运输损失占灾害总损失的15%―20%。尽管应急物流运输中可以利用纪律性强、组织严密、反应迅速的特点,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应急物流运输时间紧、需求大,仅仅依靠军队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充分利用地方大型物流基地、设施,充分发挥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优势,实现军地一体化的应急物资和运输资源共享,降低应急运输成本,提高社会动员参与组织的效率。
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中要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量、全面整合;用系统和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抓住关键环节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的建设。
The research of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about central cities emergency
logistics roads transportation system
WU An-ji,MENG Qing-fang
(Xi'an Ya Ou transportation serv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Emergency logistics center city road transport and routine road transport due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 logistics conditions and time limit .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emergency logistics center city can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nter city road transport and center task of emergency command, we analyz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upport system, advanc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obilize social forc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and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downtown c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afety and accuracy of transport.
[key words] central cities; emergenc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参考文献:
[1] 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
[2] 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研究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2.
[3] 姜开兴.城市抗震减灾策略[J].中国减灾,2007,(11):26-27.
[4] 王坚红,王京.国外救灾物质的运作方式及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