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方程式数学

高中方程式数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方程式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方程式数学

高中方程式数学范文第1篇

一、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可以通过投影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运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时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以实现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通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告诉两圆公共弦长两圆圆心及圆半径,求另一圆的方程。学生往往会漏解,考虑不到圆心在弦的同侧与异侧两种情况,画出图形解出一种情况就完事了,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中,应该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上例中学生要知道公共弦的产生过程,就不会漏解。把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更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合理设置课堂提问

改革课堂提问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环节之一,提问是调动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要方式,设置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创新性的提问,使课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性质时,可以回顾等差数列的性质,主要研究哪些性质?提问第一个问题后,给出第二个问题:等差数列这些性质是怎样研究的?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方法,如何等比数列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同时也体现了等比数列的性质与等差数列性质的内在联系。对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该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课堂教学重点,通过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高中方程式数学范文第2篇

一、方程思想的特征

方程思想的核心是运用数学的符号化语言,将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或参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抽象为方程(或方程组)、不等式等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对方程(或方程组)、不等式的变换求出未知量的值,使问题获解.方程思想体现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对立统一.

二、方程思想的教学建议

中学生掌握方程思想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学会代数设想.假定问题已解,然后用字母代表未知量,且与已知量平等对待.有时若想得到更一般的公式化结果,也可以用另外的字母表示已知量.

第二,学会代数翻译.透彻分析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将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实际问题翻译成用符号化语言表达的方程或不等式.方程或不等式的个数在问题有确定解的情况下,一般与未知量(包括辅助未知量)的个数相等.

第三,掌握解方程的思想.方程作为由已知量和未知量构成的条件等式,意味着未知量和已知量一样,享有平等的运算地位,即未知量在这里也变成了运算的对象,和已知量一样也可以参与各种运算.解方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对已知量和未知量的重新组合,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的过程,而且根据解题的需要,未知量和已知量还可以交换地位.

1.直接布列方程由已知探索未知

高中方程式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程实施

由于《标准》是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们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在与实验区教师座谈、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关于如何培养这些内容尚未引起教师们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如何理解和如何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着力推进这些内容的贯彻落实,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做些具体的分析和思考。

1.重视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是实验教材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概括性理解,是理解量化的世界所必备的能力,是人们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交流和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

2.图形与几何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传统高中几何的内容,主要是以平面几何为载体的演绎推理。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留给了人们一种印象,好像几何课的本来面貌就是如此,因此对新的实验教材的体系及对几何内容的处理感到不适应。事实上,内容单一的传统几何课,使学生错过了感受和把握他们所生活的三维空间、发展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而空间观念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标准》,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3.统计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教出来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

从不少老师的教学中发现,老师们对统计教学的目的还不够清楚,往往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统计图的描绘和分析上,忽略了前期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新教材增加的统计内容,重点在于组织学生参加统计活动,是学生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据此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与以往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以学生亲身经历和经验统计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搜集和整理数据,用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并对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交流和改进。

4.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新教材怎么不设应用题了?这是因为,《标准》突破了以知识块为主线的特点,强调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数的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和应用意识。强调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和教学,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新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那些认为编造的应用题在新教材中没有了位置,但应用意识的培养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了。

5.要把握好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自然也成为实验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今天我们强调的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在教育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差别。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而算法多样化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之上,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发展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着眼点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多种算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有相对稳定教学程序:教材设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巩固强化算法。教材设定的算法往往是教材编者认为比较简单的、好的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种算法。教师主要负责讲解、示范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学习是被动的、单纯记忆性的。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通过交流与反馈,鼓励学生对这些算法的质疑或认同,以集体的智慧促进对算法的理解,这样学生自主选择的算法才会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理性的“扬弃”之后的结果。

教学中,教师不要为了多样化而刻意追求多样化。算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看这算法是否真正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出来的。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之初,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即使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应允许学生有个认识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交流,在比较同伴的方法基础上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

高中方程式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30-2新一轮高中数学教学随着课改的进行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内容和建构。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双基,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新课程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存在一些挑战,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如何有效转变高中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此同时又规避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

一、转变高中数学课堂教与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的帮助而主动构建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意义的主动建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课改的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素养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认为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需坚持以下几点:(1)夯实基础,发展能力。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及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2)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并制定教学计划。(3)加强数学课程各部分的联系,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识。(4)注重发展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际应用的意识。(5)用教的转变促进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主体转变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注重教师的“教”向新型的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将“教师中心”转移为“学生中心”,而是要在教师的心中根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教师的主导性放在重要辅助地位。

2.教学重点转变

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则注重教学过程,强调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在形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而不是单一地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和评价学生。

3.教学方向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提倡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应对问题情境的学习方法。这在新课改中称为“主动探究性”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化新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4.教学渠道转变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发达,新课程也相应地突出了这一时代特征,要求数学教学联系高科技与多媒体,由传统注重数学演绎性、单向传递数学信息和知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新形势下的注重数学实验、多渠道、多角度传递数学信息和知识的教学方式。

5.教学目的的转变

数学向来是注重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学科,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传统数学教学之处在于注重从多角度挖掘问题情境,使数学教与学都呈现开放性的状态,师生都不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想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更有自由伸展的空间。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举措

1.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数学教师一味地追赶进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让学生学得云里雾里。其实高中阶段更应该加强“三基”的学习,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养成严密的逻辑性,并在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根据学生学情,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高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总结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数学教师。数学本身是一门注重前后逻辑衔接的学科,因此教师要首先确定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而针对性地选择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新教授的内容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要具备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具有探究愿望和提升学习能力的空间。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程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中的推导、演绎等过程。比如教师教授立体几何时,不妨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制作棱锥、多面体等几何体,通过亲身实践不仅能在脑海中形成对几何体的感性认知,更能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注重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具体的运用展示,是思维训练的典范。运用好例题,不仅能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更能思考进行数学表达的方法。善于运用例题的示范作用,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培养学生的识图力

函数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占了很大比重,以及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等都需要运用学生的识图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数学家在谈及未来数学学习的转变时指出,未来的数学能力应当是会使用图、表、点子数据表和统计技术去表示数值信息;能判断数据的可靠性;能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数学任务;能通过模糊的课题抽象出特别而具体的问题;能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营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环境

高中方程式数学范文第5篇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型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环境下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及时反馈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效果等)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呆板、抽象等不利学生学习的缺点。因而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

第一,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与设备,进行形象性教学。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课题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素材或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更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的硬盘或光盘上的多媒体信息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如讲《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要观察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波一般是一晃就消失的,这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慢动作演示出来,这样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波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再如一些人文故事时,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图文并茂,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

第二,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与设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网络化技术、在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屏幕广播对全体学生显示教学内容;用电子抢答提高学生学生的积极性;用消息发送及时准确地将教师机或某一学生的屏幕内容传递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实现网络信息化共享发送教师要传达的内容;用电子论坛通过文字、语言来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用遥控辅导适时对个别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第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与设备,采取多样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就是以一张试卷定乾坤。而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通过调用网络上的试题进行考核,并且可及时批改,再通过分析系统得出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全整个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及时有利的参考。

二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

高中物理的学习较抽象、深奥,学生普遍是被动接收知识,枯燥、乏味,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处于主体中心的位置,教师应是辅助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学习,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几种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目标,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分析、整理等方式完成具体的任务。在高中物理课本中有许多内容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来完成,如人文历史故事、宇宙科学的发展、物体的能量问题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对问题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可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信息资源库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信息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创造性。

2、信息化环境下以协作的方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