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障碍 预防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1.价值观扭曲。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家长容易产生负疚感,不断增加给孩子的零花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出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
3.学习成绩差。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的,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不能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心理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形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弱,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又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甚至认为“读书没用”。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尽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解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农村社区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我校要求每一个学校领导要挂钩一个村庄,与村两委领导和老年协会联系,要求社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积极创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成立由一个优秀学生带动的活动小组,要求每周开展一次有益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集体生活,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形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关键词:职校教育;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2-02
目前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有很多的瓶颈和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其实,对于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在中职学校中没有得到重视,在某些普教中,也鲜有针对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可是,各类暴力和恶性事件的频发,却如同警钟一样不停的提醒着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真的是势在必行。要想有效地进行中职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了解职校学生心理特点,哪些需要辅导的心理问题。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害羞怕人,胆怯失望等情绪体验。受社会上普教热的思想影响,中职生被认为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从普教中“淘汰”下来的学生,有过这种经历,他们大部分会认为有能力的学生就去上大学了,而自己能力差所以才上了职校。因此,对自己的能力抱持着不准确的判断。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村,在职校生源当中,他们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学生初次来到城市当中,因为原来生活环境闭塞,所以见识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因此,他们担心自己受到别的同学或是老师的歧视,自己也因为来自于乡村而感到自卑,表现为害羞胆怯,与人接触障碍等。
二、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在职校当中,学生管理老师们最害怕,也是最常处理的就是各类打架事件。有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公然和老师对峙,严重影响课堂纪律。通过这些事件,能体现出部分中职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很差,稍有不如意或是别人稍微“侵犯”自己的利益时,就会雷霆大怒,而很少会容忍,宽容,和大度。
三、厌学情绪高涨
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基础公共课的难度是明显低于普教的,可是即便这样,职校的学习成绩依然不高。分析其中原因,首先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厌学情绪高涨。
四、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悲观
一部分中职学生由于一些过往经历或是社会当中一些消极言论的影响,仿佛失去了热情与活力。他们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好像什么都无所谓。遇到班级集体活动,不会热情参加,也没什么活动能让他们感兴趣。对于周围同学,他们漠不关心,甚至在看到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鲜有帮助。
五、抗压能力差
笔者在一次监考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班级的同学,竟然有大部分都有自残的倾向,甚至有很多女生,他们的胳膊或是用刀子割得一道一道,或是用烟头烫的一个一个的疤。自残是一种转移压力和痛苦以及焦虑的极端方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非常心痛,他们真的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而这也是大部分中职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抗压能力很差。
六、单亲家庭不利影响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而在单亲家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了。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中上课,班级的班风和课堂纪律都很差,笔者调查发现,班级中的60%以上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我们还会遇到这种现象,某个学生可能德智体都很优秀,但是突然之间变得厌学,易怒,表现很差。当我们去调查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的父母刚刚离婚了。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正确心理养成是影响很大的。
七、追求享乐,网瘾严重
如果你去中职学校周边的网吧,你会发现其中大部分的消费群体都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迷恋网吧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学生除了上网没有别的课余活动,甚至有不少学生因为上网而旷课。甚至有学生在网吧里一呆就是好几天,网瘾非常严重。长时间的上网对身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
以上心理问题影响,对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危害很大,因此必须及时解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变的策略。
1、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室
学校管理学生的工作,一般由学生科担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科可以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如果学生科的老师对学生心理不了解的话,那么使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是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因此,为了更彻底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那么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好像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生在遇到困惑或是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及时,以及最科学,最有效地帮助。
2、聘用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一些中职学校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人才,因此对于心理辅导工作不够重视,造成心理辅导工作边缘化。在中职学校当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稍微做的好一些的学校,会送一些老师去参加心理辅导培训班,然后回校承担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因为受过一些专业培训,他们的辅导效果比班主任或者德育老师要稍微好一点,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所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大力扶持心理辅导工作力度
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社会和学校都应当加大扶持的力度。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应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Z生,13岁,女,汉族,小学五年级。
Z生出身于工人家庭,家庭条件一般,父母老实忠厚。因全家从农村迁进城里的时间不太长,市里没什么亲属,因此与人交往不多,尤其是母亲先天残疾――跛脚,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嘲弄,所以全家很少与人交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较少。
二、问题行为概述
1.Z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从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即使同学和她说话,她也总是勉强从牙缝里挤出最节省的几个字来应付搪塞。
2.做事小心翼翼、敏感、胆怯,不敢接受老师交给的任务,还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3.学习比较认真,能完成作业,但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一般。
4.除学习外,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
三、分析与诊断
根据该生的行为表现及家庭背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该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封闭。
所谓自卑心理,就是看不起自己,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有自卑心理的人并不是事事、处处、时时都不如别人,而是主观上产生的一种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不如人的感觉。Z生家庭条件一般,又因母亲的残疾,常被人讥笑,再加上学习成绩一般,一直不受老师重视。因此,她对自己丧失了自信心,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Z生在心理上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自我封闭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某种压力或刺激而抑制自己的感情,限制自己的行为,封闭自己与外人交往的空间,性格孤僻,不爱说话。Z生由于自卑,也由于父母不常与人交往及母亲在与人交往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使得该生孤独感日益加剧,怕自己受到伤害,而拒绝与他人交往,逐渐形成自我封闭。自卑导致自我封闭,自我封闭又导致更严重的自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辅导过程
对该生的指导宜采取行为调整与认知调整相结合,教师指导和集体帮助相结合,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综合指导方法。
1.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根据Z生的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谈心,上门家访,与她推心置腹交谈,了解她的心事,通过慢慢与她接近、关心她,逐步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帮她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指正一些偏激的想法,排解她心中的忧虑和苦闷。
2.鼓励班级学生与她多交往,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帮助她
针对Z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等问题,我找到班级几名性格活泼开朗、乐于热心助人的学生,让她们主动接触Z生,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遇到问题时,多征求她的意见。这些学生还主动利用休息日到Z生家里玩,帮助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她家里带去无限的欢乐。
3.抓住契机,让Z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在Z生生日那天,我和全班学生为她筹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活动。我给她写了生日贺信,充分肯定了她的优点的同时,又给她提出了期望。全班同学为她唱了生日歌,还满足她的三个愿望(在班级范围之内的)。同学们真诚的友谊温暖了Z生的心,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此,她转变了对集体活动的看法,并能比较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内外活动。
4.创造机会,扬其长避其短,帮她重新树立信心
我发现Z生是个办事认真、劳动观念较强的孩子,于是我经常借机表扬她,并建议让她担任小组长,给她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以后我又常鼓励她大胆工作,让同学们多支持她,增强她的信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其不愿举手,怕答错了同学笑话的心理,找一些浅显易答的问题向她提问,慢慢地,她的胆子变大了,回答问题越来越主动。
5.争取家长配合,给Z生提供积极的家庭影响
Z生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多次和Z生的父母沟通,给他们讲了Z生的心理问题,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多了解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与孩子多沟通,同时帮助家长分析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建议他们与邻居多交往,给孩子做出榜样。
五、辅导结果反馈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Z生逐步摆脱了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自信心增强了,不再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能主动和老师倾吐心事,与同学们的交往也多起来。上课基本能主动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对小队工作认真负责,集体活动也能积极参加。性格开朗了不少,回家能主动给父母讲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跟邻居也能主动打招呼。
六、小结和建议
1.Z生的转变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2.作为一名小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身边的事情存在一些偏激的看法、做法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热情帮助、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每个人从离开母体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拥有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四个因素对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是怎样的。
1.家庭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我们现在面对的这批孩子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宠儿。这批孩子父母的青少年时期物质上比较贫困,因而导致家长们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客观上,这批孩子的父母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他们通过经商等手段积聚了较多的财富,这也使得他们有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同时,这些父母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甚至有些初中学业也没有完成,因此他们虽然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对孩子的消费问题并不是很重视;相反,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多给钱作为奖励也无所谓。这样的家庭氛围必然导致孩子们从小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
2.学校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首先,先从教师本身说起,现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压力和管理压力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就成为了教师全部工作的重心,加上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消费观念的忽视,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忽视。即使有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对消费观念有所提及,也很少会作为工作重点来强调,更不要说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的消费观了。
其次,在当今的环境中,教师的权威性正在减弱。从学校组织社会学来讲,教师是制度所认可的权威;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形成这种权威的意识。现在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老师不是严厉的批评,他就不会有什么改变。即使碍于教师的管理,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也不会真的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什么影响,尤其在消费问题上,老师不可能用严厉的态度、细致的规定去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的消费观念就像田地里的野草,自由生长,长出各式各样的果子了。
3.同辈群体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学生中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同辈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在初中阶段,同龄人之间是很容易相互影响的,正如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也不知道为什,看到别的同学大口大口地吃豆腐干,我就觉得很美味;看到别的同学穿什么牌子的鞋子,我也就想要一双;甚至我明明喜欢喝白开水,可看到别的同学喝什么饮料,我也不自觉地去买。心里也知道这样不是很好,可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了”。
正是这样的从众心理,学生的消费中往往出现了杭州话所说的“杭儿风”,只要一样东西受到某几个人的欢迎,要不了多久,很多人都会去盲目购买,比如名牌球鞋,比如某种饮料。同时,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很容易形成攀比心理。这样的攀比不仅影响了他们两个人的学习,也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移。就是在这样的“杭儿风”、“攀比风”中,很多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形成了。
4.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他们见多识广,比成年人更早地拥有了“品牌意识”,而且媒介中的形象正在成为孩子们的楷模,当他们喜爱的明星代言或正在使用某样产品时,他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追逐同样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大量摄入,造成孩子们消费观念的畸形成熟,而不是立体成熟。他们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幼稚,比如有一个学生他就认为只有“好丽友”蛋黄派才是好吃的,尽管他从没吃过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
二、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几种途径
面对学生的消费现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通过日常的教育管理实践,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通过家访和家长学校等方式,逐步改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消费问题。记得曾经有一个家长,对我提出的控制孩子零花钱的建议不以为然,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不仅花光了零花钱,还私自拿家里的钱买游戏点卡时,他才意识到光用钱去满足孩子是会害了孩子的。于是,他主动来找我沟通,在我的建议下,他改变了自己用钱来奖励孩子、对孩子的消费不闻不问的习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消费记帐,同时也和孩子交流一些消费上的看法,还让孩子了解自己家庭收入的来源和金钱的开支,让孩子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和养家的不容易。正是在家长和孩子在金钱上的良好沟通后,这个男孩慢慢地改变了花钱大手大脚不把父母的钱当回事的习惯,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有所提高了。
2.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同时也应当加强自己消费方面的相关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记得有一次,在课间无意中提到银行储蓄利率提高的问题,结果才发现,竟然很多学生不知道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要远远高于活期储蓄。当时有很多学生马上表示要到银行把他们的小金库存定期。这件事让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欢迎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的。还有一次,在讲到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到即使在现在,仍然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像文章中的乔元贞一样,因为经济问题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还提到许多普通人为“希望小学”捐款,正是为了让这些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也拥有学习的权利。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十分震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为了温饱在辛苦地努力着。于是,我又借机让他们反思自己平日里对金钱的态度。后来,很多学生都有了改变。
3.改变个别学生教师虽然对全体学生的权威性下降了,但是总会在某些学生的心理是有很高的权威的。在实际的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我往往通过影响个别学生去影响更多的学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在一个学生心理播下正确消费的火种,他日必将影响一群学生。记得我当班主任时,有一个女生特别喜欢我,总爱把我的话当名言。记得她那时特别喜欢穿名牌,加上家里还比较富裕,因此平日里总爱在校服里穿件名牌T恤或是脚上穿上名牌鞋,还有意无意地向其他学生炫耀。平日里,还聚集了不少的“同道中人”经常谈论什么名牌,还扬言非名牌不穿。于是,有一次,和她交谈过程中,我假装无意地说自己最欣赏班级里另一个女生了,她问我为什么,我就说,那个女孩子虽然家庭富裕,穿着却是朴素大方,很符合我心中的青春美少女的形象,那些名牌虽然不错,可是穿在一个青春少年的身上却显得累赘了,一个少年最美的装饰就是他身上的勃勃朝气而不是服饰。她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太注重穿着打扮了,嘴里还常念叨着“青春无敌,无需名牌”;时间长了,连带她身边的那个小团体也不再强调所谓的名牌了。
4.团队心理辅导课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实际上心理辅导中的团队辅导课也是一种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有效手段。我们都知道班会课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有很强的是非判断和导向。可是学生对于班会课的心理认可度并不高。而心理辅导课就不一样了,它完全没有任何改变的意图,只是通过沟通让人们认识自己,它也没有强烈的是非判断,所有的想法都会被包容而不用担心被指责和批评。也恰恰因为团队心理辅导课的这一特点,学生反而很容易敞开心灵沟通,思考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堂团队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通过小品、课外材料补充以及一些团队辅导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清醒的认识。
5.传媒的适当利用
传媒虽然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良性影响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意识地扩大这良性影响力,从而达到我们教育人的目的。记得有一段时间,报纸上连续报道了关于年轻人中的“月光族”现象。于是,我把这组报道介绍给学生,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让人满意,很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月光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成为“月光族”,于是学生就提到了可能是因为这些人从小就不知道如何花钱,以致于长大后不能正确把握金钱,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谈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消费行为,而且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念了。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适当地引进媒体,将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教育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的消费观念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在已有努力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人关心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培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