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孩子的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自杀率高,今日的孩子比旧日的孩子自杀率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者比后者多吃了几个“智慧果”,他们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又想不通,又没人指点,于是不活了。
2、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的把握现在。
3、包办友谊与包办婚姻一样,是一种好心的侵犯。
4、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
6、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7、抓大放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才是方向。
8、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昼利用今天,使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9、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10、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
11、没摸清门在哪里,就非要进,其结果当然就是撞墙。()
12、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13、想培养学生自觉性而不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选择,那是缘木求鱼。学生找不到自主的感觉,将来就只能是臣民而不是公民。
14、如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普遍最缺乏的,首先不是“爱”,而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5、抓大放小,宏观调控。节约出时间来读书、思考、策划,做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事情。
16、我们不是神仙,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仁至义尽,问心无愧,如此而已。或者换个说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眼下普遍最缺乏的,并不是已经泛滥成灾的溺爱,而是理智的爱。
17、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只在“不帮不行”之时才会插嘴、出手,他的教育言行应该是非常吝啬的。
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 “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并非祖父母就一定不能教育孩子,可是,时生了变化,环境发生了变化。祖父母教育孩子时,遇到了新的难题。过去的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他的周围是一个田园式的环境。现在,田园没有了,变成了工厂,变成了拥挤的、有大量流动人口的社区。工厂和流动人口并不是坏事,但它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凶险。社区里到处都是“网吧”,甚至在某个角落有人在贩卖或各种的盗版光盘。当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变得祖父母根本无法理解的时候,祖父母竟然还认为他们能够教育好孙子,就不太可能。
过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孙子的时候,他是知识和经验的权威。现在,在电视、电脑、手机短信时代,孩子比祖父母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快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 时代,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向孩子学习。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以诗歌的方式感叹“儿童是人类之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浓缩在华兹华斯的诗句之中。晚辈向长辈学习的田园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长辈不得不向晚辈请教有关电视、电脑、手机使用的知识。如果祖父母依然坚持自己的经验而拒绝向晚辈学习,晚辈就会抵制祖父母的教育。
过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孙子的时候,孩子不仅生活在祖父母的家里,他同时还生活在整个家族和宗法之中。孩子身边所有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都在有意无意地教育这个孩子。家族的价值观和宗法制度,让这个孩子不敢胡闹。现在,中国的家族观念在逐渐减弱,“宗法”制度逐渐消失,家族对孩子的影响几乎降落到零点。家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减弱,增加了祖父母教育孙子的难度。
一、做父母的责任
这是最重要的,你应该为你的孩子负责,尤其是对一个男人,你说我负责挣钱,我会帮助带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父亲。尤其是说“我会帮助带孩子”,这样的父亲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首先,带孩子和教育孩子是你的责任,既是母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做父亲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其次,如果你不把孩子视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也不可能教育好孩子。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今年高中快毕业了,有一次说到孩子,他说:我不喜欢带孩子,孩子从小都是他妈妈管,我有时候给他买点东西,隔几个星期,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玩。我这个朋友就是一个责任心比较差的父亲。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建立做父母的责任心。你要想到,从孩子出生,你就要始终不愈的履行你的责任,你要使你的孩子心身健康的成长,你要使他快乐和幸福,你要为他将来的幸福负责。你要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或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
你想做一个好的爸爸和妈妈,你也建立了自己责任心,但你有没有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孩子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一出生就必须开始(说胎教也可以,但玄的成分就比较多),家里种盆君子蓝、养个小狗,要想养好和种好,都不容易,上书店去买本书,经常去找别人请教、观摩。我们说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人也很怪,我有个邻居,他从市场上买盆花,他马上到处去问,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上什么类型的肥料、上哪去买,早晨几点钟搬出去为好等等。可他有个孩子却从来没有问过怎么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我试着告诉他们两口子,他们听了都不以为然。终于到了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我的邻居来找我说:你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我哪个“小子”气死人了,作业不好好写,天天在外面闹。这是一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观念和意识。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
还有一种父母有很强教育观念和意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们也很负责任,很早就在设计教育方案,看看在城市里有许多这样的父母,从小让孩子学钢琴、电子琴、舞蹈、绘画、放学后去上各种“奥赛班”,小小的年龄每天要赶几场。这些父母非常辛苦,其结果可能是“对孩子关心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孩子的心身遭到更严厉的摧残。
有些父母看到这样的方法不好,怎么办?有不少父母开始崇尚“自然成长”,什么是“自然成长”,他们也说不清,大概就是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自由发展,让孩子多玩(自然教育法并不是这样)。这同样是放弃了对孩子教育的机会。
二十世纪发展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了很多、很深入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应用也很广泛和成功。到美国去的很多人都发现,美国人生下来就和心理学家打交道,因为教育孩子必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要得到心理学家的指导。所以,做合格的父母必须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孩子的教育从出生时开始,但教育绝不是盲目的。
三、情感上的准备
做父母在情感上要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你可能说,情感上怎么准备,难道我在情感上不接受我的孩子吗?不仅仅是在情感上去接受孩子,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学会了爱孩子,你能不能使你的孩子从出生后都能得到充分的、适当的爱,使孩子在父母的爱下健康的成长。对所有人的爱(包括丈夫或妻子)可能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责任,但对孩子的爱既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义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你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知识上和情感上去积累经验,从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去培养下一个孩子。
很多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告诉我,当孩子马上就要离开父母的时候,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带孩子,他们留下了很多的愧疚和遗憾。对于刚刚做为人父母的年轻朋友们,你们不希望在十八年留下这么多的遗憾和愧疚吧!知道怎么去爱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任何书本上的知识不帮助可能你的。几乎是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孩子就需要得到母亲情感的温暖和照料。所以,在孩子出生前,你在情感上应该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再努力的去学习和体验。(张仲华)
---二年二班---丁广俊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习,爱是从学习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习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的做人做事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点、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家庭的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组织、设计的活动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鼓动孩子去登山;而在另外一些家庭的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行中获得教益。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首先自己要诚实守信,不要轻易许诺又轻易反悔;教育孩子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对双方父母尽到孝道,不要教化孩子亲此薄彼;教育孩子热爱学习,自己就不要整日泡在麻将桌上……因为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的身教更容易使行为规范、具体、形象化,体现出行为规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具有权威性,青少年以观察模仿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应该以身教为首要的教育方法。
二、激励孩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有教育者认为,“没有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态度,只有不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家长。”
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的不足、失败,从孩子令人不满的状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向孩子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宽容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以使孩子从中获得鼓舞,不断奋进。有一个学生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家长看到儿子的考卷后,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没有心理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你不是有病了吧?”他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担心再有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肯定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很是高兴。’第二次,儿子考到第29名。第三次,儿子考到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1名只差9名了。”无论孩子成绩如何,这位家长都给予孩子以正面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宽容、尊重、鼓励,此时家长对孩子令人不满的现状的认识、态度,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或进或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宽容、欣赏、鼓励使孩子获得信心、力量与进步,而苛刻、不满、打击,使孩子自卑、泄气、退步。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苛求、不满、批评,而较少宽容、鼓励、支持,即使是孩子取得了进步,内心满意孩子的成绩,表面上也是不欣赏,担心孩子因而自满、骄傲、会落后等,不去激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