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加快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目前中国社会经济还处在相对薄弱的条件,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全面深入改革,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现如今农村老龄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城镇,成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群体,再加上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必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解决中老龄化问题和对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比年轻人的比例要高,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老年人的数量相比年轻人的数量增加的快。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降低,出生率降低导致年轻人的增长速度变慢,死亡率降低导致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变快,因此人口的老龄化就这样出现了。中国老龄化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降低,然后是医疗条件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死亡率下降,这样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就出现了。
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比较大[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镇与农村出现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的情况。总的来说,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中,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而农村最高。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这一现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很普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程度高上,老龄化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持续增加,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流动人口的主要是年轻人,这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镇工作引起的。
2.2 不发达地区农村老龄化比发达地区慢
人口老龄化在各个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的条件对人口老龄化有直接影响。例如,经济的增长、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生育状况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顺利,人口的增长缓慢,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快,再加上发达地区医疗条件好,老年人的死亡率也很低,所以导致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严重。而情况与之相反的是不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落后,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人口出生率并没有降低太多,在加上医疗条件差,老年人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3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如果单纯的从死亡率和出生率来比较,城镇地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 那么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但实际上,人口迁移是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农村的年轻人大量的迁移到城市,减少了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却增加了城镇年轻人的数量,这一社会现象,使城镇老龄化程度得到缓解,而农村老龄化程度变的更加深。
4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给农村养老保障带来了压力,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家庭养老虽然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各方面的条件也很合适,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加重家庭养老的负担;另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还有就是进城农民的养老问题困难。农村的另一个养老保障制度,五保户制度也存在问题:供养资金不足;敬老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管理水平低;覆盖面小、共济性差;制度不稳定;保障水平低;政府财政支持缺乏。这些因素加大了国家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困难。
5 农村应对老龄化的策略
由于新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面对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当前农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5.1 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可以对家庭实行资助,政府对有老人的家庭给与一定程度的资助,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一方面是实物资助,另一方面是住房与土地保障,这为老年人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5.2 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
由于中国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民的养老观念还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对于养老保险这种现代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很难接受,因此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养老保障转变到现在的社会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3 政府加大经济支持力度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由政府出,个人只需要出小部分,由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个缴费,这导致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就能更好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
5.4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速度确保农村当地的社会养老措施都是有法可依,为农村养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条件,有了法律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老龄化 地区差异 非参数检验
人口老龄化,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 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的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 其含义是一个地区60 岁以上(含60 岁) 或65 岁以上(含65 岁, 以下同) 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数。老年人口系数越大, 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导致老年人口过多, 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结养老事业造成巨大压力。对于我国,这尤为突出。一是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很大, 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其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就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 必须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以探求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本文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理区域差异作一探讨。
对于中国而言,31个省市由于区位、资源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快有慢,人口老龄化因此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来分析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东西部差异。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
为 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这里采用全国四普、五普数据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从人口老龄化程度、速度方面加以对比分析。而老年人口系数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最直观、最重要的指标。所以,本文选择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比
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标准,从表1数据可看出,全国大部分省市均已进人老年型,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比西部地区高出一个百分点,上海、江苏、浙江、北京这四个发达省份甚至已经达到10%以上,而西部青海、宁夏、新疆这三个省份还未进入老年型社会。
结果说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秩和分别为205.0、135.0、111.0,调整后三个样本的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量为6.4044,用自由度为DF=3-1=2的卡方分布近似,得到大于菌丝卡方检验统计量6.4044的概率p=0.0407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对比
根据全国四普、五普资料显示,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差异较小,总体上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略高于东部地区。31个省市中、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有黑龙江、青海、重庆等地,造成这些地区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原因就是中青年人口大量的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或到其他省份的迁移。具体数据见表2。
利用上面表2数据,建立原假设H0: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老年人口系数无显著性差异。再利用SAS软件做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可得P值为0.7563, 结果也进一步从统计学的角度更加严格的说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老龄化系数增长速度没有显著差异。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上这种差异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下面就试图通过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认识经济发展对地区老龄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多个指标的综合衡量才能反映其特征。这里仅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入手,探究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也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1990年的1815元,2000年增加到9555元,年均增长率16.76%。GDP 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尺度和总量指标,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实力,人均GDP 则更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所以,本文选择人均GDP做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对老年人口系数与人均GDP做相关分析指标。通过Pearson 相关分析得到表3
结果表明人均GDP与老年人口系数的Pearson 相关系数很高,并且显著性也很低,检验通过,表明存在着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
2.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
(1)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阶段,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16,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在低生育水平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育率仍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2006年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各省市地总和生育率普遍较低,北京、上海等地的总和生育率都降到了1.00以下;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各市地都有较高的总和生育率,大多数都在1.20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西部地区高,即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使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大幅度下降,东部地区不少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这一比例都已低于20%。生育率的下降抑制了年轻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萎缩,其作用是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增加。
(2)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
死亡率下降对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发展,死亡率不断下降,对人口老龄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1949 年人口死亡率为20‰,除1960 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率高达25.43‰外,一直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05 年已下降到6.51‰。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使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 世纪40 年代的35 岁提高到2000 年的71.4 岁。根据杜鹏的研究,1950~l990 年人口死亡率变化的作用使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0.8%,而1991~2030 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作用将使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1.72%。
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健全,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偏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低5个千分点。死亡率的下降,使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老化,加速人口老龄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发展迅速,计划生育开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较高;相反,经济基础较差,计生工作起步较晚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低,老龄化达到的程度也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鉴于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存在,各个省市人口发展的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一样,各个省市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措施建立自己的养老模式,及早做好准备,迎接白潮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慧.老龄化地区差异的因果分析.西北人口.
[2]袁爱芝.山东省东西老龄化对比.西北人口.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妇女生活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老龄化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l 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龄人口在总老龄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龄人口普查为例:在百岁老人中,性别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其中男性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2.7:100。事实上,8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经只有大约女性的一半。除了复杂的性别基因等原因,有健康专家分析,男性压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养生,也导致高龄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龄化趋势下妇女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作为老龄化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妇女的弱势现状备受关注。同时,年轻的妇女其生存发展状况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也讲遭受严峻挑战。
(一)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老龄妇女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年老的妇女习惯了之前的忙碌与操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为家庭和儿女忙碌。妇女区别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们更易产生自卑心理,怕给儿女添负担。所以,这些老年妇女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会更大。
老年妇女对亲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们更多的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强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处过程中,更易产生冲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经有关很多案例,甚至因为家庭矛盾和婆媳关系最终导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中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这些已婚妇女既要工作,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同时要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而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一个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结构:上面有双方的4名老人需要赡养,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负责在外打拼,而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的重任便落在这些青年妇女身上。
来自家庭养老扶幼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使得这些妇女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宣泄。所以,这些青年妇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断上升,女性癌症患者的比率也不断攀升,生存现状堪忧。
(三)老龄化给妇女就业带来的机遇
人口老龄化使得需要照顾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为老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攀升。而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点,使得妇女在老龄人口服务工作中十分受欢迎。
当今,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逐步兴起,而且市场需求逐渐火爆,工资收入也很可观。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岗位主要招聘的是妇女。如针对老年人生活的护工岗位、老年社区服务人员、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等都比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龄化能够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有助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28日发表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1964-2004年的40年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1倍以上,而老年人口的规模增加了3倍;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比例也增加了]倍以上,但是规模却增加了6倍。2006年9月21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中国人口在迅速老龄化的同时,也在迅速地高龄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据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左右到来,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由之路。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转变的趋势,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或迟或早。各国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庞大的人口基数给我国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总量控制之间的关系。
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生育水平,第二是预期寿命,第三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中国的人口国际迁移数量相对很小,而人口在国内的迁移,只会增加或减缓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会改变整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育率的下降意味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上升。生育率下降得越快,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得越快。而死亡率的下降又使老年人口寿命延长,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对于中国来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尽管计划生育的开展对中国的老龄化起了一定加速作用,但除了生育水平的下降外,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1981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男性为64.55岁,女性为67.47岁。而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2.43岁,其中,男性为70,65岁,女性为74.33岁。
一些学者在计划生育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方面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第三次人口普查,实施人口控制使0~14岁人口比例由假如没有人口控制的39.7%降到实际控制之下的33.5%;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则由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0-14岁少年人口比例会由39.7%降到36.4%,而实际上,是由33.5%降到27.7%,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由不控制的4.9%上升到5.6%。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实际上促进了中国人口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而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老龄化。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有利有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公共政策相对最优,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收益,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下,由于人口的惯性增长,人口数量仍然逐年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逐年提高。提高生育率,只会使我国的总抚养比上升,加重少儿抚养负担,不会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因为我国不存在绝对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特殊性,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将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国策,不能因为其产生一些问题而放弃。
三、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从现在到2030年前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非常关键。一方面,这一时期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据全国老龄办预测,中国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这一时期为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人口红利期。这一时期内生育率将平稳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未来25年中,应抓住机会,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积极开发老年人才。全社会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中蕴藏丰富的老年人才,只有被开发才能转变为有用的社会资源。要重视老年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发老年人才市场,建立国家老年人才信息数据库和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开拓老年人才参与社会的渠道。发展老年教育,开发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以高素质应对老龄化。
第二,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迎接老龄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社
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是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挑战主要不是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不足问题,而是深刻地体现在我国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提高生育率,多生的1~2亿人口将导致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上升,给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增添新的压力,使社会保障资金更加紧张,不能有效地缓解老龄化问题。因此,我国应利用“人口红利期”,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安排好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迁移,努力使经济增长模式由劳动力密集型逐渐向劳动力需求量小的技术技能型转变,而不是通过提高生育率来解决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率 预测 计量模型
一、前言
车(2004),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了近年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预测得出日本老龄化率在2015年将超过25%,到2050年达到32.3%[1]。张晓青等(2005),从时空角度,构造回归分析模型,通过两种分布比较方法定量研究了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从而揭示了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动力机制[2]。袁俊等(2007)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异的影响因素,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差异,指出解决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不仅局限于政策调整,更应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等角度出发[3]。何朗等(2008)通过引入人口预测指标,建立了预测人口所需的各项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的预测模型,采用曲线拟合得到相关预测函数的参数,再对参数进行灰色预测的方法。通过建立人口发展方程的模型,实现对于人口总量和相关人口指标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到2041年,我国人口的峰值为14. 9亿左右,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率和城镇化率将不断上升[4],同时指出人口预测常用方法有一元线性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法、时间序列法和神经网络法等[5-7]。
二、辽宁省老龄化率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老龄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当年老龄化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上年老龄化率、平均预期寿命以及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其中,平均预期寿命是常用的预期寿命指标之一,该指标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卫生医疗水平的综合反映,又是对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的预期。通常,预期寿命对老龄化有一定影响。城乡人均收入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直观与分层次反映,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老龄人口数量也较大。老龄化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因此,上年的老龄化率对下年的情况有一定影响。
2.辽宁省老龄化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通过相关数据,建立的辽宁省老龄化率计量学模型如下:
其中,为当年老龄化率;为平均预期寿命;为上年老龄化率;为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3.辽宁省老龄化率预测模型的检验
由表1可以得到以下分析结果。的系数为正值,这说明与呈正相关关系,即辽宁省当年老龄化率的变化趋势与平均预期寿命和上年老龄化率呈正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上年老龄化率对当年老龄化率有较大影响,上年老龄化率高,当年的老龄化率也随之增高。此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老龄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二者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老龄化水平存在“路径依赖”和“存量积累”效应。即,老龄化水平的高低是先前老龄化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数量与普遍年龄大小常年积累的结果。模型结果基本符合现实经济学意义,即辽宁省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每增加1岁,当年老龄化率上升2.02个百分点,上年老龄化率每升高1个百分点,当年老龄化率相应上升0.15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影响辽宁省老龄化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年老龄化率的存量效应,二是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二者都对老龄化率有正向影响。
三、2011年至2050年辽宁省老龄化率预测
通过上述模型与分析,2011年到2050年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11年到2050年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将从2011年的13 %,上升到22%,辽宁省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加深。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预测结果可知,辽宁省65岁及以上的老龄化率在2050年将达22%以上。
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将导致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等经济社会问题。这就亟待建立组合养老模式与发展现代老年产业。一方面,人口的老龄化需要发展新的养老模式,辽宁省应通过不断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中介组织为纽带、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延伸“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多也为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应该把老年产业作为福利性产业,对发展老年产业的企业给予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对社会参与老年产业投资进行科学引导,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老年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日本的老龄社会:现状、影响、对策[J].日本问题研究.2004,4:1-4.
[2] 张晓青,李玉江. 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西北人口.2005,6:30-33.
[3] 袁俊,吴殿廷,吴铮争.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1(3):41-47.
[4] 何朗,赵韫,管坤等. 人口发展的参数预测模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6(3):494-497.
[5] 祁建广.人口经济学预测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2006.
[6] 门可佩,官琳琳,尹逊震.中国人口发展预测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22): 6-9.
[7] 王瑞娜,唐德善.基于改进的灰色GM(1, 1)模型的人口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07(20): 93-95.
作者简介: 姜照华(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丛婉(1987-),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朱建美(1989-),女,河南信阳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