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美术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的标志,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缺乏美育,人们便可能难于获取良好的审美情感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美术是艺术学科之一,美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幼儿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使幼儿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幼儿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美术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幼儿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而他们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便是自我中心,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僵死的无机世界生命化。如:他们把玩具当作自己的孩子,为它穿衣,和它说话。这种移情作用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而美术活动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从而使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幼儿在绘画或手工这种活动中轻松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美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在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使幼儿在审美情感上有所进步。在作品中色彩深浅对比,相似色渐变,作品中主色调的突出,使作品色彩鲜明,构图错落有致,疏密有间,最大的特点是每件作品生动形象,充分反映了幼儿的创造表现。并由美术这种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开始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教育。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
怎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促进幼儿发展,更大限度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创新素质,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教师来看,要不断转变观念,要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地带给幼儿新意。教育在美术中反映的是一种创意活动,老师的创意与孩子产生共鸣是成功的教学,也是努力的方向,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
从家长来看,我们要引导家长善于换个角度评价幼儿作品,尊重幼儿,不以“线条整齐不整齐,造型像不像,是不是和老师范例一样”等标准来评判幼儿作品。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作品,准确找出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引导孩子的绘画表现逐渐走向完美。
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苏联教育家列夫・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学校培养的人,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把自身对美的感受转达给他人。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些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在促使幼儿手部小肌肉群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时,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也使他们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逐渐变得游刃有余,美术审美经验逐渐丰富,对线条、色彩、空间、构图等艺术语言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对形式美的领悟也渐趋深入。
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美术活动是儿童建立自信心的最好途径之一,他们从绘画中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美术活动不是离开儿童的个性独立存在的,从幼儿绘画的内容能反映出幼儿不同的个性。如:喜欢画凶猛野兽、打仗的幼儿,个性中攻击性成分多,而喜欢画蓝天、白云、小鸟、小兔的幼儿,则常常是非攻击性的。老师可以通过幼儿的美术作品和创作活动来发现和了解每个幼儿独特的个性,并通过美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美术活动过程与美术作品能够使幼儿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美术活动在形成幼儿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作用。
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智慧、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术作品及美术创作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是在他们从事美术活动时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智慧的发展。幼儿所进行美术活动,无论是欣赏、绘画还是手工、都是通过他们的视觉,在感知事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等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观察力可以得到很好锻炼和培养。幼儿绘画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去画,这样在画的过程中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弱,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而美术活动无论从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通过美术活动往往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增强幼儿的注意力,美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催发幼儿的想象力,激起他们种种美妙的联想。美术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它不受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有生命与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从而为想象和创造提供一种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还能够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一种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形式,使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够借助美术媒介表达出来、实现出来。
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个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相互配合。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活动主要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地的美术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健康、协调的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早期右脑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与之使日后的逻辑思维加工学习任务,刺激左脑功能迅速发展之间,起平衡和协调的作用;也为入学后右脑功能获得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只注重教他们识字、计算,而不注意对他们视觉空间能力的培养,便会阻碍他们大脑右半球的发育。而如果适当地让幼儿参加美术活动,
则对幼儿大脑的健全发育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幼儿期,大脑正处于发育之中,此时,既需要新颖鲜明的信息刺激以开发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劳,美术活动恰恰兼有二者之长,它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有着特别的意义。美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它虽主要作用于右脑,却又不止右脑,它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因此美术教育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它有利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
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学习其它学科和适应将来的工作。
美国吉尔福特与洛厄福尔特两位博士曾报告,通过美术的创造活动培养出的能力有八种,即感受性、流畅性、整体性、独创性,再决定与再构成的能力、分析及抽象能力、综合与接合能力、组织之一贯性等。而这些能力不仅美术家所必须,大凡其它行业从事创作的人也必须具有这类能力。故他们曾追踪研究而证实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迁移之可能性。现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各行各业都需要各种类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各领域中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如:教师制作形象化教具,工程师绘制种设计图,科学家设计发明创造模型等,都离不开美术。美术学科所培养的光感、色感、空间立体感以及造型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知识结构、艺术素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学习其它学科,而且有利于幼儿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儿童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优势,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关键词:舞蹈教育 儿童时期 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宝嘉曾提到:“故欲握人情之中枢,使归教育之范围,舍音乐不为功……特于音乐学极力研究,并拔其曲谱之粹而无汉文歌词者,缀而补之,以谋整理中国国民之情,定精神教育之基础。”[1](p153—154)陈鸿年在其《东游日记》中有音乐与精神教育的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至横滨大同学校观学校演艺……开演,风琴、洋琴、军乐、唱歌……均有可观。最后演《班定远平西域》新戏,尤足激发吾国尚武精神。演至未出,欢迎凯旋,以军歌军乐和之,其声悲壮,令人慷慨激昂,泣数行下,华人莫不拍掌,呼中国万岁,不愧精神教育。”[1](p90)
其次,精神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来启发国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以达到开启民智、培养新民的目的。梁启超在将音乐定性为精神教育时曾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2](p58)日本的铃木米次郎在、《中学唱歌集》的叙言中也有关于音乐精神教育的一段话,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精神教育的内涵:“夫音乐一科,与各种教育相辅而行者也。小学时代,学生之脑力幼稚,故各种科学精神之教育,必附丽于形质;至中学,则智识渐完,优美之思想,完全之人格,必于此时期养成之。音乐之道,何独不然。是编修辞、选曲,多以精神教育为主,其唤起伦理之观念,政治之思想,振武之精神诸作,皆能令歌者奋然兴起。”[1](p159)由上可以看出,精神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精神教育就是以音乐为催化剂,发挥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以图能够实现开启民智、培养新民的目的。
二、美育教育
王国维第一次提出“美育”一词,他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中不仅提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3]还强调美育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更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继《论教育之宗旨》之后,王国维又发表了《孔子之美育主义》、《霍恩氏之美育说》、《论小学唱歌科之材料》三篇文章,同样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1907年,王国维发表了《论小学唱歌科之材料》,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教育的思想。他指出,音乐教育要将自身的美育功能作为主旨,而不是作为德育的依附和工具,也体现了他主张美育独立性的思想。王国维在本文中,将小学开设唱歌科的目的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一调和其感情,二陶冶其意志,三练习聪明官及发生器是也。一与三为唱歌科自己之事业,而二则为修身科与唱歌科公共之事业。故唱歌科之目的,自以前者为重。即就后者言之,则唱歌科之补助修身科,亦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歌词)。虽有声无词之音乐,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力……”[1](p229—230)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把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两个环节:其一是训练儿童的听力及发声,使他们能够唱出更动听的歌声;其二是通过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他们高尚、纯洁的意志品格。显而易见,只有做好了第一个环节,才能做到第二个环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把美育价值作为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在于,唱歌科不仅是一门课目或一种知识,它更担负着培养具有高尚情感、独立自主精神的新一代国民的重任。
三、塑造新的国民性教育
国民性常指一个国家民众的整体精神风貌,及其深层次的民族性格,那么清末的国民性是什么情况呢?剑虹曾在1906年这样描述中国:“保守数千年之旧习,愈趋愈下,不思振作”,“国民心理之大缺点,莫感情若也。内之见同胞之痛苦不知恤,外之受强邻之欺侮不知耻。”[1](p220)梁启超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云,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4]
由上述可以看出,清末的国民性在很大程度上有麻木不仁与惰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概是最常听到的描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开明的仁人志士想要改造国民性的急切心理。那么清末是用什么来改造这种国民性呢?在音乐启蒙思潮的背景下,音乐于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这一时期的仁人志士认可,同样,学堂乐歌作为这一思潮的产物,也被赋予了改善国民性的重任。清末时期,乐歌一直被认为是塑造新国民性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对于死气沉沉的国民性,只有用乐歌才能改变。也有人指出音乐教育应放弃学堂,速设唱歌一科。可见音乐教育在塑造新的国民性时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曾志忞是学堂乐歌方面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对音乐在塑造新的国民性方面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然则音乐有利于国也何如?曰:音乐之于学校改良儿童性质尚小,音乐之于社会改良一般人民性质更大。”[1](p210)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弱民颓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刺激国民的灵魂,使国民摆脱颓废、麻木的精神面貌,从而塑造新的国民性。
综上所述,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是以音乐教育为方途径,音乐的精神刺激为手段,通过音乐这个载体以改良社会新思想和新内容、塑造新民、唤醒民众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最终实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寓教于趣,在视听中感受美
“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就是带有情感意味的注意,兴趣愈浓,观察就愈仔细感受亦愈强烈。电教手段可以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焕发“美”的情感,使学生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例如:我在教《美丽的春天》一课时,抓住春天“美”的特点,用电教手段将春天的美景一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录像片使幼儿把有关春天的知识通过形、声、音、色浑然一体,创作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情境,此刻的幼儿仿佛进入大自然,置身于娇艳的野花丛中,与蝴蝶飞舞,与小鸟歌唱,与小草对话……,幼儿此时的情感已和春天产生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深深地融入春天之中,情趣的浓厚使幼儿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了只有说出来才能感到快乐的欲望,在争说春天美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是对自己所感受到的美的一种表现,是美感的升华。
2.寓教于乐,在对比中鉴赏美
“乐”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求乐爱美是幼儿基本的心理特征,电化教育可变教室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以之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如我在讲《小兔乖乖》这个故事中,依据故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利用录像,和多媒体课件静片与动片配套组合,层层衔接,巧妙过度,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的伪善、欺骗、狡诈、凶恶的本性,突出小兔子的谨慎、勇敢和聪明,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逐渐修养成是非分明的好品质,在狼和小兔子对话时,狼进一步欺骗小兔子是它们的妈妈,而小兔子们却聪明的要看看它的尾巴,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成可以反复抽拉式,可以使狼的尾巴不自如地摆动并伸进门缝里,而这里的配乐又是又适时播出“呜”!的声音,小兔子把门关上。随之而播出老狼:“哎呀,哎呀。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的声音,这逼真的形态,引逗孩子们欢笑声,他们笑狼的奸诈、愚蠢和可恶。赞扬小兔子们的聪明和勇敢。当兔妈妈回来时,大家一起把大灰狼打死,孩子们不由得为团结力量大而由衷的高兴,此刻启发幼儿归纳出故事的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至此,学生仿佛看到一场精美的戏剧表演,得到了很大的愉悦与满足,获得了更高更强烈的美感,使他们流连忘返,继而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能力,培养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3.寓教于新,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
好奇喜新是儿童的天性,表现乃至创造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儿童只有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才能体验到: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取得由于创造而领略的愉快和欢乐。而电化教育又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桥梁与手段。因此,寓教于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是电化教育在语言美育中的又一功能。
广播、电视里的少儿节目丰富多彩,形象鲜明,这无疑成了儿童课外的电教内容,也为学生创造美提供了条件,引导幼儿把自己在广播、电视里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新鲜知识讲出来、画出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才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尝到创造的快乐,更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当老师把他们的画订成册时,一个叫豆豆的幼儿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也能编故事书了,这本书可以叫豆豆出版社发行吗?”看到孩子那么兴奋的目光,听到孩子那自信的语言,我被感动了,我被震撼了,可见利用电教手段进行创造美的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也拓宽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美育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