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力资源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森林资源调查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规划调查单位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劳动定额管理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并直接关系到单位对成本的控制。新时期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积极开展劳动定额管理,推动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森林资源调查是指按照既定的调查目标,运用测量、测树、遥感、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对某些特定范围内的森林进行调查,并系统收集、处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具体包括:
第一,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该调查也被称为一类调查,主要是获取全国森林资源面积、覆盖率、结构、蓄积及变化的信息,并形成最权威的林业基础数据,因而是森林资源监测的主体。一类调查不仅能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而且能依据其变化规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该调查也被称为二类调查,主要是对国有林业局、自然保护区、林场、森林公园等地展开调查,它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二类调查一般由省级或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下属林业经营单位实施,调查结果将对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形成指导。
第三,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该调查也被称为三类调查,主要是对特定的作业地段展开调查,以便为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工作依据,如为满足伐区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而组织的调查。三类调查时间周期不固定,多是在作业前期进行,调查方法包括抽样和实测两种。
二、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分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林业调查规划单位的主要工作是林业调查、资源监测及林业规划,另外也有一些勘查设计、工程咨询工作。在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资源调查是一项系统而深入的工作,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的劳动定额管理有助于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管理的前提,劳动定额管理能够为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各项林业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调查规划单位需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劳动定额管理作为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本控制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关系到分配机制的建立,对单位增强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
三、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的相关举措
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深刻理解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而明确工作目标,确立影响劳动定额管理的因素,完善管理组织结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注重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以便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管理的效能。
第一,明确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目标。实施劳动定额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林业调查规划单位的发展,为林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助力。因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劳动定额管理应体现出对效率和公平的保证,从而控制单位的成本投入,提高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劳动定额管理要确保高效及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劳动定额管理应当覆盖全面,使所有可以考核作业量的班组和人员都实行劳动定额,并且不同工种、工组、调查内容之间要保持公平。
第二,确立影响劳动定额管理的因素。劳动定额管理主要受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人员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首先,经济因素表现为劳动者承担的工作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总劳动量。劳动者因工作范围不同,劳动负荷及劳动量也会存在区别,如个人是否兼职作业、工期的长短不同等都会对劳动定额产生影响,这也是制定劳动定额的经济根据。其次,技术因素具体表现为野外作业条件、服务和组织的状况、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三个方面。野外作业的艰苦程度不同、生产所使用的技术设备不同、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同,都会对劳动定额产生影响。最后,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表现为生产环境、作业时间、分工协作对劳动者的影响。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噪声等会影响劳动者的作业,合理的分工协作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三,完善劳动定额管理组织结构。劳动定额管理应自上而下逐级落实目标,由总工办、调查室、调查分队系统推进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总工办主要负责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执行,并与财务部门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监督定额管理的组织与实施,确保森林资源调查与成本控制相结合。调查室按照总工办的指导,系统制定调查所需工时、工种、岗位的定额,并负责业务指导和工时定额统计分析。调查分队负责执行劳动定额,并将执行情况的报表提交到调查室及总工办。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注意完善劳动定额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级管理的工作目标与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紧密衔接。
第四,制定严格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为促进劳动定额管理的有效落实,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将部门职责、日常管理及动态管理等纳入制度化轨道。首先,单位应根据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建劳动定额管理小组,并对总工办、调查室、调查分队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其次,单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对日常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加以规范。各部门、各级定额人员要根据职责要求,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将追究责任人。最后,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既要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动态调整的空间。单位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一经形成不能随意改动,但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动,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应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调整,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第五,运用科学的劳动定额管理方法。为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团队工作热情,单位在开展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对科学方法的应用。劳动定额管理工作量大,特别是统计分析方面,对人员素质、技术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单位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另外,单位应采取绩效管理的方法,对工作突出的职工予以绩效奖励,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刚到劳动所时就参加2015年度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录入工作,和同事经过三个多月的加班加点将四万多份调查表全部录入到省劳动力资源网,其中个人就完成了总数的3/4将进3万份。
2、按月完成了全年的农村富余劳力培训转移就业月报表和农村劳力双转移月报表等各项任务数的工作和其他各类报表。
3、管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每年的4月至7月份是居民参加医保和医保费用征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几乎都忙得不可开交的,4月和5是是居民参加医保的时间,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前来参保,6月份就必须完成参保信息录入并将信息表整理归档,因为7月份县社保局就要委托银行进行医保费用征缴。
4、协助领导和所长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处理好各宗劳资纠纷案件,并在时候组织材料进行归档。
关键词 农业科技培训;增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39-01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又是农民的富裕之本、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
把握培训原则,拓宽培训内容。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注重实效为重点,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就农业产业、畜牧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因需而教,进行订单培训。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村镇建设和管理、农业质量标准、市场营销、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
2 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把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原则,采取干部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步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每个乡镇配备专兼职人员,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体系,每个村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建档、就业培训、转移信息采集工作,形成四级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网络。同时,开展企业岗位对接活动,鼓励驻地各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采取送岗位进村、送培训到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形成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供需结合的格局。
3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培训就业政策
利用报刊、网络、电子屏显、宣传专栏和采取进社区、进农村、编排文艺节目、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人人成为技能培训增收的受益者。
4 导向分明,培训目的主题明确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要面对市场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外出务工、就业较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牧民不愿参加培训,对培训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训中,要实行订单培训,剖析市场需求信息,把握预测市场行情,明确就业导向。可以提前和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切实让农牧民看到培训的希望,变“让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二是紧贴企业用工实际设置培训项目,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加大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比重[3-4]。
5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
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二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对接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信息。三是经常性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招聘下乡等活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的问题。
民富则国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吸纳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
6 参考文献
[1] 王惠生.农业科技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45-46.
[2] 刘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1(6):25-29.
—、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工作责任心
2012年我乡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指标任务是:
(一)扶持创业人数5人;
(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00人;
(三)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20人;
(四)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数80人人(征缴金额16万元);
(五)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00人;
二、突出重点,做实各项工作
(一)大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当好宣传员,深入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把劳动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联系起来,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劳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建立建全各类工作台帐及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基础台账,台账数据及时更新,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和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立失业监控、返乡农民工报告制度。
(三)努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根据县局下达任务,结合我乡实际,我们将努力完成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尽最大努力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引导返乡农民从事烤烟、生猪养殖等高效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工作。二是加大与本乡项目建设的衔接和协调,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黄口堰水库移民后扶工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强与乡内大型企业联系,如悦来温泉渡假山庄、玉泉机砖厂,鼓励他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四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与县、市就业服务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职业介绍及其它后续保障服务。
(四)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专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采取“菜单式”培训,真正让返乡农民工学到真正实用的职业技能。
(五)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对象作重点做通思想工作,努力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
(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要求,做到六个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
一、充分认识开展“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意义
“整村推进”是指改变以往分散的培训模式,以村为基本培训教学单位,把一个村视作一所学校,对培训项目进行整合,集中力量和资金,根据所在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培训、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整村推进”是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一大创新,旨在通过把一个个村培育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启动点,突出市、县、乡、村合力攻坚,真正把培训转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旨在通过将培训工作重心下移,让农民真正成为选择培训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的主体,切实降低农民参训成本,调动激发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旨在通过把大工程分割成一个个培训小单元,整合培训资金,集中培训力量,实现按需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旨在通过强化分类培训、全员培训,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实现不同培训达到相对应的目标。同时,实施“整村推进”适应我市中小企业数量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特点,推进“一企一村”结对,促进农民在本地就可以找到合适工作,实现就近就地转移。
二、“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按照一个村一个村推进的战略,今年全市计划完成1000个村的培训任务,培训农村劳动力16.56万人,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具体培训目标见附件)。以后按每年1000个村的进度推进,到2010年完成全市所有村的培训。
(一)强化宣传发动。深入挖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先进典型,选取具有各地特色、模范效应强的致富事迹汇编成册出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生动的事例、鲜活的典型引导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大比武活动,以强大的声势感染人。深入开展面对面宣传,把宣传动员工作做到户、做到人,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相关政策,知晓当地的培训工种、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和地点等情况,确保培训政策公开透明、培训信息家喻户晓,组织动员更多的农民走进课堂学技能,转产转业促致富。
(二)做好调查摸底。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全面调查,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培训需求和就业意向,针对劳动力不同的现状及他们的意向,设计最为切实可行并最贴近农民意向的培训方案与转移途径,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开展周边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情况调查,掌握各用人单位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等情况,选准当地企业急需的工种优先培训,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良性运作。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就业信息数据库,对农民的个人信息、培训信息、转移就业信息等进行集中数据库管理,促进受训农民与用工企业间的信息对接。
(三)开展分类培训。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开展分类培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要提升培训层次,开展高技能培训、创业型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对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继续给予3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农村后备劳动力;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重点开展以家庭手工业、来料加工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转移就业的基本技能。
(四)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基地与乡村培训点的分工与协作,逐步形成简单技能培训由乡村培训点承担、高技能培训由培训基地承担的培训格局。县级培训基地要按照品牌化的要求,充实教学设备,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充分发挥优质培训资源的作用,力求培训一个、合格一个、转移一个、就业一个,成为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龙头。要通过县级培训基地延伸和利用乡村已有的培训设施,不断扩大乡村培训点覆盖面,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的培训。培训基地与乡村培训点都要规范办学,以转移就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以优质的教学真正使农村劳动力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五)拓展转移途径。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就业撮合机制,积极探索传统农民变新型农民、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市民等多元化的创业就业形式。制定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的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录用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加强南北协作,实行定向教育培训,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定向、有序、有组织的转移。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创办企业冠名班,引导企业通过“一企一村”结对帮扶的方式,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资助一点资金,安置一批劳力。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培训基地与乡村培训点按全程服务的思路组建相应的中介组织,举办就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多渠道、多形式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地各部门都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措施、更强的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各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市一级是培训工作的中枢,要着重组织好方案制定、调查表格设计、典型经验汇编和技能比武等全市性重大活动;县一级是培训工作的中坚,要着重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库组建、典型经验挖掘、培训基地认定、培训计划统筹、转移就业服务等工作;乡镇、村一级是培训工作的基础,要着力在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宣传发动、组织引导、信息沟通上发挥作用。同时,各级都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培育典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二)健全机构,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乡、村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特别是乡、村两级都要确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全市上下贯通的整体工作推进机制。要选择领导班子战斗力强、当地农民积极性高的村先行开展试点,以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稳妥推进这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要考虑各乡镇间的平衡,保证每个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村开展培训。对没有列入当年计划的“整体推进村”村民,如果他们积极性较高,要就近给予安排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