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乐业县的林业生态环境已经在逐步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乐业县的全体人民正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1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麓,多中山地貌,山岭连绵,早期是百色地区的一个林业大县,森林的覆盖率高达89.5%,但是在60~80年代曾经遭遇毁林开荒,大量的植被被毁。自然恢复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41.3%。随之而来的洪灾、旱灾、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森林植被的恢复。

90年代以后,乐业县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一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了恶性状况。如封山育林、造林灭荒、赶玉米下山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年以来,乐业县更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努力培育森林资源。2000~2009年,全县累计造林17441.4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67%提高到2009年的76.4%(见表1)。

森林的覆盖率提高了,但是单位面积的蓄积量不足。所以,不但要积极造林,更要科学护林。

2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乐业县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很脆弱,主要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炼山造林毁灭植被,只重视造林,却轻于管理造成的。

2.1 靠山吃山,意识薄弱

乐业县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县区,百姓依然抱着“靠山吃山”的思想。目前,百姓的“燃能”来源依然是砍树伐薪,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作为薪柴。村民只顾眼前的利益,环保意识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本意识不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因此过度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2.2 炼山造林,毁灭植被

“退耕还林”的造林政策是好的,只是林农为了追求造林的经济利益,多采用“炼山式”造林,对立地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极大的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林的同时也在变相的破坏灌木丛类的低矮植被,这是很多林农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2.3 注重造林,轻于管理

面对荒山,人们急于追求造林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林木的选择和管理,导致树种和林种趋于单一化,导致病虫害严重,不但经济效益降低,生态功能也在退化。因为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也比较大。

有统计表明:1999~2009年,全县森林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灾害面积为3946.2hm2。其中,病虫害受灾面积为10.6hm2,占0.3%;火灾受灾面积为16.9hm2,占0.4%;气候灾害受灾面积为3918.7hm2,占99.3%。气候灾害是引起森林灾害的主要因素。

2.4 自然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认识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短期内效果不够明显。所以人们对自己的乱砍乱伐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认识不够。

3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问题解决

3.1 加强宣传,健全森林法制

乐业县相关部门要对林区百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百姓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对毁林开荒、滥砍滥伐、乱占绿地者,要严格按照《森林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执行。

对于《森林法》也要不断健全,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出相应措施。对于热点、难点的纠纷要做好调解,尤其是要加强对森林火灾肇事者的惩罚力度。严防火种上山入林,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火灾;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的指挥体系和扑救预案,以应对自然火灾的发生。

3.2 退耕还林,加快生态林的建设

与1999年相比,2009年全县各类土地面积归纳为八增五减。由表2可以看出八增是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乔木林面积、竹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面积增加;五减是区划总面积、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被占用林地、辅助生产林地面积减少(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乐业县林地新增面积为19986.6hm2,净增率13.8%。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2001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使林地增加;一些石漠化裸岩地等封育造林,逐渐转变为林地。

3.3 混交营林,防治病虫害发生

混交造林比纯种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混交营林植被种类多,可以为鸟类和有益的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有效阻止了病虫害的蔓延。乐业县的混交林有杉木和马尾松,毛竹和桉树等,一般选择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生长迅速,有实践证明混交林的生长速度比纯种林要快20%~45%。混交林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省造林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提高生态效益。

3.4 发展沼气,改变农村燃能方式

目前,乐业县百姓燃能的主要来源是烧柴、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干草,或者是上山砍伐林木。每年都会因为“伐木为薪”而毁坏大量的林木。因此,改变燃能方式也是“护林”的一大举措。

如大力发展沼气池,应是比较实用的节能方式。农村里用来发酵沼气的原料比较多,像人畜的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密闭在沼气池内发酵,就可以产生沼气用来燃烧。沼气用途很广,除了用来烧水做饭,还可以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只要沼气池建造合理,沼气的利用率很高。经过发酵的沼气废渣还是营养丰富的肥料和饲料,可以重复使用,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完全可以代替薪柴和秸秆作为燃能利用。

3.5 开源节流,调整采伐的结构

森林资源的管理要实行领导责任制,把林业经营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中。调整森林采伐的结构,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促进森林的生长量与消耗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经营好现有森林,大力发展工程造林,以便扩大森林面积。

3.6 全民造林,营造生态公益林

植树造林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森林的生态效益人人享受,那么人人都有责任为我们的绿色家园出一份力。乐业县的全体人民,如果能够每人每年一棵树,统一规划,人人造林,那么乐业县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将是一座“天然氧吧”。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关键是人们的意识问题,如果大家都能时刻想着环保,自觉做到环保,那么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很容易的事。当然,这一思想觉悟的提升还需行政手段来推行,法制手段作保障。等人们的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 黄有念.试论乐业县生态环境评价及保护对策[J].大众科技,2009(09):(223).

[2] 李桂珍.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4).

[3] 汤家礼.呼唤绿色技术革命[J].海洋世界,2011(08).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第2篇

摘要: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当前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湖北省西北部房县青峰镇的环境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该地区生活垃圾及废水污染比较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加大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结合三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民环保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构建生态新农村。

关键词 :湖北西北部;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保护

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008—2013年湖北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丹江口库区干流及入库支流水质总体良好,17个监测面中水质符合Ⅱ—Ⅲ类的占76.5%,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土保持良好。目前,湖北西北部的整体环境状况较好,环境问题暂不突出。该地区工业不发达,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和生活。本文在对该地房县青峰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引起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该区环境问题。

一、调研地区—房县青峰镇概况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的房县青峰镇作为调研区域。该镇隶辖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木耳、香菇、柑橘、猕猴桃、茶叶等林特产品。全镇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仅有啤酒厂、砖瓦厂、果茶公司等10余家乡镇企业,果茶业、食用菌业、中药材业和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镇内建有房县最大的水电站—六里峡电站、最大的果园基地—青蜂蜜桔场。农民大多以农业为生,工业园区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不突出,空气质量较好。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镇旅游、观光项目,发展休闲娱乐区,发展第三产业。该镇连续7年被评为房县“红旗单位”,十堰市“红旗乡镇”,先后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在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方法

本调查研究设计“湖北省西北部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表”一套,共30题,包括客观型问题25 题和开放型问题5 题。客观型问题是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某几项合理、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认同或者最接近的答案。由于该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调查以提问或谈话的方式进行;完全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回答,调查者根据回答情况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在开放型问题方面,也是由被调查者口述,调查者进行整理、记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的现实状况。整个调查涉及被调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当地农村的环境质量状况、旅游环境状况等。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调研人员在青峰镇的管辖区进行走访、调查,与农民进行接触、交流,了解该地区地理、社会、生活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收集有效问卷189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青峰镇农民普通家庭的常住人口在3—7人之间,家庭年收入在0.8—2万之间,仅有极少数家庭年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显示出该地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该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55.3%)、外出打工(14.6%)、乡镇企业(21%)养殖业(9.1%),显示该地以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在家庭经济支出方面,23.6%的主要经济支出是家庭生活支出,43.5%的主要经济支出是供养子女上学。在子女教育经费的支出上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4.3%的经济支出是医疗支出,28.6%家庭的最大经济支出是建房支出。可以看出,该地是属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

2. 生活垃圾的处理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都是随意倾倒在田间、地头、路边、水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调查显示,54.3%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水沟,无人处理;16.9%的生活垃圾倾倒在田间、地头,最终充当农作物肥料;28.8%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自设的露天垃圾堆,给土壤带来一定污染,部分采取焚烧,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地村民有养殖家禽的习惯,其中37.6%的村民养猪,52.3%的村民养羊,10.1%的村民养殖鸡鸭。在畜禽粪便的处理上,一般畜禽粪便被农户堆在专门的雨棚内,充当农田的天然肥料,没有出现随意倾倒路边、河边的现象。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或者当做牲畜饲料的方式处理。

调查发现,该地生活垃圾污染明显。没有专门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路边、田间、地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 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走访发现,研究区的房屋建设缺乏规划,居民区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部分农户自设了简易的污水坑和下水道。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76.3%是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地面或者直接渗入土壤中,不存在处理后排放的现象;18.4%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简易不符合标准的下水道,而这些下水道的水最终还是流向了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对土壤造成污染。有些居住靠河的农户甚至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无任何处理措施。

4.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大量种植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增肥剂、除草剂等。调查显示每户居民耕地面积大约在0.046~0.137hm2,平均耕地面积0.078hm2。而在化肥施用量上显示,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在25~50kg 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7.3%,施用量在50~100kg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5.3%,这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15㎏/667㎡的限制;而且普遍是粗放施肥,不讲求科学、精细施用,化肥利用率普遍极低,只能达到30%~35%,大部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就残留于土壤中或随雨水流失,严重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农药使用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使用标准》中,各种农药的使用量都有明确规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使用农药都是凭感觉,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去施用。走访的农户农药用量平均每亩耕地1㎏左右,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导致土壤污染严重。使用完化肥、农药后均没有注意对包装袋和塑料空瓶进行回收,直接丢弃在田边、水沟或者河流。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包装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残留的化肥、农药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5. 农民的环保意识状况

一个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决定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调研区属于农村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4%的农户接受过高中教育。并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普遍关心经济问题多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意识不强。尽管如此,农户们还是表示出对环境状况的不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12.1%农户对当前的环境状况满意,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很好;27.9%认为较好;47.3%认为不好;7.6%认为较差;5.1%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差;这也显示出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6. 当地旅游地的环境状况

近年,各种“农家乐”“度假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农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研究区处于山区,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一部分田地拿出来建饭店、宾馆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用耕地,也加大了环境的承载限度。在旅游区,部分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垃圾、食品包装袋随意丢弃,对旅游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四、加强湖北西北部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走访可以看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山区的青峰镇,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工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该区工业污染相对不突出;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青峰镇是湖北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代表。对于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污染不突出的小镇,怎样保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加快启动农村山区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在青峰镇这样的山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普遍。这与农村地区缺乏废水、废物等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直接相关。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根源于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匮乏,这也是农村环保建设没有成效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站,确保废水经过处理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农村污染问题。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主要以烧柴为主,极少数使用石油液化气,几乎不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农民选择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这种行为既浪费了可利用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的高效节能,大力推广省柴灶,减少木材的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尽量废物利用。根据当地畜禽、山羊养殖业比较普遍的情况,可利用畜禽粪便和果园等农业废弃物制造沼气,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而使有些人只想消费而不想付出,出现“搭便车”现象。如果从清洁能源中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就会导致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问题并不关心或不采纳。因此,生态补偿就成为推动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基金,补偿使用新能源的农户,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3. 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环境保护要把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青峰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体验农家民俗,发展“农家乐”特色休闲服务,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引导农民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或者改用健康高效的农家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青峰镇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柑橘、桃子、茶叶、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加强农村地区环保教育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可以通过环保部门、环保志愿者在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在农村设立环境保护监测与预警机制,对农村的河流、土壤、大气、植被、农产品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如实公示,让农民直接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5.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开展有效监管

在现有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亟须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制度,环境的监管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破坏的惩治手段,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严重损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障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荣,郭文娟,张琪.陕北农户“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例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3):37-39.

[2]李荣标,吴发启,王红红,等.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78-181.2011,1(05):79-80.

[3]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1(04):33-34.

[4]黄晓丽.浅析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1,1(03):26-27.

[5]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2(6) :26-31.

[6]2013 年度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OL].[2014-03-21].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http://report.hbepb.gov.cn:8080/pub/root8/hbtgg/201404/t20140415_68693.html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第3篇

摘要:新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调研查阅新疆地区环境资源现状,及对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现状进行

>>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新疆地区耕地资源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控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资源环境的保护 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 资源型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治理的研究 江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新疆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刍议 刍议新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新疆地区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新疆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新疆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及找矿前景分析 新疆吐哈地区盐类矿产资源浅析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4] 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5+92.

[5]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01:54―59.

[6] 王静爱,毛佳等.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A].研究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74―384.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牧区草原;建设研究

畜牧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国畜牧业在发展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就牧区而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与草原的生产能力之间的问题以及草原生态能力退化、沙化、盐碱化问题等,都对我国牧区的发展存在严重威胁。本文主要从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期待我国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和谐发展。

1牧区草原的发展现状分析

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被称为全球环境的“江河源”、“生态源”以及“亚洲心脏”,而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取得较大的进步。地区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畜牧业,农区有地可以进行耕种,但是牧区的经济收入只能是依靠畜牧产品,不管是出栏还是自用都只能依靠畜牧产品,但是目前畜牧业在我区发展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我区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牧区的出栏牲畜只能是家养牲畜,这种情况下牧民的家畜饲养数量应该要有所提高,但是目前牧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草场承包责任制下以及草原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将可饲养的畜牧产品量改成了人均60单位,给牧区牧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生态保护在牧区草原的建设探讨

2.1合理规划草原资源生态功能,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地区牧区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据相关的调查显示,的草地面积高达8807万hm2,可利用的草地面积达到7077万hm2。重点解决好人畜、草畜矛盾,加强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和地区的生态保护,相关的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畜牧产品的出栏数量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制定过高的要求,加重牧民的生活负担,此外,这些解决措施的实施也可以为草场的生产力发展以及退化问题提供可恢复的可能,全面促进我国牧区生态保护的发展,解决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2.2发展区域产业,推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第5篇

1国土规划是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土规划在现有国土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对于重大建设活动进行规划,对于区域国土资源项目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能够适时宜的结合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达到统一的状态,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以强制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部分有限资源的保护,并且使得资源使用朝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得国土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这也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

2生态环境保护是引导国土规划的指导思想。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实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越发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尤其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明显等,都在告诉我们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必会有资源耗尽,环境恶劣的一天。为此,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以科学发展观去引导国土规划,处理好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出国土规划方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

3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土规划不断追求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越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权衡。此时的国土规划作为资源规划分配的重要手段,也开始积极思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就是说对于现阶段的国土规划工作来讲,应该将如何保证当前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如何规避国土规划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问题。简单来讲,生态环境保护已然成为当前国土规划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现阶段国土规划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行政区间意识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传统国土规划体制的影响,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规划,强调行政区域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忽视了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利用分配。这种行政区间意识的存在会造成以下困境:其一,地域之间的国土资源联系被行政区间所隔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其二,行政区间要求规划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摆脱自身行政区的框架,此时就难以实现与其他行政区间的沟通,这就可能出现各行政区间埋头做好自身国土规划,忽视了区间内造成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

2国土规划时效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国土规划作为宏观调控方案,其时间跨度比较长,少则20年,多则30年以上。如此长的规划时效,不仅仅要求规划方案的预见性,还需要保证规划指标是可调整的。但是实际上国土规划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近期的资源开发,生产布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对于中长期规划的管控也变得难以实现,这就很容易造成规划初衷方向的偏离。这也是造成国土规划难以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土规划固性牵制生态环境保护。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当前国土规划的内容比较固定,目标明确化,指令性明显,如此固性的要求显然没有将市场机制考虑进去,无论是市场应变能力,还是规划效能,往往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另外,国土规划多数情况下关注的是最终的规划结果,忽视了对于规划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而生态环境保护正好是国土规划中的重要过程部分,这样的固定化模式也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

4国土规划调控的方式存在不合理。当前国土规划调控的方式方法依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的地方,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健全的国土规划法律法规,难以将国土规划纳入到法律体系,不利于国土规划的法制化发展;其二,国土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难以形成内部监控机制,也难以发挥国土规划部门的效能;其三,国土规划方案的权威性不强,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的特点。

三、国土规划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改变国土规划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去实现国土规划运行机制的改革。具体来讲,笔者倡导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现国土规划主体的公众化。实现国土规划主体的公众化,就是引导公众参与到国土规划中去,改变以往以国土规划部门为主导的决策机制。这是因为:国土规划的目标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然事关公众利益,就应该有公众参与到决策中去,这不仅仅充分体现出我国执政为民的理念,也能够实现国土规划方案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发展。具体来讲,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国土规划部门积极构建国土规划民众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实现民众与国土规划部门之间联系的加强;其二,国土规划部门应该放低姿态,转变服务模式,积极听取民众对于国土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国土规划方面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将其整合到国土规划方案中去。

2促进国土规划生态意识觉醒。针对于当前国土规划生态意识淡薄的问题,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国土规划效果评价机制,将国土规划的生态效益作为重要考量尺度,避免单一从经济角度去考量的审核和评价方式,以此去实现国土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其二,高度重视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得国土规划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且积极在规划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其三,建立严格的国土规划方案审核机制,从经济角度,社会发展角度,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考量,对于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土规划方案,应该予以驳回,避免其对于实际社会资源的不良配置。

3健全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法律。我国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法律体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当前国土规划工作生态效益体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在此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其一,积极将国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法律保护体系中去,以此强制要求国土规划将生态效益纳入其中,以保证国土规划工作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二,积极结合区域国土资源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政策,处理好区域生态环境与国土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