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基础配音

零基础配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基础配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零基础配音

零基础配音范文第1篇

10月7日,《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年度总决赛在上海宝山体育馆打响,从四名导师分组赛中脱颖而出的李琦、金润吉、张恒远、萱萱历经四轮激烈比拼,最终张惠妹组的90后男孩李琦凭借出色的发挥和较高的人气,在现场观众和媒体评审中都收获超半数选票,以绝对优势力克张恒远夺得《中国好声音》第二个总冠军。

海州子点评:除了在唱功上的不凡实力,标志性的“蘑菇头”和浑身散发着的阳光气息,或许也是李琦这个90后男孩能够成功登顶的重要元素。

孙玉洁:一剑翻身

10月9日,作为唯一来到东亚运动会的击剑奥运冠军,孙玉洁顶住了压力,她在女子重剑个人赛中一剑险胜韩国选手玉真实获得冠军。

海州子点评:一个月前的全运会上,作为东道主选手,孙玉洁和李娜率领的辽宁女重被寄予厚望。然而在个人赛中,李娜和孙玉洁都早早出局,无缘八强,团体赛辽宁队也不敌江苏队。只拿到团体银牌的孙玉洁赛后泪流满面,难掩心痛。短短一个月,从低迷到金牌,孙玉洁也终于以石破天惊的一剑,宣告了自己的强势回归。

刘丁宁:状元复读

以2013年高考辽宁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香港大学文学院录取的本溪考生刘丁宁,近日辞别港大又回到高中读书,准备来年再上考场。而“文科第一复读”,也成了10月11日各家媒体对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返回本溪高中复读的简要概括。据说,刘丁宁的梦想是考北京大学中文系。

海州子点评:对刘丁宁的辞别港大,很多人觉得“不解”、“可惜”;也有人赞赏她寻梦的勇气——窃以为,刘丁宁属于她自己,她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

韩寒:跨界“配音”

由梦工场出品的动画片《极速蜗牛》正在热映,其中片中的主角特伯的配音是由青年作家韩寒完成的,在此次配音阵容里,夏雨和陈坤都是演员,徐克之前也给动画片配过音,只有韩寒是零基础零经验。虽然如此,韩寒的表现依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的配音中有一段是特伯模仿电视主持人念广告的片段,语速飞快、吐字清楚,甚至让人想起之前《中国好声音》里华少连珠炮似的广告播报。

“经过这次小试牛刀,以后还会继续跨界接配音的戏吗?”韩寒回答,不会。“这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作为一个作家和赛车手,他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哪里。

海州子点评:韩寒同学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张红权:过劳早逝

10月9日清晨,星空传媒副总裁、电视人张红权因病辞世,享年43岁。张红权的英年早逝令许多业内人士惋惜哀痛,也再度引发人们对媒体人过劳现象的忧虑。

零基础配音范文第2篇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后,我对自己学的新闻专业没有什么不满意,能做个记者四处奔走和人聊天并记录真实的社会生活、找寻新鲜事物是份有趣的职业,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背新闻理论和条框,经常听到“精英”、“领导”、“一流”这样的形容词我觉得挺羞的。身在一个还可以的学校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被“镀“成一个有能力的人。处在大学的环境里,除了听听别人酷炫的经历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学理念,我并没能掌握什么实际的东西。于是我决定去尝试更多新鲜有意思的事儿,带着求知的心去学习各种有意思的技艺。认真考虑了下,我确定自己喜欢画画,找个能让我认真画画的地方,当然不能是那种为了培训应试技巧而让所有人挤在昏暗小屋子里默不作声都画同一个黑苹果的考学画室。为了自由自在地学画儿,我找到了隐匿在鼓楼大街里的睦野画舍。

画舍的介绍是这样说的:不一定是机械式的,也可以是挥洒式的;不一定是冰冷画堂,也可以是温馨画舍……在追逐您绘画梦想的旅途上我们与您同行。画室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年龄层,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大家在平日生活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完全不同:律师、外科医生、退休编辑、银行职员、赋闲的家庭主妇、一口台湾普通话的美国老头、住在胡同里的法国老太太、像我一样吊儿郎当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没有明确目标的人际交往好像都是无意义的,人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大,越来越孤独。认识了画室的朋友们,好像找回一点那种温暖的感觉。大家萍水相逢,在这个匆忙偌大的城市里看似并无交集,唯有一颗喜爱艺术的心是相同的。

邵阿姨是我见过最酷的阿姨了,67岁,和她儿子一起来画室学画。邵阿姨退休前是杂志社的编辑,我们认识不久她就在微博上和我互粉了,阿姨是微博活跃分子,每天都刷微博,发些照片和艺术相关的资讯@大家,还经常自己一个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或者看电影,她经常和我聊电影和文学,“少年派也就还行,我更喜欢1942,感觉很真实。”她有时候也讲起年轻时候插队和闺蜜一起在油灯下拿铅笔头画小人儿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和除了和自己的姥姥姥爷之外的长者聊这么多。去年我拍一部微电影的作业,还请阿姨本色出演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酷”阿姨。

圣峰是位实习医生,他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平时工作和学习都挺忙的,他给我讲起医学院的解剖课,“青年男人的尸体因为脂肪少肌肉组织特别分明,所以很抢手,经常运气不好就只剩下中老年妇女的尸体了,割好多刀都只是油脂,特别麻烦。”语气就像在说我们平时拼人品选课一样……圣峰同学在生活中其实是个小清新,他喜欢清淡的水彩,也喜欢临摹很写实的人像,只是不知何故画出来的人总是像被福尔马林浸泡过了……

Gene Westerland 是个风趣的美国老头,在画舍大家都叫他的中文名“老南”。虽然他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却仍然充满了活力和想象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男人不一定要很boring,也能很refresh,这样更讨人喜欢。他说的中文逗得很,因为在台北生活了五年所以充满了台北腔,而且我只能听懂一半……老南称自己是个life long traveller,一生都是个不羁的旅者,从不安定下来。老南的人生有意思极了,尤其是在中国尝试了各种各样你想不到的工作:电视广告里装模作样的外国专家、给电影里八国联军的某个中文说的很蹩脚的上尉配音、台湾某所女子大学的英文老师、大学社会学老师……

我和老南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画画的时候时常很随意地涂抹一个底,拿刀刮两下,顺着感觉画,也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画画儿非常愉快!我很喜欢老南那些古灵精怪色彩明亮的抽象画,既有岁月的沉淀也不失童趣。

今年4月我在画舍认识了派这个晒得黝黑的男孩,他的故事是这样的:高中毕业之后他去英国读了计算机,学了半年之后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这个专业,于是休学Gap Year了一年,去旅行,也打一些零工,一边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通过沙发冲浪派认识了一个泰国男孩,他是个建筑师,他带着派接触到建筑的世界,派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观察他所走过的城市,探寻建筑对于城市和历史的意义,并决定要当个建筑师。派在回到北京之后开始在画舍努力学习美术基础,准备重新申请一所建筑大学。

上个月,画舍的“老师们”想要做一件好玩的事儿:给零基础的我和老南办一个画展。我和老南来画舍之前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不过我们俩倒是都喜欢大胆地瞎画。我习惯用彩色铅笔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瞬间的情绪,画一些身体柔软内心坚定的小姑娘,或是用很儿童画儿一样的图形去记录于我很特别的情境。老南这一辈子去过很多地方,他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封存在心里,也许有的时候自己都记不清楚了,看他的画就能明白他把这些东西都融进了画里。他很高产,不仅在画舍进行独立的油画创作,回家时常用刮刀和牙刷把丙烯颜料随意涂抹在废弃的硬纸板上,然后根据对色彩和既成图形的感受再创作。就这样,我们俩都攒了一些独具个人风格的原创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是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那就是“梦”,我们画的东西都和梦境Fantasy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