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实务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章总论
本章一般所占分值较小,通常在2分左右,主要以单选、多选、判断题等客观题出现。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了解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会计计量;理解财务报告。
重要考点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
1.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既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的纵向可比;也包括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的横向可比。考生要注意现在我们讲的可比性与会计准则的可比性不同。
2.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虽然没有所有权,但也应确认为企业固定资产;售后回购虽然开具了销售发票但也不确认收入;母子公司构成的集团公司虽然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但属于经济意义的会计主体,也应编制合并报表等。
3.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4.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不确定)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考生要注意新会计准则中要求的谨慎性应表现为适度谨慎,不应该过度谨慎,因此,应特别注意在此观念的改变下,有许多原确认资本公积的内容改为确认收益。
重要考点2: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要素。
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例1:下列各项中,符合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是()。(单选)
A.已签订合同约定在一年后购买某商品
B.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C.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D.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存货
【答案】C
【解析】A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B 和D都不属于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考生要注意与预计负债联系在一起学习。
3.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考生应特别注意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区分。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除所有者投入资本之外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考生要注意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要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区分。
例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收入的有
()。(多选)
A.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
B.处置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益
C.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金额
D.债务重组的收益
【答案】BCD
【解析】选项A属于其他业务收入;选项B属于非日常经济业务产生的营业外收入,不属于收入;选项C应调整资本公积;选项D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这种考题一般均与后面其他章节内容联系,考生通常应掌握全书内容时方可作答。
5.费用与收入内容学习方法相同。
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重要考点3: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是不同会计计量属性,虽然企业日常核算中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不是惟一的。考生要注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的使用,尤其是现值、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与其他章节联系学习。
第二章存货
本章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所占分值也较小,主要以单选、多选、判断题等客观题出现,但也可以作为基础知识在计算题、综合题中出现。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理解存货发出的计价;重点掌握存货的期末计量。
重要考点1:存货的初始计量。不同渠道取得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有所不同,考生要注意商品流通企业购入存货采购费用的处理;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时,应区分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的情况下,消费税应计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的情况下,消费税应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借方。
2007年考试判断题: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答案】√
【解析】商品流通企业购货费用不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007年考试单项选择题:甲企业发出实际成本为140万元的原材料,委托乙企业加工成半成品,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甲企业和乙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甲企业根据乙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向其支付加工费4万元和增值税0.68万元,另支付消费税16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企业收回该批半成品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144
B.144.68
C.160
D.160.68
【答案】A
【解析】由于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所以消费税不计入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成本。收回该批半成品的入账价值应是140+4=144(万元)。
重要考点2: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考生要注意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尤其是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持有产成品、商品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其中估计售价的确定如有合同规定,售价为合同价;没有合同,售价为市场价;如果一部分签订合同,一部分没有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的,售价为合同价;没有签订合同的,售价为市场价。
2.持有用于出售的材料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3.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材料是否计提准备,应该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结合起来。即由于价格下跌,材料的成本比售价高,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还要看用材料生产出的产品。如果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高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期末材料计价时就不能用材料的成本,而要用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进一步加工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重要考点3: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1.存货跌价准备通常应当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当其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6年考试单项选择题:甲公司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期末存货,按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自制半成品成本为35万元,预计加工完成该产品尚需发生加工费用11万元,预计产成品不含增值税的销售价格为50万元,销售费用为6万元。假定该库存自制半成品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考虑其他因素。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库存自制半成品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万元。
A.2B.4 C.9D.15
【答案】A
【解析】由于以自制半成品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已高于其可变现净值,因此可以断定自制半成品已减值。自制半成品的可变现净值=50-11-6=33(万元),自制半成品的成本为35万元,所以自制半成品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35-33)。
2.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存货可变现净值回升时,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但应以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为限转回。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结转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主营业务成本
第三章固定资产
本章内容较为基础,内容变化不是很大,但仍属于比较重要的一章。其往往容易与其他章节内容联系,作为计算题甚至于综合题的基础部分,但单独出现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小。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尤其是超过正常信用期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区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应予以资本化还是予以费用化;固定资产处置考生应注意为长期股权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奠定基础。
重要考点1: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超过正常信用期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以分期付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长期应付款以分期付款额进行计量,两者之差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其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
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毁损,应该按下列原则处理:
3.工程试运行中所获得的收入、支出并不确认收入、成本,而是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进行负荷联合试车而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其发生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其实际销售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与超过信用期分期购入固定资产的处理思路相同。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的较低者作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确定长期应付款,两者之间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按一定摊销率进行摊销,摊销率按下列顺序依次选择:租赁方内含利率、合同约定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未确认融资费用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财务费用。
5.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存在弃置费用的,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
重要考点2: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考生应熟练快速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为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所得税问题奠定基础。
2.考生应理解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何时予以资本化,何时予以费用化。特别注意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而不再采用待摊或预提处理。
3.自有固定资产装修费用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装修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两次装修间隔期间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如果在下次装修时,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仍有账面价值,应将该账面价值一次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装修费用比照自有处理,但要注意折旧年限还应考虑剩余租赁期。经营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不再确认固定资产成本,而是应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并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
重要考点3:固定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清理)
1.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的会计处理。固定资产的处置一般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需要将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科目,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核算。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
2.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贷方反映清理的收入(包括残料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
借:银行存款
相关资产账户
应付账款
长期股权投资
贷:固定资产清理
借贷比较后,得出清理净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第四章无形资产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内容变化较大,因此考试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其往往容易与其他章节内容联系,作为计算题甚至于综合题的基础部分,但单独出现主观题的可能性很小。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商誉不再确认为无形资产;应重点掌握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是否予以资本化问题;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应比较学习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摊销问题;重点注意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不再摊销,而于期末进行减值测试,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
重要考点1: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问题
1.由于研究阶段并不是很可能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研究阶段支出全部予以费用化,即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计入管理费用。具体而言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有关支出,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期末转入当期管理费用;
2.在研究成果后进入开发阶段,仍然存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开发阶段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具体而言同时满足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有使用或出售的意图,能够证明无形资产具有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支持,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等5个条件,即应予以资本化。具体而言在开发阶段需要费用化的支出,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期末转入当期管理费用;但开发阶段予以资本化的支出,先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开发成功后,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
重要考点2:按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否可以估计划分
对外筹资的需要量=A・ -B・ -P2・E2・S2
式中:A为随销售同比率变化的基期资产(变动资产);B为随销售同比率变化的基期负债(变动负债);S1为基期销售额;S2为预测期销售额;ΔS为销售的变动额;P2为预测期销售净利率;E2为预测期留存收益率;ΔS/S1为预测期销售增长率。
十六、各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计算
(一)普通股筹资成本
1.在固定股利增长率的情况下,采用股利折现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
第一年预期股利
普通股成本= +股利固定增长率
普通股金额×(1-普通股筹资费率)
2.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KO=Rf+β(Rm-Rf)。
(二)长期借款筹资的成本
年利率×(1-所得税税率)
银行借款成本=×100%
1-银行借款筹资费率
(三)债券筹资的成本
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所得税税率)
债券成本= ×100%
债券价格×(1-债券筹资费率)
十七、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
(一) 经营杠杆系数
EBIT/EBIT
1.定义公式:DOL=
X/X
MEBIT+a
2.简化计算公式: DOL= =
M-a EBIT
式中:a为固定经营成本。
3.杠杆效应: (1)如果I=0,则DFL=1,表示不存在财务杠杆效应,但依然存在经营风险;
(2)如果a不等于0,则DOL大于1,表示存在经营杠杆的放大效应。
(二)财务杠杆系数
1.定义公式:EPS/EPS
DFL=
EBIT/EBIT
2. 简化计算公式: EPS
EPS EBIT
DEL==
EBITEBIT-1
EBIT 式中:I为债务利息。
(2)如果I不等于0,则DFL大于1,表示存在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
(三)复合杠杆系数
1.定义公式:EPS/EPS
DCL=
X/X
2.简化计算公式:M
DCL=
M-a-I
3.杠杆效应:(1)如果a=0,同时I=0,则DCL=1,表示不存在复合杠杆效应。
(2)如果a和I不同时等于0,则DCL大于1,表示存在复合杠杆的放大效应。
注意: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中的有关数据为基期数,但计算结果表示预测期的杠杆系数。
十八、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
(一)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EBIT-I1)(1-T) (EBIT-I2)(1-T)
N1=N2
在分析时,当预计追加筹资后的EBIT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当预计追加筹资后的EBIT小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
(二) 比较资金成本法
比较资金成本法,是通过计算比较各方案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
(三) 公司价值分析法
公司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本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最优资本结构亦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十九、4种股利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一)剩余股利政策
1.含义: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税后利润首先应较多地考虑满足公司投资项目的需要,即增加资本或公积金,只有当增加的资本额达到预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才能派发股利。
2.优点: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
3.缺点:使股利发放额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也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4.适用范围:剩余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和衰退阶段。其理论依据是MM股利无关论。
(二)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1.含义: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不论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公司将每年派发的股利额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派发的股利额均保持不变。只有在未来利润增长不会逆转,才会增加股利。
2.优点:(1)有利于稳定公司股票价格,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2)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
3.缺点:(1)公司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相脱离,造成投资的风险与投资的收益不对称;(2)它可能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可能侵蚀公司留存利润和公司资本。
4.适用范围: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稳定增长阶段。
(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1.含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公司确定固定的股利支付率,并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
2.优点:(1)使股利与企业盈余紧密结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则;(2)保持股利与利润间的一定比例关系,体现了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的对称性。
3.缺点:(1)公司财务压力较大;(2)缺乏财务弹性;(3)确定合理的固定股利支付率难度很大。
4.适用范围: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成熟阶段。
(四)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含义: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事先设定一个较低的经常性股利额,一般情况下,公司每期都按此金额支付正常股利,只有企业盈利较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额外股利。
2.优点:股利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既可以维持股利的一定稳定性,又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使灵活性与稳定性较好地相结合。
3.缺点:(1)股利派发仍然缺乏稳定性;(2)如果公司较长时期一直发放额外股利,股东就会误认为这是“正常股利”,一旦取消,容易给投资者造成公司“财务状况”逆转的负面印象,从而导致股价下跌。
4.适用范围: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的高速发展阶段。
二十、预算编制方法的比较
(一)弹性预算
1.优点:(1)预算范围宽;(2)可比性强。
2.弹性利润预算的编制方法包括:(1)因素法。该法适用于单一品种经营或采用分算法处理固定成本的多品种经营的企业。(2)百分比法。该法试用于多品种经营的企业。
3.弹性成本费用预算的前提是将全部成本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
(二)零基预算
1.优缺点
优点:(1)不受现有费用开支水平限制;(2)能够调动各方面降低费用的积极性;(3)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
缺点:(1)工作量大;(2)重点不突出;(3)编制时间较长。
2.编制零基预算时,要划分不可避免项目和可避免项目,划分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目。
3.零基预算法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二十一、各类责任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一)成本中心
1.成本中心的成本控制:(1)技术性成本可以通过弹性预算予以解决;(2)酌量性成本的控制应着重于预算总额的审批上。
2.成本中心的特点:(1)只考评成本费用而不考评收益;(2)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3)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控制。
可控成本需要具备4个条件:(1)可以预计;(2)可以计量;(3)可以控制;(4)可以落实责任。
(二)利润中心
1.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1)在无法实现合理分摊共同成本或无须进行共同成本分摊的情况下,人为利润中心通常只计算可控成本,而不分担不可控成本;(2)在共同成本能够合理分摊的情况下,自然利润中心不仅计算可控成本,也应计算不可控成本。
2.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包括:(1)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2)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3)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4)公司利润总额。
(三)投资中心
1.投资中心的评价指标:(1)投资利润率=利润÷投资额×100%;(2)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2.指标的优缺点:投资利润率指标会造成投资中心与整个企业利益的不一致;剩余收益能避免本位主义,使个别投资中心的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
二十二、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一)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1.总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2.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耗费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
(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1.两差异法
两差异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三差异法
三差异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能力差异三部分。
能力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二十三、财务指标分析
(一)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二)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速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速动比率过大,表明企业会因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三) 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从长期来看该指标至少应大于1。
(四)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
(五)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零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七)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八)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九)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
(十)市盈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 ÷ 普通股每股收益
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但是,某种股票的市盈率过高,也意味着这种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十一)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数
(十二)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十三)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100%
二十四、因素分析法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
(一)关系式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即: N=A×B×C
(二)分析过程
基期指标 N0=A0×B0×C0
报告期指标 N1=A1×B1×C1
该指标报告期与基期的差异(N1- N0=D),可能同时受上列三因素ABC变动的影响。在测定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核心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可顺序计算如下:
基期指标N0=A0×B0×C0(1)
第一项替代N2=A1×B0×C0 (2)
第二项替代N3=A1×B1×C0 (3)
第三项替代N1(即报告期指标)=A1×B1×C1 (4)
据此测定的结果:
(2)-(1)= N2- N0……………是由于A0A1变动的影响
(3)-(2)= N3- N2……………是由于BO B1变动的影响
(4)-(3)= N1- N3……………是由于C0 C1变动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综合起来,则:
(N1-N3)+( N3- N2)+( N2- N0)= N1- N0=D
注意:如果将各因素替代的顺序改变,则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十、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比较
投资项目评价指标有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之分,考生主要掌握动态指标的运用。
(一) 静态评价指标
1.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收回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有“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和“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两种形式。只有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小于或等于基准投资回收期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2.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ROI)=
只有投资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二) 动态评价指标
1. 净现值(NPV)
净现值=(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第t年的复利现值系数)
只有净现值指标大于或等于0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2.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NPVR)=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0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3.获利指数
获利指数(PI)= 或=1+净现值率
推导:设A表示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B表示原始投资额的现值之和,
则:PI= ,NPV=A-BNPVR= = = -1=PI-1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4.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实质上,它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IRR满足下列等式:〔NCFt×(P/F,IRR,t)〕=0
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逐步测试法和年金法获得内部收益率的值。
只有内部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资金成本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三) 动态评价各指标的相互联系
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指标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即:
1.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2.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3.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例1:XYZ公司拟进行一项完整工业项目投资,现有甲、乙、丙、丁4个可供选择的互斥投资方案。已知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1:已知甲方案的净现金流量为:NCF0=-800万元, NCF1=-200万元, NCF2=0万元, NCF3~11=250万元,NCFl2=280万元。假定运营期不发生追加投资,XYZ公司所在行业的基准折现率为16%。部分资金时间价值系数见表1:
资料2:乙、丙、丁3个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投资结果及出现概率等资料见表2:
资料3:假定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为9%,通货膨胀因素忽略不计,风险价值系数为10%,乙方案和丙方案预期的风险收益率分别为10%和8%,丁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为22%。
要求:
(1)根据资料1,指出甲方案的建设期、运营期、项目计算期、原始总投资。
(2)根据资料1,计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②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③净现值(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
(3)根据资料2,计算表2中用字母“A-D”表示的指标数值(不要求列出计算过程)。
(4)根据资料3,计算下列指标:
①乙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
②丙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
③丁方案预期的风险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
(5)根据净现值指标评价上述4个方案的财务可行性。XYZ公司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应优先选择哪个投资项目?
【答案】
(1)甲方案:
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为10年,项目计算期为12年,原始总投资为1 000万元
(2)计算甲方案的指标:
① 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1 000÷250=4(年)
② 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4+2=6(年)
③ 净现值=-800-200×(P/F,16%,1)+250×[(P/A,16%,11)-(P/A,16%,2)]+280×(P/F, 16%,12)=-800-200×0.862 1+250×(5.028 6-1.605 2)+280×0.168 5≈-69.4(万元)
(3)A=57;B=2 400(或2 399.63);C=0.4;D=60.59%
(4)①乙方案的总投资收益率=9%+10%=19%
②丙方案的总投资收益率=9%+8%=17%
③丁方案风险收益率=22%-9%=13%
丁方案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13%/10%×100%=130%
(5)因为甲方案的净现值小于0,乙方案、丙方案和丁方案的净现值期望值均大于0,所以甲方案不具备财务可行性,其余3个方案均具有财务可行性。又因为在乙、丙、丁3个方案中,丙方案的风险最小(或净现值的标准离差率最低),所以,XYZ公司的决策者应优先考虑选择丙项目。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项目投资决策中有关项目的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决策、风险型决策中有关标准差、标准离差率、风险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和决策。
十一、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
(一) 独立方案投资决策
1.独立方案评价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1) 完全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⑦ROI≥i。
即: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均可行。
(2) 完全不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
即: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均不可行。
(3) 基本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或⑦ROI
即:动态指标可行,但静态指标不可行。
(4) 基本不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
即:动态指标不可行,但静态指标可行。
2.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当净现值等主要评价指标与投资回收期等次要指标在评价结论上发生矛盾时,应以主要评价指标的结论为准。
(2)利用动态指标对同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二)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1.净现值法。净现值法适用于原始投资相同且项目计算期相等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2.净现值率法。净现值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3.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但项目计算期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4.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特别是项目计算期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5.计算期统一法。计算期统一法适用于项目计算期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计算期统一法包括方案重复法和最短计算期法。
(三)多方案组合排队投资决策
多个投资方案组合的决策的总体原则是:在确保充分利用资金的前提下,力争获取最多的净现值。
1.当投资资金总量不受限制时,按每一项目的净现值的大小排队,确定组合顺序。
2.当投资资金总量有限制时,可根据净现值率的大小排序,并根据组合的投资额与限定的投资总额进行适当调整。
例2:某企业拟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设定折现率为12%,有4个方案可供选择。其中甲方案的项目计算期为10年,净现值为1 000万元,(A/P,12%,10)=0.177;乙方案的净现值率为-15%;丙方案的项目计算期为11年,其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50万元;丁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0%。最优的投资方案是( )。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D.丁方案
【答案】A
【解析】乙方案净现值率为-15%,说明乙方案的净现值为负,因此乙方案经济上不可行。丁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0%小于设定折现率12%,因而丁方案经济上不可行。甲、丙方案的计算期不同,因而只能求年等额净回收额才能比较方案的优劣,甲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1 000×(A/P,12%,10)=177万元。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50万元。甲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大于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因此甲方案最优。
十二、现金管理
在现金管理这部分内容中,主要掌握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两种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特点: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而不考虑转换成本和管理费用。
(二) 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将存货经济定货批量模型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这种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时的现金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Q)= 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TC)=
式中,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证券变现的数量);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机会成本);TC为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
特点: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而不考虑短缺成本和管理费用。
注意:T与K的期间必须匹配。
例3: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平稳,预计全年(按360天计算)现金需要量为250 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
要求:
(1)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2)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现金管理总成本、全年现金转换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
(3)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答案】
(1)最佳现金持有量= =50 000(元)
(2)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
=5 000(元)
转换成本= ×500=2 500(元)
机会成本= ×10%=2 500(元
(3)有价证券交易次数= =5次
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72(天)。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存货模式。
十三、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成本
1.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机会成本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1)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2)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3)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赊销业务所需资金×资金成本率
2.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是指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而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收账费用等。
3.坏账成本。坏账成本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决策
1.信用成本前收益=赊销收入-非信用成本
=赊销收入-(变动成本+现金折扣成本)
2.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前收益-(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
其中:机会成本= ×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率
结论: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为决策的依据。
例4:某公司预计的年度赊销收入为5 000万元,信用条件是(3/10,2/20,N/45),其变动成本率为40%,资金成本率为10%,收账费用为120万元,坏账损失率为2.5%。预计占赊销额60%的客户会利用3%的现金折扣,占赊销额18%的客户利用2%的现金折扣。一年按360天计算。
要求:
(1)计算平均收账期;(2)计算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和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资金;(3)计算应收账款机会成本;(4)计算信用成本;(5)计算信用成本前收益;(6)计算信用成本后收益。
【答案】
(1)平均收账期=60%×10+18%×20+22%×45=19.5(天);
(2)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70.83(万元);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资金=270.83×40%=
108.33(万元);
(3)应收账款机会成本=108.33×10%=10.833(万元);
(4)信用成本=10.833+120+5 000×2.5%=255.833(万元);
(5)信用成本前收益=5 000-5 000×40%-
5 000×60%×3%-5 000×18%×2%=2 892(万元);
(6)信用成本后收益=2 892-255.833=
2 636.167(万元)。
十四、存货管理
考生主要掌握存货成本、存货经济批量模型以及再订货点的计算等内容即可。
(一)存货成本。存货成本主要包括进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二)存货经济批量模型
1.存货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式
在没有商业折扣,同时不允许出现缺货的情况下,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时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相关计算公式有:
(1)经济进货批量(Q)= (2)经济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Tc)=
(3)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W)=PQ/2=P
(4)年度最佳进货批次(N)=A/Q=
式中,Q为经济进货批量;A为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B为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P为进货单价。
2.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能够使3项成本之和最低的进货批量便是经济进货批量。
(三)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未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保险储备
2.订货提前期
订货提前期,即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险储备
保险储备,即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其计算公式为:
保险储备量= ×(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订货提前期)
保险储备的存在虽然可以减少缺货成本,但增加了储存成本,最优的存货政策就是在这些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总成本最低的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量。
例5:某企业每年需耗用A材料45 000件,单位材料年存储成本20元,平均每次进货费用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单价为240元。假定不存在数量折扣,不会出现陆续到货和缺货的现象。
要求:
(1)计算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
(2)计算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
(3)计算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
(4)计算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
(5)计算A材料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
【答案】
(1)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
=900(件);
(2)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45 000÷900=50(次);
(3)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50×180=9 000(元);
(4)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 ×20=9 000(元);
(5)A材料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240×=108 000(元)。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存货经济批量控制基本模式下有关经济进货批量、最佳进货批数、相关进货成本、相关存储成本和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的计算。
关键词:电位法 快速检测 叶菜类 有机磷农药 农药残留
一、前言
叶菜类蔬菜,其生长周期短,是人体每天必需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对叶菜类蔬菜食用叶片或全株,对其食用量大,且难以通过去皮等方式清除残留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和神经系统;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肌肉麻木、咳嗽等,甚至会诱发糖尿病、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所以人们对叶菜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尤为关注。
二、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及检验分析方法
由于农药残留对人类及其他生物危害极大,我国对有机磷农药实行严格管理,规定了食品中各种农药的MRL值(即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来衡量食品中农药是否超过标准。现在,国家标准已对124种中的106种农药施行相关管理标准,由此形成了我国农药残留管理标准体系[1]。
对农残最高限量的监控,相应的检验方法有三条思路:一是制定单一组分的配套检验方法,二是研究适于现场分析的快速检验方法,三是研究多组分系统分析方法。
目前我国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以及快速测定方法——酶抑制法。
本研究依据酶抑制原理[2],以乙酰胆碱酯酶为检测用酶,建立快速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电位法, 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 比较,检验该法对农药的最低检测限(LDC)是否可以达到MRL限值要求,对该方法检测农残的灵敏度作评价,同时与常规的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相比较,以研究电位法是否可以作为新型的快速现场检测方法。
三、实验操作与数据
1、 实验原理
本研究以蝇头中活性较高的乙酰胆碱酯酶为检测用酶,乙酰胆碱为底物;有机磷农药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3-4],依据酶抑制原理,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时,与底物乙酰胆碱作用生成的乙酸量相应减少,酶被抑制程度与反应体系的产酸减少量呈线性相关;使用雷磁PHS-3C精密pH计,检测反应前后pH值变化,应用正交函数原理及SPSS软件处理数据,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最低残留限量并获取其线性方程及灵敏度,以电位法来建立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
2 、 实验样品
叶菜类:生菜、小白菜
非叶菜类:生姜、大蒜
3、 仪器与设备
5 、 试验方法 (电位法)
本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采用电位法快速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 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比较,检测和评价该方法对于农残检测的最低检测限(LDC)及灵敏度。
第二,检测蔬菜样液对酶的抑制率,与常规的分光光度法比较灵敏度。
5.1 确定最佳试验条件
假设室温对最佳因素条件影响不显著,按梯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并使用正交实验确定本方法最佳的测定条件为酶量为0.10ml,室温反应时间为10min,农药用量6ml,55℃水浴反应35min、灭活时间为3min。
试验证明,室温对试验的结果有影响但不显著,假设成立。
5.2 确定不同农药的酶抑制灵敏度
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做曲线拟合及回归分析,以抑制率对农药浓度的负对数作工作曲线,如图1:
同样方法,分别计算出氧化乐果、乐果、敌敌畏的抑制率,见表3;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及回归分析,以抑制率对农药浓度的负对数做工作曲线,得出线性方程、灵敏度和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注:y为抑制率;x为农药浓度的负对数
对于同一种乙酰胆碱酯酶,当农药溶液浓度达到抑制酶活的程度时,其抑制率将≥50%。由表4可知,所测农药浓度与对酶抑制率的相关系数都在0.91以上,相关性较好,电位法满足对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要求。
由表4可知,电位法可检测的氧化乐果、乐果、敌敌畏最低检测限(LDC)分别为:5.56×e– 6 mg/kg、8.04×e– 4mg/kg、3.997×e– 4 mg/kg。而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氧化乐果≤0.20mg/kg、乐果≤1.00mg/kg、敌敌畏≤0.20mg/kg[9]。电位法所能检测的农药的最低检测限(LDC)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用电位法快速测定农药残留的方法可行。
5.3 确定本方法适用的蔬菜种类
将两种叶菜类和两种非叶菜类蔬菜,剪成1cm左右见方的碎块,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加入0.5μg/ml的农药溶液分别处理,结果如表5所示:
当蔬菜样品提取液对酶的抑制率≥50%时,表示蔬菜中含有有机磷农药存在。实际试验中,加入同剂量同浓度的农药溶液,在叶菜类中三种农药都可检出,证明电位法作为快速测定叶菜类中农药残留的方法可行。
5.4 分光光度法对比
有机磷农药对412nm波长的紫外可见光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可反映待测样品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的程度,按照紫外分光光度计原理,可计算出抑制率,通过该抑制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磷农药,两种测定方法每组实验均为两次平行操作,结果取平均值。
分光光度法检测出的抑制率≥50%,证明有农药残留存在并可检出。当氧乐果、乐果、敌敌畏浓度为0.5μg/ml时,使用常用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农残,抑制率均≥50%;在电位法的快速测定中,测得的三种农药残留抑制率均≥50%。两组实验对比说明,在同一个水平上,电位法和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同样可行。
受条件限制,本实验测试农药种类不够广泛,就检测的三种农药而言,在同一农药残留浓度上两种方法灵敏度不相上下,至于其它种类的农药,则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六、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电位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测定农药残留的方法可行性和灵敏度都较好,在这三种农药中,其LDC都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完全可以满足实际检测的需要。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电位法可检测含农残的叶菜类蔬菜包括:生菜、小白菜、麦菜、油菜、包菜、芥菜等,而对非叶菜类蔬菜中的农残检出力低。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非叶菜类蔬菜中含有破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物质,如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白萝卜中的硫氰酸盐,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等。
本实验作为方法学的探讨,证实了利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技术在时间、成本、速度等方面都比传统仪器分析方法有明显优势的电位法作为叶菜类蔬菜中农残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将促使其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标准出版社.农药残留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62.
[2] 纪淑娟,赵丽丽,冯辉.一种快速检测农产品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J].农药,2000,39(10):17~18.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法实践性强,重视学习情境的营造,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任务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任务,而是对于新的知识点,围绕任务进行适量的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示;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后及时评价总结[1]。由于任务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语言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受到重视,有不少课程都尝试着采用这种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描述与教学组织
我们在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该门课程有三分之二的课时使用了传统教学法,由于任务式教学法的探究式特点,没有会计软件基础将很难实施任务式教学,在使用传统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软件(金蝶)有初步了解后,余下来的课时运用另外一种教学软件(用友),使用任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
1.任务描述。模拟企业会计角色中的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创设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三种岗位。会计工作岗位不同,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将每一特定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具体任务分配如下:
会计主管:负责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安全、有效、正常运行;负责初始建账工作以及总账系统的凭证审核、记账、账簿查询、月末结账工作;负责报表管理及其财务分析工作。
会计: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管理工作以及客户、供应商往来管理工作。具有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全部操作权限。
出纳:负责现金、银行账目的管理工作,具有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的一切操作权限。
(二)教学组织
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三人,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分组时先征求学生的意见,遵循自愿组合与协商组合的原则,分别在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岗位上进行轮换。教师在分配任务后,把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工作进展,随时准备解决各小组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出于节约教师资源的考虑,一个班由一个老师指导,小组间完成任务的时间不一致,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充当小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当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每个学习小组以截图的方式上交完成任务的结果,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启发,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效果反馈
结课时,为探索任务式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运用的有效性,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大部分问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将很不满意赋值为1,不满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满意赋值为4,很满意赋值为5。要求学生实名填写,记作一次平时作业,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问卷中问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问卷中设有提问项你在你们组做实验时是属于领导者还是跟随者,用以测量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的效果的评价有无显著差异,运用单因素ANOVA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认同任务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小组合作方式,认为小组合作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能增强集体荣誉感,能提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表2中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将数据分为领导者和跟随者两组,分别求均值,结果表明学习时主动性强、属于领导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总体的满意度更高,认为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也更大;而学习中喜欢跟随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更加满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认为小组合作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