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教育育儿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教师素养高低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不断地丰富幼儿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幼儿教师应有的素质
(一)有爱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如果没有了爱,也就谈不上教育了。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的爱既要包括母爱的细腻也同样需要包括理性的一面。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幼儿,只有真正地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不仅是他们的母亲,同样也是引导他们的启蒙师。幼儿会在日常的接触中不自觉地模仿幼儿教师的行为和语言,因此幼儿教师只有真正地爱孩子,才能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新能层出不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幼儿教师具有广泛的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面对幼儿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幼儿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主动地去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从而全面地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现幼儿教学的目标。
(三)有综合的能力
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在他们的科学文化以及教育实践之外对幼儿教师的另一个重要的要求。也是指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幼儿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组织好幼儿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教学的能力,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巧和理论,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设计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课堂游戏,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做好与幼儿的沟通与互动。
二、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做学习者和引导者以及幼儿的启蒙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从而引导幼儿快乐地成长。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有多重角色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主导的职责,使幼儿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幼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心智结构,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体制的优化。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品德教育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幼儿教师不能受到一些因素和观点的束缚,做到爱岗敬业,并且将对幼儿的德育教育贯彻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此外幼儿教师还需要学习政治理论和原理,增长自身的见识,不断地提高政治觉悟。将幼儿教学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案。此外幼儿教师还要加强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用德育来感人学生。
(三)鼓励教师进行经验总结
幼儿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还需要及时地、积极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自我反思,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改正,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需要学会思考,其次还有多读书,所学习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自觉的加以运用,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四)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学校也需要意识到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学习和经验交流,还可以组织研讨会等来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推动幼儿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样可以使教师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吸取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教师之家的沟通和团结协作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被社会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认同的活动。要想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各个教育部门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只有从根本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素养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地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优化,全面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促进幼儿教育形势的丰富以及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推动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马华维,姚琦,乐国安.天津市幼儿教师社会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应用心理学.2009(01)
[2]裴培.浅谈幼儿教育社会化对幼儿教师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4)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也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3岁之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还沉浸在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当他们还没明白怎样养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三年,转瞬即逝,对于从事“基础教育之基础”工作的幼儿园来讲,怎样引导家长进行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
一、0~3岁婴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0~3岁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探索发现以及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实践都有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表述: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近代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婴幼儿在0~3岁期间,大脑发育处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婴儿刚出生时,他的大脑重量约370克,在此后第一年内,他的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说3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学习发展关键期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0~3岁是婴幼儿语言、动作、习惯、心理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我国目前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0~3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是0~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
式却令人担忧。首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这样的规定,让3岁前的孩子被挡在了幼儿园门外。同时,现在激烈的竞争也让很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必须回到工作岗位上,不得已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再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信息社会很发达,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家长们很多都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规范的机构来长期指导,以至于很多孩子错过了关键的头三年。第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专业早教机构逐渐填补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空白,但是早教机构的功利性也严重阻碍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普及和系统健康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幼儿园作为3~6岁的专业育儿机构,比较了解入园后3岁儿童的发展情况,与社区、妇联等又有着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充分担当起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幼儿园开展0~3岁家庭教育指导的措施与途径
1.努力健全0~3岁婴幼儿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家庭、学校、社区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有些地方虽然有合作,但合作效率低下,缺乏成熟的合作模式。0~3岁婴幼儿教育的指导任务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整个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所以,幼儿园如果能站在促进孩子发展、促进民族进步的角度来思考,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三位一体模式,必将极大促进幼儿的发展。“早教课堂进社区”“家庭教育大课堂”等进入社区的活动课堂可以有效增进家长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视,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正确把握0~3岁婴幼儿的教养策略,树立良好的育儿观
就目前来看,0~3岁婴幼儿的成长环境主要在家庭,家长的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水平,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所以,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是重中之重,当然提高育儿素养不仅仅是学习育儿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家长信念、理念的转变,还在于家长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可以通过定期的父母课堂、育儿沙龙及QQ、微信等方式来传递科学的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明白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家长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近两年来,红苹果幼儿园开展的“孩子入园,父母入学”就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进行的:凡是入读红幼的孩子,家长需要参加入园前培训学习,领取父母课堂毕业证,同时家长还需要参加家庭教育素养测试,孩子才可以入园就读。父母教养水平提高了,幸福的是孩子,同时也为未来的家园合作奠定了基础。
3.幼儿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活动室作为社区婴幼亲子早教活动阵地,让0~3岁婴幼儿教育有活动根据地
很多三岁前的孩子都非常渴望进入幼儿园进行游戏活动,出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幼儿园一般都拒之门外。但是,如果在充分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幼儿园定期开放一个活动室作为婴幼儿活动室,既可以起到帮助家长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丰富的亲子活动,如“爬爬比赛”“亲子运动会”“玩具分享会”“图书开放日”等增进亲子感情,引导家长更了解孩子。幼儿园老师的专业优势、幼儿园大型玩具等都可以为0~3岁的孩子提供便利的服务。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明确提出,0~3岁婴幼儿的教育应“关爱儿童,满足需求,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因人而异,激发潜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战场在家庭,家庭也是最好的早教园地,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够重视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要害词]幼儿园治理;发展性教师评价
众所周知,幼儿教导属于非义务教导,它具有公益性和市场化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多数企事业幼儿园也面临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改革,幼儿教导出现教导市场化的趋势。所谓的教导市场化并不是把教导全部交给市场,而只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教导领域,改变过去仅靠政府单一直接配置教导资源的状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幼儿园的教导治理体制之中。①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形势,迅速转变思想,树立治理理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占得先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动力保障,因此,运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南师大幼儿园是一所高校办园,近几年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我园已步入改制的行列,逐步推向市场,先行成为一所企业化运做的幼儿园,要办好幼儿园已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型的组织行为,而是关系到教职工生存问题的责任。
传统的教师评价重视的是选聘和奖惩教师,主要的方式有:“优性劣汰”,“奖优罚劣”,“末位淘汰”,“能者上、庸者下”等等,这些是在“奖惩”前提下教师被动地改进,离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发展仍有相称大的差距。
幼儿园治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对教师队伍治理的人本化,因为教师工作无疑是幼儿园诸多治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发展性教师工作的评价是加强教师队伍治理和建造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幼儿园治理人本化的有效举措。如何开展发展性教师评价?运用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后,在治理中的收益得失如何?怎样调动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我在幼儿园治理工作中,必须认真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要害问题。本文试从在幼儿园治理过程中,如何利用发展性教师评价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等方面做一浅显的探讨。
①邬志辉《现代教导治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教导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地关注,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涵也有各种不同的界定。刘尧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①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教师评价。”
②李小红、李三福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师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的总称。”③在幼儿园实际治理过程中,并结合本园的特色,我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共同发展为目的,重视评价过程,重视相互交流和反馈,形成良性互动的评价体系。其特点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功能
1、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注重发展教师个体的有效活动。
在评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导的过程,使发展性教师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2、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有效体系。
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随着教导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给教师的自我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空间,同时,在专业发展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教师是幼儿学习、发展的促进者,而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教导事业发展能动因素;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期望有一个能动发展、自我实现的氛围和空间。
3、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与幼儿园发展相统一和融合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的总体发展需要与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和默契,是教导改革与发展成败的要害因素之一。从这一点看,幼儿园通过有效的举措,将教师的个人需要与幼儿园的需要巧妙地融为一体,是教导治理与教师评价的根本任务,这也正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之所在。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自身价值不断展现的过程,也是与事业共同发展的过程。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要谋求克服教师个体需要与幼儿园总体需要之间分歧的有效策略,以实现教师和幼儿园共同发展的目标。
发展性教师评价功能的发挥,使评价活动具有有效性,使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空间,使幼儿园的需要与教师的需要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原则是人们基于对发展性教师评价规律的认识,对发展性教师评价活动的基本要求,或者说它是发展性教师评价活动所依据的根本法则和准则。①发展性教师评价除了具备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客观性、教导性、可行性、民主性、改进性等原则②外,在我的实际工作中,还总结出几条独特性原则。这些原则是:
(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而不是放在简朴地选择续解聘、升降级、加减薪等奖惩性方面。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奖惩教师,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幼儿园未来的发展,教师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惩严格分隔开来。可见,教师的不断发展将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幼儿的发展得到家长的认可,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整体水平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效应又将为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将不断促进我园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2)互动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非常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园内与幼儿园外相互之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幼儿家长以及幼儿园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方位、多渠道、互动的过程。在评价中,采用问卷调查、与家长交谈、园长接待日、社区交流日、年级或班组观摩等形式,在互动中进行评价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同事、幼儿、家长都是教师工作的伙伴,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导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可见,对
教师的评价必须得到学校治理者、教师群体、幼儿与家长、社会的认可,这样,
对教师教导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过程性原则――
教师发展性评价是在过程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信息收集,而是主动进行的过程积累,是对其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对实践过程进行的事实性评价。在评价中,重视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重视过程中自己每一点的进步与变化,以便来不断矫正自己发展的步骤与速度。这样就打破了原有定势——终结性评价定乾坤的评价状态,使幼儿园教师治理从真正意义上走向指导和促进教师发展的进程。
(4)保密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坦诚不公,因此确保教师评价材料的保密是争取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的要害。在幼儿园中,大多数为年轻教师,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因此,教师评价的材料应视为教师个人的保密文件,在交流和沟通中,用与教师本人面谈的形式,反馈意见,严格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这些材料。
另外,发展性教师评价最终要达到教师个体与幼儿园整体、少数教师与全体教师、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双向发展目标。
①刘尧《中国教导》浙江教导出版社2009年3月
②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③李小红、李三福《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湖南教导》人民教导出版社2009年2月
④胡小敏著《中国教导》浙江教导出版社2009年8月
⑤胡小敏著《中国教导》浙江教导出版社2009年8月
五、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就在于,对教师的现有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对工作的情感和态度、现在的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可能,做出较为完整的、综合的评定。
1、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导教学能力,激发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在治理过程中,主要进行纵向比较,以期发现教师发展变化的轨迹;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一些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相关资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导教学活动行为,并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与教师一起提出改进建议,使教师专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行列。因此,发展性教师评价不仅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又重视教师当前的水平和表现,更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和发展。
一、我国幼儿素质教育概述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它就是一种教育模式,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可以对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幼儿阶段教育中,相应的素质教育主要呈现出这些方面的特点,启蒙性、基础性、奠基性。但就我国幼儿素质教育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在教育初始阶段,家长一味让孩子学知识,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把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与相关应试教育混为一谈,过分强调幼儿的学习成绩,没有对幼儿进行全面理解。而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当然,这是和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是素质教育前行路上的障碍物。
二、在幼儿素质教育方面,注重实践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在幼儿中的步伐不断加快。想要使素质教育的作用在幼儿启蒙阶段得到应有发挥,教师需要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素质教育在实践方面的完善。当然,实践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能把幼儿素质教育推向新阶段,迎来全新面貌。因此,本文对其中的冰山一角予以了分析。
1.在幼儿教育阶段,需要对幼儿加强合作意识方面的培养
合作意识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激烈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举措。随之,在幼儿教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合作意识培养不仅可以使他们从小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且能为幼儿实践方面的培养埋下伏笔。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娱乐活动等方式寻找突破口。比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对应的小组,分配一些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小组中每个幼儿都会分配不同任务。通过合作方式让幼儿完成布置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成长,而且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在幼儿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以实践引起重视
素质教育中,劳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对幼儿来说,他们对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劳动观念。比如,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定期安排幼儿打扫卫生,在植树节的时候,安排他们参与到植树活动中。这样劳动中,学生的身体得到不同程度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实践活动中,幼儿亲自参与其中,不仅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且增进幼儿之间的感情,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予以完善
一、语言习得的脑机制研究
1.言语加工的脑区定位
大脑皮层是实施脑的高级功能的中枢,语言活动具有复杂的脑机制,与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密切相关。在传统理论中,言语被分为听、说、读、写等表达系统,与之相关的功能区分为言语表达中枢(布洛卡区)、言语感受中枢(包括左半球颞上回、颞叶后部以及顶叶)、言语阅读中枢(角回)和言语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2]。
但是近期的非侵入性神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言语加工的皮层表征系统应该被划分为语音系统、语义系统和语法系统,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听、说、读、写等表达系统。与语音系统相关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上回、额下回、缘上回等区域;与语义系统相关的脑区包括颞叶、额叶等区域;与语法系统有关的脑区包括布洛卡区等外侧裂周区以及一些子成分[3]。这些关于言语加工的脑区定位研究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供了基础。
2.语言学习与大脑可塑性研究
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所谓脑的可塑性,即脑可以被环境或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4]。脑损伤患者脑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恢复为研究大脑可塑性提供了实验依据。例如,Vargha﹣Khadem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在儿童期切除负责语言加工的左半球后,病人仍然具有获得语言的能力。Müller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左半球受损伤较早的患者会出现右半球优势[5]。这些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功能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得以重新塑造,使原本不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具有新的功能。
关于学习与训练的研究也发现,经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后,与语言相关的大脑皮层的活动会发生变化。例如,一项采用ERP技术对学习人工语言时大脑活动特点的研究发现,由于学习后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程度减弱,从而引起了脑电波幅的下降[6]。Wang等人(2003)进行的fMRI研究发现,在进行新语言加工时比母语的脑区激活更大,或者会出现新的功能区[7]。这些研究均表明神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学习经验的影响而得到重塑。
此外,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并不一样。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其可塑性最强,此时进行教育和干预的话,大脑皮层会体现出比较强的重组或补偿效应。但是在大脑发育成熟之后,大脑结构和功能并非不再发生变化,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塑造,因此在重视早期语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时段的语言教育。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研究
1. 双语脑机制的异同
早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研究,主要是针对脑损伤的双语病人进行的。研究者发现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削弱一种语言功能,但另一种语言功能却不受影响。由此推论,不同的语言在大脑中是独立存储的,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应不同的脑区,母语与第二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由第二语言学习所引起的功能改变区域与母语也是不同的。例如,Aglioti等(1993)的研究发现,一位右利手双语病人左侧的基础神经中枢受损,但左侧皮层没有受损,导致其母语受到严重的削弱,但是第二语言却没有受到太大损伤。Gomez等(1995)的研究发现,一位右利手双语病人左脑外侧裂动静脉连接处发生畸形,导致两种语言均有轻微的命名障碍。在手术切除这个区域后,其母语产生了新的障碍,但是对第二语言却没有影响[8]。
但是,近年来运用最新的脑成像技术对正常被试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两种语言的加工过程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两种语言激活的脑区既有重叠又有分离。例如,一项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中英文双语者加工中文时激活的脑区在加工英文时并没有被激活[9]。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完成两种语言的动词产生任务时,母语和第二语言激活了相同的区域[10]。
2.第二语言习得年龄的脑机制研究
双语脑机制的一些研究发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效应。年龄较小者学习第二语言,大脑左半球会更多地参与语言的加工,但是第二语言学习开始得越晚,大脑右半球参与语言的加工越多[11]。Mechelli等(2004)的研究还发现,与单语者相比,双语者左侧顶下皮层的灰质密度较大;早期双语者的灰质密度增大更为显著;第二语言运用越熟练,习得年龄越小,该区域的灰质密度越大[12]。这种年龄效应可以从大脑的可塑性来解释。大脑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其可塑性程度则逐渐降低。由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学习可能具有相同的神经组织结构,而在青春期以后语言区的可塑性降低,大脑可能使用或发展与母语不同的神经组织来负责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晚期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
但是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否存在敏感期的看法并不一致。早期的行为研究发现,较早开始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音和语法的掌握好于晚期学习者。例如,Asher等人(1969)针对美国移民进行的语音方面的研究发现,早期到达美国的移民发音更接近于美国人[13]。但是Michael等(1998)进行的fMRI研究发现,不同开始时间的学习者在词汇产生任务中表现出相似的激活模式[14]。Weber﹣Fox等(1996)进行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句法判断任务上存在脑电波活动的差异,但是语义判断任务上却不存在差异[15]。这说明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大脑的活动机制不同,其敏感期也不同。儿童的敏感期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词汇和语义学习的敏感期可能在其他时间,成人在词汇学习方面更具优势。
三、脑机制研究对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启示
1.幼儿是否具备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
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实验方法,证明了婴儿早期就具有辨别多种语音的能力。例如,在耳机中播放一种语音材料,使用仪器监控婴儿吮吸奶嘴的情况,这时婴儿会逐渐适应这种语音,其吮吸奶嘴的频率趋于稳定;当耳机中的语音材料发生变化时,婴儿吮吸奶嘴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婴儿能够分辨出前一种语音与后一种语音的区别,即对语音的听辨和区别能力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Cheour等人(1998)进行的ERP研究发现,6~12个月的婴儿辨别母语和非母语元音变化的反应是不同的,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7~11个月的婴儿辨别母语与非母语辅音变化的反应上[16]。由此可推知,幼儿已经能够通过仔细听来区别,甚至掌握除母语以外的其他语音,从而具备学习第二语言,甚至更多语言的能力。
2.幼儿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是否更高效
虽然研究显示幼儿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但是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比成人是否更高效?研究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勒纳伯格首先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了“关键期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自动性语言习得认知结构,该结构的功能在青春期人脑单侧化完成时就终止了,因此一定要在大脑单侧化的“关键期”获取语言。随后的研究者对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Selinker(197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了关键期很少能达到完全成功,这种现象叫做“僵化”[17]。Ellis(1994)进一步指出,年龄是导致“僵化”的原因之一,大脑在到达一定年龄后可塑性逐渐降低,某些语言特征就无法掌握了[18]。根据大脑的可塑性研究,幼儿期既是神经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此时为幼儿提供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随着言语刺激的不断积累,幼儿正在发育的大脑就会自动发展最有效的神经语言网络,不需要再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言语处理系统,而能够在母语的言语处理系统支持下更省力地学习新语言,因此其学习效率和能力都要高于学习开始较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3.幼儿学习第二语言选择什么学习内容更合适
在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认识并利用幼儿学习语言的年龄优势。根据第二语言习得年龄的脑机制研究,不同的语言成分在大脑皮层中表征的发展受到脑发育进程的约束,其习得机制也存在着差异。其中语音受到年龄的影响最大,习得第二语言的年龄越早发音越好;语法的敏感期年龄比语音晚,但是比语义更容易受到年龄的影响,因此,幼儿在掌握语音、语法方面具有年龄优势,但是词汇学习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由此可见,对幼儿期的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最重要的并非词汇的学习,而是语音和语法的把握。在词汇方面,让幼儿学习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符合其认知水平的简单词汇即可,如水果、食物、动物、颜色、数字等,而超出幼儿认知水平的词汇记忆对其是无意义的。对于语音、语感和语法的培养方面,则应该在幼儿较好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准确的语音输入,并创造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播放朗朗上口的歌曲童谣、生动活泼的英语动画片等,使幼儿能够接受大量正确的语言输入,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即可掌握语音和简单的语法规则。
4.幼儿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适当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前文提到的言语加工的脑区定位研究可知,不同任务所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儿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应提供多种形式、多通道的语言刺激,如通过画面、声音、触摸、运动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将看、听、说、游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不仅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另外,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主动学习动物实验发现,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因此在帮助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通过提供各种资源,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主动理解学习内容,才是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Kennedy D.&Norman C. Questions: What Don’t We Know?[J]. Science, 2005(309): 78-102.
[2]卢英俊,施莹.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学前第二语言教学[J].幼儿教育,2006(9).
[3][12]李妍妍,丁国盛.言语学习引起的脑功能和结构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09-415.
[4]杨雄里.脑科学和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1-10.
[5]郭瑞芳,彭聃龄.脑可塑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 409-411.
[6]McCandliss, B.D.,Posner, M.I.&Givón, T.Brain Plasticity in Learning Visual Word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7(33): 88-110.
[7]Wang, Y., Joan, A. S., Allard, J. et al. fMRI Evidence for Cortical Modification During Learning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3,15(7):1019-1027.
[8]董奇,薛贵.双语脑机制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当前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9]Pu, Y, et al. The Temporal Response of Left Frontal Lobe During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 Generation by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An Eventˉrelated fMRI Study[J]. Neuroimage, 2000:267.
[10]Klein, D, et al. Cerebral Organization Of Bilinguals: A PET Study of ChineseˉEnglish Verb Generation[J]. NeuroReport, 1999, 10(13): 2841-2846.
[11]Wuillemin, D., Richardson, B. & Lynch, J. Right Hemisphere Involvement in Processing Later Learned Languages in Multilinguals[J]. Brain and Language, 1994, 46(4): 620-636.
[13]Asher, J. J.& Garcia,R. The Optimal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69, 53(5): 334-341.
[14]Michael, W. L. et al. Mandarin and English Single Word Processing Studied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9, 19(8): 3050-3056.
[15]WeberˉFox,C.&Neville, H. J.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ERP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in Bilingual Speakers[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996,8(3): 231-256.
[16]Cheour, M., Ceponiene, R., Lehtokoski, A. et 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ˉspecific Phonem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Infant Brain[J]. Nature Neuroscience, 1998, (1):351-353.
[17]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10):2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