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通信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电子系统;配网通信;应急通信;智能电网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17-02
1概述
物联网意指所有物品依靠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和互联网的连接,进行智能化的识别或管理等。物联网的出现是一种思维的革命,打破了传统思路中物理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相互分离的状况。老式思路中一方面是公路、建筑物、机场等,另一方面是个人电脑、宽带、信息数据中心等,两方面相互分开。
在物联网时代中,由钢筋混凝土与电缆打造的建筑或设施与电子芯片、宽带网络等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犹如一座新式平台,承载着生产运行、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活动。
如今,在电厂、变电站、供电所等区域已经实现了电子信息系统的覆盖,并且已经依据不同需求创建了各种网络,例如传输型网络、综合数据型网络、调度数据型网络等,这些网络相互之间也实现了联通。未来的目标是将这些网络扩展至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及其通信之中,实现全面化的物联网。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实质就是借助射频自动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品与网络的联系以及共享,让物品脱离人工干预,自动进行网络交流,这是一种现代化物品的透明式管理。
2.1组成架构
物联网的网络主要由用户层、应用控制层、承载网络、接入层、应用采集控制层等构成,这其中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一并构成了承载网络。
用户层主要是指为用户所提供的物联网应用界面接口,主要包含计算机、客户端、手机、传感器等各类用户设备。应用控制层是由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所构成,具有搜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数据等一系列作用,同时实现用户层的适配与实践等触发工作。承载网络又为通信网络,比如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等,担负着物联网接入层和应用控制层的信息通信作用。承载网络主要包括端至端网络、树状网络、环形网络、交叉式网络等,其联网形式通常分为无线与有线两种,无线联网主要有集群网、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网、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网等;有线联网主要有互联网数据线、光纤、语音通信线缆等。接入层和末梢节点一并组成了物联网搜集信息与控制信息的系统,接入层包括基站节点与接入网关,而末梢节点包括控制模块与多种搜集模块,接入层担负着借助末梢节点信息来搜集信息与控制组网的作用,并及时通过末梢节点往下传送或转发信息。
2.2关键技术
国际电联报告中点明了物联网的四项关键技术,即标识事物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
REID借助射频信号可以自动来识别并搜集信息,是一种在恶劣环境下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主要有三方面构成,即标识,读写器、天线。标识是由芯片和耦合元件制成,具有着唯一性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来识别目标;读写器是一种读取或写入的标识信息型仪器;天线负责传递标识与读写器之间的射频信号。RFID技术通常涉及RFID反碰撞防冲突、RFID天线、适宜的工作频率、隐私安全等研究工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包括搜集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的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其具有功耗很低、适宜移动、便于铺设等很多优势。传感器网络技术主要研究各类测试技术,尤其是网络化测控技术,此外,还研究智能化传感器的网络节点、组织结构、底层协议等。传感器网络技术正不断改善自我检测及控制技术,日益安全可靠。
智能技术意指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赋予物体一定的智能性,并借助智能系统来分析物体的各种状况,及时进行有关处理工作。智能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的智能化理论、人工智能、智能化控制系统与技术、智能信号的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纳米技术是一种研究0.1nm至100nm材料性质与应用的新兴技术,具体包括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力学等众多科目。
3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
根据物联网的技术特征,同时结合电力系统通信的特征,物联网主要运用在电子系统通信中的应急通信、配网自动化、智能电网等方面,物联网为电网实现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
3.1应急通信
应急通信是随机出现的,在地点与时间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增大了指挥中心与事故地点联系的难度。通常要抢险人员赶赴现场后,检查并搜集现场信息,然后要借助视频或音频等向指挥中心传回现场报告,如此会增加抢险的耗时。
物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为指挥中心或调度中心开展工作时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度,通过物联网可以对电网状态信息或各类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智能化检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时,物联网可以及时为指挥中心传送准确的数据信息,准确定位事故现场,同时查明了现场的事故状况,有利于应急人员提前备好所需设备到现场即刻展开修理或是更换零件等工作,进而提高了处理事故的效率与能力。
3.2配网通信
配网是相对于高压输变电网而言的,尤其是在10kV等级之下的电压网络具有配电设备量较多、电压等级较多、结构较为复杂、支线较多、分布较广、变动频繁等特性。按照配网的自动化等级可以分为通信子站、配网主站、区调分站共三层。
通信子站层意指配网FTU、TTU、DTU等终端与通信子站层的通信,通信子站一般配置220kV或是110kV的变电站。
配网主站层意指通信子站和配电主站两者之间的通信层,依据电力监控协会第二次关于安全防护的有关规定,此层数据承载着调度数据网之中。
区调分站层意指区调分站和配电主站两者间的通信层面,此层数据量比较多,承载着调度数据网之中。
分析配网通信的特性得知,当前配网主要通过载波通信、光纤通信、无线宽带技术与租用无线公网等来运行的。这其中的载波通信与无线公网的安全性较低,光纤专网主要是覆盖110kV变电站,因为配网经常变动,不适于光纤网络。光纤的施工难度较高,难于灵活变动,会增加施工成本。无线宽带技术可以能够配电网的补充成分,然而一些无线网络会受到天气或是路径的反射干扰,在使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物联网可以合理解决配电网中的终端与通信问题,仅需将配电网中的设备及其附件联通互联网,便可以完成配网的通信工作,并且可以实现配网的遥信、遥测、遥控等自动化技术。由此可见,物联网可以很好的处理配电终端较多且经常变动的问题。
3.3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作为一种安全度较高、可靠灵活的新型电网,满足了当今社会的低碳发展需求。智能电网中的通讯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控制技术等可以与电网的有机结合,实现安全且高效的运行。智能电网的应用符合当今社会关于低碳发展的要求,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技术。
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智能电网中,可以补充或增强其测量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节能控制、远程抄表技术、监测设备状态、电网负荷节能控制技术、电网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相关事故精确定位跟踪、温度监测技术、覆冰监测技术、输电线路杆塔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比如,电网底层的数据含有电缆沟信息、配电房开关等,这些数据难于通过通信方式被有效搜集,然而,借助物联网可以将各类底层信息实时搜集并整合,提高了管理效率与应急的灵敏度,实现了电力事故的有效事后处理或是事前预防。
3.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
除了上述几方面之外,物联网还可以被运用于工业监管、市政设施管理、智能化交通、远程医疗护理、环境保护治理、数字化家庭等众多有关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领域,全面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3.5物联网的不足
物联网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因此还需要一段长期的研发与改善,尤其是要做好上述的四项关键技术,除此之外,还要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微型行为系统等作为补充。物联网需要有合理的规范来指导,标准的流程来运作,所以统一物品编码与提高信息安全也是物联网技术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4应用展望
物联网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不仅能够改善输电通信基础网络,提高其输电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度,而且其作为配电网络的重要通信途径,能够补充当今公网与无线网络一些难以实现的功能,与此同时,物联网能够抵御恶劣气候时电力应急状况,增强抗灾抗险的通信体系,物联网可以说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物联网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当中还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比如开发与运行成本较高、管理与规划工作不够完善、相关资源安排欠缺合理性等,这些都是制约物联网普及与进步的阻碍,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一并做好物联网的研发与推广工作,相信未来的物联网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高远,杨小刚.倪航.物联网技术的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7).
[2]彭瑜.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方向[J].自动化仪表,2011(1).
[3]王春新,杨洪,王焕娟,张君艳.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1(5).
[4]付蓉,郭前岗,王保云.智能电网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望[J].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10.
[5]李娜,陈晰,吴帆,李祥珍.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信息聚合技术[J].信息通信技术,2010(2).
1通信管理系统现状
我国现今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通信主干网络,也已经拥有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各种通信方式并存,以及以各层各级自愈环网为重要特征的专属通信网络体系架构。随着对智能电网的不断建设,通信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智能电网的主要支持系统也就贯穿在了发电环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用电环节以及调度环节这6个大的应用环节基础中。但是,现今通信网有着“人少网广、设备多、分布过散”这些特点,需要急需利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对整个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而应用物联网则可以利用各种信息的传输设备来构建形成一个兼识别、定位、监控以及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化局域网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末梢的信息感知的基础环节则可以全方位的对网络信息感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其通信的智能化并且能够在数据流、信息流以及业务流上提供更加高的可行性支持。
2通信系统的总体架构
在设计时通过在通信的专业信息流控制角度来进行分析,在通信管理系统上实现开放式分层的架构如图1,其具体可以从上而下的分为感知层、传送层以及应用层。其中感知层主要的功能是利用各类的感知设备对通信资源的标识和信息的数据进行采集。传送层的作用则是对在感知层其收集的数据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传送,其范围一般是比较长距离的,主要是完成对信息的接入和传输。应用层是作为整个系统的数据呈现作用,对传送层传入的相应数据进行各类的信息处理并且通过各种的信息终端设备进行与人之间的交互,应用层是整个通信中提供各类业务应用功能的模块。整个通信系统可以通过以服务的SOA架构技术为基础,来对独立关注等特点进行充分的体现,其各层之间的松散耦合的逻辑应用,以组件的形式来实现同层模块之间的松耦合,从而让整个系统拥有更加良好的拓展能力。
3关键应用
通信管理系统的应用核心就是业务的保障、高级分析以及网络的优化。其主要可以通过通信设备的智能标识、动力环境的智能管控、通信设备的状态检测以及备件备品的无缝调拨等方面来帮助电网企业对其通信网络的运行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行提升。
二、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管理系统中应用
1技术架构
通信管理系统在技术上可以分为前置端、服务端以及客户端,其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实现。
2Savant中间件的技术实现
服务端中其Savant中间件中实现了技术的实现,其技术的应用使得拥有了数据采集过滤和储存、业务的处理逻辑设置和管理、报警与事件以及读写器的状态管理、消息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的功能。Savant中间件可以将读取的各种不同标签进行过滤、统计、分类、判断以及进行编码解析并且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性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并且将采集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映射和储存,实现信息的同步共享。Savant中间件还可以将RFID读写器收集的数据根据相关业务进行数据的计算并且对其作出修改、增加、删除以及保持等举措。对采集的消息进行识别,将其中重要的消息进行检查、反应以及包装。其还能够将通信中的各种隐私信息进行安全性保护,所以Savant中间件还有对接口申请数据交换时作出身份验证并授权的功能,使得其信息不能够泄漏。
>> 王晶:物联网产业是核心技术的竞争 浅谈未来物联网核心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生考勤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应用 基于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核心技术探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应用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照明系统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教室考勤系统设计 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态势分析 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应用演进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探讨 探析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应用 论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与挑战 MEMS:物联网核心技术所在(上) MEMS:物联网核心技术所在(下)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技术研究 中国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诞生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宿舍系统 基于RFID的智能课堂考勤系统 基于物联网与Android平台的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5开发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赵俊峰.JavaWeb应用开发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Yama Tienne, Erik Apache Poi Turbspublishing [M]. 2012.
[7]蒋海昌.JavaWeb设计模式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David Johnson. AJAX企业级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系统框架;技术平台
0 前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兴起的新型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大的作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作为航空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物联网技术与空管系统相结合将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空管系统的技术框架和技术平台,对物联网技术下的新型空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1 物联网基础
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是多种传感器技术应用,传感器根据相关协议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联,并实现互联网的智能识别、跟踪和定位等功能。现阶段,我国民航使用的中大型运输机,正是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传感器于一身的物体,结合当前较为完善的空管自动化网络,为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物联网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2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空管系统主要包括星基导航系统,广域多组合式监视系统,数字数据通信系统,体现天空地一体化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协同决策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多功能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定位和应用将使国家民用航空的运行和资源得到有效、充分、灵活的管理。新一代空管系统的发展和实施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它还将推进民用航空运输体系运行方式的变革,推动大民航运作体系管理和协同理念的转变。
3 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特点
3.1 透彻的感知性
区别于传统的空中交通监视手段,新型空管系统主要应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PBN(基于性能的导航)、MLAT(多点监视)等技术对空中交通实现更加全面、有效的监视。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空管系统的监视内容范围,为提高空中交通管制效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透彻的感知性也能为管制员提供较大的工作便利。
3.2 全面的互联性
全面的互联性是指通过运用多形式、多渠道的网络通信方法提高对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各项信息的存储量,从而达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各个空管节点的资源共享。实现互通性的主要措施包括AIDC(设施间数据通信)、CPDLC(地空数据链)、IPV6等。
3.3 智能化
空管系统的智能化主要是利用空管物联网技术将多渠道的信息源进行融合整理,并以数据的形式传入空管自动化系统,给空管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从而提高空管保障能力。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改善方案简介
该方案源于国际民航组织(ICAO)2010年第27界例会中提出的民航系统打包升级规划(Aviation System Block Upgrade),以下对其典型区块作以介绍。
4.1 协同决策系统(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
协同决策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采集、融合和共享平台,由以下六个核心元素构成:信息交换平台、关键事件触发、队列预排序、可控运行时间、不利情况下的协同决策、协同管理航班数据。
图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空管系统改善方案结构图
协同决策是通过更加透明的信息共享,实现各运行保障单位间更加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协同决策的目标是,通过精确跟踪航班运行流程关键节点、实施队列预排序等手段,提升特定运行范围内各参与单位的整体运行效率。离港排序子系统通过信息交换平台获取更加精确的目标起飞时间(Target Take Off Time),计算并输出计算起飞时间(Calculated Take-off Time),实现有计划的流量调配,减少关舱门后旅客长时间等待以及航空器开车后地面长时间等待,减少管制员工作负荷,提高安全运行效率,提升民航服务品质。随着更多协同决策系统的互联互通,整体空域运行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4.2 机载间隔帮助系统(Airborne Separation Assistance System)
图2 ASAS在飞机FMC中的显示
ADS-B是机载间隔帮助系统(ASAS)的关键启动装置。利用ADS-B,ASAS实现地空信息的透明互见,从而增强机组的间隔情景意识。在较长时间内,将管制员的一些责任委派给机组。减少地空通讯误解,缩小管制间隔,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余度。
4.3 飞行队列管理(Queue Management)
飞行队列管理包含进港队列管理(Arrival Management)和离港队列管理(Departure Manager)两个子系统。
进港队列管理系统(AMAN)向管制员提供进港排序建议,优化终端区空中交通秩序,缩短进近时间,提高跑道使用率。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空管自动化系统中采集的航行诸元,计算出预计落地时间,再根据航空器预计进港轨迹,动态的自动计算和优化落地时刻和顺序,给管制员提供决策辅助。离港队列管理系统(DMAN)的功能是:优化离港序列,提高跑道利用率,减少离场延误,优化地面机动区交通,减少航空器关舱门后等待。实际应用中,DMAN是AMAN的补充,因为两个系统影响的都是同一条跑道,所以两个系统存在很深的信息交互。
在物联网中:传感是前提,计算是核心,网络是保障,安全是基础。以上这些新型空管技术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只有依靠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数据进行融合,才能实现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跨越式稳步发展。
5 结论
本文对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新型空管技术的应用平台,提出了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结构,并对新型的空管技术进行分析,全面的解读了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可见,未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新型空管技术已成为空管系统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戴明,雷旭. 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战略的思考[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04).
[3]栗中华,陈艳. RFID技术在民航飞机运营与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06).
[4]董襄宁,赵征,张洪海.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移动通信;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技术最早起源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理念一出现,立刻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成了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从2009年开始,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其已经在物联网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物联网发展现状
1.1物联网概述
在不同的国家,对物联网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将其称为InternetofThings,日韩国家将之称为泛在网,我国则理解为物联网。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理解,其是指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互联网技术在现实世界实物领域的应用。从技术层面分析,它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感知技术,感知物品的基本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物品与物品之间建立起联系,再加以远距离的信息数据传输,实现智能化物品管理、感知、监控定位等功能的现代化网络。
1.2物联网的结构
物联网主要由载体层、系统层、网络层3个部分组成。其中,载体层是物联网的下层基础结构,即物联网的“物”。这个“物”是指在人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与人密切联系的现有之物。一般来说,其要满足以下几点基本条件:有信息接收器、信息传输途径、储存功能、智慧大脑(CPU)、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信息发送器、支持物联网通信协议、具有可识别唯一编号。系统层即指物联网的中心—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本身是一种通过嵌入式系统延伸到现实世界的电子网络,嵌入系统一般会包含一个嵌入处理器,是能够实现智能化嵌入应用的电子系统。网络层,即物联网信息传递的专用网络,该层工作主要依靠互联网、局域网、电视网、广播网、通信网等信息网络途径进行信息传输,以此实现对物品信息的实时监督与管理[1]。
1.3物联网的特点
一方面,物联网的连接对象更加广泛,其能够在互联网中进行连接的对象包括人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实物。其主要连接对象是人,能够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快速信息传输。另一方面,物联网对信息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一般来说,连接在物联网之中的物品大多属于私人性质,为了防止私人的隐私权遭到侵犯,必须保证这些物品信息的安全。
2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其在美国、欧洲、日韩等地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美国对物联网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大量的宣传投入,通过资金与技术在市场上占据优势。2008年,奥巴马曾经明确提出,将会对网络新兴技术产业投入经济刺激资金。美国的物联网产业资金充足,发展非常迅速,注重实践的作用。可以将这种发展模式比喻为兔子型模式。欧洲的物联网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哲学层面的基础之上的,其发展速度虽然不像美国一样迅速,但其联盟整体的优势非常明显。2008年,欧盟颁布了《欧盟物理网年发展路线图》,2009年颁布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不断确立了物联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具体发展方案,充分体现了严谨、计划性强的作风。我国相对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物联网领域发展得较晚,2009年,总理在《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首次将其列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企业。2010年,总理再次提出,计划在2020年以前投入3.8万亿资金应用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2]。
3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策略
3.1移动终端的应用
利用移动终端当中的WLAN,条码,数据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物联网系统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具体来说:WLAN技术是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作为媒介,实现无线数据传输与接收功能的网络技术。目前,WLAN的最高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Mbps以上。物联网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实现对物品信息的快速传输,并且,与有线传输相比,无线传输的辐射范围更广,建设难度更低,速度更快。条码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物品信息扫描技术,现阶段,条码技术已经与移动客户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扫描条形码,能够实现对物品信息的快速读取,以及对物品的实时监督与管理。随着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影响,物联网技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数据以及信息的管理、储存、处理,这一方面,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来完成。目前,市场上的数据库产品多种多样,例如:由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这一产品的功能极其强大,能够从高效性、安全性、智能性3个方面满足物联网对大数据信息处理的需求。
3.2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的应用
3.2.1管理平台应用方式
移动网络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网络的设备、用户、性能、业务进行维护与管理,以此保障网络院校的安全与可靠。物联网虽然与移动通信的侧重点不同,但其主要目标都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有效连接。物联网运用移动通行网络管理平台的管理能力,能够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保证事物信息在感知、储存、处理、传输等操作方面时候的可靠性。此外,物联网可以利用管理平台的管理活动对其网络层面进行维护,保证物联网的运行安全。同时,利用物联网能够实现对物联网产业要素的整合,例如:某时间段内,当参数a由a1变化为a2时,那么,DY/DT=A(La2-La1)CB,DS/DT=rmS(1-S/K)。假设集群中企业平均产量为固定值,DY/DS为常数,则rm=S(1-S/K)/DS/DT=S(1-S/K)/(DS/DY×DY/DT)=RS(1-S/K)/DY/DT=RS(1-S/K)/[A(La2-La1)Cb]。可见物联网维护对物联网产业运营的重要意义。
3.2.2改进移动网络管理
以现阶段的移动网络管理技术,根本不能满足物联网庞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要求。首先,物联网是包含了人与物、人与人的连接信息识别、传输、处理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的现代化网络[3]。所以,物联网对用户的编码、标识、物理信息等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其应该能够满足通行协定的要求,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交换,以及智能化的信息识别、定位、监控、跟踪、管理。因此,网络管理平台要想良好地应用到现代物联网体系之中,就必须进行相关改进。特别是在信息处理能力、运营维护能力等方面,要使平台的管理功能能够满足物联网对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3.3移动传输网络的应用
移动信息传输网络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不同信息接点之间的远程信息传输,这与物联网中的性质传输模式非常相似,可以将移动传输网络技术应用到物联网之中。未来的无线物联网应该做到畅通无阻,使各移动终端更够便捷地接入高速宽带接口,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快速传输,保证物联网的时效性。同时,应用移动传输网络能够促进物联网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产业聚集理念源于高明华与王凤荣共同提出的聚居因子概念。聚集因子可以具象地理解为f(c1,c2),c1代表的是集群整合度,c2代表集群差异度,当这两个变量发生变化时,集群的产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集群的环境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互相竞争与促进,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通过移动传输网络,能够建立产业之间的集成平台,实现平台之间的快速信息传递。
4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进步,以及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现代网络产业,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了物联网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对现代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锋.试论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5(8):213.
[2]林国侯.探究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