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健康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健康管理师目前没有开放个人直接报名。
2、健康管理师报名要求:医药、卫生单位可以组织报名;非医药、卫生单位的个人只能通过具有健康管理师培训资质的机构统一报名。
3、报名条件:医药卫生专业专科以上学历;非医药卫生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满足两年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年限;中等专科以上医药卫生专业学历,并满足三年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年限。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
目的 探讨个人收入因素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应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采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中文版调查问卷分别在广州和贵州黔西南州两地对≥60岁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 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州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心理指数得分均高于贵州地区(P
【关键词】 心理健康;WHO5量表;生存质量;老年人群;收支状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personal income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WHO5 wellbeing index scale plus demographic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were used in the survey respectively conducted in Guangzhou and Qianxinan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ing 60 or more with a conveniently acquired samp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ANOVA. Result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P>0.05) on the WHO5 wellbeing indexes among elderly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crossregion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the Guangzhou popul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uizhou (P<0.001). The objects′ wellbeing indexes with different financial income were separately compared by ANOVA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01), implying that those with good financial situation had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others with poor financial balance.Conclusions Personal inco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In China, the elderly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 developed region have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ose living in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potentially due to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dvantage. It also implies that lower income featured by deficit financing is a risk factor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opulation.
【Key words】 Mental wellbeing; WHO5 questionnaire; Quality of life; Elderly population; Financial balance
本研究应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主要指标,对贵州和广州两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观察沿海与内陆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收入及花费的差异,以探讨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现状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对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以及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望莫、兴义、兴仁等地区的≥60岁老年人群进行随意抽样调查。调查人员由在读中专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组成,在实施调查工作之前均经过统一培训,以便对调查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等)及其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测量的主要工具为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WHO5 WellBeing Index)。该量表由5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按6个等级记分(0~5分),量表总得分为5个条目的分数之和;分数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好;如果总得分低于13分,则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问卷回答形式为调查员根据量表条目逐条向被调查的老年人询问并解释问题的含义,由调查对象自行选择应答项并现场记录,或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本次共发出问卷2 800份,回收问卷2 552份,其中合格问卷2 490份,合格问卷应答率为88.93%。
1.3 统计学分析
对合格问卷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数据
本研究共调查≥60岁老年人2 490人,广州市633人,贵州省1 845人;年龄60~101岁,平均年龄(69.24±7.39)岁。去除性别缺项调查表12份,婚姻缺项调查表32份,文化程度缺项调查表2份,对调查样本人群按地区进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状况比较,除婚姻状况两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地老年人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对比
去除未填写收支情况的54份缺项调查表,以及31份月生活费缺项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个人生活费收支情况进行分类和比较,提示同一地区老年人群在不同收入层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广州与贵州两地老年人收支情况及月生活费用(略)表3 广州与贵州两地区老年人月生活费构成〔n(略)〕
2.3 基于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的调查结果
使用经翻译校正后的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调查,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但各年*龄段的得分均数仅略高于13分的健康临界值,提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普遍较差。见表4。表4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略)
如表4所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广州和贵州两地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进行比较,发现各年龄段不同地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收入层次的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我国确立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目标。在目前生理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发展条件下,卫生保健的目的不再单纯是解决躯体上的痛苦,而是注重身心健康的全面改善和随此带来的主观健康状态及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生存质量强调个体主观幸福感获得的主观性指标,是目前评价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理想指标。对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方面,目前多采用SCL90或自编量表,存在条目较多,针对性不强,对于老年人群而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调查实施的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使用了由丹麦学者Bech研制并由WHO心理研究协作中心修订而成的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主要测量工具,该量表被WHO推荐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亦可用于抑郁症的初步筛检工具〔1〕。课题组于2004年引进该量表并译制成中文版,进行了初步应用信度和效度的评价〔2〕。
本研究在广州和贵州两地使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对≥60岁老年人群进行调查,经济状况和人口学资料提示,广州地区老年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贵州较高,月经济收入及生活花费亦高于贵州地区。根据收入状况对老年人群进行WHO5心理健康指数的调查分析,提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但心理健康并不单纯随收入的增加而改善,而是受收入和生活开支情况的影响;经济上达到收支平衡的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经济条件差者好,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上述数据分析提示,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可能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发生。从上述分析来看,欝州地区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瘦得分普遍低于13分临界线,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探讨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内容简明,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适合用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3〕。然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信度较低(α=0.51)。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人群,需要对条目表达内容进行翻译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Bech P,Gudex C,Johansen KS. The WHO(Ten)WellBeing Index:Validation in Diabetes〔J〕. Psychother Psychosom,1996;65:1839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4283元增长到2006年的11759元,10年增长了近两倍。个人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日益旺盛,这为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
我国银行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招商银行推出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这是国内首度出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此后,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在国内银行界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客户只要在私人银行部保持最低10万元的存款,就能享受该行的多种财务咨询。2003年,建设银行以“汇得盈”命名的个人外汇结构型理财产品第1期正式向市场推出,随后,各家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外汇结构型存款,如汇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阶梯跳跃型存款等。各家银行还分别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以及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短短几年间,所有银行都在开拓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出现了越来越红火的局面。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并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只是充当中介,并不负担责任,是一项风险小、收益大的优质业务,因此在国际上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金融服务,被银行看作是取之不尽的“金矿”。美国私人银行过去几年里个人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赢利增长12%~15%,远远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随着2006年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国内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重点。
当然在理财业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像华尔街金融巨头麦道夫的“庞氏骗局”,看到理财业中潜在的各种风险,妥善地处理好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监管,是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理财品种不丰富。理财业务与传统业务最为不同的就是其“个性突出”,不同理财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安排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名目众多,但各家银行推出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仅局限于利率、汇率挂钩与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种产品,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
2.人力资源的瓶颈。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投资、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务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一般都对理财业务人员资格有明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时间较短,理财经理多由个人业务部门客户经理兼职。由于人员素质跟不上,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是资产管理业务,且仅停留在产品上,深层次的理财业务还无法开展。
3.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理财产品协议使用资金,发生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而且,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仅是作了冻结而已,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4.投资人利益保护不完善。在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投资人一般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方面都处于弱势。有些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没有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从而不能提供合适的投资产品由客户自主选择。甚至有些商业银行利用投资人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偷换概念、误导投资人,从而使投资人不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图进行投资。在理财期间,很多银行未将理财资金的投向或投资组合、市场运作、交易细节、风险和收益分配变化以及其他重大影响事件等信息及时向客户披露,客户对自己理财资金的运作、风险和收益等情况一无所知。有些银行在提供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提示风险较为笼统,没有明确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还有些商业银行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投资人资金,由此导致投资人利益受损。
三、关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监管部门: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原则。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进程,逐步放松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促成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严把监管之关,降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风险,保护好投资者利益。
第一,要修改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管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全面规范,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产品设计、投资范围、风险内控、宜传营销、后续服务、理财从业人员管理和监督管理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第二,监管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检查督促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审慎审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或计划的销售。第三,加强对理财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抓理财资格管理,要求各家银行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的体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和完整的考核方法,所有一线理财从业人员都应获得本行给予的资格认证,并在银监会统一登记,建立
理财人员数据库。如果理财业务人员发生了违规行为,在情况查实的情况下,将取消其从业资格。
(二)商业银行自身:作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主体,应在主动接受外部监管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有效提升开展业务,防范风险的能力。
1.明确市场定位,不断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建立起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系统,针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对市场群体进行细分,明确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做到“以市场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围绕目标客户提供针对性地服务。加强技术开发投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结合我国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告别因同质化而带来的低层次的竞争。
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业务人员素质。首先要努力加强理财师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金融理财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目前,我国国内实行的是金融理财师(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两级认证制度。要充分认识金融理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的重要性,使理财业务发展与专业人员培训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次,要建立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体系,银行业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并进行针对性地岗位交流,使其尽快熟悉银行的各类业务,能够进行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并通过更多的高级专业理财师培养和有效发挥其作用,来稳步提高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水平。
3.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有精密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针对的是个人,因此该业务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以往,应当建立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有效防范个人理财业务各项风险的必要基础。首先,银行应该意识到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多种风险,确定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覆盖所有风险,并在事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根据银行的发展策略、资本实力等来确定所能承受的总体风险程度,并且银行应对可承受的风险程度进行指标量化,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风险限额管理。其次,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核监督机制,保证银行各相关部门都必须在规定的限额内进行交易以及各项操作过程的合规性,业务行为与合同的一致性。
[关键词]酒驾者;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40.193
酒精会抑制人的运动神经系统,使人触觉异常,四肢配合操作能力障碍,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延长;酒精还会使人的视听感官能力降低,使人的视野狭窄、视力模糊、辨色混乱、听力减弱,对灯光刺激反应异常,甚至不能正确分辨道路上的行驶线、斑马线、岔路口、红绿灯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极易导致判断失误。[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交通管理部门加大了对酒后驾驶行为的查处力度,使这一违法行为从发展态势上得到了遏制。但我们也注意到,酒后驾驶行为屡禁不绝,并且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违法行为不应只停留在处罚上,还应该从心理方面研究其成因。因此,我们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进行心理干预、探索新的教育处罚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北京市1080名被查处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以下简称为酒驾者)进行施测。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每月饮酒次数。二是钱铭怡等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三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1.2.2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酒驾者SCL-90各因子得分与EPQ-RSC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常模[2]应对方式比较
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的差异分析
为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分别以P、E、N、L为因变量,以性别、户籍所在地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以年龄、学历、家庭年收入、月饮酒次数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2.1 性别方面
女性酒驾者E因子分低于男性酒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年龄方面
45岁以上组酒驾者L因子得分最高,36-45岁组酒驾者L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 学历方面
酒驾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组N因子得分最低,大专学历组N因子得分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4 户籍所在地方面
北京籍酒驾者L因子得分低于非北京籍酒驾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5 家庭年收入方面
酒驾者中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组E因子得分最高,3万~5万元组E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6 月饮酒次数方面
酒驾者中月饮酒不足5次组P因子得分最低,月饮酒11~20次组P因子得分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普通人群比较
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童辉杰[4]2006年对国内普通人群调查结果相比,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经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如表3所示。
2.4 酒驾者SCL-90因子与EPQ-RSC因子相关性检验
SCL-90的10项因子与P、N因子呈正相关,与E、L因子呈负相关。如表4所示。
3 讨 论
3.1 与正常人群相比,酒驾者的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更加明显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性,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5]本研究显示,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表明酒驾者性格外向,易冲动;在情绪稳定性上比正常人群要差,易怒、不安、焦虑、担忧,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在倔强性上比正常人群要严重,孤僻、离群、不服管教。由于存在这些突出的人格特征,酒驾者容易产生攻击、冒险、寻求刺激等不理性的行为。对酒驾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特殊的人格特征。
3.2 月饮酒次数多的酒驾者人格问题突出
月饮酒次数多不仅对躯体造成损害,还导致人格改变。本研究显示,月饮酒次数越多,N、P因子得分越高,即神经质和精神质特征越明显,人格问题越突出。这种人格问题表现为个体焦虑、抑郁、缺乏责任感等,它严重危及婚姻、家庭及社会,而且由于饮酒造成交通事故给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对酒驾者进行心理干预时,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舒缓内心抑郁、焦虑,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戒酒,帮助他们摆脱对酒的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
3.3 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
人格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已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研究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得分与EPQ的N、P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神经质和精神质越明显的人,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SCL-90各因子得分与E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说明E得分越低,越内向,心理健康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结果与郑维芳[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4 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由于时效性的原因,本次研究中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未与金华和吴文源1986年发表的常模[7]进行比较,而是与童辉杰[4]2006年对国内普通人群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因此,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牟建霖.酒后驾车的危害与治理[J].公路与汽运,2004(5):19-21.
[2]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 2000, 32(3):317-32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115.
[4]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5-429.
【关键词】 领悟社会支持;人格;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Quan Hongyan, Long Fen, Hong Dongmei,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8,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an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20, 18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9 Hu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rstigated. Results ①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N, 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E, NEO-C and all facto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N, whil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E and NEO-C. ②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NEO-N, NEO-E and NEO-C have significant predications on GHQ. Conclusion There are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1]。领悟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往往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效果相一致[2]。
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3,4],人格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可影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5]。但由于单独考察每个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将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三者的关系,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资源并将之充分加以利用,为高校开展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湖南省9所高校,其中,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3所。因为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毕业实习,无法取样,所以未选取三年级学生。本次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对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院校的4个年级的被试以及高职院校两个年级的被试进行调查,共发放19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回收率为91.84%。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健康问卷(GHQ-20) 李虹、梅锦荣等修订的GHQ-20包括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3个子量表。要求被试用“是”或“否”指出近几周的感觉。GHQ-20内部一致性满意,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或满意或可接受[6]。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全量表0.83;自我肯定0.76;忧郁0.78;焦虑0.74。
1.2.2 大五人格问卷(NEO-FFI) Costa和MoCrae编制的NEO-FFI测量N(神经质)、E(外向性)、O(开放性)、A(宜人性)、C(责任性)5项特质[7]。该量表已被我国学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9]。我们在进行数据初步分析时发现,O、A两个分量表的信效度没有预期理想,出于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的考虑,本研究只选用了原量表中的N、E、C 3个分量表进行具体分析。N、E、C 3个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0.70,0.78。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0] 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的。本研究参照了严标宾、郑雪[11]的做法,将原量表中“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该量表为7点量表,包括12个项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3个分量表组成。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全量表0.89;家庭支持0.79;朋友支持0.84;其他支持0.77。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由EXCEL进行录入,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见表1。
从表1相关矩阵来看,各研究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维度除与神经质是正相关外,与其他变量均是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外向性、责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
2.2 心理健康对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解释能力上是否存在不同,分别以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得分为因变量,以人格的神经质(N)、外向性(E)、责任性(C)和领悟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法分别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
在自我肯定因变量上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自我肯定水平37.4%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25.9%)、责任性(8.2%)、外向性(3.1%)和朋友支持(0.2%)。在忧郁因变量上也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忧郁水平17.9%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13.2%)、责任性(0.8%)家庭支持(3.6%)和其他支持(0.3%)。在焦虑因变量上有3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3个变量共可解释焦虑水平21.1%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18.4%)、责任性(1.2%)和朋友支持(1.5%)。在心理健康因变量上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心理健康水平44.5%的变异量。按照它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神经质可以解释38.4%的变异量;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解释3.8%的变异量;责任性可以解释1.6%的变异量;外向性可以解释0.7%的变异量。
从表2可以看出:神经质对自我肯定、忧郁、焦虑及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责任性、外向性和朋友支持对自我肯定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责任性对忧郁有负向预测作用,责任性对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责任性和外向性对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
3 讨 论
3.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大学生的NEO-N维度与GHQ-20各因子是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这批大学生N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越差;NEO-E、NEO-C两个维度与GHQ-20各因子均有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高E分和高C分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与GHQ-20的各因子之间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越好,这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维护有普遍增益作用的观点一致,证实了“主观体验到的被支持感越强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观点。此外,我们注意到,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与NEO-N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NEO-E、NEO-C两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领悟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大学生可能越情绪稳定、越有责任感。
3.2 心理健康对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从本研究多元回归结果中可知:NEO-N对GHQ-自我肯定、GHQ-忧郁、GHQ-焦虑及总体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NEO-N、NEO-E和朋友支持对GHQ-自我肯定均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NEO-C对忧郁有负向预测作用,NEO-C对GHQ-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GHQ-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NEO-N和NEO-E对总体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也说明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是相一致的[12,13]。
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14],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比实际所获得的支持更能有效预测个体身心状况[15]。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为大学生构筑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核心的学校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人格乃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优雅舒适的家庭、校园与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以心灵上的熏陶,这样有利于他们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4 参考文献
[1]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1(3):304
[2]Norris FH, Kaniasty K. Received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imes of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498-511
[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
[4]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5]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7
[6]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7]Costa PT Jr, McCrae RR.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ca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2:1-15
[8]Xu SL, Wu ZP, Wu ZY, et al. Ag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dul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2003,17(3):147-151
[9]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成年人某些个性特征的年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1996,1:1-5,63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3
[11]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12]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31-35
[13]林初锐,李永鑫,胡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14]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Kapplan H.et: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