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深入思考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破坏早在西安市明城区的建设中就有所体现,在2003年 年《建筑学报》期“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谈到,极具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旧城的传统格局,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迹环境,而且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业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致使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日益消逝。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县也备受牵连。安西,位于甘肃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称。以前在安西县的入城口,公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拥有长势奇特、形状怪异的“西北柳”,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让这个地区极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下,西安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绿荫已不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个处于戈壁滩旁的小城镇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该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使城市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市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市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计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 朱卫泉.论城市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市建设,2010,(8):175-176.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6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3-0067-01

虽然我国部分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而言,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节水用水意识,致使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同时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还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1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是将大量的水体集中水库中,从而使水位升高、水压增大,过大的水压会对周边的地壳产生影响,从而出现相应的地质问题,严重还会引发地震。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导致整个库区被淹没,从而直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如影响生物的生存,影响鱼类的繁殖等。当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会对周边地区的自然气候规律产生影响,由于大量水体的集中,会使该地区的温度和湿度出现一定的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会对下游河道的流量产生影响。如水库存蓄洪水时,也会存蓄非汛期的基流,从而对下游河道水位产生影响,甚至致使其出现断流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还会导致下游湖泊易于涸,以及对水产养殖业和航运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当水库蓄水后,输水渠量侧的水分会渗透地下,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致使周边土地出现盐碱化或沼泽化等问题。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般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短时间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但却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效益。而且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完成,其能够发挥水利灌溉、防洪排涝等作用,即起到减少自然灾害的作用,使人们生活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相对于水利工程起到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比其他工程都较低,且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通过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如进行跨流域调水,可以很好的解决相应地域的水资源危机问题。我国宏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明显改善了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3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保证其健全性。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师要注重对建设地点及周边环境的勘察,并对水利工程建设期间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作出详细的评估。水利工程设计师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并利用相应的措施,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健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需要包括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评估,保证水利工程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又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能够推动其自动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等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3.2加强水利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规划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相应的河流流域出现一定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需要注重对河流的规划和评估,确保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选址工作极为重要,虽然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需要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地域,同时需要注重移民率的降低。榱搜窈侠淼乃利工程建设地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初期就做好建设规划工作,并对相应的地址进行评估和估计,从而选择影响最小、最利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址。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2015年1月31日―2月3日,我随县农业农村工作考察团一行赴山西省运城市参观考察了4天时间,所到之处农业产业发展、德孝文化弘扬,令人震撼,特别是农村环境整治、环境保护力度之大,投入之高、效果之好尤为触动人心,可谓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诸如农村“脏、乱、差”现象,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村庄小作坊加工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直接影响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和农民健康安全。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牲畜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气体的影响,导致农村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我们可以做一个数据的推算,假如我们按每人每天产生0.65kg生活垃圾和0.8kg生活废水为标准进行计算,每天就会有将近大量生活垃圾和废水散布在农村各地,并且在散布的过程得到有效处理的占据极少数,这些垃圾和废水将直接对我国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再加上农村所养殖的牛、马、猪、羊等家禽,每天可产生的废弃物则更多,并且大部分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的现象凸显严重,所以,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存在很多问题。

(二)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了单方面追求农作物产量,无节制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农村土壤环境造成的污染,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农村农民使用化肥的数量高达四千万吨,甚至一些农业耕地比较多的地区化肥使用量超过了使用的安全上限。同时,一些农民为了节省劳动力,使用大量的农药在自家的农作物当中,在对农药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对农药的利用效率认识严重不足,会有将近70%的农药残留在农田中,从而对农作物、土壤、水资源以及空气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农村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乡镇的矿山开采、钢厂、铁厂等各种项目也逐渐兴起,造成了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等向农村转移,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特别是分布在我区乡镇的一些小企业和采矿企业、城镇的小餐饮等,由于分散比较隐蔽,采用的设备又相对简陋,再加上没有精湛的工艺和技术,导致因企业生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难以得到合理的监管和治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的恶化。

(四)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受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使得农村居民从其本身的思想意识里就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足够的重视,乱砍乱伐、过渡开采等多种现象频繁发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此外,由于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对保护生态环境漠不关心,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秸秆焚烧等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环境污染程度的进一步加剧。而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需要加强对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争取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的建议

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故提出加强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用的几点建议:

1、制定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应将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建设进程。如加强农村的垃圾回收设施建设,包括田间垃圾如废旧的农药瓶、塑料袋等的集中与回收。采用科学、生态的方法处理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

2、继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因地制宜扶持多种形式的秸秆收集、加工、贮存,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屡禁不止的问题,把好事做好、做到位。大力推进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强化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安全管理。对招商引资项目要首先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对现有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引导其转型升级或停产。

3、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现代农业、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积极推广有机肥使用,努力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和国家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示范县,根本上达到治污减排、改善生态、保障安全之目标。

4、建立农村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废弃物危害的防范意识、处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风尚。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中来,形成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户户受益的良好局面。

5、健全乡村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依法明确农村居民、乡镇管理部门在垃圾的收集、清运、贮存、处置过程中的责任和分工。形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有目标,项目落实有责任的工作格局;全民总动员,形成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6、加强指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长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应包括:推动农民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推动禽畜养殖由分散养殖转向集中的大型养殖场养殖,引导小微养殖企业进行粪便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等;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秸秆制气等清洁能源;通过设立专门的卫生保洁员、收取环境卫生清洁费等措施,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总之,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三者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才能构建区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生态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农村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和谐生活环境。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第4篇

工业时代的开始及后工业时代的急功近利为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埋下了隐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工业化后遗症困扰。上个世纪末以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如再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问题来对待的话,城市必将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城市建设需要趋向全面的“生态化”提升,通过理清思绪,了解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不容乐观的状况,同时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为此,存在于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明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现实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人们生存的主体的城市,急需改变这种可怕的自然生态现状。城市的建设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规划并不科学的人为因素介入进来,一步一步打破着人与这个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我净化能力在这种组合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保存这弥足珍贵的生态系统变得十分的重要。

健全的生态结构和平衡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正常生存提供可能,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起到美化城市作用的环境艺术放在第一位考虑应该是如何着眼于现实以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建构良好的生态系统。近2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张也显示出惊人的速度。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可估量。目前,全球变暖、海水倒退、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沙尘暴、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污染不断。

面对这些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需要做到和谐共存。同时,进一步探索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到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

虽然城市建设在自然环境中所占的物理空间并不大,但是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并且随之建立了大量的生活基础设施,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而当这些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不能和谐共存时,就会产生损害自然环境的污染物质,对原始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改变。城市化脚步的进程慢慢改变着这个世界,自身环境的改变导致周遭事物随之而来的变化,新的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永无止尽地向几近枯竭的自然索取,毫无章法的手段更加加剧着这种现象的恶化。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资源日渐枯竭

水是万物之源,水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说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停地耗费着有限的水源,由此产生的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不经处理便再一次进入自然环境,污染洁净的水源。与此同时,水资源总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依托于此而生存的生物面临灭绝的现状,生物链条的打乱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破坏整体循环。另一方面,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导致陆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充裕的土地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人们为了自我生存,最大限度的加大建筑的密度及高度,这也就导致单个面积人口密度的提高,结果使得城市气候异常,空气污染严重。更为心痛的是本应极力加大力度增加的绿地系统,却以寥寥的姿态矗立在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所具有的改善环境的机能是城市生态系统能否良性循环的关键问题。取之不竭的大气资源已经成为过往,清洁、新鲜的空气逐渐变为奢望。城市消耗燃料所产生的废弃排放至空中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净化,产生的废气还没有来得及净化,新的废气又再产生,这种恶性的循环永无止尽。彼时,资源利用与生态质量间的矛盾逐渐最大化。

2、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效能低下

现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牺牲自然的环境为代价,以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正是这种掠取式的方法造成了现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环境的先天不足,在一开始,生态的最本源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放眼望去,虽然在城市建设后期会有所考虑的增添公园、草坪、绿化带等等设施,但是这些在破坏原有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再又重新耗工耗力增添弥补之法,完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用。城市的绿化设施极其不足,并没有形成天然的净化模式。散点式的绿化建设就如同杯水车薪般,可怜地补给着如黑洞般无止尽的需求。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我们现在居于的城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环境效能毫无功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实施的有效举措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是最为敏感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保持生态持续性显得非常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则具体体现在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践方面。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要素的保护。要建立、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生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着自然生态,为人们提供着新鲜空气、绿色食物、安全庇护等等。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样包含着一切能提供上述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就是未来的城市空间,可持续的一个景观战略,一个景观格局,这格局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它是未来城市安全的保障,未来城市居民身心再生的需要,是身心的再生。”[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在“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中的讲话。

]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现在提倡最多的是节约型、低碳型城市,这也就对能源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这些方式,最大可能的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得以运转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城市的水源系统既要包括各种来自于自然的水源,也要包括各种排水系统。污水、废水成为水资源使用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重点建构洁净、可循环使用的处理系统,最大可能地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原始水源的保护,只要把源头问题解决好,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城市与自然环境灵活结合,减少生态破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为根本的自然环境,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改变环境的状态,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初需要考虑的就是在最小范围改变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利用树木、河流、湖泊、湿地进行建设,要以最诚挚及坚定的信念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将城市与自然合理有效地连接起来,把所有封闭的东西给去掉,变成各个开放性相连而为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城市建设中极力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

四、结语

城市化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遭到破坏。来自于自然日渐频繁的灾害使得人们开始觉悟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如果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毁坏了,再发达的经济又有什么意义?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所构成的美,这种生态美得以维持,需要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现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长期有效的阶段型工作,逐步改善城市建设中的不良现状。

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构成的城市,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资料: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影响;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城镇气候与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以下就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二、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1、 城镇化建设对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各类化学肥料、农药用于农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规模化养殖等都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乡村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区域空气。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取代有机肥料的化学肥料对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

2、 2、农村工业对农业生产基础的影响。农村工业对区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土法炼硫就使周边大面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局部地区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炼硫附近山同内岭呈现"秃头",周边大面积农田不长庄家,成为死地,成千上成的农民失去了懒以生存和养育后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业污染的举措,然而受企业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落后地区的乡镇业依旧如故,并没有太大改善。

3、乡镇工业开发建设使得污染源逐步扩大。乡镇企业是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在这一战略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然而乡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污染城乡生态环境,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政府需加强管理干预。基于我国国情,行政手段、经济制约和法律监督是政府管理农村农业环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够规范,缺乏约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进一步规范、优化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和行政干预的严肃性。经济手段则是通过补偿、收费和排污交易等对企业进行制约。这一手段在我国运行已久,问题也十分尖锐。比如排污收费制度是以排污浓度强弱为收费标准,而标准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出资治理污染,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法律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动监督城镇经济活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保持一致的法律行为。目前,以法治化建设管理我国农村农业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断出台,但对于农村农业以及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相对薄弱。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强化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维护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并没有将自然环境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极易形成对自然和环境资源造成忽视和破坏,导致了很多生产者不顾自然资源保护与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才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彼此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经济和系统学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业技术,使农业活动、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资源更新高效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投入的工业化农业,是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统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应以发展立体种植生态农业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下以自然生态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种植。这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够将农业生态系弘巧妙地构划,合理利用资源,使各生物之间形成互相依顾、利用关系。

4、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收成面临巨大压力,产量目标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和农村市场容量,只有保障了这两大目标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劳务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环境目标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将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纳入核算机制,从实物、质量和价值等方面对相对时间与空间内的农村自然资原进行真实合理的统计、评估、测算,以此来确认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时纠正和改变过度损害自然资源现象。

5、加快和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及生态城市为主。面对资资与环境这一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向生态型城镇发展已毋庸置疑。生态型城镇并不是在于绿化占地面积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强调的是自然生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能力。生态型城镇建设要先对城镇做一个整体规划,使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处于调控环境质量位置,同时兼顾区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态学设计,通过对污染集中治理,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使高频率下的城镇居住环境达到无公害化。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在给我国经济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产生了诸多负面问题。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期对策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