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铁 信号 无线通信 抗干扰

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地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地铁信号系统是地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其安全可靠性关乎着人们的日常出行,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地铁多采用CBTC信号控制系统,与传统的信号控制系统相比,CBTC信号系统通过部署在地铁及轨道旁边的无线设备,可实现车-地之间的双向无线通信传输,从而实现对地铁位置和速度的控制,更高效地提升地铁运行效率及安全可靠性。作为CBTC信号系统子系统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其安全可靠性也成为人们重视的内容。

1 概述

车-地无线通信传输系统作为地铁信号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信号组网。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通过车载接收天线和无线通信设备和地面信号互联,从而,使得地铁和地面的信号系统成为一个结合体。车-地无线传输系统主要包括车载接收天线、室内无线服务器、铁轨旁边的无线传输设备、车载路由器、网络交换机以及环网接入交换机等。随着有线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当前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车地无线网上,因此,车-地无线通信传输安全性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

2 车-地无线通信传输安全性需求

车-地无线通信传输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地铁行车效率及行车安全,为了确保地铁系统的可用、可靠及安全性,车-地无线通信传输系统必须满足高安全、高可靠、高可用性的需求,满足数据传输的高实时性等。具体来说,车-地无线通信传输系统需满足以下安全需求:任何干扰信号都会影响地铁信号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因此,高可用性、可可靠及高安全性的数据传输是确保地铁信号系统安全的需求;前后车位置信息实时传输能准确追踪地铁的运行,而在这个信息传输中可能会因信息传输延迟等导致系统效率下降,从而诱发紧急情况,因此,数据传输高时效性意义重大;地铁运行最高速度为80至90km/h,然而在高速运行中,信号无线传输因多径效应或多普勒效应,会出现实时传输速率下降,因此,必须确保高速引动中信息传输速率,从而确保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行;无线局域网作为一个开放空间,极有可能受到无线攻击或非法接入等,从而对地铁系统带来危害,这个时候,无线通信网需具有一定的数据加密和控制能力,从而确保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行。

3 车-地无线通信传输中干扰源及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车-地无线通信传输中常见的干扰源有信号和PIS系统安全干扰、同站台换乘频率干扰、乘客携带电子设备干扰、开放空间同频段或同协议设备干扰、多普勒效应干扰以及多径效应干扰等。针对上面存在的干扰源,要给予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如下。

3.1 防范信号和PIS系统安全干扰

地铁信号系统适用无线通信标准IEEE802.11a、IEEE802.11b和IEEE802.11g,而PIS系统则适用IEEE802.11b、IEEE802.11g标准。IEEE802.11X系列标准采用通用的信道编号,为确保无线通信安全可靠,地铁信号和PIS系统都采用2各信道,一旦两个系统共用2.4G频段,则会导致3个独立信道不够用,从而引起冲突和干扰。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可分离输出频率,频点隔离,但这会影响数据传输,也可采用PIS系统补空,该方法理论可行,但因为地铁信号和PIS系统供货商不同,因此工程实施难度相对较大。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采用地铁信号系统5.8G频段,PIS系统2.4G频段。

3.2 同站台换乘频率干扰安全防范

区分信号系统无线通信频点,在相邻线上使用另外频点的信号制式设备,或采用不同极化方向天线、采用避冲突的载波侦听多址协议、使用不同车-地无线通信传输方式或采用方向角合适的定向天线等等。

3.3 无线攻击或非法介入防范

可通过以下方式来防御无线攻击或非法介入:(1)使用禁用服务集标志广播功能,确保客户端SSID和无线设备一样,从而降低恶意用户侵入无线网的可能;(2)设置媒体接入子层允许接入用户列表,防御非法用户接入;(3)利用较高层交换机,将网络划分成小区段,避免恶意用户通过集线器侵入网络;(4)利用动态刷新密码,防止非法用户破获密码;(5)设置入侵检测系统监控非法侵入或各种可疑情况;(6)设置防火墙阻止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等等。

3.4 开放空间同频段或同协议设备干扰安全防范

因开放空间同频段或同协议引起的干扰可采用编码调制技术加以解决,该技术不仅能提高信噪比,同时也能保障系统冗余备份,另外,还可利用二层接入控制技术,验证接入设备的通信终端,不能通过验证的设备,可拒绝提供访问权限。

3.5 多普勒及多径效应的防范

地铁的高速运行或隧道会导致多普勒效应或多径效应,针对多普勒效应可在无线通信传输系统中进行纠错编码,从而降低数据传输误码率,降低多普勒效应对地铁系统的影响;针对多径效应则可采取正交频分服用,利用多子载波交织冗余,并传递数据,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及时子载波扰或频率偏移,接收端扔能恢复原数据,从而增强信道抗快衰落或抗噪声等能力。

4 结语

本文对当前地铁信号系统中车-地无线通信传输存在的干扰源及相应的防御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在目前技术基础上,提高地铁信号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能,从而,确保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党建武,刘蓓.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无线传输系统的安全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2(1):37-41.

[2]林海香,董昱.无线CBTC系统车地通信方案的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6(6):124-128.

[3]吴招锋,周俊林,林必毅.地铁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5(3):40-42.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泰森多边形;汇聚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离散数据;数据汇聚

1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规模已变得十分庞大,结构日趋复杂,业务种类日益繁多,业务量相较数年前也增加了几个量级。为了管理维护如此复杂的网络,衍生出了丰富的指标类型、统计手段、测试工具以及网络评估方法。这些丰富的指标和统计测试手段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进行立体评估,同时也给如何有效利用此类数据提出了挑战。

2多种测试统计数据利用的手段

现阶段网络测试与评估主要有以下手段。路测(DT):DT是指借助仪表/测试手机以及测试车辆等工具,沿着特定的线路进行无线网络参数、运行和业务质量指标的测定和采集,一般用于网络的测试评估。DT提供的测试数据可精确到点,以经纬度定位。自动路测(ATU):类似路测,与路测不同的是ATU测试时不需要专业路测人员近端操作。ATU提供的测试数据可以精确到点,以经纬度定位。扫频测试:扫频测试是指利用扫频仪及软件沿指定路段运行,用于收集所经地点的信号频段强度等信息,主要用于干扰排查以及小区重叠覆盖测试,扫频测试提供的数据精确到点,以经纬度定位。呼叫质量测试(CQT):CQT是指利用测试终端人工定点拨打测试,并手动记录规定指标,一般用于投诉处理特殊场景的网络质量评估等。CQT提供的测试数据可精确到点,一般以经纬度定位。后台统计:后台统计是指操作维护系统通过网元上报的一系列事件计算出多个预先定义好的指标,如业务量、掉话率、切换成功率等。后台统计提供的数据一般精确到小区。测量报告(MR):MR是操作维护系统通过中断或基站手机获得的底层测量报告,如TA、电平、载干比等,MR提供的数据一般精确到小区级别。投诉:相对其他测试手段,投诉是一种被动的网络数据收集方法。接到一个有效投诉后,一般会联系用户进行现场拨打测试,并给出测量结果。投诉所提供的测试数据一般可精确到点,以经纬度定位。在网络的日常维护和评估中,通常是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同一个区域利用不同的测试手段进行的测试,最后很可能会给出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比如对用户来说某一问题是通话质量差且有时会掉话,对路测来说可能表现为频繁切换,对扫频测试来说可能表现为重叠覆盖,而以上几种测试手段所给出的具体经纬度可能会有所不同。这种对同一问题在现象、位置描述方面的差异导致测试数据离散化,必然会额外增加数据使用人员的工作量。这些在不同时间获得的测试结果分别由不同人分析时,每个人员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共享已有的成果,即使由一个人分析,也不能有效回溯历史分析记录。为了提高多种测试数据的使用效率,有必要使地理上离散的测试数据合理汇聚,数据使用人员可把一些离散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分析。

3使用泰森多边形汇聚离散数据

将地理上离散的测试数据汇聚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考虑汇聚区域的大小。太大的汇聚区域会使数据失去相关性,太小的汇聚区域,将无法体现测试数据的汇聚优点。综合考虑各种测试统计方法的最小精度,基于小区覆盖范围的数据汇聚区域比较合理。这里利用泰森多边形获得小区的大致覆盖范围,从而形成测试数据的汇聚区域。

3.1生成泰森多边形

美国气候学家A•H•Thiessen提出了一种根据离散分布的气象站降雨量计算平均降雨量的方法,应用到无线通信网络,将所有相邻基站连成三角形,做这些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于是每个基站周围的若干垂直平分线便围成一个多边形,这个多边形即为泰森多边形,如图1所示。泰森多边形的特点是:(1)每个泰森多边形内仅含有一个基站;(2)泰森多边形内的点到相应基站的距离最近;(3)位于泰森多边形边上的点到其两边基站的距离相等。

3.2扇区化泰森多边形

如上述生成的泰森多边形包含同一基站多个小区的覆盖范围,使用此多边形聚合测试数据不能保证数据较强的相关性,会对分析形成干扰,因此还需要将泰森多边形进一步分割,使包含的测试数据尽量反映单一小区的特性,方法如下。对大于等于3小区的基站,在其对应多边形内做同基站小区间夹角平分线,从而分裂为3个或3个以上的多边形。对2个小区的基站在对应多边形内做同基站小区间夹角的平分线及其延长线,分裂为2个多边形。对单小区基站,其对应的泰森多边形保持不变。泰森多边形扇区化后,其第二条性质未变,能够保证所包含数据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

3.3汇聚区域的重要属性定义

为了便于后期测试数据的汇聚,汇聚区域需要一些必备属性用于测试统计数据的匹配。名称属性:使用对应小区名称命名,主要用于小区级别的统计和测试结果。地理属性:在GIS中属于Region对象,有面积、坐标,用于匹配点状测试结果,如路测、ATU等。

4数据的汇聚及应用

4.1测试数据的整理及汇聚

后台统计、MR数据精确到小区级别,可使用小区名与汇聚区域名称匹配的方法汇聚,其他可精确到经纬度的测试数据利用GIS软件的SQL语句加上within()函数匹配,最终形成包含表1字段的数据。其中解决方法分类包括调整工程参数、调整系统参数、新增站点,解决方法详述应包含问题的分析及具体解决方案。

4.2汇聚数据在优化中的应用

优化中遇到的问题点应该包括问题现象、问题经纬度、相关小区名称、测量数据等。优化分析工程师拿到数据后应首先把问题汇聚到相应的汇聚区域内,然后查询汇聚区域内是否有类似现象的问题点。如果有类似现象的问题点,则可参考已有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根据现状评估已有方案的效果或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分析,从而提高效率。如果汇聚区域内无类似问题现象,应对此问题加以分析,找出具体原因,然后查找汇聚区域内是否有相同原因引起的问题点,如果有,需评估已有方案是否可行,是否需要更改。如果测试统计数据没有进行汇聚,将会产生不必要的分析,甚至会制定出已验证不可行的方案。

4.3汇聚数据在规划中的应用

网络规划中的扩容、新增站点都需要参考测试数据的分析以及话务统计,其中新增站点分为容量站点和覆盖站点。如某期规划原则中有一般城区连续覆盖的要求,这时需要查找分析以往的测试统计数据。在没有数据汇聚的情况下,查找发现有20个弱覆盖问题点需要新增站点解决。由于可能有些问题点距离很近,无需每个问题点新增站点解决,往往1个新增站点可以解决附近的多个问题点。因此在确定新增站点前还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每个问题点的距离,以确定最优的新增站点数量。针对上述规划原则,在已有区域汇聚数据的情况下,只需以汇聚区域为对象分析是否需要规划站点,然后再根据汇聚区域面积进行微调,重点关注面积较大的汇聚区域。这种情况下需要分析的数据量大大减少,提高了规划的效率。

5结束语

以上提出一种无线通信网络多口径数据汇聚方法,目的是尽量把相关度较高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利用,避免了过度离散的数据给后期的使用带来困扰。汇聚数据的使用效果离不开日常维护优化中对问题点的准确描述和原因分析,这样的数据对网络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斌杰.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守国.LTE无线网络优化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张康聪.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1.13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现在移动通信技术都发展到5G,但现在应用比较多的还是3G。3G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与完善,经过实践证明符合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应用。现在3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有WCDMA、CDMA2000、TD-SCDMA三个标准,每个标准都有一定的应用形式,比如中国移动主要使用TD-SCDMA标准,这三种标准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通信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每种标准的技术都在不断完善,满足用户的需要,现在都支持语音和数据信号,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

1.2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发展

现在用户对通信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无线接入技术的特点,固定带宽的无线技术的发展对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现在无线接入技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相关技术不成熟,其稳定性比较差,因此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固定带宽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解决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无线接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1.3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

蓝牙技术现在应用比较多,比如在车载系统中应用蓝牙技术,促使车辆可以其不用人工控制进行其公共场所。在互联网+时代,蓝牙技术在无线通信技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短距离通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蓝牙技术在具体案例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其实际的应用情况,完善其实际的应用效果,提高其实际应用的能力,促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2无线通信的发展特点

2.1无线通信技术之间的互补性日益明显

无线通信技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以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线通信技术的全覆盖需要一定的过程,但在不同地区进行无线通信,可能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是不同的,是根据区域特点进行选择的,每种无线通信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一个区域内实用,在另一个区域内是使用效果可能不能,但现在无线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不断突破,每种技术都在最大限度内实现互补,促使无线通信技术之间的互补性日益明显,符合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

2.2通信技术的地域差异性明显

我国通信技术受到地区影响比较大,通信技术与区域经济水平,科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要好的很多,通信技术的完善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同时经济好的地区科学技术水平也高,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在国际上也是发达国家通信技术比发展中国家好好的很多,现在美国各个地区都实现Wi-Fi,但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因此通信技术的地域差异性明显。

2.3宽带化成为了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无线通信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让无线通信技术更加稳定,速度更加快,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无线通信技术必须与网络的宽带化相结合,符合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宽带化能促使无线通信技术更加稳定,其速度能不断提升,符合现代用户的需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突破,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也在不断创新,技术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线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突破,其技术水平不断创新,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流。

3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蓝牙技术将是无线通信业的新星

无线通信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符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无线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一定的价值,比如蓝牙技术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这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现在在很多领域中应用蓝牙技术,比如在车载系统中应用,利用蓝牙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蓝牙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短距离通信的过程中,蓝牙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3.2无线通信终端的信息个人化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符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尤其无线通信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无线通信终端的信息的具体应用符合现代无线通信发展需要。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无线通信技术需要技术不断更新,以符合现在无线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现在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中,无线终端的信息个人化是无线通信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3.3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趋势

无线通信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应用的效果不断完善与创新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每种移动通信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根据发展的需要,无线通信技术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满足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首选无线通信技术与蜂窝技术的融合,这是无线技术常用的融合方式,比如蓝牙技术,就是常用的一种融合技术应用,比较适合现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其次宽带固定技术与无线技术的融合,现在人们对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通信的速度快,网络相对稳定。宽带固定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有效提高其结合能力,发挥宽带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紧张中,有助于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其实际的应用能力。最后无线通信技术与视频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这对通信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网络的通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加快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提升无线通信的能力,网络的速度提升与信息技术的相融合,音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现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每种技术的应用不一定有万能的作用,必须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保障无线通信的质量,完善无线通信的职能,无线通信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无线通信技术的起步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其主要采用短波频的传送方法和电子管技术,其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在军用以及海洋船舰上的通信上,知道这个阶段末期才出现了固定电话的无线通信系统。

(2)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起初对它的应用都是在电话系统、电报系统中,它的相关构造已经开始向半导体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频段不断扩大,逐渐的发展成数字化的无线移动通信,它具有很多的优点,替代了以往的固定电话无线通信系统。同时也扩大了使用范围上,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系统庞大、结合领域多样的服务项目和业务也逐渐的被人们所接收。

(3)无线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其发展速度一直呈上升状态,其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且运用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使得无线通信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更好的运用于更多的领域,进入社会的功能多元化、网络一体化、服务综合化的发展阶段。

2、无线通信技术之现状

目前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而且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移动通信技术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全球移动网络3G 状态的发展,3G移动网络可促进业务平台朝向更广、更大的方向发展,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将近90%的移动运营商可提供3G服务,而且我国 3G网络的用户也在持续上升,事实证明,3G移动通信网络在商务市场的占据比重是比较大的,而且其未来市场的发展潜力也是无法预估的。

2.2、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以现代化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无线数据和语音为载体,实现全球通信的开放性,此技术适用于距离比较短成本比较低的无线连接,主要服务对象为移动、固定的终端设备,为其提供数据、信息的接入服务,蓝牙技术的基本数据参数为:传输频段为2.4HGzISM(以公众全球通信频段为基础),传输速率为1Mbps,传输距离为10m。

2.3、无线宽带技术无线宽带技术即是以固定无线通信为基础的宽带接入技术,无线宽带技术在使用上是具有特殊优势的,首先其投入建设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其次无线宽带的接入方式是多样的,虽然其发展迅速优点众多,但是无线宽带技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最主要的是我们无线宽带市场中缺乏统一的宽带接入技术,同时无线宽带的接入频率分配方式不一致,对无线宽带技术进行整理,可得以下几种无线宽带的接入方式:

2.3.1、卫星接入技术此宽带接入技术在房地产、金融行业、教育事业等行业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其可实现互联网的高速接入、数据包的迅速分发,而且此接入方法非常稳定,应用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

2.3.2、红外光通信接入此宽带接入技术的通信传输速率比较高,其速率频率区间在 3MB/s-621MB/s,促进数据的高速传播,其传输距离可达上百米,以红外光为工作波段,既不会需要进行频率波段的申请,也不会影响其他通信系统的运行,通过光学仪器达到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受。

2.3.3、微波宽带接入技术此技术适应的频段在 28GHz 附近,采用“蜂窝式”网络布局,以此降低传输距离过大带来的损耗,同时减少无线通信发射的功率,此技术适应于距离比较近的双向数据、图像和语言传输。

2.3.4、多点微波接入技术此技术应用在多项低频段中,由于其在频率选择上具有局限性,仅限于5.8GHz、2.5GHz、3.5GHz 三方低频段,所以此技术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中的应用比较少。

2.4、超宽带技术超宽带技术是以无线载波为基础的通信技术,此技术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正弦载波,而是利用无线通信中单位比较小的纳秒级非正弦型波窄,以脉冲的形式对数据进行传输,所以超宽带技术覆盖频谱的范围是极宽的,而且可以在低功耗、低程序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

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3.1、不同通信技术相互补充与融合

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使得他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使用领域、传输速率、技术水平等方面,但是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把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捷。

3.2、3G技术不断趋于完善,4G技术进入生活

现阶段,3G技术在完善,4G进入也渐渐的被人们所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3G),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的传输速率,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 o。3G传输语音和数据的速度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线漫游,能够更好的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从而提供多种服务,主要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对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将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4G将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宽带接入IP系统。它很好的融合了现有3G的增强技术,集3G网络技术和无线WLAN系统为一体。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技术在社会上的各种应用范围也是越来越大,使用用户也会日益增多。我国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3、无线通信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效结合

将这两个相结合,能够扩大无线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并极大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基本应用于固定环境中的高速接入。要实现两种技术的融合,开发商应充分结合二者的技术特性以及应用范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目的。

3.4、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NGN的有机融合

就NGN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固定网络会朝着信息化、高宽带化的信息通信方向发展。因此,基于这一发展背景,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传输方式便会得到广泛地应用,从而促进NGN技术的发展。实现系统化的技术整合,促进固定无线通信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充分发挥出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作用。不过,这个发展趋势要经历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将会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不断要求需要无线通信技术自身不断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曹连江.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无线通信技术 发展现状 前景展望 应用扩展

引言: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对应用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元,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实现了人们移动通讯的愿望,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其工作模式上的巨大突破与创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完美的服务体验。以既有的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其未来的应用空间十分巨大。有关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代表,开启了线上交际新时代,便捷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其对通信服务优化的需求。纵观历史,无线通信技术的初级阶段发展主要集中在20年代至50年代,在此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尚未成熟,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加之客观条件的制约,传输速率有限只被应用于军需。此后基本以十年为一个节点,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日趋完善起来,既有技术包括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广域网等,其接入信号包括WPAN、WWAN、LMDS等,满足了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时至今日,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已逐步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通讯领域,实现了移动通信和多媒体的契合运行,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服务体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

二、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

作者基于上述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融合化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不同接入网络必须要满足 不同应用环境的差异化需求,而反观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其与不同的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从这个角度分析来看,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以LIT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高度融合势在必行。如此,不但可以提高网络环境检测,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用户之间的通信干涉冲突,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要重视其与无线网络的完美契合,以此来进一步优化用户应用环境,提高他们的主观服务体验。

2.2个体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用户需求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发展趋势。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化发展需求,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应致力于应用范围扩展,未来将全面覆盖智能手机、无线电脑等,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用户应用,使之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功能价值要求越发多元。因此,未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是信息个体化。此外,缘于接入方式的差异,不同无线通信技g在使用范围、覆盖面积以及接入速度等方面的表现大相径庭。例如,WLAN无线通信技术接入是为了解决高数据传输在距离上的问题,而3G无线通信技术接入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漫游需求。所以,多元化的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应重视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互补性。

2.3创新化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而言更是如此。由于使用需求的不同,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必须要重视与不同行业学科的高度衔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自身应用价值。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创新化,实现了其跨界跨领域发展,为未来更好地迎合时展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本身作出科技革新的产物,其发展对创新有着极高的依赖性,任何时期都应秉持创新原则与思想,按需开发,进而扩展其应用范围,使之成为时代的标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决定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空间。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革新速度加快,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但可以预见的一点是其功能将日趋完善。

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理性剖析其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前景展望,以此推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完善,使之具备更加良好的应用环境。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