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板块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范文第1篇

纺织服装是必需消费品,纺织服装板块具有较高的投资安全边际,呈现明显的防御性走势。今年前三季度,沪深300指数下跌13.69%,纺织服装板块下跌11.85%,其中纺织制造板块下跌11.54%,服装家纺板块下跌12.16%。纺织服装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1.84个百分点。

下半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在通胀高企和产品提价的背景下,销售增速放缓,量价背离趋势显现,但由于2011年秋冬和2012年春夏订货会数据良好,品牌服装类公司具备较强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成本转嫁能力强,随着秋冬销售旺季的到来和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四季度乃至全年业绩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目前,纺织服装行业估值水平在23倍左右。从溢价率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沪深300溢价率仍处高位,达105%,大幅高于历史均值。目前,行业整体内需和出口增长速度都略有放缓,但是全年预计仍可维持平稳增长。原料价格的回落,有利于降低行业整体成本压力,提升行业整体盈利空间。

在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升级的背景下,长期看好品牌服饰业。第四季度是传统销售旺季,品牌服饰涨价幅度在20%以上,同时从各品牌的秋冬订货会情况来看,2011年下半年品牌服饰公司业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确定性强。我们推荐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子行业,如户外行业、家纺行业、童装行业。这些子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品牌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外延扩张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相比其他处于发展后期阶段的子行业成长空间更大。

本期入选的2只纺织品和服饰行业股票安全星级分别是一个三星级、一个二星级,本周我们选择其中的三星级股票鹿港科技(601599)进行点评。

鹿港科技(601599)

静观募投项目进展

鹿港科技是国内针织纱线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各类针织毛纺纱线以及高档精纺呢绒面料的生产与销售,主导产品为“鹿港牌”精纺纱线、半精纺纱以及呢绒面料。公司所在行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位置,受上游原料端和下游成衣厂商的双重议价压力,但公司拥有品牌、渠道、技术三大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7.66%,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4.41亿元,同比增长19.41%。今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同比增加17.43%、20.74%,基本与销售收入增速保持一致,而财务费用略减5.06%。从销售收入、费用控制情况来看,公司经营态势良好,再加上其子公司仍享受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今年为最后一年),今年累计约30%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基本符合预期。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范文第2篇

鲁泰A、雅戈尔

未来十年,我们看好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其工业化初期均将纺织行业作为先导型产业,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如对美国、日本、韩国多年来GDP与纺织工业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步入衰退也标判断,这种好日子至少会到2020年。

永恒产业并非夕阳行业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各类资源在全球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的快速流动已体现了这种趋势。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却难以快速流动,因此,以物流代替劳动力流动的货物贸易快速发展。而吸附劳动力较多、便于运输的纺织品贸易更得到快速发展。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贸易增长幅度210%高出48个百分点。预计2004年全球纤维、织物、服装、家庭布置等的贸易总额将达到3800亿美元。

从长远发展看,纺织服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纺织服装业只能以不断的增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纺织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

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目前西欧、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主要消费市场,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制造中心。

自199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9%,略高于同期GDP9.3%的增长速度。纺织行业全面步入快速成长期始自1998年,是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扭亏解困的政策,加之社会资本对2005年取消配额的良好预期,从而导致纺织行业投资额大幅增长。2003年全行业实现利润444亿元,为1998年的51.6倍。未来,预计上升势头仍将长期延续。

产业优势突出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耗能、高就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出口创汇等特征符合中国国情。同时,纺织行业的内生性增长强劲,中国企业消化和传递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失业率高,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少,能源短缺;“三农”问题严重;高科技领域落后,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现代化发展,即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

而纺织行业的特点是:1、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纺织业1876人,服装业4464人,是全国工业平均数932人的2.01倍和4.79倍。发展纺织服装业符合劳动力过剩这一国情。2、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2001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标准煤),纺织业为1.93,服装业为0.48,分别是全国工业平均数的59%和14.7%。在漫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除印染环节外(目前新技术已逐步克服印染带来的污染),基本对环境无破坏,属于“绿色产业”。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城市把服装制造列为“都市产业”也说明了这一点。3、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2003年纺织行业消耗天然纤维620万吨(棉、麻、丝、毛等),涉及到1亿农民的生计。目前约有1300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一个农民从事纺织业,其放弃耕种土地的机会成本,中国是0.2公顷,美国57.4公顷、法国19.6公顷、墨西哥2.8公顷、土耳其1.7公顷。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可推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以解决“三农”问题。4、是出口净创汇的主力。2003年纺织服装出口净创汇645亿美元,是全国净创汇255亿美元的2.53倍。意味着扣除纺织服装出口外,全国进出口贸易为逆差394亿美元。

由此可见,纺织行业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

国际竞争遥遥领先

纺织行业亦是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最为突出的行业。

首先,中国具有充足的原料资源。中国纤维产量从1980年的347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2000万吨,已占世界的30%。其中棉花、化纤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6%和28%,居世界第一。其他纤维如苎麻、蚕丝、羊绒产量占世界80%多。其次,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强大的上下游配套生产能力。从上游的纱、布,到下游的服装及各类制成品,中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与竞争伙伴印度和墨西哥相比,前者的纱布加工能力很强,而服装的生产能力很弱;后者正相反,服装制造能力强但面料基本靠进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极大成就了纺织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据2000年世贸组织的有关报告,中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分别相当于日本的2.64%,法国的3.81%,美国的4.85%,韩国的12.97%,墨西哥的31.36%。中国劳动力不但“价廉”,而且“质优”――中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

至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已有十年时间,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差距日益加大。如果考虑香港大部分为国内转口贸易,中国更是遥遥领先。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临后配额时代的历史性机遇

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配额限制的取消将成为中长期的一大利好。

纺织品服装协定(ATC)中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十年间,分为四个阶段在世贸组织成员国间取消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2005年1月1日为最后阶段,所有配额限制(占49%)全部取消。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恰逢配额取消的第三阶段,美国欧盟共取消了87个类别配额,导致中国纺织业出口额从2001年的533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04美元,两年增长51%。2005年欧美还有126个类别取消,分别占欧美进口纺织品的60%和61%。美国取消配额的额度约760亿美元。

多年来在世界纺织品贸易总额中,配额市场占近70%,非配额市场占30%多;而中国纺织品出口仅占配额市场的5%左右,占非配额市场近30%;在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中,向配额市场出口占25%,非配额市场占75%。这两组数据说明,中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严重束缚。如果按照中国在非配额市场的占有率推算,200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据世界银行测算:2005年配额放开后,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由2002年的17%扩展到45%。

出口将拉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范文第3篇

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其中涉及的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上调幅度为2个百分点,化纤长丝和短纤的上调幅度为8个百分点。

评析: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从影响面和本次调整的幅度看本次政策的出台略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从静态测算,出口退税率的上调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上调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将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直接增加为利润。07年国内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一般贸易占70%左右。07年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9221亿元和1159亿元左右。按我们预测的08年出口增长15%、行业销售收入增长15%、利润总额增长12%的水平,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2个百分点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27亿美元,以汇率6.8计算,行业利润将增加184亿元人民币,因出口退税增加的利润占行业利润总额的14%左右,利润率将提高0.6个百分点左右。以上是以完整年度为测算周期,且将所有纺织品均纳入上调范围,未考虑可能被进口商可能分享的部分利益。

短期看,本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行业利润和出口的影响将是直接正面的,特别对大量涉及本次调整品种的濒于倒闭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可能又提供了喘息的机会。短期将为行业创造交易性集会。

但从长期看,我们认为并不利于行业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只有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才能提升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和竞争力。

对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出口比重高的公司受益最大,辅料类公司受间接利好,内销品牌企业基本不受影响。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范文第4篇

纵观2008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受国际市场萎缩、成本压力上涨、人民币升值、资金环境趋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陷入重重困境。为了扶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措施(如下表一)。但国家前几次对纺织行业的扶持政策,没有能更好地促进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原因,历史优惠政策,“普惠制”即全行业受惠的特点非常明显。由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种种如进入壁垒小、小企业众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在需求严重下滑的状况下,这些优惠政策明显还不足以也不可能足以给予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以足够的支持。但系列措施确实给纺织服装大型企业减轻了许多压力。大型纺织服装在研发能力上具有小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技术改造、管理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遇到了较好的机遇,只是由于转型时间尚短,对扭转整个行业困境难以即刻见效。如今,《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将由“普惠”转向“扶优”。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调出口退税率使所有企业受意外,其他规划大多体现国家“扶优”的方向。

本次国家出台的《规划》,备受市场关注,最终政策内容与市场预期较为一致但稍显保守,虽涉及行业层面广泛,亮点不多。追溯原因,规划将解决行业当前困难和促进行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一同考虑,这将可能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历史性机遇。但最终由于过于宏观所以没有能够很好地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力度略低于预期。如无意外,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有后续政策支持,至于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规划》细则拟定,后续政策及政策推进状况。观察《规划》基本内容会发现其与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十分相似,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是对“十一五”规划的精练和强化,重点突出了行业严峻现实下的政策导向。整个振兴规划既提出了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稳定出口,启动内需,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的扶持等也体现了行业中长期的政策导向,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等。笔者认为,此次国家出台的《规划》醉翁之意不仅仅在应对金融危机,更是剑指整个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必然之举。

本次《规划》围绕“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业集聚,提高水平”的原则展开,规划内容可概括为“四个调整,一个支持”。根据笔者的理解,对《规划》有以下解读:

1、再次提高行业出口退税率是《规划》中的实质内容之一。本次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出口退税率的再次提高对于减轻行业出口困境或改善相关出口企业的经营形势有一定的支持,尽管上调的幅度与此前市场的乐观预期有一定差距,但不排除后续进一步上调到17%的可能。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近期陆续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120项政策细则,近期坊间盛传,有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透露,工信部向中央决策层建议将出口退税率回调至17%,退税范围包括第十一大类50章至63章中的纺织品服装和第g4章中的家用纺织品。另,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3月1日举行的第华交会论坛上也表示,国家将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外贸相关政策措施,包括继续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加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纺织品和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在610万人和410万人,分别占工业就业人数的7.5%和5%,纺织品服装行业每出口1亿美元,就能解决3680个就业岗位,对于缓解如今的就业压力十分有效,行业重要性不待言,所以将出口退税率回调至17%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看来,出口退税对于增加企业收入,渡过难关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最有效也是最快见效的手段。

行业出口退税率在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分别上调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此次再上调1个百分点共计4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密集上调在D9年对行业出口会有一个累计的利好效应。根据东方证券研究所的测算,假设09年全行业出口同比下降10%,利润下降5%,收入同比持平,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对2009年行业的利润增加将在12.55亿美元左右,以6.5的汇率计算,对09年行业利润总额的提高幅度为7.55%,对行业利润率的提高为0.2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对缓解行业企业压力有很大裨益。以上的测算是理论值上限,并未考虑外商分享的利益部分。考虑到最终落实至具体公司,贸易出口比重高、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受益最大,辅料类公司间接利好,内销品牌企业则基本不受影响,对各公司实际业绩的影响视其产品议价能力而定。

2、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行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是振兴规划的另一实质内容之一。本次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该政策充分体现了规划“扶优”的导向。笔者认为最终可能受益的只能是少数基本面良好的企业,仅限于上游纺织领域具有规模、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以及下游服装领域具有良好品牌基础和营销渠道潜力的民族品牌公司。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类似于完全竞争行业,很少有公司拥有其子行业的定价权,上市公司也大多是纺织公司和服装公司分开的。可以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不景气在一定情况下是由于其产业链的割裂而产生的。在原料―设计―加工―产品的链条中,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往往只拥有其中一个到两个节点,而拥有设计和品牌这两个节点的品牌类服装公司的平均销售毛利率要高出加工出口类服装公司的4倍多。

由于纺织行业是较为成熟的行业,原料的创新和话语权只是企业的低级核心,因为替代品较多,可再生性强,弹性系数也较大,单一的原料生产企业无法在经济危机面前继续良好的生存下去,单一的加工企业替代效应更大,无所塑造核心竞争力,因此产业链的完整与否对纺织服装公司尤其是处在产业链高端的品牌企业十分重要。因此,把握这次《规划》的五大方向,要转移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品牌附加值,增强国内服装企业品牌

概念的产业升级上来。由此看来,今后一段时间政策面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这个结论是考虑到中央财政和投资的有限状况以及行业内企业众多的现实,笔者认为最终落实到具体企业的企业数以及资金数额都不能抱有太高期望,因此也不会根本改变企业的经营情况,只是对相关企业更好地抵御行业困境、更好地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产生一定的帮助。可以预见的是优势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套用一句话可以说“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品牌可以先站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企业、其他产品,逐步达到共同强大!”

3、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是药石难及的膏盲之处。“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值得中小企业庆幸的是中央在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方面有专门的措施,但具体措施难以期待。虽然2月中旬开始,作为行业主管机构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几乎调动所有高层参与了全国145个产业集群地的大规模调研以求为推进落实国家金融信贷政策提供更乡野的决策支持。但解决融资难,不能只靠中央支持,也不能依赖地方的积极性,受融资平台的限制,最安全的方式是调动行业内部企业自己的积极性,企业自发组织互助形式的担保基金,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做得比较成功,值得借鉴。

4、产业用纺织品必将成为重点扶持予行业。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占比较低,2007年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重为53:33:14,远低于欧美国家40%左右的水平。此外,目前产业用纺织品集中在服装用非织造布领域,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也是急待解决的困境。《规划》的推出有利于从政策上扶持和引导产业用纺织品子行业的发展。目前上市公司中主营产业用纺织品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欣龙控股、福建南纺和神马实业,但2008年普遍亏损,产品毛利率也较低,上述公司将是《规划》的直接受益者。

在中央加大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大背景下,产业用纺织品(土工布、过滤材料,防水材料、包装材料,卫生吸收性产品、空气过滤材料、医疗卫生用品及劳保文体用品等)的需求前景值得期待。

5、优化区域布局是重要内容。提高东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行业布局调整的一个重点,东部沿海地区今后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目前也是很好的优化区域布局时机。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近期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明显高于东部,已经体现出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正在帮中西部产业集群做规划,以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6、对未来走势的期望不要过高。虽然《规划》第一条就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但即使采取类似于家电下乡等方式刺激农村和低收入人群消费,由于品牌服装价格较高,农村人群并不是消费主体而难以产生影响,且专项资金中关于“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过于笼统缺乏细则支持;对于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单单只是农村市场的缓慢增长则并不足以解决当前的困境。尽管自2007年开始,内需首度超越出口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3-5年内,内需增加的消费量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出口放缓甚至下降带来的缺口。

加之,由于之前对《规划》的预期,已经透支了部分能量,企业上升的空间不大。自2008年12月起至今,纺织板块累计上涨26.79%,跑赢大盘15.54个百分点,部分股价较低的个股涨幅甚至超过100%。已经基本反映了规划的能量,短期内不排除板块继续上涨,但结合行业的基本情况,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产业市场,短期内的爆发都难以实现。

根据统计数据,10年来中国纺织行业首度出现负增长。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金额达到227.5亿元,同比增加99.85%,有2/3企业亏损或正处于亏损边缘,行业转亏为赢尚需时间与时机,盲目的乐观只会恶化窘境。

7、对未来走势不要过于悲观。虽然从2008年12月份数据来看,纺织服装行业颓势未改,固定资产投资跌入历史低谷,纺织行业尤其明显,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PMI指数来看,纺织行业2008年12月份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创出新低,行业指数仍继续下;采购指数和原材料存货指数2008年12月却已开始小幅反弹,显示企业已经开始储备生产资料。特别是在1月份国内整体出口锐减17.5%的情况下,服装出口却逆势上扬,出口增幅达5.7%,令人眼前一亮,相信行业转暖已经可以期待。

服装行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订单指数和采购指数也持续创新低,但原材料指数2008年12月止跌回稳。观察全球纺织服装资本市场,估值水平涨跌互现。美国09年PE回升到11倍左右;全球估值水平从11倍上升到目前的11.5倍;欧洲则从13倍下降到目前的11.7倍;亚太区服装业估值水平从10倍上升到13倍;A股已累积反弹超70%。不论从资本市场,还是从统计数据或指数看,行业转暖的趋势已界显现,对于未来,我们不乐观但也不悲观,客观的看待行业走势,才能更好的应对目前的现状。

后续看点:

1、行业实施细则。行业主管机构纺织工业协会需要掌握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要中央政府部门支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振兴的具体实施细则。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还有海关、环保、劳动就业等具体领域,究竟如何支持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了实施细则,国家出台的振兴规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规划》的具体效果还要看细则。

2、企业层面的对策。翻手危机覆手良机,解决企业危机,靠天靠地都不是好企业。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优势的品牌企业开始了行动,纺织服装行业中更多的中小企业,要团结起周围的中小企业进行自救;行业中更多的大型企业,要积极的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整合优良中小企业。行业中的出口企业,也要更积极与内销企业互学互助。稳定的行业基本面并不能只依赖大型企业,更不能仅仅依赖中小企业。

纺织服装板块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业再造 产业细分 市场对接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规模扩张转为效益提高,在效益引导下,行业内部分工、产业链迅速转化,产业集聚方式由原来的规模效益转为技术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业的发展空间更加清晰,它要求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催生高职、企业在人才、专业、生产、研发上的内生机制,这可以说是高职内涵化发展的新内容。

这种内生型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表现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新构建,因此,势必引发高职教育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要求高职内涵化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转移”中调整产业结构,是目前我们在“工学结合”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产业链,无论是面对产业转移,还是承接产业转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最先转移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产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而对于浙江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已经不是“船小好掉头”的承接产业,而是“转移”与“提升”的“腾笼换鸟”,因此,对我们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对接”要求。从“承接”到“对接”,从“制造”到“创造”,关键就是教育体系的“对接”和“创造”。

二、产业“腾笼换鸟”与行业结构专业化

1.横向产业面上拓宽,纵向产业链上做精,并不是传统产业就一定要转移,高职教育对接对促进行业升级具有很大的意义,“产业没有优劣之分,区别在于技术工艺”,高职教育的对接使得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纺织这样的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就是要把纺织产业的低端环节转移出去,实现了在棉花基地就地收购、就地加工,专门供给在宁波市的纺织厂使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仅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避免了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可以向技术水平更高、工艺更为复杂的纺纱进军。

2.专业拓展,行业升级。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宁波已形成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通过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等办法,把那些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占用的“笼子”腾出来,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引导和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提升,达到“印染减量提质,织造控量提质,化纤稳量提质,服装增量提质”。

3.工学并重,筑巢引风。纺织业的提升发展,需要搭建多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为此,政府扶持成立了高职院校,引进科学研究机构,大力发展壮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测检验、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推进地方经济上取得显著成效,高职教育完成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目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三、宁波的纺织服装业现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经历从区域经济向全球板块经济的过渡,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参与新经济秩序的建立。还要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企业渡过难关甚至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再造竞争优势。一是要拥有差别竞争能力。即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以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二是要拥有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可持续的竞争能力来自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必须重视培育、发展和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三是要拥有创新能力。再造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在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组织与制度、以及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上全面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现状和深化改革的要求。

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与市场对接。所谓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能够超越或优于竞争对手的方面。这些“超越”或“优于”的根本在于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同等价值条件下的低成本或同等成本条件下的高价值,而且这些“超越”或“优于”还必须能够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水平高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首先,“职业”,开始从企业内部同构向专业化分化发展。经过产业集聚,企业在粗放的规模发展之后,开始构建自己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体系。行业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新的行业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则上的,因此,企业成为社会劳动制度改革的缔造者地位逐步清晰,以适应社会普遍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有规模效应的优势,也有与市场脱节的不足。依托产业、行业化发展,宁波提出了把学校办到企业、车间 的策略,但是,如何加大市场对接,对宁波的纺织服装提出了市场机制深化的要求。目前,宁波涌现了新的行业细分,加强了产业的差别竞争能力。企业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以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宁波纺织异军突起。开发和衍生多种强势产品。

根据宁波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宁波开始转移原材料基地,已经表明纺织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加工、品牌化竞争已经开始。因此,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不断培育、发展和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个意义上,宁波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完善和落实教育、科技、文化要素参与权益分配的政策,强化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加强舆论导向,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改善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科研投资,提供科技支撑平台,形成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对接和互动;加大对孵化器的扶持;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大对重大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扶持,从而深刻揭示出浙江的产学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力”,甚至具有“内在动力”和“原动力”的重要作用。

随着浙江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重复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市场体系成为企业的重要依靠对象,重点体现为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市场竞争,就是将市场,比如义乌、绍兴,纳入产业链延伸、产业群构建的主线,以技术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加快促进市场依托向合作开发延伸,在宁波品牌内涵化建设上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专业和国家项目,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构建龙头骨干作用的集团模式,吸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以上的探索机制作用下,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技术更新体系,推动新技术服务的发展,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最终形成纺织服装在新技术、新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