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工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第1篇

(一)总量规模不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和服装第一出口大国。同时,国内纤维消费量也已占全球总量的1/5,成为全球纤维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004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达2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纺织全行业年销售值约达26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9万户,销售值1.548万亿元;全行业从业人数约1800万人;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97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的15.96%,贸易顺差达805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商品贸易顺差总额的243.94%。

(二)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东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5省市纺织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5%左右,利润占85%左右,出口额接近80%。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缓慢,困难企业比较多。

我国纺织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经济规模明显的行业平均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低。以涤纶为例,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工厂平均生产能力分别为我国的3.5、12、30、35倍。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先进国家(地区)企业化纤人均产量约是我国的5―10倍。

(三)工艺、技术装备差、产品开发能力弱、品种结构偏低

纺织产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以及纺织和染整工艺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我国纺织业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不能适应后加工产品的要求,制约了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现有棉纺纱锭中,上世纪90年代先进设备约占40%,80年代及以前的设备约占60%。我国纺织生产总体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技术。

我国纺织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纺织业发展的一项瓶颈。多年来,影响我国纺织产品上档次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深加工,后整理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同时,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如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新合成纤维技术、新溶剂无毒纺丝技术,更为滞后,有些仍属空白。

工艺、技术装备差、产品开发能力弱,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结构偏低,我国纺织品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此外,在品牌与市场销售网络方面的差距更大。

二、主要的问题

(一)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但高增长是在高投入、高消耗的基础上取得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2003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98.6亿元,同比增长66.7%;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高达1179亿元。二是原料消耗高,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1―2倍。但我国纺织工业的总体产出水平不高,纺织大国“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以产品销售数量与销售金额的比重计, 2004年1―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销售额却占了22.7%。而同期,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数量远超过美国,但金额却仅占18%。

(二)生产与可供资源的矛盾突出

纺织业基本上属于资源加工型产业,原料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在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可供资源上存在较大的缺口。一是国内天然纺织原料的可供能力和数量波动大,并有较大缺口,需从国际市场进口。近年来,国内企业多头采购,竞相抬价,导致原料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二是化纤原料,虽然后续加工能力强,但原料本身的生产发展滞后、供应缺口大,进口依赖性强、成本高。

(三)环境污染与治理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边污染,边防治”的政策;同时,环境治理基本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这种传统控制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费用高昂,且收效不大。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与治理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发达国家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挂钩并作为新贸易壁垒的做法,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了严峻挑战。

由于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和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按其环保标准,我国纺织服装业相当一部分产品存在环保问题,极易遭受技术壁垒打击。2002年以来,我国纺织品遭受到的各种技术壁垒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贸易保护会以更多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过剩和低价竞争。外延式数量型的增长方式和产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直接后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过剩和低价竞争,并进而导致原材料的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短缺。

三、对策建议

(一)突破技术创新瓶颈

多年来,影响我国纺织产品上档次的关键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主要的瓶颈是企业规模小,创新开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为此建议:一是组建大型纺织集团。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巳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并在集群内部开始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因此,在这种产业集聚基础上,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促进集群内部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一体化,以及出口型集群的跨国兼并(使我国的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销售渠道优势互融互补),形成几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纺织集团。二是实施关键技术专项计划。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纺织行业协会确定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全方位招标的形式,吸纳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力争使我国纺织产品在深加工和后整理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大力营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以大型纺织集团为依托的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并建立与区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提供共享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检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冲破贸易技术壁垒,尤其要尽快推出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二是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检验系统。三是有关部门可考虑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彻底改变我国纺织品的数量型出口和过度低价竞争状况。

(三)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推行清洁生产

一是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允许浓度标准。二是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三是适当扩大排污收费的征收范围。四是加强监管。不治理污染的企业要接受高额处罚,当企业无力支付或以各种手段逃避支付时,要责令关门。五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纺织工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并把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取得实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

(四)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纺织企业走资源节约和区域协调的发展之路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字: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方法

一、施工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是施工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施工企业经营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对复杂,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施工企业工程多、施工周期长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复杂化。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形成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有效的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保证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二)能够促进施工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将施工企业分散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起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严谨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来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再加上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充分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来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能够有效防范施工企业的风险

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类的风险和问题,只要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企业面临风险的防范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于风险的有效评估,加强对于企业内部薄弱环节的控制,提高施工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能够使得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现状

(一)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认识的偏差

虽然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上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在重要性的认识上施工企业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施工企业的管理层普遍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略了内部控制需要施工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并且许多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常年不变,没有根据施工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改进或者创新,使得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能够起到实际的效果。

(二)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设立内部控制的专项部门,内部控制往往是由各个部门单独制定,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狭隘性,不能对于整个施工企业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过于侧重于事后的控制,对于风险的事前控制缺乏。对于组织结构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置和员工职责分工并不明确,使得员工无法可依,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并且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使得施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缺乏监督和控制,大大加大了施工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具有投资数额较大、工程周期较长、工作难度较大等特点,并且由于经常是露天作业的,收到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着多种风险。有些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还需要进行高空作业、危险作业等等,更加增加了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但是目前许多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都相当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导致了施工企业风险的普遍发生,造成了项目成本的增加,资金的流通不畅,进而引发了财务风险。无论是从工程的前期的招标活动,期间的建设活动以及事后的决算、结算活动若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都会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

(一)施工企业应当树立对内部控制正确的认识

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由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制定,并且由企业的全体成员进行参与的一项严谨的控制程序。因此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于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要赋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施工企业要对于全体员工进行教育,让每个员工了解到内部控制不单单是财务部或者部分人员的工作,而是每个员工的职责。企业可以分批进行组织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可以编制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的手册,包括岗位责任的制度,业务流程审批制度,权责的划分等等,让员工更好的学习和了解。

(二)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在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上要进行制度的规划建设。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贯穿于企业的投标到施工,体现在从预算到决算的各个部分中。在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要建立科学的控制制度,例如预算控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内部审批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只有完善了这些组织结构的制度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合理进行施工企业的权责制度的设置。合理权责制度的设置,要根据施工企业的目标和职能任务,明确施工企业中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权责,使各个部门和人员都能够各施其责。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权限的设置要更加细化,例如造价人员进行成本策划、编制投标方案;财务人员负责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工程人员负责工程进度的管理等等。在职责权限的分工中要考虑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工程的全过程都能够被有效的控制。

第三,要设置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是营造公平、合法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能够判定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管理制度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它是一个独立的评价机构,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受到企业最高层领导的直接管辖,来保持其独立性。

(三)加强对于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手下市场恶意竞争、市场机制、本身管理模式的影响,施工企业不可避免的在生产经营中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一套覆盖整个企业的、健全的、有序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对于面临的风险做到事前预防,发生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具体的措施有,在进行投标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科学的进行招标项目的筛选;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全程的风险监控。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

施工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体制也需要由人进行执行和操作的。假使有了严密、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是非常低下的,也无法将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出来,内部控制制度仍旧是一纸空文。所以要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其员工的素养和道德素质是相当关键的。因此施工企业要经常性的对于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灌输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使得员工的素养不断的提高。施工企业还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更加具有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素养,才能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开展和实施,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不断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不断实现其发展战略。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且予以纠正。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以及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才能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桂花.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存在问题;思路;青海湟源

目前,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逐年增多,现有多种主要病虫鼠害种类,病害主要是:杨树烂皮病、杨树煤污病、青杨叶锈病;虫害主要有:杨白蚧、蚜虫、大青叶蝉、灰拟花尺蛾、桦树卷叶蛾、杨柳小卷蛾、柳沫蝉、锈斑楔天牛、杨干透翅蛾、杨木蠹蛾、沙棘木蠹蛾;鼠害主要有:达吾尔鼠兔、高原鼢鼠。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面积为.万hm,其中鼠害发生面积为 .hm,病害发生面积.hm,虫害发生面积.hm。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鼠害和锈斑楔天牛,其中达吾尔鼠兔发生面积 .hm(中度发生面积 .hm,重度发生面积hm),高原鼢鼠发生面积 hm(轻度 .hm,中度 .hm,重度 .hm),锈斑楔天牛发生面积.hm(轻度hm,中度hm,重度.hm)。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湟源县现有森防站个,共有职工个,其中高级工程师名,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名。年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方案与标准,已完成了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近几年,国家又在防控体系和检疫的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改善了湟源县森防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湟源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和检疫水平,基本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

.植物检疫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蔓延的预防性措施,对促进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做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源头,检疫工作是林业检疫工作的关键。随着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源头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执行产地检疫的申报制,结合“两证一签重点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年均检疫个类出圃苗木余万株,检疫林木种子t以上,产地检疫率达到了%以上。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湟源县林业生产和绿化建设的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全县中心测报点设立监测点个,一般测报点个,监测布局合理、均匀分布,监测覆盖率达%以上。测报水平和预警能力逐年提高,全县每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多期,份左右,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准确测报率每年达%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湟源县各类数据、信息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如性信息素、诱虫灯等,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木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综合防治和工程治理的理念,开展杨树工程治理,使杨树天牛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每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hm,无公害防治率达到了%以上,成灾率控制在%以内,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科学技术研究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湟源县先后开展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锈斑楔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另外,湟源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防体系建设仍与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森防机构建设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森防网络体系,森防机构建设与森防工作往往脱节。二是基层人员少而

  

且不稳定,防治手段落后,特别是乡村无防治技术人员和森防器械。三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仪器设备等,无公害防治、抚育防治技术推广跟不上。

防治思路

.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理顺森防机构,提高森防部门执法地位,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建立乡级森防站,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执法、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以形成县、乡、村防治队(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伍和防治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要保证企业自身免遭损害,还应该把对公众的危险降到最低。地方供电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与国家电网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全管理风险高,建议逐步纳入国网一体化管理,逐步改进安全管理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如何在新时期形势下援助地方电网保证安全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杜绝和预防各类电力生产恶性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地方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责任心不强.维护和运行人员素质不高

供电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职工素质和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供电企业员工结构复杂,整体素质不高。但在实际安全管理中鉴于人情、关系等原因,不敢真抓实管,使安全工作落不到实处。

1.2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不具体.流于形式

(1)重效益,轻安全生产的思想始终在有的地方供电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中占主导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年度任务上,而对抓落实不够,不深入,讲的多,做的少,号召多,检查督促少,流于形式。没有建立一整套层层包干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事故的奖罚避重就轻。

(2)轻视作业现场过程风险管控。大多数电力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生产作业现场过程中。一些地方供电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过多的管理技术力量投入到现场监督管控过程中,导致现场监督缺位。

(3)工作负责人职责不清楚也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执行工作任务时,工作负责人不能只安排工作,自己不履行职责,不在工作现场实施监护,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4)经常性的安全专题教育抓得不够。重技术培训,忽视安全专题教育,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5)纪律松弛,管理不严,有章不循,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供电企业由于效益不高,在安全生产器具的配备、维修,试验未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安措资金的投立较少,导致现场工作时安全措施无法完全布置落实,该挂的接地线不挂,一些试验到期的验电器、绝缘操作杆不按规定校验。

1.4安全专项活动开展少,宣传力度不够

缺少开展大型的安全专项活动,不能使安全管理理在员工群体中入脑入心;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即使开展上级组织的大型安全活动也是走走过场。

2.提升地方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地方供电企业最终应纳入国网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实现现代集约化管理。传统的安全管理理论是与企业管理理论同步发展的。早在二十世纪初,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生产事故频繁发生,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学者就从事故的角度出发,开始对安全管理进行研究。逐渐产生了海因里希安全法则、多重原因论、事故树分析法、等等安全管理理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安全管理更加强调管理的现代化,包括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出现了安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全面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管理等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推动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必须加强将安全风险管控摆在重要位置。只要控制了事故风险,减少了现场有章不循行为,就能预防事故发生。

必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三大机制”和“三大体系”,即安全生产的运行、约束和动力机制。“三大体系”是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与单位党群系统机构设置相同,包含单位工会及共青团机构;以生产副总为首的技术保障体系,主要由单位技术主管部门和各基层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以上级安全监督部门为首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包括各级独立的安全监督机构和专责安全监督员。目前强调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两大体系,实际上是把安全生产的三个保障体系统称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但三个体系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监督,落实重大倒闸操作现场、重大检修施工作业现场、重大隐患处理现场管理及专业技术上岗到位,将现场事故风险降为0,重大现场上岗到位人员既包含保证体系人员,同时又要包含监督体系人员。

加强安全基础管理,班组是企业的基本细胞,必须加强班组的安全工作,开展好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落实全过程录音制度,班前会、班后会等建立起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近年来重庆市公司提出的“黄马甲”、“风险提示牌”“小毛说违章”等提升了安全文化氛围。万州供电局建立起“行动后反思”安全日学习机制,打造起全新的安全文化。

创新安全生产管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善意的法律制度为武器、以打造高执行力的队伍为保障、以事故防范为目标。

3.安全管理体系创新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09000和IS0 1 4000等标准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机制,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控制各种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有效的管理体系。因此,安全管理体系创新必须与超前预防结合,达到有序可控、长治久安的目的。

在重庆市电力公司统一指导下,万州供电局开展了以“追根溯源反违章,防微杜渐治隐患”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活动要求,各级领导贴近一线,深入宣传发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创新工作举措,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通过活动的开展,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提高了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落实了电网安全风险差异化控制措施;建立考评机制,强化了隐患治理,体现出重庆公司的“抓基层、抓基础、抓基本功”的安全管理特色。

在今年的秋检中,万州供电局结合新的安全管理体系,提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加强秋检安全管理,杜绝各种违章行为,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标准化作业,为秋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秋检和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现场到岗到位要求,严把现场安全关。加强大修、技改现场的全过程管理,推进大修技改工程按期完成。加强应急管理,重点关注主设备安全,杜绝变电设备带病运行。严格执行检修计划,及时完善相关手续。

纺织工业现状范文第5篇

看过纺织振兴规划,最令我感慨的是,国家已认识到纺织业的重要性,并把纺织业提高到“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这样一个高度,尽管离纺织业作为基础性的产业的认识还有差距,但仅这一点认识上的转变,纺织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必将会有所改善。

纺织振兴规划充分分析论证了我国纺织工业现状、长期积累的四大突出矛盾以及金融危机对产业的五个方面影响,确立了总的指导思想。

其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采取措施,稳定纺织工业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纺织工业对就业和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纺织振兴规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我用“45710”来表述,即:四项原则、五大目标、七点任务和十条措施。

四项原则:一是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二是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三是自主创新、技术改选和淘汰落后相结合;四是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