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子基本技能 课程开发 数字化资源 共享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1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2011]202号),面向示范学校提出了提高示范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在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类专业规范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在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与课程开发理念,以一个高起点的平台推进《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核心课程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示范校项目电子类重点建设专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进《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核心课程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全国中职学校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研究内容
《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和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实训必修的专业核心项目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该课程的开发采用以项目化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创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项目化作品为任务目标,摆脱学科体系的约束,让学生完全投入设计作品的主体角色中。
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课程相应项目。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开发出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学习、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经验和调研论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工程实际,大胆整合课程结构,并在前期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合一,理实合一”的教学实践活动后,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学实施、教材撰写和数字化资源开发。在深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用典型项目,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夯实课程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出可行的建议,不断开发出完善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创新型教材。将电子技能的理论和技术分解到各个项目中,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开发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核心课程教材,使学生很快能看懂,便于学习,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分析学生的学情、消化职业需求反馈、对实训项目硬件进行开发与调整、收集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探讨实训教法、分析实训教学得失等大量的工作,形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体例格式和分工。通过努力,编写出适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的课程教材,与创壹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出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编写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PPT 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按照要求的脚本格式,认真分析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的技巧、讲述的方法编写成脚本,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壹软件负责视频剪辑、动画设计、配音等处理,形成交互式教学课件。创壹公司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三维互动虚拟教学软件,实现典型电子技能实训项目的仿真教学。师生是数字化资源库的使用对象,师生的评价和反馈是检验数字化资源库开发成功与否的尺度,只要师生满意且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开发就是成功的。
经过几年来的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研究,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学生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架构基础上,梳理出电子技能实训教学的“程序化”运作步骤和实训方法,开发出一套面向学生的课程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库,提炼出适合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切实提高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电子技能与实训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
教师应根据电子基本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借鉴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完善实训教学“程序化运作”模式和规范,明确实训教学四阶段。按照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确定《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项目,保证项目符合现代职教体系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注意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从分析学情入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吸引力,走内涵式发展、质量为第一本位之路,确保电子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质量第一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培养合格的电子技能操作人才时,首先要满足硬件条件,借助良好的课程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遵循训练原则,将训练课题和活动结合起来。在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的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总体是合适的,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
(二)教材编写与数字资源开发要服务于教学一线
根据《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的课程特点,教材参编教师与凤凰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将课程上难懂及不可视化的内容,做成模型、视频及图片等,合理、直观地呈现在网页中,并通过网页导航设计,处理好网页之间及网页内部内容的排序分布问题。对于课程需要上网的资源(如电子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师资队伍、教学视频、题库等),能起到精品课程先进性、示范性带头作用,又是合理优化的处理,达到易于学习和使用的效果,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们与凤凰创壹软件不断合作、交流、讨论,建立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我们在《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网络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应用层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差是事实,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更有逐渐恶化的趋势,如何保证开发出来的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对象,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因材施教方面还缺乏较系统的具有学术权威的政策层面的研究,虽然关乎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已重视并涉及研究与实践,但着力点远远不够,解决效果也不显著。根据职业教育出现的这种新情况,面对目前学情的新变化,应将分层次因材施教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研究一并纳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之中。
(三)建设研究的方向要契合示范建设总体目标
实践研究和示范校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融为一体,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教学的教科研层面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研究、实践和资源开发,运用集体的共同智慧和学校成果开发出《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及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脚本。力图通过后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给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工具,给学生提供网络化学习平台,为有效开展实训教学、着力提高技能培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提高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效果诸方面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研究有力推动了示范校建设成果的整合、推广,有效引领非示范校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也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以教材为核心,继续完善数字资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不只是一本教科书,它应是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库。只有加强教材开发,建立一个具有教与学、实训与实验、技能训练与大赛、自测与等级考试等功能的“以教材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库”,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与创壹公司合作,将“互联网+”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多元化数字资源库。本次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基于校内使用、软件开发、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在专业层面上,考虑到综合性实训考核平台的建设,如技能大赛、等级考试及全省学业水平测试系统的对接等问题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开发。
总之,要强调校企合作,始终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尽可能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把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到《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学和管理中,深入探究其正确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在现实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促进课程标准的确立、教材的定稿和后期网络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以定性分析和实践归纳为主,综合运用发展学、教育学、电子电工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利用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组织开发出教材和数字化资源脚本。对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和进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调研,提炼精华,找出不足,改进反馈,使《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及网络数字化资源不断得到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为体现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配合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我校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开发。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对应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手动加工、机械零部件的装调为主线,以典型工件及零部件为载体,设计了15个来源于企业和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经过教学化改造的工作任务载体为教学项目以承载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校本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持共享、优质内容共享、教学设计思想的共享,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建设效能和效益的最佳突破口。
二、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数字化教学软件功能设计
(1)漫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认识现场环境,认识现场设施、设备,认识现场安全生产,使学生获得良好感知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演示功能
此功能可以将教师难以讲解的机械内部结构及运动原理生动逼真地用三维动画形式动态展示。使操作者熟悉操作程序,了解操作过程逻辑关系;熟悉工具使用及安装拆卸顺序关系;高度重视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及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互动功能
此功能利用鼠标、键盘的操作,对屏幕画面仿真实物实施自主操作,实现实操实训前的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充分记忆。
(4)考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的信息化;实现验证学习能力,突出核心技能点;考查核心技能点操作是否科学、合理、灵活,是否符合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
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与校本教材内容相配合,前九个项目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训内容;后六个项目是典型的拆装实训,在设计软件功能时,将前九个项目定义为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后六个项目定义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
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的漫游功能,带领学生畅游在壮阔的机械装调场景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安全文明生产图文并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意识;利用软件的演示功能,清晰展示工量具的结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教师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脱出来。项目的实施是重点,为便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软件设计了“教师教一教”“学生做一做”两个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工具选择能力。该软件主要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的漫游、演示、互动功能,既便于教师的教学,又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遵循中职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勇士闯关、拓展提高四个功能模块。
获取新知功能模块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重点:部件的装配、精度检测与调试。软件利用装配图的识读、装配工具的选择、装配工艺的确定、装配工作的实施、装配精度的检测、试车六个装配步骤作为工作按钮,帮助记忆装配过程。装配图的识读从平面到立体、抽象到直观,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透明、缩放、旋转、隐藏更加细致清晰展现零件结构。装配工具的选择提供多种装配工量具,可选取项目所需工量具到工具箱内。装配工作的实施可连续演示装配与调试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装调工作结束后,进入试车,点击手柄,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成功。
巩固强化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搭建了学生自主操作平台。进入该模块后,同时点击零件名称和相应位置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实施装配工作时,操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场景,进行装配。整个过程帮助按钮随时给出参考工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勇士闯关功能模块利用软件的考核功能实现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评价。需要按照装配步骤逐一进行操作,软件不给出任何提示信息。试车后,根据学生闯关时间打出分数,完成考评。
拓展提高功能模块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际机床精度检测信息,拓宽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2.数字化教学软件脚本的编写
在确定了软件内容与功能的基础上,将需要在软件上展现的动画、功能、文字、图片等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完成软件脚本的编写。
3.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制作
由专业软件制作公司的多媒体技术人员、美术创作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软件的制作。
三、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教学实践
为验证基于工作过程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实际效果,将课程应用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课程的实施在理实一体教室内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复习、新课讲授、项目总结、知识拓展四个环节。其中新课讲授以项目引入、布置任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检查评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1.项目引入
利用仿真软件,创设项目情景,使学生明确项目的现实工作意义,激发学生实施项目的热情。
2.布置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分组,下发工作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和要求;下发任务进度表,掌握工作的进度安排,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下发评价单,了解评价标准,督促自觉遵守。
3.制订定计划
下发项目图纸、工作页、工艺卡片。学生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填写工作页和工艺卡片。此过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启发引导,提出建议,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大胆创新。
4.项目实施
小组选派代表陈述工艺方案,教师指导,提出建议,利用教学软件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利用软件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工艺知识进行考核,确定最后方案。按照工艺方案,学生实际加工或装配。
5.检查评价
一、规划的重要性。虚拟仿真实训技术是建立在虚拟现实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多感知性、沉浸性、互动性和构想性决定了其高技术、高难度、高投入,这就需要站在全局的基础上,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做好总体规划。搞清楚哪些专业、哪些课程适合搞,哪些不适合搞。防止无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选题的必要性。辽宁省总结要选择实操实训存在的“三高(高投入、高危险、高污染)、四难(难进入、难看见、难运行、难再现)”现象进行开发,要具有不可或缺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将大大增加教学成本,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三、作品的科学性。仿真实训围绕着实操实训做资源,在现场的真实性、项目的典型性、工艺的先进性、动作的示范性、准确性等方面对设计者都有很高的要求,对现场不够精通的教师是很难胜任的。因此,仿真要真,就要吸收行业专家加入创作与指导队伍,还要吸收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设计,选择有教育背景的软件企业一起开发制作,否则会误导学生,不仅无利,反而有害。
四、标准的紧迫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含量最高,需要标准先行。所包括的项目选题、教学设计、开发流程、稿本与脚本编写、电脑制作、产品合成包装、产品验收、评价等各个环节既有电脑制作与作品验收方面的技术问题,也有仿真实训软件的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有人推崇将游戏软件作为教育软件,我们理解教师想用游戏软件把职校学生拉回课堂的主观意愿,但二者在开发目的、表现形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技术路线及学习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而前者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
五、与“课”的整合性。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是手段,教学应用才是目的,要特别注重仿真实训资源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多年来,我们在课程改革的方向上是没有错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等。但是,成效似乎不如想象的那样大,究其原因,我们缺少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支撑。以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关系为例。过去,是“书配盘”,先有书,后有盘(书后配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光盘),光盘只是书的附属物,真正理实一体化的好教材并不多见。现在是否能来个观念创新——“盘配书”呢?换言之,我们先从仿真实训教学资源抓起,有了好用的资源,教材的编写是否就更有的放矢、更有水平、更加便捷?理实一体化(先课堂仿真演示教学,后学生交互自主仿真学习,再实操实训)是否就可以落到了实处?有了仿真实训数字化资源,往前可用于课堂演示教学,往后可用于实操实训的导训,还可以用于课程与专业的实践环节以及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考核。这样一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就可以显现,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法、内容、模式的创新作用就可以凸显,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时代就有了方向,有了抓手。
成立德育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德育教育骨干与行业专家组成德育教育教学委员会,专门研究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考试工作中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定期总结表彰学生中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确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一、重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工厂建基地、围绕“双师”树团队,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校企深度交融、基地建设领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职学校,具体体现:(1)产业引领,改革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推进“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过程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2)对接场景,建设基地。重点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不断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3)引用“5S”管理模式。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来管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还是宿舍,均能时刻体验“5S”理念的存在。(4)校企共建,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共建学校,使教学对接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探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共招、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5)就业导向,重德强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1)加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开发和建设。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提升学校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拓展网络服务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校园信息互通等功能。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2)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密切关注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网上的沟通与交流。(3)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资源建设 “三多、二新、一亲” 智慧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建设要符合信息时代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习惯和行为特点;学习环境设计要从单一的功能性需求转向多样性、舒适性、文化性需求。”黄荣怀先生用简短的语言说清了在当下改造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并精辟地指出改造后的学习环境应具备的功能和环境模式。
目前,“智慧学习环境”在宏观层面上已有很多探讨,并已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敦促下进行了有效的实质性工作。本文只从职业教育领域,以“传感器及应用子课题”为例,来论述基于“智慧学习环境”创设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实践情况。
一、建设基点:遵循教学原则,接轨智慧学习环境创设
2012年3月,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课题第一次大会在北京召开,笔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并担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传感器及应用”课题的具体负责人。在资源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知识爆炸、信息浪潮冲击的今天,教学活动已由传统的线性转变为多维性,创设职业教育的“智慧学习环境”势在必行,广阔深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资源则是“智慧学习环境”创设的基础工程。目前的资源建设必须为未来的“智慧学习环境”预埋构建和备足材料。
要达到接轨智慧学习环境创设的目标,资源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料做素材,并以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无论是传统课堂学习环境,还是今后的“智慧学习环境”,都必然遵循教育学的教学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即学习环境的设置使学习直观、可接受和循序渐进,所以,在资源建设中我们以此为原则展开工作。因为受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不足的限制,我们现在对创设智慧学习环境还只能做出大体的构想。资源设计首先需要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来编辑资源体系。其次,资源库应具有不断充实、不断刷新资源材料的功能,能及时补充紧跟时代步伐的新资源,还要能提供充足的学科边缘知识,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人才转型、职业转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笔者负责的“传感器及应用”子课题资源建设组由4所学校共建。资源建设中,直接担负课程设计及资源编写、制作、整合的人员共有12人,目前已收集了行业标准、仿真实训软件,完成了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案、动画、PPT、知识点、测试试题、实训项目方案、考试考核试卷、教学案例、技能竞赛方案、教学视频等,建造了一个涵盖课程全部要求的、可持续使用的资源库。这一资源库能满足中级技工的全部需要,对于高级技工则既充实了基础知识与技能,又为其继续学习增加了扩展知识,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课件、PPT、教学视频、动画、实训项目方案、仿真实训基地、考核试题,给在职企业技工提供继续学习的资源。建设实践中,我们也摸索了一些有效的建设策略,并体会到基于“智慧学习环境”创设的职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实践必须“在游泳中学游泳”。
二、建设策略:“三多”“二新”“一亲”,打造新型职教数字资源
基于“直观、可接受和循序渐进”三条教育原则和创设“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远景,我们在资源建设中确立的具体出发点是“多、新、亲”三个字,收集制作和整合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围绕“三多”“二新”“一亲”的建设策略来展开,其中蕴含着各门课程丰富的内容和需要依据课程特色去完成的众多具体工作。
(一)“三多”:知识点多、技能点多和可视画面多
知识点多,必须把最基本的概念知识一一列出来,如果这些基本概念在不同场合(如书本或工厂企业)有不同命名及解释也要列出。另外,各种课本及不同实例使用到的器材及运作原理等都要照顾到。
技能多,基本技能一个不漏,尽可能顾及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应该具备的能力。
可视画面多,这是直观教学必需的材料,是学生获得知识最初的起始点。用PPT概括描述,用动画表达抽象,用视屏显示实体,可以使教学实训内容一目了然,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化解难点。
资源材料繁多,会带来“乱”的可能,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多次检查核对,避免重复和漏失。还要精心排序,归类明确,便于检索,按知识点和技能点两条线排序,把视觉材料附在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中。
(二)“二新”:资源建设要具有新意和新高度
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投入的人、财、物都是很可观的,因此资源素材必须能持续使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于目前尚在普遍使用但预期不久将会被淘汰的技术技能,宁可不选;而对于那些目前尚未普遍使用、但是未来发展会有应用趋向的新技术新技能,就要不惜篇幅,给予一席之地,这就是新意。
所谓新高度,是指在资源建设中要增加扩展内容,扩展的内容要为中级技工向高级技工提升打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这也就是高起点对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要求。高起点的另一个层面是资源制作技术要能满足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者可以随处学习,自知后续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的学习时间,还能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修订学习计划。要达到这些目的,须技术支持单位与资源内容制作者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教师写出切合技术制作的脚本,技术制作者做出能充分反映知识和技能的软件。
“一亲”是指一个亲切的服务平台,使用人能用低廉的价格方便快捷地享用一切服务,在职技工、技师能借助这个平台实现继续学习的需求。
三、建设反思:激发智慧潜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关于“三多”“二新”“一亲”建设策略下职教数字化资源的具体建设,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作为一项全新的工程,职教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尚有许多不完善、不充足和不确定之处,如: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尚未能够实现联网,职教发展的城乡差异和地域间职教发展的不均衡等。此时,不妨把目标定得高些,把起步放得低些,攀登的步子可以小些,有些新知识、新技能教师也没有接触过,就需要教师“用嘴问,用脑学,用手做”,甚至迈开双腿,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去学习和实践,为资源建设创造条件。
职教数字化资源的具体建设除了要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建设理念外,还需要具备实践的勇气和技巧。将教学素材转化为职教数字化资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技术对接的过程,资源建设中制作教师提供的素材技术支持公司觉得不能用,或者技术公司制作的材料,在提供素材的教师看来觉得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意或误会了原意,是建设中常有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沟通、不断尝试,以求达到最优效果。资源建设中如果舍得先期资本投入,特别是投向技术支持公司,就能使技术支持公司在充足的财力支持下采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后期建设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间是一种互相“给力”的辩证关系。
要游得快和游得美,游泳就得讲求效能,职教数字化资源建设也一样,高效的资源建设需要激发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当下国家级的资源建设课题组,无论是总课题组还是子课题组,大都是松散型组织,组织成员关系交往较少。因此课题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由组长单位的具体课程负责人成立一个“研究室”――信息平台,为成员们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场所。在“研究室”里能够知道个人的工作进度,可以比较出工作的质和量,可以讨论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以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总课题组长可以适时检查调节工作进度与内容,及时向课题组传达总课题组对子课题组的新要求、新精神,使子课题组与总课题组保持高度一致。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室里共同工作的过程,使松散的组织成员相互了解并达成建设共识,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建设团队。在实际建设工作中,“研究室”负责人的勤奋和抢先意识,对资源建设的推进和课题组的顺利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
游泳必须有相对宽阔的水面和充足的水源作为物质支撑。资源建设里的“水”,一是课程教学资源,二是人力物力保障。国家职教数字化资源建设,聚集了全国众多的职教示范校,各示范校积累了制作精品课程的丰富经验,精品课程的精品教材中也含有大量的优质职教资源。示范学校作为我国优秀职业院校的代表在职业教育中不断进取、敢为人先,也获得了国家和地方的财力物力支持。
游泳要游得好,还要多元交流和持续练习。在资源建设中,制作教师的个人工作成果希望得到认可和赞扬,而学习者也会有与制作教师咨询切磋的要求。我们不妨像医疗机构专家挂牌诊疗一样,可以在资源成品上加以个人署名,进而构建一个相对畅通的信息通道。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资源库也要不断充实和时常刷新。职教数字化资源在大规模资源建设过后,还需要以总课题组领衔,建立一个精干的常态组织,负责管理维护已建的资源系统,进入资源的常态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依托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资源管理,并建立四通八达、随处捕捉的网络工程。学习者通过借助功能齐全的接收器,就能随处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交流,还能利用仿真资源进行实验实习。资源建设中融入的仿真实验实习器材和仿真实训基地,使学习者无论在何处都可以通过点击,在网络中到达要去的工厂、农庄或者开放的研究所、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实习和生产。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