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及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上课时看到学生穿上了棉衣,联想之前的阴雨天气,问学生:这跟什么天气系统有关?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讲到“对流层气温变化的特点”时,联系污染物的扩散及逆温现象,指导学生分析:晚上逆温层增厚,直到太阳出山,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严重,因此在太阳升起两小时后空气新鲜,锻炼身体较好。使大家走出早上空气新鲜的误区。

另外,还要观察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的变化情况及树影方向、长短变化;测量楼间距,估测南楼高;调查农作物类型、熟制、产量;调查工厂布局及环境质量;利用节假日调查家乡土地利用类型、饮用水质量、人口数量及素质和人口流动情况并撰写小论文等。

二、在课堂讲解时运用时事材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是地理教学中的很好的“活教材”。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尤其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适时地、恰当地用好时事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导致部分地面下沉,还引发海啸,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甚至对我国有部分核辐射,并造成抢盐风波。用所学地震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救与互救,组织学生讨论防震、避震知识。

三、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如房屋与地理环境:北方平房,南方带脊房,傣族的竹楼,福建客家土楼,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本市地域结构:商业区的位置、工业区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评价京华园旅游景点及调查游客的来源;看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与纽约的人是否同时在20点观看?

四、不能忽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法的弊端,它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活动3: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第四章第三节的活动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综合治理的经验及我国辽中南应借鉴的……”

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开展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五、章后问题研究,及时组织学生活动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北京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绿色食品知多少?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章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章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

如:绿色食品知多少?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之后上交论文,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生参与此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经过艰苦的劳动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就使“研究”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2篇

一、转变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是指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演示讲解,变为演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相结合。地理教学中必须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检索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开展讨论、实践、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让信息技术成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过程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教学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为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

第三,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时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靠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个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修养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广、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3篇

一、教师本人要不断地丰富生活地理知识

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要想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我们就必须多关注日常社会生活,多看、多听、多记、多交流、多请教……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充实知识容量,举起事例才能信手拈来。所以,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看书、学习,要成为阅览室、图书馆的常客,要经常购买一些有教学价值的书籍;同时对网络上一些精美图片、简短视频短片、相关素材要细致地保存下来;业余时间到一些街头闹市、田间地头、周边乡村进行察看,把一些好的乡土素材记录下来。如果条件允许,地理教师更应该在寒暑假周游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览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此外,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加强一些地理生活常识探究,例如:什么时候“进伏”“进九”?“伏天”的长短是怎样计算的?什么时候“闰月”?“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怎样的?等等。

二、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纵观储多课堂,“照本宣科,举陈腐案例”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贴进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少得可怜。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必须转变教法,转变思想认识,不能“书云亦云”,不能书上举什么例,出什么题,教师就讲什么内容,没有内容的变化、迁移、延伸。所以,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要紧贴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器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动地迸发出来,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讨论中。例如:当地怎样安装太阳能最科学,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当地的地形特征,当地有哪些农作物,当地的人口流动情况,当地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有哪些,怎样预防灾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使课堂氛围热闹非凡,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欣赏生活实景

尽管一些教师“讲功”超群,字字珠玑,但就地理教学而言,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课堂气氛就非常沉闷。而一幅图片、一段视频、一段录像,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更大震撼;它无须多余的说明,却能更加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一方面,随着高考试题中“景观图”的频频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各学校电子黑板等硬件设施的加强,我们地理教师更应充分借助优越的教学条件,把各地的风情地貌、植被景观、农作物种类、城市标志、工程建设、环境问题等生活实景一一展现到学生面前,以提高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坎儿井”如何利用地下水时,笔者剪切了纪录片《美丽中国》有关“坎儿井”的一小段视频,学生看后,对如何利用地下水的原理一下就了解了。

四、关注国内外重大生活时事,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随时了解世界最新动向,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要求。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试题内容常常联系重大时事,考查学生对生活热点知识的探究程度。所以,当遇到一些重大的时事时,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计划。因为此时学生最为关注,听课也更聚精会神,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应通过网络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知识(如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资源分布、工农业状况等区域地理知识),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解决措施等。使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热点生活紧密相连。

五、加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培养

地理课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除了在教室里“谈地说理”,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扩大地理知识视野。把课堂中获得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在搞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应就当地的条件每学期至少组织1—2次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当地乡土地理研究,调查当地工矿业、农牧业、交通、环境等内容;到气象站、工厂、水库、环保局、居民小区参观和调查;识别不同云象,探究一些物候变化;地震防范演习……

六、组织学生举办“黑板报”或壁报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 创新 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可以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同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况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学花.探讨高中地理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应该把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努力使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人数学观”。本文从导课、课堂活动组织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进行阐述,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和组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并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锻炼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

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教版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些美丽的主题图,多数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这些主题图,探寻这些图中所蕴藏的内在魅力、数学知识和素养。通过主题图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内容以学生数学的生活情境表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些主题图有很多是活动类的,为师生提供了一些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揭示和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教师还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上网、看报纸杂志时,多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并及时分类整理,作为生活化教学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对这些素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自主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并将其与生活中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灵活整合,进行恰当重组,以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境化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利用既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差。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自主加工,把教材还原成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出发,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畏惧感,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有良好的初步认识。其次,课堂例题生活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选择和改编,让题目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分组练习、自主讨论等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结论更加信服,而且通过这种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课堂语言生活化,教师自身要注意尽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鉴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找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让学生练习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生常见的情境结合所学知识,编制成富有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学着去思考和解决。 转贴于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数学教学包括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对身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中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最终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构建起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数学化。

参考文献

[1]邹勇.寻找身边的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科教导刊,2009(27).

[2]汤建平.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与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