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教育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慕课;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未来发展
一、慕课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在线开放模式中,慕课是一种特别的类型。其出现于2008年,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慕课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极其明确的定义表明它的内容,只是简单地划分成在线开放模式的一种,简称为MOOC。近年来,慕课在中国教育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进行了参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国内部分高校加入了MOCC。在慕课蓬勃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例如:最明显的问题是学生毕业率低,无法保证正常的毕业率,还有知识产权的一些问题。
二、学校内留守儿童的现状
云阳县庙中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全校留守儿童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现状而外出打工,使得许多儿童留守在家。近年来,虽然留守儿童问题有所改善,但在部分不发达地位,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严峻,父母常年不在家,使得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受到正确的品德教育。由于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部分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不能正常成长,面临许多问题,传统教育方式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留守儿童在与其他正常同龄人相比较时,表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成绩会比较差:在生活上,部分留守儿童会表现得孤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考他人的想法,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这往往是其接受不到正确的德育教育造成的。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做错事情后没有人管教,往往会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教育方式下,中小学校的老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下接受的正确的品德教育不够多,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父母无法解决让孩子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就读,这一点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是学校在学生品德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加大德育教育力度,但这对于部分留守儿童来说仍然是不够的。慕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应该怎样利用,怎样学习到自己想学到的知识,使自己健康成长呢?
三、慕课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怎样正确认识慕课
在留守儿童通过慕课学习知识以前应该对慕课有充分的了解,不能把慕课仅仅当做一个简单的学习平台,而应该让留守儿童把慕课当做生活中的一个老师,让其在学习中有严肃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效率,才能让留守儿童通过慕课真正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自己进步。
(二)利用慕课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进行针对性教导
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并不缺少课本知识的学习,其缺少的只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品德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利用慕课平台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品德教育,让留守儿童们在生活中有更多机会接受品德教育,慕课平台上有许多德育资源,这些资源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利用这些针对性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导。有针对性才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更能实现教育其品德的目标,才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品德。通过慕课平台,留守儿童能够更多地学习到品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的教育知识。同时,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帮助学生,也许一件小事都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利用慕课平台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体系
不成体系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完整的,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之前,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协商,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互动,形成一套机制。老师可以将学校通过慕课平台的德育教学计划分享给家长,一方面是方便家长进行其他方面德育教育,确保对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的完善,另一方面是避免留守儿童进行重复且单调的学习过程,以防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一旦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帮助其消除厌烦心理就是困难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异常困难,毕竟父母不在身边。平常生活中,老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常和其进行交流,避免其产生孤僻心理,孤僻心理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有着相当大的副作用的,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留守儿童做错事情时,老师和其监护人要对其进行耐心教导,不要对其严厉指责或不管不问,只有细心帮助留守儿童,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认真改正,对于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慕课平台上的品德教育及家长和老师们的细心教导,对于留守儿童的品德有着很大提升。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综上所诉,慕课平台在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希望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琳,陈基晶.慕课教育的合理使用问题研究[J].2015(01).
[2]陈燕娜,程松泉.慕课对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启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5).
关键词: 西方 教育心理学化 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史上,教育与心理学联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最早提出情感、意志、智力、心灵等心理学名词并运用在教育理论中。欧洲中世纪,教育渗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长期压制、束缚人的心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才空前受到强调,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开始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特征。他们称其为“自然”或“天性”。其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家的思想作为链接点,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心理学化的历程作一概述。
捷克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他对宗教神学的信仰和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尊崇共同反映在其思想中,使他的自然观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夸美纽斯认为,神创造了大自然并使其和谐发展。“秩序”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保证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心理好像“种子”一样,受自然秩序的支配,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和谐发展,教育活动才会迅捷、有效。因此,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要依据他们的自然本性,即天性和年龄特征,并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使儿童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夸美纽斯提出早期教育的主张和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巩固知识等。此外,他还将学生年龄进行分期,据此提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为各级学校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对人的认识尚未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他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科学和片面的看法,但其中也包含不少合理因素。而集中体现他的这种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使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尖锐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经验主义教育,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指出,封建性质的教育,按照传统和偏见,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同时,卢梭反对教会教育的“原罪”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的。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施教育,应该热爱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自由,顺应他们天性自由发展的规律。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卢梭将儿童的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并确定了各阶段的教育任务。他认为,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摆脱了神学的桎梏,竭力倡导教育回归自然,虽然不乏偏激片面之处,且对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带有不科学的主观武断成分,但是对后来儿童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仍有可贵的启示意义。
卢梭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n Heimrich Pestalozzi,1746-1827)在教育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活动中,继承并发展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认为人生来具有道德、智慧、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对儿童实施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力求在心理学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他认为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并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逐渐进行,因此提出要素教育的理论。他确定了体育、德育、智育的最简单要素。其中,对智育的要素作了重点探讨,确定了事物的基本要素为形状、数目、名称,认识事物首先需要经过自然观察,感知数、形、名三要素,获得“感觉印象”,然后发展成“确定的印象”,再转变成“清晰的印象”,最后上升为“明确的概念”。对这个过程,裴斯塔洛齐认为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
裴斯塔洛齐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教育问题,探索教学方法,开始把教育理论置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探讨,他的教学方法理论显然比卢梭的认识细致。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实验缺乏精确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他的教育理论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真正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论证教育方法,考察教育规律,是由其后的赫尔巴特等人进行的。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教育、教学系统,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他将事物呈现于人的感官留在意识中的印象称为“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中所包含的观念转化为学生意识中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传授知识、形成表象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支柱。兴趣是在旧有表象群类化新表象时产生的。
赫尔巴特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内部规律,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其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把心理活动简单化、机械化,而且忽视了心理活动所依赖的外部客观现实和人的生理基础,只把它视作单纯的观念活动。加之赫尔巴特对教育实验的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不足等,使其建立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学并不能算作是他所称的“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及问世,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美国本能论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把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上,用生物进化的规律解释人的心理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内容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的心理机能不断生长、发展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过程。以本能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基础,杜威提出的教育学说认为:教育的本质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继续不断的改组。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杜威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发展,这就需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本能的能力和主动性,即“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能的生长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展开的,学校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应该像一个小型社会,即“学校即社会”;经验是世界的基础,要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从而不断获取经验。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以儿童亲自获取经验为基础来考虑,即“从做中学”。
本能论心理学是生物化的心理学,以此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虽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仍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如,“儿童中心”论一反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的做法,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这既继承了早期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又因为注重儿童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的主张而超越了早期自然教育理论。杜威关于教育即经验的改组的认识对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心理建构学说也不无启示。
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教育科学产生于儿童心理学。他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解决“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无数难题”。在坚持生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研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重点探讨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认知是主体通过“操作”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结构的机制和模式包括适应与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与自我调节、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把发生认识论运用到教育学中,皮亚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把发展儿童智力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等。向教师们提供了关注、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外儿童培训机构 美术教育 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辅导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辅导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辅导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辅导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辅导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关键词:Kano模型;交互展项;儿童心理学;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要求逐渐增加,而科技馆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馆作为儿童校外教育和活动的基地,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儿童才艺和天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分析其质量属性是科技馆展项设计开发的基础。
目前科技馆的发展迅猛异常,尽管已有专家针对展品的设计方法做过一些归纳,但这些方法和原则还是显得比较分散,缺乏一种比较系统的科技馆展品设计方法。科技馆展品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来适应当今科技馆展品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即设计师必须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展品的创新设计,而想通过传统的设计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太可能的。要想在时间、条件、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展品,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是不够的,也不太现实。另外,在短时间内设计师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和研发流程很难保证成功,而研发一旦失败就没有重来的时间,所以提出一个展品设计效率和效果都能得到保障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质量属性分类的基本工具,Kano模型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即便如此,在进行Kano模型研究时忽略了由于客户复杂的心理会造成其对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这也造成了Kano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对Kano模型进行拓展研究:首先,通过运用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种工具从客户中获取调研数据,挖掘出更加精确的质量因素,从而实现客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在已获得的较为精确的Kano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及科技馆展项设计原则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科技馆交互类儿童展项的创新设计提出可以借鉴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1 Kano模型理论基础和拓展应用研究
1.1 Kano模型的基本理论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Noriaki Kano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下提出对质量的认知要采用二维模式:客户的主观感受与产品的客观表现即著名的Kano模型。Kano模型通过把产品的具体属性转为成客户的收益,依据质量因素的详细分类,探寻和分析客户对于这些利益的态度,进而获取来自于客户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相关决策。狩野纪昭教授按照不同类型的质量特征与客户满意的关系,将产品质量分为魅力质量、一元质量、必备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因素。[1]
(1)魅力质量因素(Attractive quality attribute):魅力质量特征充分时能够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1]
(2)一元质量因素(One-dimensional quality attribute):拥有这类质量要素的产品都是比较优秀的,但却不是必需的质量要素。
(3)必备质量因素(Must-be quality attribute):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是否充分时直接影响产品是否合格。
(4)无差异质量因素(Indifferent quality attribute):它们是否满足与客户满意度无关。
(5)逆向质量因素(Reverse quality attribute):此质量要素与客户满意度成反比例关系,属于客户不希望产品具备的因素。
1.2 Kano模型的基本工具
顾客作为社会人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复杂的情感化,因此在研究时由于客户复杂多变的心理会造成的不确定性是不能被忽略的,这需要运用Kano方法的三个主要组成工具: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
(1)Kano调查问卷。Kano调查问卷中每个顾客需求特征都是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的,分别区分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或质量特性。问题的答案分为满意、必须这样、中立、可以接受和不满意五个等级。[2]具体如表1所示。
(2)Kano评估表。按照上述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依据顾客对某一属性配对的回答进行分类(见表2)。当出现负向问题的答案为“中立”,正向问题的答案为“必须这样”时,则该质量要素属于无差异质量要素。
(3)Kano调查结果表。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属性的判断是通过对大量调查后的顾客意见进行统计后得出的。即根据回收的问卷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与Kano评估表对比,频率最高的即为该质量要素的最终属性。进行Kano评估表分类时,只需根据每个需求的A、O和M的频率值来确定其分类结果,其他数据则不需要考虑。质量要素在Kano模型中的划分,提供了产品质量的改进的方向。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使用对象主要以儿童为主,因此在展项设计时儿童心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论文尝试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上述的Kano模型进行拓展补充,试图构建一种相对精确可靠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
2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2.1 儿童心理学理论
成人采取多种社会渠道教育儿童,但是每一个成人,即使他是一位创造性的天才,也还是要从儿童开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是当代关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理论派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将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归结于人的本能范围之内,将人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于追求快乐和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上。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即:把个人的内部潜能发挥到最大。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发展而受到关注。
2.2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创新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基于儿童作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主要使用者这一特殊性,使用的安全性是科技馆儿童类展项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如避免锐角,少用易碎材料,通电的展品应注意本身的防漏电措施,展品采用适宜的亮度,建构完善的说明导向系统等。
(2)发展性原则。优秀的展品设计应当为儿童创造以下发展机会:学习的机会,做决定的机会,娱乐的机会,社会能力发展的机会和创造的机会。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在其发展上应当具有适应性且交互语义应符合儿童使用它们时的发展性特征。
(3)特殊性原则。在心理感受方面儿童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科技馆儿童类展品设计上,在考虑普遍的行为心理学法则时,也不能忽视儿童的特殊心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师应从儿童的使用需求、阶段特征和兴趣偏好等方面出发,关注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例如,增加适合儿童尺度的展品操作及说明展牌;在色彩尺度等方面做到多样化等。
(4)综合性原则。不断扩展的功能要求科技馆儿童展品具有综合性兼顾多种功能,展品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活动项目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设置适当的趣味点,避免过于乏味的知识陈述。另外,设计师在对科技馆儿童展项进行设计的时候,在保证满足儿童的一般性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预留一定的发展创新空间,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5)趣味性原则。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设计应当“以儿童为本”,儿童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最主要使用者。儿童的注意力相对容易涣散,易被变化的事物吸引,因此儿童类展项必须具有趣味性来保持青少年儿童对展品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激发其想象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Kano模型而搭建的客户知识发现框架,通过设计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个主要Kano模型工具,从客户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调查数据,挖掘出相应质量因素。同时,在获取客户需求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考虑顾客的不确定性心理,本文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将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设计手法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发掘出其中与儿童心理特质相关的内在联系,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更好地展现出儿童特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总结和设计原则。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质,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发展趋势下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怀,是科技馆展品设计创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孟文,韩玉启,何林.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顾客服务需求分类方法[J].技术经济,2014(06):54-58.
[2] 何林. Kano模型拓展方法及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3] 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4]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5] K.C. Tan,X.X.Shen .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 the Planning Matrix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Business Excellence,2000,11(8):1141-1151.
[6] 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Yang Ching-Chow . The refined Kano’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05,16(10):1127-1137.
[8] Yu-Cheng Lee,Sheng-Yen Huang . 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 .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9] 唐晓玲,何燕.基于QFD和Kano模型的数字图书馆质量评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6):89-92.
关键词:儿童教育APP;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过去购物需要自己去商店购买,而现今可以享受足不出户、送货上门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多事情都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不仅仅是成年人,儿童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和高科技产品。儿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研究过后就可以很快地掌握使用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他们的玩具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玩具,各种有趣的应用围绕在他们身边。学校针对儿童教育在工具上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书本、粉笔、黑板,而是增加了多种多样的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有一些学校已经采用了使用iPad上课的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各种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如早教机、点读机、学习电脑等围绕在儿童身边,帮助他们进行学习。高新技术改变着教育模式,像iPhone和iPad这样的移动设备如果得到合理的应用,也会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与买玩具相比,现在多数的年轻父母更愿意从大量的儿童教育类软件中为孩子下载一款合适的APP。对于当下的父母来说,儿童教育类APP已成为他们为孩子选择玩具和教育用品的首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儿童教育类APP可能是除游戏外最具赚钱潜力的类别。数据显示,在教育类APP应用上,超过80%的热卖应用的对象是儿童,并且儿童教育类软件应用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从市场现状分析来看,儿童教育类APP要想真正迎来大发展,还要克服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二、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趋势
1.寓教于乐类APP契合儿童天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儿童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同时,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对于单调、乏味的学习内容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所以,若能够使儿童融入游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创造和学习的乐趣,就能开发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2.知识趣味型APP是发展主流
大量的数据显示,APP应用程序是否有趣、能否激发儿童的兴趣是衡量APP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趣味性是吸引儿童使用APP的关键,所以APP一定要设计得有趣,引起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持续地使用该产品,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如何使设计的APP有趣,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把画面做得十分精美,颜色鲜艳,以此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或者采用有趣的、原创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抑或通过拖拉、点击按钮等动作强调儿童与APP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设计的产品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迎合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新奇的个性,得到他们的青睐。
3.市场细分和使用群体细化
未来APP的设计将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婴幼儿早教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婴幼儿早教市场的开发并不完善,有一定的盲目性,用户的定位不清晰,山寨类的产品比较多。为了使APP能有更好的发展,开发者和设计者需要重新对婴幼儿用户进行细分和精准定位,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其次,应该加强对学龄儿童的关注。学龄儿童年纪比较小,刚从游戏转到正规的学习上,自身认知与发展能力均不成熟。使用群体细分不仅有利于开发者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具体需求,也便于家长更加轻松、准确地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应用。
4.启蒙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重心转移
目前,市场上的多数儿童教育类APP产品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而设计的,市场发展并不均衡。我们应该将重心向小学教育转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儿童教育类APP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学前儿童启蒙类APP市场趋于饱和,开发者应努力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小学儿童的教育势必成为未来的一大热点;另一方面,随着学前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对于小学教育类APP的需求也会逐渐增长。开发者须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所以未来的关注点势必由启蒙教育向小学教育转移,下一个儿童应用的热点是为小学生而设计的。结语文章主要研究了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指出其未来的路还很长,儿童教育类APP要想真正迎来光明,还需要克服诸多问题。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教育类APP以后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